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1.晶体结构—指晶体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具体排列。
它.们能组成各种类型的排列,即不同的原子即使排列相同仍属不同的晶体结构,相同原子的不同排列方式晶体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存在的晶体结构可能是无限多种的。
2. 空间点阵—由几何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
构成空间点阵的每一个点称为阵点或结点。
3. 晶带—相交和平行于某一晶向直线的所有晶面的组合,此直线叫晶带轴。
4.固溶体——以合金中某一组元为溶剂,其它组元为溶质,所形成的与溶剂有相同晶体结构、常数稍有变化的固相。
5.两组元A 和B 组成合金时,除了可形成以A 为基或一B 为基体的固溶体(端际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 、B 两组元不相同的新相。
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置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6.置换固溶体中溶质与溶剂可以是有限互溶,也可以是无限互溶。
7.只有原子半径接近溶剂晶格某些间隙半径的溶质原子,才有可能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而形成间隙固溶体。
8.扩展位错——有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一层错的位错组态。
9.单滑移:当只有一个滑移系统上的分切应力最大并达到c τ时,只发生单滑移,其位错在滑移过程中不会与其它位错交互作用,故加工硬化也很弱。
10.多滑移:当有几个滑移系统上的分切应力最大并达到c τ时,就发生多滑移。
比如fcc 中,{111}为滑移面,<110>为滑移方向,4个{111}面构成八面体,当拉力轴为[001]时,就有8个滑移系具有相同的施密特因子,故可同时达到 c τ,同时动作。
11.交滑移:当螺位错在某一滑移面上运动受阻,会转到另一滑移面上继续滑移,滑移方向不变。
12.固溶强化机理由于溶质原子与位错相互作用的结果,溶质原子不仅使晶格发生畸变,而且易被吸附在位错附近形成柯氏气团,使位错被钉扎住,位错要脱钉,则必须增加外力,从而使变形抗力提高。
13.二次再结晶:再结晶完成后继续加热超过一定温度或保温时间较长时,则会有少数晶粒吞并周围其他小晶粒而急剧长大,它的尺寸可以达到几厘米,而其他晶粒仍然保持细小,最后小晶粒被大晶粒吞并,整个金属晶粒都变得比较粗大,超过原始晶粒几十倍至上百倍,这种晶粒称为异常晶粒长大或二次再结晶。
模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封闭系统 2. 内能 3. 标准摩尔生成焓 4. 电解池5. 表面张力6. 零级反应7. 催化剂8. 乳状液9. 熵判据10. 拉乌尔定律二. 选择题(在A,B,C,D中选择最正确的答案,10分)1.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A) 单纯状态变化 (B) 相变化(C) 化学变化 (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2.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热不能自动从低温流向高温(B)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作功而无其它变化(C)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成的(D)热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功3.关于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方程仅适用于液-气平衡(B)该方程既适用于液-气平衡又适用于固-气平衡(C)该方程假定气体的体积远大于液体或固体的体积(D)该方程假定与固相或液相平衡的气体为理想气体4.二元恒沸混合物的组成(A)固定 (B) 随温度而变 (C) 随压力而变 (D) 无法判断5. 采用对消法(或称补偿法)测定电池电动势时,需要选用一个标准电池。
这种标准电池所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是(A) 电极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很大,可逆性大(B) 高度可逆,电动势温度系数小,稳定(C) 电池可逆,电势具有热力学意义(D) 电动势精确已知,与测量温度无关6. 法拉弟于1834年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总结出了著名的法拉弟电解定律。
它说明的问题是(A) 通过电解池的电流与电势之间的关系(B) 通过电解池的电流与超电势之间的关系(C) 通过电解池的电量与发生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D) 电解时电极上析出物质的量与电极面积的关系7. 对于理想的水平液面,其值为零的表面物理量是(A) 表面能 (B) 比表面吉布斯函数(C) 表面张力 (D) 附加压力8. 表面活性剂是(A) 能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B) 能增加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C) 溶入少量就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D) 溶入少量就能显著增加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9. 用物理方法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优点在于(A) 不要控制反应温度(B) 不要准确记录时间(C) 不需要很多玻璃仪器和药品(D) 可连续操作、迅速、准确10. 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 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热 (B) 催化剂不改变化学平衡(C)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D) 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三.论述题(20分)(1)试论述热力学基本方程dU=TdS-pdV的适用条件。
名词解释克拉克值:指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常用单位有%,ppm,ppb,ppt)。
地球化学体系:根据研究需要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特定的物质区域)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元素丰度: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者较大的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类质同象: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的现象。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共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的多相平衡将发生移动,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将降低。
水-岩化学作用:由于地壳上部与水圈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发生的化学作用统称为水-岩化学作用。
水-岩化学作用是地表条件下范围广泛和极为活跃化学作用,对地表系统元素的组成、演化及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水-岩化学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上部,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
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
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它化合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共同离子效应:当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原难容化合物的溶解度将会降低,称为—。
总分配系数(D i):为了解微量元素在岩石与熔体间的分配行为,需计算微量元素在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和熔体间的总分配系数。
名词解释:1晶体2对称型3晶体常数4布拉菲格子5典型结构6类质同象7同质多象8多型9鲍林第一规则10鲍林第二规则11位移性转变与重建型转变12解理13光率体14光性均质体15光性非均质体16消光17全消光18.有序无序19.单形聚形20.空间格子1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地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
晶体是具有各自构造的固体。
6.类质同像: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为性质相似的他种质点所替代,共同结晶成均匀的单一相的混合晶体,而能保持其键性和结构型式不变,仅晶格常数和性质略有改变。
7.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结构不同的若干种晶体的现象。
8.多型:一种元素或化合物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层状结构存在的现象,不同层状结构之间单元层是相同的,仅仅是层的堆垛方式不同9.鲍林第一规则:围绕每一阳离子形成一个阴离子配位多面体,阴、阳离子的间距决定于它们的半径之和,阳离子的CN取决于它们的半径之比。
10鲍林第二规则:阳离子的电价为其周围的阴离子的电价所平衡,即静电价原理11.移位型转变,不涉及键的破坏和重建,只是结构中原子或离子稍作位移,键角有所改变,相当于整个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形。
如:α-石英和β-石英之间的转变重建型转变,转变时晶体结构发生了彻底改组,包括键性、配位态及堆积方式等的变化,再重新建立起新变体的结构。
如:金刚石和石墨间的转变12.解理:矿物晶体受应力作用而超过弹性限度时,沿一定结晶学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质。
13.光率体:表示光在晶体中传播时,光波振动方向与相应折射率之间关系的一种光性指示体14.光性均质体:等轴晶系矿物和非晶质物质的光学性质各方向相同(萤石,玻璃)。
15.光性非均质体:中级晶族及低级晶族矿物的光学性质随方向而异。
16.消光:入射光透过下偏光镜和矿片后被上偏光镜全部阻挡致使矿物呈现黑暗的现象。
17.全消光:矿物出现消光现象,且旋转载物台360度消光现象不变。
物理化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定义为Z = pV m /RT ,当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Z >1时,该气体比理想气体 难 压缩(选择填入难、易)。
2、已知2NO(g)+ O 2(g) = 2NO 2(g)为放热反应。
反应达平衡后,欲使平衡向右移动以获得更多的NO 2(g),应采取的措施有 降温 和 增压 。
3、抽空密闭容器中放入NH 4Cl(s),部分分解成NH 3(g)和HCl(g)并达到平衡, 系统的组分数C = 1 ,相数P = 2 ,自由度数F = 1 。
4、玻璃毛细管内水面上升,是因为水在毛细管中形成 凹 液面(选择填入凹、凸),此液面上水的饱和蒸气压 小于 平液面上水的饱和蒸气压(选择填入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一价碱金属的皂类作为乳化剂时,易于形成 O/W 型乳状液。
6、一定量的单原子理想气体经历某恒温过程,其的U ∆ = 0,H ∆ = 0。
7、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溶液沸点升高(溶质不挥发)、凝固点降低(析出纯溶剂), 蒸气压下降 和 渗透压 。
8、反应A→B,实验测定A 的浓度c A 与时间 t 成线性关系,该反应的级数为 零 。
9、丁铎尔效应的实质是 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 。
10、溶胶稳定存在的三个重要原因是 胶体粒子带电 、 溶剂化作用 和 布朗运动 。
11、当真实气体的压缩因子Z 小于1 时,该气体比理想气体易于压缩。
12、理想气体绝热向真空膨胀,则U = 0 。
13、由纯组分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的过程,其mix ΔS >0 。
14、化学势B就是物质B 的 偏摩尔吉布斯函数 。
15、已知2NO(g)+ O 2(g) = 2NO 2(g)为放热反应。
反应达平衡后,欲使平衡向右移动以获得更多的NO 2(g),应采取的措施有 降温 和 增压 。
16、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其表面张力 越大 。
17、某化学反应在一定T 、p 条件下进行,反应物A 的平衡转化率为12 %。
化物名词解释
化物名词解释是一种研究化学或有关领域的普遍方法。
它指的是将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用文字表达出来,以便让读者了解所描述的物质的结构。
它主要用于介绍化学反应中发生的作用,以及参与其中的原子、分子、离子等的组成情况。
化物名词解释通常用来描述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以及相关的性质。
例如,氯化钠是一种盐,由一个氯原子和一个钠原子构成,在其水溶液中,氯原子形成氯离子,钠原子形成钠离子,因此氯化钠在水溶液中会分离出氯离子和钠离子。
在物理化学中,有时也会使用化物名词解释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发生。
例如,氯化钾和氯化钠可以在水中发生反应,在水溶液中会形成氯离子和钾离子,从而形成氯化钾氯化钠混合物。
化物名词解释还可以用来描述不同物质之间发生的作用,例如,水和碳酸钠可以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形成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从而形成碳酸氢钠。
化物名词解释也可以用来描述原子结构的构造,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三元离子,它们之间结合形成了一个水分子。
化学中还有很多种类的物质,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混合物、溶液等,它们的分子结构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使用化物名词解释可以更加清楚地描述出它们的组成情况。
总之,化物名词解释是一种用文字描述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冷凝的名词解释冷凝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使气体或蒸汽转化为液体的过程。
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冷凝现象经常出现,并且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冷凝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将气体或蒸汽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形成液体。
冷凝现象能够发生的前提是存在一定的冷却介质或降温方式,例如通过冷却器、冷凝器、冷冻设备等方式来对气体进行冷却。
冷凝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例如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遇到更低的温度时,就会形成水珠,出现在花草叶片上或晨露留滴的现象。
此外,在大气层中,水蒸气随着高空温度的减低而冷却,最终转化为云朵或雨滴,这也是冷凝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
除了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外,冷凝现象在工业生产中也应用广泛。
例如在电力行业的发电过程中,燃煤或燃气发电时产生的废气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水蒸气,为了防止排放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就需要对废气进行冷凝处理,将其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体水并进行回收。
同时,在石油化工、空调制冷、医药生产等行业中,也常常利用冷凝现象对气体或蒸汽进行分离、净化或液化。
冷凝现象的应用还体现在科研领域。
例如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科学家们常常利用冷凝器对一些物质进行分离或纯化,为后续实验提供纯净的物质基础。
此外,在天文学领域,冷凝现象也是星星形成和行星系统产生的基础之一。
冷凝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化学过程,它还代表了一种自然法则——物质总趋于稳定。
通过冷凝,气体或蒸汽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化,从而形成了更加稳定的液体。
这个过程体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增原理,即自然系统总趋于混乱。
总之,冷凝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由气体或蒸汽转化为液体的过程。
冷凝现象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还代表着物质的稳定和自然规律的展现。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冷凝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发展机遇。
化工基础名词解释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
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
温度没有高极点,只有理论低极点“绝对零度”。
“绝对零度”是无法通过有限步骤达到的。
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摄氏温标(°C)、华氏温标(°F)、热力学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
绝对温度=摄氏度+273.150℃对应绝对温度是273.15 ℃,100 ℃对应为373.15 ℃。
T ℉= 1.8t℃+ 32 (t为摄氏温度数,T为华氏温度数)。
0°F相当于-17.78 ℃,100°F相当于摄氏温度37.78 ℃。
2、压力:流体垂直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流体的静压强,简称压强,习惯上又称压力。
在静止流体中,作用于某点不同方向上的压力在数值上均相同。
在SI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是N/㎡,称为帕斯卡,以Pa表示。
标准大气压有如下换算关系:1atm=1.013×105Pa=760mmHg=10.33mH2O表压=绝对压力-大气压力真空度=大气压力-绝对压力3、密度:单位体积流体的质量,称为流体的密度,其表达式为ρ=vm式中ρ-流体的密度,kg/m3m-流体的质量,kgv-流体的体积,m3对于气体,当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时,可按理想气体处理,则pMρ=RT式中p-气体的绝度压力,Pa M-气体的摩尔质量,kg/mol T-热力学温度,K R-摩尔气体常数,其值为8.314J/(mol.K)4、比重:物体的密度与4℃纯水的密度的比值,称为比重。
5、比热容:比热容又称比热容量,简称比热。
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即使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热性质的物理量。
通常用符号c表示。
其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开尔文(J /(kg·K) 或J/(kg·℃),J是指焦耳,K是指热力学温标,与摄氏度℃相等),即令1千克的物质的温度上升(或下降)1摄氏度所需的能量。
名词解释药物分析●药品质量标准:为保证药品质量而对各种检查项目、指标、限度、范围作出的规定●药典:是国际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是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均应遵循的法定依据●药品检验程序:包括药品的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检验报告等一系列的程序●中药制剂分析: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综合检验、控制中药质量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中药指纹图谱:指对药材、饮片、提取物或中药制剂等经适当的处理后,运用一定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得到能够标示其化学、生物学或其它特性的图谱●检测限/LOD: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检测出样品中待测物的最小浓度或量●定量限/LOQ: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含量均匀度: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或非匀相液体制剂的每片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限度检查:药物在不影响安全性和疗效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有一定限量的杂质存在,这一既可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又便于生产和贮藏●滴定度:指1ml某物质的量浓度的滴定液所相当的被测药物的质量●精密称定:指称取的重量应准确到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空白试验: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结果●鉴别试验: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来判断药物的真伪●一般鉴别试验:依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的特征,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专属鉴别试验:依据每一种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所引起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选用某些灵敏的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标准品:是指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杂质: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一般杂质: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易引入的杂质●特殊杂质:指某种药物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由于其生产工艺和性质而产生的杂质●Vitial反应:托烷类生物碱水解产物莨菪酸的特征反应,即硝化反应时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醌样结构的衍生物呈深紫色,渐变为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生物检定法:是指某生物或生物性材料对外来化合物的刺激性反应,用以定性测定该化学药剂的是否具有活性,或定量测定适当的药量●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注射后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药物化学●构象:碳原子上的基团在空间呈现无数的立体形象●药效构象:当药物分子与受体相互作用时,药物与受体互补并结合时的构象●构效关系:指药物或其它生理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定量构效关系/QSAR:借助分子的理化性质参数和结构参数,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研究有机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有机小分子在生物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排泄等生理相关性质的方法●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含有一种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药用植物或植物中的生理活性成分的化学分支学科●组合化学:利用基本的合成模块组合成大量不同结构的化合物,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再确定其结构的一种新药研究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D: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从药物分子的作用机理入手进行药物设计●质量源于设计/Q6D:药品的制剂处方和工艺参数的合理设计是质量的根本保障,成品的测试只是质量的验证●合理药物设计:以药物作用靶点的三维结构和生物化学功能为基础进行药物设计的方法●星点设计:一种可用于多因素响应面分析的实验设计方法,是在析因设计的基础上加上星点和中心点设计●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相同价键基团●先导化合物:指具有预期治疗价值的生物活性,但有存在一些需要通过开发类似物来克服缺陷的化合物●前体药物:经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在体外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发挥药效的化合物●软药:在体内发挥治疗作用后,经预期和可控的途径迅速代谢失活为无毒性或无活性的代谢物●硬药:不能或不易代谢,或需经过多步氧化或其他反应而失活的药物,基本以原药排出●孪药:将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先导物或药物组合成新的药物分子,产生协同作用或新的药效,是拼合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化学治疗药:对侵略性的病原具有选择性抑制或灭杀作用,而对抗体没有或有轻度毒性的化学物质●基因工程药物:将能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基因提取出来后放入可大量生产的受体中●致死合成:指通过治疗药物和致癌基因的协同作用关系作用杀灭肿瘤●NO供体药物:是指能够在体内释放出外源性NO分子的治疗心绞痛的药物●生物烷化剂: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的活泼基团或其它具有活泼亲电基团的化合物,可与生物大分子中的丰富电子基团反应,使生物大分子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断裂药剂学●溶解度:一定温度下固态物质在100g溶液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溶出速率/溶出度:固体药物的有效成分在特定介质中溶解的速度或程度●脂水分配系数:化合物在脂相和水相间达到平衡的浓度比值●昙点:加热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而发生浑浊的现象成为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昙点●Krafft点: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临界相对湿度/CRH: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几乎不吸湿,而在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把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时的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亲水亲油平衡值/HBL:是指表面活性剂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水或油的综合亲和力,用以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强弱的数值●F0值:在一定灭菌温度、Z值为10摄氏度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摄氏度、Z值为10摄氏度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当的时间●D值: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灭杀90%或使之降低一个对数单位所需要的时间●触变性:指凝胶体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可逆的凝胶现象●表面活性剂: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剂型: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纳米乳: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等自发形成的粒径在1~100nm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透明的匀相分散体系●脂质体:是一种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贮库型药物载体●包合物:药物分子被全部和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复合物●固体分散体:药物高度分散在适宜载体材料中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B-环糊精:含有7个葡萄糖分子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药物传递系统:以适宜的剂型或给药方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优效果,主要包括口服缓控释系统、透皮给药系统和靶向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TDDS: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透片吸收促进剂: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通过降低皮肤的阻力和屏障性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靶向制剂:一类能够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靶向给药系统●布朗运动:液体介质分子热运动撞击质点引起的质点无规则运动●休止角: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所受重力与粒子间的摩擦力达到平衡而处于静止状态下测得的最大角●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之比,用以计算栓剂基质用量的参数●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是物理化学概念●等张溶液: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是生物学概念●一步制粒:也称流化制粒,采用流化技术在一台机器内完成混合、制粒、干燥●EPR效应:由于肿瘤等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大,使粒径在100nm以下的粒子易滲出而滞留在肿瘤组织中的现象药理学●首过效应:有些药物在口服后,进入全身循环前先在胃肠道、肠粘膜细胞和肝脏内破坏掉一部分,使得进入全身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的现象●肝肠循环:个别药物由胆汁排放到小肠后,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由肝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的过程●血脑屏障:即血液与脑细胞、血液与脑脊液、脑细胞与脑脊液间的三种隔膜的总称●首剂现象:首次用药,患者出现严重的直立性低血压现象,首剂减半可缓解●生物利用度:指不同剂型的药物能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相对程度和速率,一般用吸收百分数表示●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以后,按此时制得的血浆药物浓度计算药物占有的体液总体积●治疗指数:即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米氏方程: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速度方程●半衰期:一般指血浆半衰期,即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也称恒比消除●效能:即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药物的药理效应增加,当效应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效价:达到同等效应时所用的剂量或浓度。
酸值的名词解释酸值作为一个常用的物理化学性质参数,用来描述溶液或物质中酸性的程度,是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农业等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解释酸值的含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酸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酸值,又称酸度或酸碱度,是指溶液中存在的酸性物质的浓度。
酸性物质可以释放出氢离子(H+),给溶液赋予酸性特性。
酸值通常用pH值来表示,其数值范围从0到14,其中0表示极强酸性,14表示极强碱性,7表示中性。
计算酸值不仅涉及酸性物质的浓度,还和该物质的酸性强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酸值是通过测量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来确定的。
pH值的计算公式为:pH = -log[H+],其中[H+]是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单位为mol/L。
通过这个简单的公式,我们可以快速计算出溶液的酸值。
二、酸值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酸值是许多领域中评估物质酸碱性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几个实际应用中酸值的意义:1. 食品科学:在食品加工中,酸值可以用来评估食品材料中的酸性程度。
例如,某些水果的酸值较高,可以用来增加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同时,酸值也是判断食品新鲜程度的重要指标。
当食品变质时,酸值通常会升高,通过检测酸值可以及早发现食品的腐败情况。
2. 环境科学:酸值可以用来评估大气和水体中的酸雨程度。
酸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很大,通过测量酸值,我们可以及早采取措施来减少酸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化学工程:酸值在化学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反应过程中,通过控制溶液的酸碱度,可以调节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酸值还可以用来监测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异物或副产物的产生。
4. 农业:酸值也是评估土壤酸碱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酸性土壤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通过测定土壤的酸值,可以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酸值的应用注意事项在实际应用中,测量酸值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正确的方法和仪器来测量酸值,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疏水内核的名词解释在物理化学领域中,疏水内核是指分子或物质的内部区域,该区域与周围环境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质。
疏水内核的概念对于理解和解释许多生物和非生物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现象至关重要。
疏水性是指物质或分子与水相互作用时,倾向于排斥水分子并与其他疏水物质或分子相互结合的性质。
这个性质源于水分子结构中的两种化学键制力:极性的氢键和非极性的范德华力。
水分子的极性导致其倾向于与其它分子形成氢键,而疏水分子则不具备这种能力。
这种分子间的排斥作用使得在其内部形成一个疏水内核,而疏水性质较低的区域则被称为疏水晕。
疏水内核在生物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举例来说,蛋白质的折叠和稳定主要依赖于氢键和水合作用。
在蛋白质的折叠过程中,疏水内核起到了引导和稳定蛋白质结构的关键作用。
疏水内核的形成使得胺基酸残基中的疏水侧链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疏水性质高、水很难进入的区域。
这种疏水内核的存在导致蛋白质分子在水溶液中自发地摺叠成稳定的三维结构。
此外,疏水内核在细胞膜的形成和组织器官的维持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细胞膜是由疏水性磷脂分子构成的,这些磷脂分子通过排列形成一个双层结构,内部形成一个疏水内核。
这种疏水内核的存在使得细胞膜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和选择性,能够保护细胞内部组织不被外部环境干扰。
疏水内核也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纳米材料领域,疏水内核可以用于设计不溶于水的纳米颗粒或纳米结构。
通过使纳米颗粒表面的疏水区域面朝内部,可以减少与水相互作用的表面积,从而在水中形成稳定的分散状态。
总结而言,疏水内核被定义为分子或物质中由于其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疏水区域。
这种疏水内核的存在能够引导和稳定生物和非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物理化学学家、生物学家和材料科学家都在持续探索疏水内核的性质和应用。
物理风化名词解释物理风化是指由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使岩石性质和结构发生改变的现象。
物理风化的结果可形成各种矿物,有时也会产生新的矿物。
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之后,其结构会变得疏松多孔,孔隙率增加,吸水性提高。
此外,物理风化还能使岩石更容易失去外层保护,从而导致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又称为溶蚀或淋滤,是指由于水的作用所引起的岩石分解。
化学风化主要发生在有水参与的交替酸性条件下,但也会在氧化条件下进行。
当酸性介质遇到强烈的阳离子交换时,便会发生淋滤作用。
岩石的溶解作用对岩石性质和岩体结构均有重大影响。
按照反应类型,岩石的溶解作用可以分为两类:物理溶解和化学溶解。
前者是岩石由于本身组成矿物间的互溶,或者是颗粒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后者是指化学反应,即溶液中的离子和岩石中的阳离子间进行化学反应,使岩石分解和剥蚀。
物理溶解作用对岩石的性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而化学溶解作用却会对岩石的性质和岩体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并且往往还伴随着矿物成分和结构的重新分配。
随着化学风化程度的加剧,岩石中的盐类和碳酸钙会逐渐淋滤出来,这些物质的晶体将随地表水流入海洋。
在长期受到海水的溶解之后,被侵蚀的区域会留下孔穴,称为溶孔,它们是孔隙度和岩石孔隙大小的标志。
热变质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由于热力的作用而使岩石发生的变质作用。
引起热变质的原因很多,例如由于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地壳运动以及沉积岩形成时机械压力、温度、成分的突然变化等都能使岩石发生热变质作用。
在热变质作用下,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会发生变化,使得岩石具有高温条件下新的物理化学性质,并且使得岩石的颜色发生变化。
如果岩石是由于物理风化或者是化学风化而引起的变质,则可能会改变岩石的原始颜色,如由黑色变为白色。
变质岩的颜色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同一变质岩的颜色变化一般遵循一定的变化规律。
变质作用一般不会改变岩石原来的物质成分。
但当变质作用非常强烈时,某些岩石可能会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而重新回复到原始状态,例如石灰岩在高温时可能会发生脱水作用,再次变成原始的大理石状态。
纤溶名词解释
纤溶(纤维溶解)是指纤维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方法而被完全或部分溶解的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是酸性环境下纤维多肽结合胺基酸的碳酸根构成的有机酸及其衍生物,以及醇基、羧基及其他基团的反应而产生的溶剂。
纤溶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来生产可以代替纤维的替代物,以应对当今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在不断发展的环境。
纤溶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达到生产的目的,比如用于食品及饮料行业中的乳酸酶及护肤衍生物、医药行业中的抗生素及肽键合物、化学行业中的漂白剂及各种颜料、纺织品行业中的颜色稳定剂及各种弹性纤维等等。
从生产的角度来讲,纤溶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它可以完全替代纤维,大大减少生产的成本。
此外,纤溶过程的特点使得它可以更加有效地生产出不同的化学物质,有利于改善产品的性能和物理性能。
纤溶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而且在保证纤维完全溶解的情况下,所需要的技术也要求较高,因此,在现代工业中,纤溶技术主要是提供给各大化学企业来实现其性能改善、性能提升等目标。
一般,纤溶的过程分为三大步骤:一是纤维的预处理,主要是根据纤维的性能特征和目的为纤维的溶解作准备,二是纤维的溶解,主要是通过控制反应的温度、气压及刺激性物质等环境因素来改善纤维的溶解效果,三是纤维的纯化,主要是采用滤液分离技术和离心分离技术等来实现纤维的分离净化。
纤溶是一种方便而且成功的技术,在很多的行业中都得到了成功
的应用,不仅节省了生产的成本,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产品的性能,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同济医科大学药学院物理化学题库一、热力学(一) 名词解释1. 可逆过程2. 化学位3. internal energy4. reversible process5. chemical potential6. phase rule7. Gbbis Surface energy8. state function9. heat of combustion(二) 简答题1. 什么是卡诺理想热机?2. 为什么要引入“偏摩尔量”这一概念?3. 什么是可逆过程?简述其特征。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reversible process? Please briefly write its characteritic.4. What is Carnort ideal heat engine?5. 为什么药提出偏摩尔量的概念?举出3个例子。
6. 试分别简述判断过程方向及平衡的三个判据。
7. 指出在下列各过程中体系的ΔU、ΔH、ΔS、ΔF和ΔG何者为零:(1)(1)理想气体Carnot循环(2)(2)H2O(l)在100℃,101.325kPa下蒸发为气体(3)(3)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膨胀(4)(4)理想气体绝热膨胀(5)(5)理想气体向真空膨胀(6)(6)H2、O2在绝热钢瓶中发生反应8.某一理想气体体系从某一始态出发,分别进行恒温可逆和恒温不可逆膨胀,能否达到同一终态?若从某一始态出发,分别进行绝热可逆和绝热不可逆膨胀,能否达到同一终态?为什么?9.什么是理想溶液与非理想溶液?分别写出其化学势表达式。
10.什么势是状态函数?它有何特点?11. 什么是Carnot循环?12. 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什么?13.判断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有几种判据?它们使用的条件是什么?14.可逆过程的特征是什么?它和不可逆过程的根本区别在哪里?15.指出下列平衡体系的组分数(K),自由度数(f)各为多少?(1)NH4 Cl(g)部分分解为NH3(g)和HCl(g)。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心有错别字呀,小帽)
两相界面可分为: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固固;
比表面:(衡量多相分散体系的分散程度)就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表面能:(比表面自由能):当温度,压强及组分恒定时,增加单位表面积所引起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表面张力(物理意义):是在与液面相切的方向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线段上的收缩力(表面张力与比表面自由能在数值上相等,有相同的量纲,但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体系的表面特征)
备注:温度升高,物质的表面张力值下降。
绝热条件下,扩展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必定下降
表面活性物质:只需少量这样的物质就可已显著的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饱和吸附时,表面层上吸附的分子式垂直于液面定向排列的)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表面活性物质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相对强弱;越大代表亲水性越强
CMC(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分子在溶液中以疏水基相互靠拢,形成疏水基朝内,亲水基指向水相的胶束;形成胶束的浓度称之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界胶束浓度
固体表面吸附的根本原因:很难通过降低表面积来降低表面能,只能通过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来降低表面能
吸附:固体暴露在气体或液体中时,气体或液体分子自动聚集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吸附平衡:吸附和解吸是互逆的两个过程,当这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时,达到吸附平衡(气固吸附只有正吸附没有负吸附;吸附是放热过程)
吸附量: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或气体的物质的量
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
物理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表面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的引力(范德华力)
化学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比较面间形成化学键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1.固体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原子力场没有饱和,有剩余价力(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到尚未被吸附的空表表面上才能够发生吸附作用)
2.一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表面力场的
势垒时,又重新回到气相,即发生解吸
3.吸附是一个可逆过程
影响吸附的因素:1.极性的影响
2.溶质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越小,说明溶质越容易被吸附)
3.温度的影响(吸附为放热过程,升温吸附下降)
润湿: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能在固体表面上铺开(即原来的气固界面被液固界面替代的过程)分为:沾湿,浸湿,铺展
沾湿:是指将气液界面和气固界面转变成液固界面
浸湿:是指固体浸入到液体中的过程
铺展: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展开的过程
铺展系数(S):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S=△G,当S<0,表示液体可以在固体表面自由铺展)
备注:非极性固体大多是憎水型固体,极性固体通常是亲水型固体
第九章
分散体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粗分散系:>100纳米(指的是颗粒大小)
胶体分散系:1——100纳米
真溶液:<1纳米
丁达尔效应:是由于溶胶颗粒通常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因此当光透过溶胶时产生散射作用,每个离子向各个方向散射出乳光,这就是从侧面或垂直面可以看到光柱的原因(卤
化银侧面红色,垂直面蓝色)
超显微镜:利用光散射的原理制成的,可以用于观察胶体粒子
布朗运动的原因:是分散介质分子对胶体的撞击的结果(粒子越小,温度越高,介质的粘度越小,则布朗运动越明显;溶液的扩散是通过布朗运动来实现的)
沉降平横:粒子同时受到两种力即重力和扩散力的作用,这两种力相等时,粒子处于平衡状态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液体中固定颗粒的定向移动
电渗:液体在多孔性固体内相对于固体表面的运动
胶体的稳定因素:布朗运动,双电层,水化膜
聚沉值:是使一定量的某种溶胶,在规定时间内发生明显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聚沉值越小,电解质使胶体聚沉力量越强)
乳状液的类型:水包油,油包水(主要由制备乳化剂时所添加的乳化剂的性质有关)
转型:是指在外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乳状液两型间的转化过程(转型过程实质是原来分散的液滴聚结成连续相,而原来连续的分散介质分裂成液滴的过程)
凝胶:在一定条件下,高分子溶液或溶胶的分散介质颗粒在某些部位上相互联接,构成一定的空间网状结构,分散介质充斥其间,整个体系失去流动性的体系
凝胶的类型:范德华力;化学键;氢键和盐键(凝胶的结构稳定性取决于分散质颗粒间的联结力的强弱)
高分子溶液:是指高分子化合物在是适当的介质中自发形成的溶液
高分子溶液与溶胶的共同点:1.溶质分子与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的相对粒子质量不均一
2.溶质分子与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的大小都在1—100纳米
3.溶质分子和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的扩散速度都比较缓慢
高分子溶液与溶胶的不同点:1.热力学稳定性不同:前者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后者为不稳定
2.分散机理不同:前者依靠与溶剂的亲和性自发溶于溶液,后
者不溶于分散过程必须对体系做工
3.受外加电解质的影响不同:高分子溶液对电解质的加入不敏
感,溶胶受影响很大(热力学稳定性的不同是高分子与溶胶
的根本区别)
高分子电解质溶液的分类: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阴离子高分子电解质;两型高分子电解质
(蛋白质)
等电点:是指在溶液中,蛋白质所带的净电荷量为零,在电场作用下既不向正极运动也不向
负极运动,此时溶液的PH即为蛋白质的等电点(此时水化
程度最差,溶解度最低,最不稳定易聚沉,分子间斥力最大,
柔性最差)
特点:在等电PH下蛋白质黏度最小
塘南平衡:由于大离子带有电荷,静电引力的存在,使得小分子电解质在扩散达到平横时,
在膜两侧的浓度不平等,而程一定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