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案例)平常渠道非常控制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43.61 KB
- 文档页数:12
娃哈哈的案例分析(样例5)第一篇:娃哈哈的案例分析娃哈哈的案例分析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四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这3家国公司。
在中国29个省市建有100余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拥有员工近3万名,总资产达268亿元。
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先进的食品饮料研发检测仪器和加工工艺,主要从事食品饮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生产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休闲食品等八大类近100个品种的产品,其中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多年来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2010年,娃哈哈集团营业收入达到550亿元,纳税45亿元,利润60多亿元。
娃哈哈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10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目前中国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食品饮料企业。
娃哈哈坚持诚信经营,泽被社会。
二十年来累计向国家上交税金68亿元,资助教育和各类社会公益事业2亿多元;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二十年累计采购各类农副产品价值达78亿元,直接和间接解决了40万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在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东北老工业区投资建厂近40家,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父——宗庆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因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经营能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企业家、2002CCTV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2005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等荣誉,并光荣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任十一届人大代表。
宗庆后先生是娃哈哈的“教父”,“灵魂”。
没有宗庆后就没有娃哈哈。
有关宗庆后与娃哈哈的最新资料,可参见新书《宗庆后与娃哈哈一个著名企业的深度研究》。
娃哈哈成功案例分析(5篇模版)第一篇:娃哈哈成功案例分析娃哈哈成功案例分析之一:赢在执行一、金融危机中逆势飘红的娃哈哈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杭州娃哈哈集团可谓**不断,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外有雪灾、地震、通胀压力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着消费品市场,内有达能—娃哈哈纠纷的不断干扰。
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实体经济。
然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娃哈哈集团却一路上扬,逆势飘红。
2008年底,娃哈哈的营业收入、销售收入等经济指标相比去年,增幅达到30%以上,销售总额已逾300亿元。
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饮料行业10强数据,2008年“娃哈哈”的产量占了10强总量的55.57%、销售占了65.84%、利税占了73.16%,均超过其余9强的总和。
至此,“娃哈哈”已经连续十年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王者”。
娃哈哈在金融风暴当中表现出的优秀业绩,引起了众多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超强的执行力是娃哈哈迈向辉煌的基本保证与关键所在,正如娃哈哈总裁宗庆后本人所说:“做企业就像打仗,抓住了机会就能一举成功,而要迅速抓住市场商机,必须确保“决策”和“执行”两大关键管理环节的有效和迅捷,减少管理中间环节。
”而在娃哈哈集团的领导层当中,不设置副总,管理机制采取扁平化管理,就是为了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由此可见执行力在娃哈哈管理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如何提升执行力执行力对于娃哈哈集团重要至极,那么如何提升自身的执行力,就成为了娃哈哈日常管理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娃哈哈的日常管理运营中,高效的工作指令的管理,构成了娃哈哈日常工作的基础与核心。
而对于工作指令的绩效考核则是员工考核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过去,娃哈哈采取传统的工作指令管理方式方法,存在着诸多的弊病与缺点:(1)效率低下。
无论是工作指令的下达、反馈与评价,都要通过传统的电话、邮件、MSN等方式进行,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且增加成本,容易造成铺张浪费;(2)缺乏实时性。
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来源:猎商企业参谋 娃哈哈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的一家校办企业,成立于1987年,是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从卖4分钱一支的棒冰开始创业的。
1989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天然食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产品一炮打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大江南北。
1991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
同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
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等外方合资成立了五家公司,引进外资4500余万美元,随后又引入追加投资262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使娃哈哈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公司生产饮料2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12.70亿元,利润9亿元,饮料产量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5%,占全国“饮料十强”产量的37%。
主导产品娃哈哈果奶、AD钙奶、纯净水、营养八宝粥稳居全国销量第一,其中乳酸奶饮料、瓶装饮用水的产销量已跻身世界大厂行列。
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十省市建有4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总资产44亿元的中国最大食品饮料企业。
取得如此辉煌成绩,娃哈哈独特的营销策略是其驰骋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案例分析了娃哈哈市场营销链的控制方法、解决冲货问题的策略、营销体制定等问题。
1控制与促销:对“最后一公里”的营销概念的理解各异,有的说是服务,有的说是质量,有的说是品牌,而娃哈哈却认为是:“利益的有序分配”。
有序必然就要有控制,控制在营销渠道中最重要的就是价差、区域、品种和节奏。
中国民族饮料业的一个奇迹――娃哈哈集团的营销案例一、公司背景介绍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娃哈哈公司)成立于1991年,其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于1987年,其创始人是宗庆后。
创办之初,经销部以为区属小学提供服务为主营业务。
1989年开始生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同时企业更名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1991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有偿兼并了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杭州罐头食品厂,创造了“小鱼吃大鱼”的奇迹。
兼并后,娃哈哈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完成了“由小到大”的历史跨越,从此开始逐步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娃哈哈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在全国27个省市建有70余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拥有员工近2万名,总资产达76亿元,至今尚未有银行贷款。
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先进的食品饮料研发检测仪器和加工工艺,主要从事食品饮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已形成年产饮料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及与之相配套的制罐、制瓶、制盖等辅助生产能力,主要生产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休闲食品等八大类60多个品种的产品,其中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多年来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1998年“娃哈哈”被国家工商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自1998年以来,娃哈哈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一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中国最大且效益最好的食品饮料企业。
2003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柯特这4家跨国公司。
二、公司发展介绍1、娃哈哈公司的产品开发(1)进军儿童保健品市场――儿童营养液诞生1989年,宗庆后在为区属小学生提供服务时发现儿童厌食、偏食现象严重,家长们为此非常头痛,这触发了宗庆后开发儿童营养液的灵感。
娃哈哈营销案例分析(论文格式3400字)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本科市场营销论文专业:法语学生姓名:徐运学号: 0609110230目录一、产品定位及其原因 (1)二、SWOT分析 (1)三、4PS分析 (2)1、产品战略 (2)2、价格策略 (2)3、营销渠道策略 (2)4、促销策略 (3)娃哈哈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一、产品定位及其原因1988 年是娃哈哈的初创期,而它却将产品首先定位在儿童营养液这个少人问津的产业市场调研,确认潜在的竞争优势,有效地、准确地向市场传播定位信息。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众多,而其却放弃了这个巨大的市场,仅仅将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在3 亿的儿童市场。
这样做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当时社会上营养保健品有上千种,但大多数都是生产中老年营养品,唯独缺少一种针对儿童的营养品;第二,与此同时,家长们普遍存在着让孩子吃饭难的问题;第三,市场调研表示,大部分孩子缺铁、缺锌、缺钙问题严重。
在当时,科研机构对3006 名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有1336 名患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症,缺锌,缺钙,缺铁等营养元素的竟占44.4%。
二、SWOT分析优势Strengths①公司规模大,有好多的分公司遍布全国,资金充足,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公司。
②国内是知名的品牌,有很好的品牌声誉,并且一直秉承“健康你我他,欢乐千万家”的理念。
③产品多元化,.并且不断地创。
④市场广大,有利于销售量,利润大,收益大,利于公司的发展。
⑤市场的宣传优势,市场的推销到位。
机遇 Opportunities①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且发展前景良好,其开拓国际市场有较好的技术、经验支持与实际开发能力。
②我国的人口多,需水量大,有利于产品的销售。
③雄厚的资金,扩大产业链,扩展到国外市场。
④国家和政府的重视,有利于公司的顺利发展。
⑤消费者对娃哈哈产品的信任,增加产品的销量。
三、4PS 分析1、产品战略针对消费对象,以及切合消费者的品味,改变矿泉水给人们以落伍、抵挡的印象。
分销渠道案例分析之娃哈哈娃哈哈是中国知名的食品饮料企业,成立于1987年,是国内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之一、娃哈哈的成功得益于其强大的分销渠道。
一、传统线下分销渠道:1.连锁超市:娃哈哈通过与各大连锁超市合作,将产品摆放在超市货架上供消费者选购。
这种分销方式可以提高产品的曝光率,并且能够覆盖到各个城市和乡镇。
2.零售店:娃哈哈与各个零售店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产品供应给零售店进行销售。
这种分销方式可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型零售店中,娃哈哈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3.饭店酒楼:娃哈哈通过与各类饭店酒楼合作,将产品供应给餐饮行业。
这种分销方式可以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增加产品的销售机会,并且能够通过饭店酒楼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4.代理商:娃哈哈与各地的代理商签订合作协议,将产品批发给代理商进行销售。
代理商作为娃哈哈产品的地区销售代表,负责拓展市场和推广产品。
这种分销方式能够将产品快速扩散到各个地区,并且能够与各地的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二、电商分销渠道:2.第三方电商平台:娃哈哈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将产品上架销售。
通过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娃哈哈能够借助电商平台的流量和品牌声誉,实现更大规模的销售。
同时,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也为娃哈哈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推广。
三、海外分销渠道:娃哈哈通过与各国的经销商合作,将产品引入海外市场。
通过选择适宜的海外市场和合作伙伴,娃哈哈能够迅速扩大海外销售规模,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是娃哈哈的分销渠道案例分析。
娃哈哈通过传统线下分销渠道、电商分销渠道和海外分销渠道的组合运用,实现了产品的广泛分销和销售网络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娃哈哈在食品饮料市场的地位。
通过与各类合作伙伴的合作,娃哈哈得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
娃哈哈市场现状分析娃哈哈营销现状分析具体案例3篇市场状况是指企业目标市场的范围、销售渠道的多少、市场占有率的大小以及市场的竞争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复杂程度等。
一般说来,市场状况是决定市场营销组织和人员多寡的基本依据。
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娃哈哈市场现状分析娃哈哈营销现状分析具体案例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娃哈哈市场现状分析娃哈哈营销现状分析具体案例1篇于职业原因,在服务众多快速消费品领域的客户同时,一直在关注娃哈哈的市场变化和营销手段。
说实在的,几年来,娃哈哈并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石破天惊的创意,但正是这种平实、稳健的风格铸就了娃哈哈今日的成功。
在市场环境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娃哈哈种种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尚能一击奏效,但市场的多样性、复杂性尤其是突变性,往往会让习惯于过去成功操作模式和手段的企业,在表面的繁荣背后,隐藏、暗伏严重的危机。
透视跟随策略在中国的企业界,有两个敢为天下后的高手,一个是宗庆后,一个是段永平。
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成功,使得所谓的后发先至的跟随策略,备受企业界推崇。
但今日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永远的成功,昨天还频频得手的跟随策略,在市场急遽变化之时,还能够凯歌高奏吗?就像所有的完美都有阶段性一样,跟随策略的成功也有其特殊的阶段性。
在阶段一和阶段二,娃哈哈凭借敏锐的嗅觉和有效的广告策略,迅速由小变大,获得发展;在阶段三,虽然整个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而成熟,但娃哈哈凭借独具特色的渠道优势、密布的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构筑起了强劲的核心营销能力,在实施跟进策略之时,还能够傲视天下、游刃有余,企业获得了超常的发展;当进入2000年,各种品牌大战此起彼伏,整个市场产品开发速率加快,跟进策略依靠原有的营销综合优势,娃哈哈尚能稳坐潮头;但到2002年~2003年,营销方式和营销手段泛化,不再成为独家武器之时,娃哈哈还是依靠老三样来实施跟随,没有创新的跟随使得娃哈哈牛奶/果汁/国汽/乐酸乳等在市场上反映平平,有机茶、康有利等系列新品的推出更显得品牌创新的晦涩和乏力。
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娃哈哈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的一家校办企业,成立于1987年,是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从卖4分钱一支的棒冰开始创业的。
1989 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天然食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产品一炮打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大江南北。
1991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
同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
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等外方合资成立了五家公司,引进外资4500余万美元,随后又引入追加投资262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使娃哈哈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公司生产饮料2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12.70亿元,利润9亿元,饮料产量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5%,占全国“饮料十强”产量的37%。
主导产品娃哈哈果奶、AD钙奶、纯净水、营养八宝粥稳居全国销量第一,其中乳酸奶饮料、瓶装饮用水的产销量已跻身世界大厂行列。
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十省市建有4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总资产44亿元的中国最大食品饮料企业。
取得如此辉煌成绩,娃哈哈独特的营销策略是其驰骋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案例分析了娃哈哈市场营销链的控制方法、解决冲货问题的策略、营销体制定等问题,请看本期“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
1.控制与促销:娃哈哈的促销重点是经销商,公司会根据一定阶段内的市场变动、竞争对手的异动以及自身产品的配备而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政策,针对经销商的促销政策,既可以激发其积极性,又保证了各层销售商的利润,因而可以做到促进销售而不扰乱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
第三讲附属案例娃哈哈的营销渠道案例背景娃哈哈是中国乳制品和饮料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以其丰富的产品系列和创新的营销战略而闻名。
娃哈哈以其多元化的营销渠道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其中一些渠道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娃哈哈的传统渠道娃哈哈在成立初期主要通过传统零售渠道进行产品销售。
他们与各地的超市、便利店、小商店等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这些渠道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在这些渠道中,娃哈哈注重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员的培训,以确保产品能够吸引消费者并得到良好的销售。
同时,娃哈哈还通过广告和促销活动增加了产品在传统渠道中的曝光率。
他们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上投放广告,通过打折、赠品等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娃哈哈的产品。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娃哈哈开始意识到传统渠道的局限性。
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产品。
娃哈哈决定加强对新兴渠道的开发,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娃哈哈的电商渠道娃哈哈在电商渠道上的发展非常成功。
他们在主流的电商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品牌旗舰店,并与平台合作,通过活动和推广增加品牌的曝光度。
娃哈哈在电商渠道上的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优质产品推荐娃哈哈将热门和畅销的产品放在电商平台的首页或推荐位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他们还通过精美的产品图片和详细的产品描述,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2. 促销活动娃哈哈在电商平台上经常举办促销活动,包括限时折扣、满减和赠品等。
这些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提升了销售额。
3. 平台合作娃哈哈与电商平台合作,通过参与平台的活动和合作推广,提高品牌的曝光度。
他们还与物流公司合作,确保产品能够及时送达消费者手中。
娃哈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电商渠道上,品牌的曝光度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营销策略和与平台的合作,可以有效地吸引消费者,提升销售额。
娃哈哈的线下渠道创新娃哈哈在电商渠道的成功经验激发了他们在线下渠道上的创新。
娃哈哈市场现状分析娃哈哈营销现状分析具体案例六篇市场状况是指目标市场的范围、销售渠道的数量、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市场环境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市场状况是决定营销机构和人员数量的基本依据。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娃哈哈市场现状分析娃哈哈营销现状分析具体案例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第1篇: 娃哈哈市场现状分析娃哈哈营销现状分析具体案例一、公司现有情况概述(1)公司定位:小规模自主经营企业。
(2)主要客户群体:一定规模的企业及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人。
属于中高端消费群体。
(3)主要营销手段:目前为与当地医院合作营销,利润按比例分成。
(4)公司现有财务状况与支出比率:年利润在40万左右。
总体与支出持平。
(5)公司现有人员比率: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之比约为4:1二、目前营销状况1.市场及竞争状况:公司目前服务区域为广州地区。
主要竞争对手为(1)一部分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公司。
(2)各医院独立设立的健康管理科室。
2.产品状况:公司目前提供(1)企业健康管理服务(2)个人健康管理服务(3)附带体检服务。
3宏观环境状况:作为经济及健康意识较为发达的省份,潜在客户群较多,采用直营模式的利润空间较大。
三、SWOT问题分析四、未来五年目标阶段推广目标预计利润收入第一年与广州本地大部分三甲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并初步形成独立营销模式。
以消费者每人每年300元,目标受众4000人计,预计80万左右。
第二年深化独立营销模式,同时在珠三角几个重点地区初步建立连锁机构。
总公司利润+分公司利润(总公司*60%)分公司数量推广支出基本与上年持平。
第三年将各连锁机构规模化产业化,形成统一运营模式。
公司数量*独立销售额。
约为300万。
第四年在珠三角其他地域建立连锁机构公司数量*独立销售额推广成本。
约为500万第五年各地区统一深化推广,做出初步的品牌效应1000万五、具体营销战略(一)营销方法:(以下为销售模板的构建,所有推广的连锁企业都统一此营销模式)1、由医疗网点职工引荐(渠道)(新增)(1)概述:以各医疗网点职工为中介,公司为在该医疗网点体检后的客户提供健康评测等服务。
当代营销渠道管理经典案例:娃哈哈[案例5] 娃哈哈从单一渠道到多元渠道娃哈哈堪称由单一化渠道成功转型多元化渠道战略的典范。
公司创立之初,限于人力和财力,主要通过糖烟酒、副食品、医药三大国有商业主渠道内的一批大型批发企业,销售公司第一个产品儿童营养液。
随着公司的稳健发展和产品多元化,其单一渠道模式很快成为企业的销售瓶颈,娃哈哈开始基于“联销体”制度(联销体制度是娃哈哈和代理商之间建立的一个共同经营产品的渠道体制,从厂家、经销商到终端每个环节的利益和义务都会得到明确)的渠道再设计:首先,娃哈哈自建销售队伍,拥有一支约2000人的销售大军,隶属公司总部并派驻各地,负责厂商联络,为经销商提供服务并负责开发市场、甄选经销商;其次,娃哈哈在全国各地开发1000多家业绩优异、信誉较好的一级代理商,以及数量众多的二级代理商,确保娃哈哈渠道重心下移到二、三线市场。
这充分保证了娃哈哈渠道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娃哈哈针对多种零售业态,分别设计开发不同的渠道模式:对于机关、学校、大型企业等集团顾客,厂家上门直销;对于大型零售卖场及规模较大的连锁超市,采用直接供货;对于一般超市、酒店餐厅以及数量众多的小店,由分销商密集辐射。
这种“复合”结构,既能够有效覆盖,又能够分类管理,有利于在每种零售业态中都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从娃哈哈案例可以看出,渠道多元化是实施企业战略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然阶段。
娃哈哈渠道多元化战略对于公司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同时,渠道多元化对于企业的营销管理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如前文所述,中国市场通路表现出较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当企业采取多元化渠道战略时,必然面临渠道冲突、渠道效能控制的难题。
窜货是中国渠道冲突的典型“疑难杂症”,许多采取渠道多元化战略的企业由于窜货顽疾而不医身亡。
渠道冲突的缘由是由于各方利益分配不一致。
多元渠道并存,冲突在所难免,如直营体系和分销体系之间、经销商之间。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之哇哈哈营养快线成功之路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营养快线的成功路近日发现,不少学生、白领在公交车站等车时手里除了拿着包子、煎饼之类的传统早餐外,还会不约而同地拿着一瓶“营养快线”。
就算是在小胡同的旮旯里,也能找到“营养快线”的身影。
呵呵,是的,就是这瓶小小的“营养快线”,如今已经为娃哈哈集团贡献了20 个亿的销售额,成为娃哈哈集团20xx年的“明星”产品。
这在饮料业界堪称一大“神话”!为什么“营养快线”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串红、风靡全国?根据老师的要求.我运用所学知识对娃哈哈及营养快线进行了如下分析调查:公司发展历程:19xx年,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第二年为别人加工口服液,第三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靠了确切的效果,靠了"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
19xx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经济奇迹开始引起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19xx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
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19xx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世界500强、位居世界食品饮料业第六位的法国达能集团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并坚持合资不合品牌,由中方全权经营管理,一次性引进外资450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民族品牌,娃哈哈再次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营销案例)平常渠道非常控制——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2001年11月8日晚,央视广告招标经过漫长的10多个小时的竞争终于尘埃落,娃哈哈集团以2015万元的价格,“独霸”了明年壹二月份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的黄金广告时间。
见来,明年又将是娃哈哈集团大有作为的壹年。
娃哈哈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的壹家校办企业,成立于187年,是宗庆后带领俩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从卖4分钱壹支的棒冰开始创业的。
198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天然食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产品壹炮打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大江南北。
1991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
同年,于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且了有6万多㎡厂房、2000多名员工,且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壹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
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运营之路。
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和法国达能等外方合资成立了五家公司,引进外资4500余万美元,随后又引入追加投资262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使娃哈哈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公司生产饮料2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12.70亿元,利润9亿元,饮料产量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5%,占全国“饮料十强”产量的37%。
主导产品娃哈哈果奶、ad钙奶、纯净水、营养八宝粥稳居全国销量第壹,其中乳酸奶饮料、瓶装饮用水的产销量已跻身世界大厂行列。
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于全国十省市建有4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总资产44亿元的中国最大食品饮料企业。
取得如此辉煌成绩,娃哈哈独特的营销策略是其驰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案例分析了娃哈哈市场营销链的控方法、解决冲货问题的策略、营销体制定等问题,请见本期“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
娃哈哈市场营销策划案一、市场分析(一)企业的目标和任务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11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目前中国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食品饮料企业。
2010年,全国民企500强排名第8位。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饮料企业。
但为了冲击更大的市场,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等几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展开实力对决,并在对决中稳定市场,并进一步建立顾客忠诚,从而进一步扩大其规模增加其收益,在全球饮料市场上占据更加有力的位置。
本次的营销策划通过对中国饮料行业和娃哈哈营销的分析,以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及推广方案建议,为娃哈哈公司日后的营销策划工作和其他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市场现状和策略我国是人口大国,内需市场扩大。
我国饮料行业尚处于发展上升阶段,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近年来我国饮料行业均以两位数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钢材、水泥等原料价格下跌,无形中降低饮料企业生产线及厂房投资成本。
再加上金融危机使得饮料行业内部重新洗牌,也为娃哈哈扩充提供机遇。
但不可忽视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娃哈哈需要加强其营销以更好地迎接机遇和挑战。
(三)主要竞争对手及其优劣势竞争对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世界级实力雄厚的饮料王国在中国的饮料市场份额日益扩大;以汇源、王老吉、康师傅等为代表的国内品牌在饮料市场上竞争。
品牌优势劣势可口可乐品牌优势及良好之企业形象;产品拥有神秘配方;市占率高且为产业优先进入者、领导者及防卫者;研发能力消费者刻板印象—不健康饮料;桶装饮料通路遍布广泛,品质较难掌握(超过保存期限及行销能力强或变质等情形)百事可乐广告明星效应强,深受年轻一代消费群体欢迎;产品线丰富口味偏甜,容易腻;含不健康成分汇源果汁的口感好又有益健康,深受消费者欢迎;原材料供应链优势低浓度果汁饮料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品牌活跃度不够王老吉凉茶中的王老五,老品牌;味道正包装单一,无法扩大发展康师傅强大的渠道支持;品种丰富创新度不够(四)营销外部环境分析1、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娃哈哈整合营销案例营销背景以提升娃哈哈品牌公益内涵为长期目标,配合进行阶段性互动活动为娃哈哈系列新品营销助力。
营销创意沿袭社区SNS机理,以娃哈哈年度公益支教为传播主线,通过阶段性的互动活动+口碑营销+优质硬广等优势社区营销引发网友对于品牌和产品的深度互动体验,进行娃哈哈品牌的天涯社区整合传播。
营销执行1、阳光操场支教活动:执行步骤:广泛地传播支教活动的进展状况,保持关注度强势地蓄积舆论能量,寻找引爆点,保持舆论声量灵活运用支教元素,吸引网友不断参与互动,制造热点保持支教活动持续的曝光量,为活动保持持久的人气目标:借势天涯社区公益民生影响力,深化品牌关爱青少年的公益色彩,向更多受众传递品牌内涵广告内容策划:通过互动活动使志愿者、娃哈哈、网友产生交互,使宣传信息在三者间更流畅地传递,也得娃哈哈支教活动更立体的呈现出来,吸引更多目光2、阶段性互动活动:HELLO-C时尚丽人活动执行步骤:选择HELLO-C时尚丽人的重点区域--上海城市分论坛作为推广平台,并将活动推广至时尚资讯、天涯真我等多个分论坛,使活动热度极大扩散搭建HELLO-C时尚丽人活动在天涯的专区:使用各种曝光力度大的广告位,极大提升活动的参与热度并专在区外部形成强势扩散,使得HELLO-C时尚、健康的概念通过时尚丽人活动得到良好传播阶段性目标:通过时尚丽人活动的传播深化产品健康时尚的理念,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有效提升销量阶段性广告内容策划:网友间传播:网友自发将参赛信息向外扩散,号召更多网友关注活动、参与投票网友间传播:网友自发将参赛信息向外扩散,引发网友关注活动,并形成对Hello-C 的讨论本次活动在专区内设置良好的参与流程,吸引了大量网友参与活动;在专区外的天涯其它论坛进行活动发布和公告,并以大量硬广告铺设活动入口,成功将人流导入HELLO-C 时尚丽人专区,保证了活动的参与度和成功3、口碑营销:HELLO-C执行步骤:1.从80后的感观角度出发,引出童年初次接触的娃哈哈营养液,并触发对童年记忆的回顾,表述出娃哈哈作为老字号、老品牌的历史感2.逐步引发网友跟帖热议小时候喜欢的产品,同时引发他们特别关注伴随他们童年的娃哈哈品牌所推出的一系列产品3.逐步体现网友对娃哈哈系列产品的感情认可,并引发对娃哈哈HELLO-C产品的关注、争论4.逐渐使网友对娃哈哈品牌有一个全面了解,不断推动美誉度的增加,并使网友对HELLO-C产品的特点有更好了解、产生更多好奇阶段性目标:引导并帮助网友建立稳固认知:Hello-C是一种健康时尚的饮料阶段性广告内容策划:将娃哈哈产品与网友童年记忆深度结合,通过记忆回顾使娃哈哈产品一一展示在网友面前,再经过不断讨论,为娃哈哈产品融入更多的感情色彩,从而提升了品牌忠诚度。
平常渠道非常控制——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2001年11月8日晚,央视广告招标经过漫长的10多个小时的竞争终于尘埃落定,娃哈哈集团以2015万元的价格,“独霸”了明年一二月份新闻联播与天气预报之间的黄金广告时间。
看来,明年又将是娃哈哈集团大有作为的一年。
娃哈哈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的一家校办企业,成立于1987年,是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从卖4分钱一支的棒冰开始创业的。
1989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天然食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产品一炮打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大江南北。
1991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
同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
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等外方合资成立了五家公司,引进外资4500余万美元,随后又引入追加投资262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使娃哈哈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公司生产饮料2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12.70亿元,利润9亿元,饮料产量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5%,占全国“饮料十强”产量的37%。
主导产品娃哈哈果奶、AD钙奶、纯净水、营养八宝粥稳居全国销量第一,其中乳酸奶饮料、瓶装饮用水的产销量已跻身世界大厂行列。
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十省市建有4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总资产44亿元的中国最大食品饮料企业。
取得如此辉煌成绩,娃哈哈独特的营销策略是其驰骋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案例分析了娃哈哈市场营销链的控制方法、解决冲货问题的策略、营销体制定等问题,请看本期“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
1控制与促销:娃哈哈的促销重点是经销商,公司会根据一定阶段内的市场变动、竞争对手的异动以及自身产品的配备而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政策,针对经销商的促销政策,既可以激发其积极性,又保证了各层销售商的利润,因而可以做到促进销售而不扰乱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
★对“最后一公里”的营销概念的理解各异,有的说是服务,有的说是质量,有的说是品牌,而娃哈哈却认为是:“利益的有序分配”。
有序必然就要有控制,控制在营销渠道中最重要的就是价差、区域、品种和节奏。
★价差指的是产品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经过的所有批零通路。
就饮料、家电等产品而言,一般有三到四个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
高价的产品如果没有诱人的价差分配,无法引起经销商的积极性,而低价产品如果价差控制得当,仍然可以以量大而为经销商带来利润。
有序地分配各级经销层次的利益空间,不但是生产商的责任,更是其控制市场的关键所在。
★娃哈哈认为,生产商推出任何一项促销活动或政策,首先应该考虑的便是设计一套层次分明、分配合理的价差体系。
当今很多企业在营销中,喜欢动辄“超低空”,以低价轰炸市场,以为只要我的价格比别家的低,肯定卖得就比别人的火,其实未必。
因为没有考虑价差的低价,无疑让经销商无利可图,他不给你用力吆喝,不把你的产品摆在柜台上,买卖交易的“最后一公里”仍然无法到达。
一般而言,低价策略在新产品进入一个成熟市场时会因其对原有市场价格体系的摧毁而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可是在长效经营中却可能是一个毒素颇大的兴奋剂。
★与别的企业往往把促销措施直接针对终端消费者不同,娃哈哈的促销重点是经销商,公司会根据一定阶段内的市场变动、竞争对手的异动以及自身产品的配备,而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政策,常年循环,月月如是。
针对经销商的促销政策,既可以激发其积极性,又保证了各层销售商的利润,因而可以做到促进销售而不扰乱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
相反,依赖于直接让利于消费者的促销,则造成经销商无利可图而缺乏动力,最终竞相降价而可能把零售价格打乱。
★宗庆后认为,品牌商面对经销商和消费者往往有一个本末上的判断。
在他的理解中,品牌商在推导一个新产品时,首先应该做的一件事,是以强力把市场冲开,造成销售的预期,这期间要把所有的人、财、物力倾注到网络渠道上,培育起忠诚的客户群体。
在完成这一工作之后,则应该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只要经销体系内的价差体系一旦形成,就应该把更多的优惠政策放到零售终端上。
而更多企业进行的却往往是相反的操作。
2冲货与竞争:娃哈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巡回全国,专门查处冲货的经销商,其处罚之严为业界少有;竞争策略是“敌疲我打”。
★区域冲货问题,是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娃哈哈也不能避免。
中国市场幅员广阔,各省区之间由于经济状况、消费能力及开发程度的不同,产品的销售量差异极大,如浙江与江西、安徽毗邻而居,经济总量却相差数倍。
娃哈哈在三省的销量各有不同,为了运作市场,总部对各省的到岸价格、促销配套力度和给予经销商的政策也肯定有所差异,因而,各经销商根据政策的不同,偷偷地将一地的产品冲到另一地销售的情况便难免发生,这种状况频繁出现,必将造成市场之间的秩序紊乱。
如蚁噬大堤,往往在不经意间让一个有序的市场体系崩于一旦,在过去十多年中,已有无数企业因此莫名坠马,一蹶不振。
★娃哈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巡回全国,专门查处冲货的经销商,其处罚之严为业界少有。
宗庆后及其各地的营销经理到市场行走时,第一要看的便是商品上的编号。
一旦发现编号与地区不符,便严令要彻查到底。
★可是,要彻底解决冲货问题,治根之策,还是要严格分配和控制好各级经销商的势力半径。
一方面充分保护其在本区域内的销售利益,另一方面则严禁其对外倾销。
近年来,娃哈哈放弃了以往广招经销商、来者不拒的策略,开始精选合作对象,从众多的经销商中发展、扶植大客户,同时,有意识地划小经销商的辐射半径,促使其精耕细作,挖掘本区域市场的潜力。
★对于竞争,娃哈哈则体现出作为一家成熟的市场强势企业的自信和能力。
一家企业在一定阶段的营销策略的设定,无非主要根据以下几种要素:消费者的需求、本公司的开发、竞争对手的举措。
娃哈哈的纯净水、果奶、八宝粥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一,因此它常常成为其他企业设定营销策略的“假想敌”。
一年四季,宗庆后的案头每天都会摆上一大叠有关竞争对手针对娃哈哈进行渠道抢夺和市场促销的战报。
宗庆后对此的策略基本上是:以我为主,进行适度调整,避其锋芒,以持久力取胜。
★宗庆后把这一策略比喻为“弹钢琴”:当对手以低价策略进行市场抢夺的时候,娃哈哈往往不会进行针对性的对抗。
在宗庆后看来,这无疑于玉石俱焚,得不偿失,而且还很容易陷入对手的陷阱——它很可能是以一个非主力产品的牺牲来扰乱和摧毁你的整个市场体系。
娃哈哈会避开直接的对抗,而利用自己的广告和品牌优势,在别的产品上进行推导。
当对手在抢得一定市场,实力耗尽并开始把价格提上去之后,它则迅速作出反应,突然开展强有力的促销。
如此一来一往,一纵一收,如果对手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基础原本就不稳,主动权和控制权很快便又回到娃哈哈手中。
在这层意义上,与娃哈哈在市场上交手的无数品牌,其溃败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娃哈哈有多么的强大,而在于它的对手在用大把的金钱轰开市场之后,便往往会不知所措或急于获利,以致于自乱阵脚。
3联销体:娃哈哈的营销队伍走的是一条“联销体”路线。
跟其他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娃哈哈在全国各地的营销员少得让人难以想像,只有2000人,而且宗庆后还表示,他不会让这个人数有太大的突破。
★纵观娃哈哈15年发展历程,其营销模式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与国营的糖酒批发公司及其下属的二、三级批发站紧密合作,借用其现有的渠道进行推广。
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随着沿海省份各种专业及农贸市场的兴起,个体私营的批发商以其灵活多变的机制优势把国营糖酒公司原有的渠道网络冲得七零八落,中国农村城镇市场出现了一个大重组,娃哈哈及时顺应这一变化,与各地市场中的大户联手,很快编织起一个新的、无比灵活的市场网络。
正是通过成千上万个大小经销商,娃哈哈的产品渗透到了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
到了1996年前后,随着中国保健品、饮料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战团。
它们纷纷仿效娃哈哈,向农贸和专业市场大力进军,连可口可乐这样的跨国品牌也开始把营销重心下移,在县级市场与娃哈哈一争高下。
厂商与经销商的关系变得复杂微妙起来,其存在的弊端便一一浮出水面:首先是多头经销,公司无法控制市场;二是冲货现象严重;三是一旦市场出现暂时的滞销现象,都会造成恐慌性的降价。
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即近两年发生的变化:娃哈哈开始淡出农贸市场,摒弃原有的粗放式的营销路线,进而开始编织自己的“联销体”网络。
娃哈哈的营销组织结构是这样的:总部——各省区分公司——特约一级批发商——特约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终端。
★其运作模式是:每年开始,特约一级批发商根据各自经销额的大小打一笔预付款给娃哈哈,娃哈哈支付与银行相当的利息,然后,每次提货前,结清上一次的货款。
一批商在自己的势力区域内发展特约二批商与二批商,两者的差别是,前者将打一笔预付款给一批商以争取到更优惠的政策。
娃哈哈保证在一定区域内只发展一家一级批发商。
同时,公司还常年派出一到若干位销售经理和理货员帮助经销商开展各种铺货、理货和促销工作。
在某些县区,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地的一批商仅仅提供了资金、仓库和一些搬运工,其余的所有营销工作都由娃哈哈派出的人员具体完成。
★这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协作框架。
从表面上看,批发商帮娃哈哈卖产品却还要先付一笔不菲的预付款给娃哈哈——在某些大户,这笔资金达数百万元。
而在娃哈哈方面,则“无偿”地出人、出力、出广告费,帮助批发商赚钱。
对经销商而言,他们无疑是十分喜欢娃哈哈这样的厂家的:一则,企业大,品牌响,有强有力的广告造势配合;二则,系列产品多,综合经营的空间大,可以把经营成本摊薄;三则,有销售公司委派理货人员“无偿”地全力配合,总部的各项优惠政策可以不打折扣地到位。
当然他们也有压力,首先要有一定的资本金垫底,其次必须全力投入,把本区域市场做大,否则第二年联销权就可能旁落他家。
★任何营销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危险游戏。
相对于生产商自己招聘人马、全资编织市场网络,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似乎更为经济和高效。
各级大大小小的经销商一方面可以使娃哈哈迅速地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大大降低市场的导入成本,更重要的似乎还在于,这些与娃哈哈既为一体又非同根的经销商团队,是保证市场创新、增长和降低风险的重要力量。
娃哈哈其实通过这种“制度建设”,实现了市场的制衡。
而尤为重要的是,它避免了娃哈哈营销队伍的恐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