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材料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6
⼟⽊⼯程材料是应⽤最⼴、⽤量的材料。
⼟⽊⼯程材料与经济建设、⼈民⽣活⽔平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程材料主要依据建筑物及其应⽤部位对材料提出的⼒学性能与功能要求进⾏开发,⽽不顾及其对⽣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程材料在⽣产过程中不仅消耗⼤量的天然资源和能源,还向环境排放⼤量的有害⽓体、固体废弃物、污⽔等;某些⼟⽊⼯程材料在使⽤过程中还会释放对⼈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废弃后的⼟⽊⼯程材料被随地堆放⽽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
⽬前,保护⽣态环境、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类的共同⽬标,⼟⽊⼯程材料的⽣产、使⽤和废弃都必须考虑其与⽣态环境的关系。
2.1 ⽣态环境学基础 2.1.1 ⽣态系统与⽣态平衡 1.⽣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1)⽣态系统的概念。
⼀个⽣物物种在⼀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态学中称为种群。
在⼀定的⾃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物总和称为群落。
任何⼀个⽣物群落与其周围⾮⽣物环境的综合体(或⾃然体)就是⽣态系统。
1935年,英国⽣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先提出了⽣态系统⼀词。
此后,⽣态学家奥德姆(E.P.Odum)于1971年指出:⽣态系统就是包含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体,即,⽣态系统是⼀定空间内⽣物和⾮⽣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相互作⽤、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个⽣态学功能单位。
地球上有⼤⼤⼩⼩许多⽣态系统,⼤⾄整个⽣物圈、整个海洋、整个⼤陆,⼩到⼀⽚森林、⼀⽚草地、⼀个⼩池塘,都可以看成是⼀个⽣态系统。
⽣态系统的边界有的⽐较明确,有的则⽐较模糊、主观。
它在⼤⼩和空间范围上往往依据⼈们所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
(2)⽣态系统的组成及关系。
⽣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指系统内所包括的若⼲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
⽣态系统是由两⼤部分、四个基本成分组成的。
两⼤部分就是⽣物和⾮⽣物环境,也称之为⽣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或者⽣命成分和⾮⽣命成分;四个基本成分是指⽣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物环境,其中前三者属于⽣命成分部分,后者为⾮⽣命成分部分。
在幼儿园教育中,生态环境的创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生态环境创设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园区,更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自然资源再利用和环保教育两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园生态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并共享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自然资源再利用1. 再生材料的使用在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创设中,再生材料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废弃的纸张、塑料瓶等材料可以通过再利用变成美丽的手工作品、玩具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深刻体会到资源的珍贵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2. 垃圾分类教育通过在幼儿园进行垃圾分类教育,让幼儿了解不同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在生态环境中设置垃圾分类桶,并且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可以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 绿色植被的利用在幼儿园生态环境创设中,绿色植被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利用园区内的空地和墙体,种植一些绿色植物,不仅可以美化园区,还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自然元素,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环保教育1. 多媒体环保教育在幼儿园的生态环境中,可以设置一些多媒体教育设施,比如环保主题的图片展、小短片播放等。
通过这些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地向幼儿灌输环保知识,使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2. 环保主题活动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环保主题的活动,比如环保手工制作、环保主题的游戏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在玩乐中接受环保教育,潜移默化地养成环保意识。
3. 环保主题材料的使用在幼儿园的教育材料中,可以选择一些环保主题的故事书、玩具等,让幼儿在学习和游戏中接触到更多的环保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园生态环境创设对于幼儿的成长和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自然资源的再利用和环保教育,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在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创设中,需要注重细节,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接触到环保知识。
生态环境材料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高分子材料论文题目生态环境材料学院理学院年级 2013级专业材料化学姓名魏佳学号生态环境材料魏佳(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甘肃兰州,730070)摘要:90年代初,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和应用的推动下,国际材料界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环境材料,在这种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既要追求良好的使用性能,又要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尽可能降低废弃物排放量,并在材料的提取、制备、使用直到废弃与再生的整个过程中都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它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比较少,废弃后能够回收再生利用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从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最小。
因而它可以称为“绿色材料”或者“生态材料”。
关键词:环境;生态;发展;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生态环境材料的设计,材料在制备加工中的环境协调技术包括零排放和零废弃加工技术,以及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协调性技术如制备环境协调性制品等等。
具体从材料的性能上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再生利用型材料,包括再生的可以降解的塑料、在家用电器中能够加以回收利用的电路基板,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污染较少并且能够回收再生的纸张等。
能够经自然界微生物分解或者能够自动降解的材料如新型的包装袋,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高分子材料等。
为净化环境和防止污染而设计的材料如新型的不释放有害气体的墙体材料,高吸油性树脂等。
替代传统有污染的材料的新型材料如冰箱内的全无氟制冷剂等。
与洁净能源相关并且能够利用它们的材料,如燃料电池中的储氢材料。
环境材料有区别于传统材料的特点。
环境材料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保证了它们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其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很高并且在上面的三个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无副作用。
而传统材料在上面三个方面的效果往往是比较差的。
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协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过度、破坏环境的行为却在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
在实践中,如何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和协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矛盾表现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必然存在矛盾。
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等特点,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牺牲了环境的稳定和生态平衡的原则。
虽然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但如失去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其带来的后果将是不可估量。
而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过分地保护环境会阻止资源的利用,对人类的发展产生限制,因此,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之间互相制约和抵触是无法避免的。
以采石业为例。
石材是建筑业的主要原材料,也是许多奢侈品的重要制作材料,因此采石业虽然产生大量利润,但却对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采石过程中,需要大量改变地面,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导致土地的稳定性受到破坏、水资源受到污染等问题。
尽管可以通过环保技术手段来减少影响,但对于环境污染的完全消除还需要实现技术和管理融合,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经济成本也很高。
另外,也有一些地方为了开采天然气、煤炭等资源,通过过分地砍伐大片森林,更严重的是开采资源之后,部分地方产生的“空巢村”一度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既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又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难以估量。
二、协调措施采取正确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使其相互融合,才能够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间的协调发展。
以下措施值得重视:1. 加强顶层设计,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融合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2. 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体,建设循环经济。
当前已实现高效节能、低碳环保发展是必须的。
3. 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受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保障人类群体安全和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的基础。
4. 落实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理念,建立环境保护机制,特别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实现资源环境效能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确保未来世代能够继续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而环境材料则是一类具有低污染、低能耗、可回收再利用等特点的材料,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鼓励人们在生产和消费中采用环保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传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能源和水资源,并排放大量废气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而环境材料则能够通过采用低能耗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并且减少废气和废水的排放量,从而减轻了生态环境的负担。
环境材料具有可回收再利用的特点,有助于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垃圾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环境材料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了对新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废弃塑料可以通过回收再生产新的塑料制品,减少了对石油等原材料的需求。
部分环境材料还可以进行生物降解,减少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材料还有助于改善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
可持续发展鼓励节约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环境材料可以通过提高绝热性能和隔热性能,减少建筑物的能耗。
采用环保建材,如节能型玻璃、保温墙体材料等,可以有效降低室内能耗,减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还强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环境材料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传统材料往往对自然界的动植物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环境材料可以通过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砍伐、减少对土壤的破坏等方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材料对生态环境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鼓励人们采用环保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环境材料具有低污染、低能耗、可回收再利用等特点,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和垃圾的产生,改善了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1、下面是一组关于人的实践活动与环境关系的材料材料1“山林虽近,草木虽美,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为天下王。
”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
”材料2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绒山羊是我国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绒山羊所产的羊绒被誉为“软黄金”,近十多年来,国际市场山羊绒需求增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业,并已成为这些地区农牧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近年来,绒山羊养殖数量猛增,竟超过当地草场合理载畜量的50%,在草场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山羊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可避免的尽量觅食,甚至啃树皮,扒草根,这就不能不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环境保护,管仲和荀子提出了什么主张?(2)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绒山羊养殖超载现象。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1)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管仲和荀子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起来的主张。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国际市场的需求带来牧民增收的契机,牧民为了经济收益而超量养殖绒山羊,绒山羊破坏草原生态,最终恶化的草原环境又会影响牧民经济收益,乃至威胁到人的生存。
这正说明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绒山羊超载现象还说明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牧民在养殖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一定要在草场的合理载蓄范围内。
(3)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建筑与自然对话定律: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建筑与自然对话定律: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而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成果,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下是建筑与自然对话的一些定律。
定律一:互惠互利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建筑需要自然环境提供支持和资源,而自然环境也需要建筑保护和维持其生态平衡。
建筑应尊重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定律二:相互融合的设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设计应该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地融入自然景观,采用自然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同时,建筑设计也应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阳光、风向、地形等,通过设计来改善室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定律三:生态系统的保护建筑应该保护和维持周围的生态系统。
建筑的规划和施工应考虑到周围的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建筑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绿化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从而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定律四:节约资源的原则建筑应该遵循节约资源的原则。
建筑的设计和使用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能源和水的使用量。
建筑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能源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担。
定律五:绿色建筑的推广绿色建筑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对话的重要方式之一。
绿色建筑强调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等,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动建筑行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定律六:公众参与与教育建筑与自然对话需要公众的参与与教育。
公众应当了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对话中。
教育机构和媒体应加强对建筑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及环境材料的重视也与日俱增。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而环境材料则是指那些对环境影响较小或者能够自然降解的材料。
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环境材料的特点以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意义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年由联合国成立专门的委员会,以制定应对环境问题的行动计划。
该委员会最终产生了《世界公民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实现经济增长的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需求,同时保护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人们需求的也要保护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家园。
2.合理利用资源。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资源利用上要合理,要尽可能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推动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要遵循生态法则,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环境材料的特点及种类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对环境影响较小或者能够自然降解的材料。
环境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可降解性。
环境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降解性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分解,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可回收性。
环境材料通常可以实现可回收再利用,显著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3.环保性。
环境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较小,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环境材料的种类主要包括生物降解材料、可循环再生材料和再生资源材料。
生物降解材料即可以被微生物分解的材料,如淀粉基塑料、聚乳酸材料等;可循环再生材料主要包括玻璃、金属、纸张等材料;再生资源材料主要包括再生聚酯、再生聚醚等。
1 前⾔ 材料是构成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物质基础。
远古时代⼈类从利⽤天然⽯材和⽊材开始不断探索,使建筑材料从原来为数不多的诸如砖、⽡、灰、砂、⽯等传统建筑材料发展到上千余类、花⾊品种不计其数的建筑材料体系。
建筑材料从单纯的“实⽤性、功能性”含义外,⼜增加了“舒适、安全、美观“的要求。
建筑作为⼈类⽣存的重要依托,全世界建筑施⼯中每年⽯材⽤量占总⽤量的40%,原⽊⽤量占总⽤量的25%,建筑耗能占总耗能的40%。
原材料的采集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建筑材料的制造要消耗能量,产⽣与地球温室效应和酸⾬相关的污染,建筑的拆除⼜产⽣⼤量的建筑垃圾……因此建筑材料与⼈类的⽣存发展以及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创造健康、⾼效、舒适、优美的环保型建筑——“⽣态建筑”成为追求的⽬标,从材料层⾯上说,“绿⾊建材”的研究和开发是“⽣态建筑”的重要组成,理应受到重视。
过去⼈类建筑活动的⼀⼤特点就是按照⾃⾝的需要⽣产、加⼯并利⽤建筑材料,当不需要时即废弃之,其运⾏模式是:资源——建筑——废物。
迄今为⽌建筑的建造按⼀次性使⽤的单向循环来处理,以⾄造成建筑物的建造变成⼀种将⾃然资源提取,再将⼤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这是⼀种典型的“享⽤浪费型”体系。
当今世界“资源及环境危机”⽇益严重,因⽽,从建筑材料⼈⼿,探讨评价建筑材料的“环境效益”的科学⽅法,积极推⾏建筑材料的再⽣循环(Renewable Cycle)利⽤,就显得⼗分迫切,它是有效利⽤建筑材料,促进绿⾊建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是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中倡导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
因此,“环境负荷评价”及“⽣态环境材料”(Ecomaterials)的科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态环境材料”[Ecomaterials]和环境负荷评价LCA 2.1 ⽣态环境材料 “⽣态环境材料”(Ecomaterials)⼜称“具有环境意识的材料”,它是赋予材料以优异的环境协调性或者那些直接具有净化和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
混凝土与生态环境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项目中。
然而,混凝土的大量使用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混凝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减少其对环境影响的方法。
一、混凝土的制备对环境的影响1. 能源消耗:混凝土的制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包括电力和燃料等。
这些能源的获取和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二氧化碳的排放、空气污染等。
2. 水资源消耗:混凝土制备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资源,包括用于骨料清洗、搅拌和养护等。
过量的水资源消耗可能对当地水环境造成影响,如水源的枯竭和水质的恶化等。
3. 原材料开采:混凝土的制备需要大量使用水泥、砂、骨料等原材料。
其中,水泥的生产尤为关键,而其生产过程中的石灰石开采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包括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二、混凝土与碳排放1. 混凝土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混凝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包括原材料开采、制备、运输、使用和废弃等环节。
其中,水泥生产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其熟料的制备需要高温煅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2. 混凝土中的碳捕捉:混凝土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水泥,而水泥制备过程中会吸收一部分二氧化碳。
因此,使用含有更多水泥的混凝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
三、减少混凝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方法1. 推广绿色混凝土:绿色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一种绿色建材。
通过推广绿色混凝土的使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提高混凝土的使用效率:合理设计建筑物结构,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同时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制备和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3. 使用替代材料:考虑使用替代材料,如工业废弃物、再生骨料等,来替代部分传统的混凝土原材料。
这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还可以降低碳排放和废弃物产生。
4. 加强水资源管理: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包括回收利用和节约用水,可以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保护当地水资源。
建筑材料的环境性能与生态影响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材料的环境性能和生态影响也越来越关注。
现如今,建筑材料的选择已不仅仅局限于耐久性和美观,环保性能成为了人们选材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一、环境性能环境性能是评价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有许多新型建筑材料出现,它们具有较低的环境污染和高效的能源利用性能。
例如,一些新型墙体材料可以有效隔热,提高建筑的能效,减少能源的消耗。
此外,建筑材料还应具有环境友好的特性,如可回收利用、易于处理和降解等。
例如,利用再生材料或回收材料制造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同时,一些可降解的或可生物分解的材料也有利于减少环境负担。
二、生态影响建筑材料的生态影响是指它们在生产、使用和废弃阶段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要评估建筑材料的生态影响,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产阶段的能耗和排放是一个重要指标。
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通常会消耗大量能源,并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弃物。
因此,选择能源消耗较少、排放较少的建筑材料对降低生态影响至关重要。
其次,使用阶段对能源的消耗也需要考虑。
一些建筑材料因其优异的隔热和保温性能,可以减少建筑的能耗,从而减少对能源的需求。
而一些传统的材料,如铝合金和石灰石,具有较高的能耗和环境排放。
最后,废弃阶段的处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一些建筑材料无法进行自然降解,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进行处理,对环境造成了进一步的负担。
因此,选择可回收利用或易于降解的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三、生态建筑与绿色建材生态建筑是一种以环境友好为理念,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
为了实现生态建筑的目标,使用绿色建材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绿色建材是指那些对环境友好、具有较低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建筑材料。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环境友好,如使用再生材料、采用能源高效的生产技术以及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