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防己汤及病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32 KB
- 文档页数:12
木防己汤及病案
一:木防己汤
方:木防己(三两)桂枝(二两)人参(四两)石膏(如鸡子大,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虚者即愈,实者复发,去石膏,加茯苓、芒硝。
尤拙吾曰: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
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
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可谓密矣。
其虚者,外虽痞坚,而中无结聚,即水去气行而愈。
其实者中实有物,气暂行而复聚,故三日复发也。
去石膏加芒硝者,魏伯乡云以其既散复聚,则有坚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坚投坚而不破者,即以软投坚而即破也。
加茯苓者,亦引饮下行之用耳。
邹润安曰:防己之茎如木,故名木防己。
后世以其出汉中,因又名汉防己,非二物也。
如仲圣但以防己名汤,则曰木防己汤。
连他物以名汤,则除去木字,以便称谓耳。
后人以茎为木,以根为汉,及治风治水之分,均属臆断。
临床:
1.痰浊神昏(尿毒症)
某老中医医案:某女,成年,慢性肾炎多年,近月来症情加剧,一周来昏迷不醒,烦躁不堪,虽经多方挽救,未能苏醒,血压170~190/100~1.20mmHg。
面色黧黑,痰如拽锯,息粗,有尿味,口干齿槁,苔浊秽粘,舌质淡胖,边有深痕若裙边,脉弦硬大,此属正虚邪实,痰浊内蒙重证。
急当涤痰开窍,扶正达邪。
先吞服苏合香丸一粒。
方:川桂枝9克,木防己18克,生石膏30克,吉林参9克,水煎服。
注:服丸后,吐出白色稠痰碗许,神识似清。
汤药服后,竟得平静入睡,血压下降,醒后即索粥食。
按语:于本案足见本方化痰去饮之力甚大,用于正虚痰饮内盛之候,效佳。
2.臌胀(心源性肝硬化腹水)
医案:耿某某,女,38岁。
气短心悸数十年,喘咳气短不能平卧,全身浮肿,腹大如鼓两年,某院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源性肝硬化,住院治疗一年多,虽然气短心悸好转,但腹胀、浮肿、紫绀不减,后请某医以真武汤、实脾饮等加减治之,诸症非但不减,反见口渴加重。
审其全身浮肿,腹胀如鼓,有青筋暴露,面颊、口唇、手足均紫暗而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舌质紫暗,舌苔黄厚而干,脉虚大紧数而促或兼结涩。
综合脉证,诊为水饮阻滞,心阳亏损,瘀血凝结,肺胃郁热之证。
为拟木防己汤加味化饮散结,活血清热。
方:防己10克,桂枝10克,人参10克,生石膏15克,茯苓10克,杏仁10克,苍术12克,川牛膝12克。
服药4剂,腹胀、浮肿、气短均改善,食纳增加。
继服30剂,腹水消失,浮肿、紫绀、气短等症亦大减,乃按上方继服一月,诸症大部消失。
按语:臌胀一病;以攻逐、活血、利水等法常可获效,然若心源性肝硬化之腹水用之则多无显效,综其原因,多与补阳而忽略其热,化饮而忽略其虚,补正而忽略其瘀有关,木防己汤加减方,非但利水除湿,亦且扶正温阳活血清热,故用之效如桴鼓。
3.消渴(糖尿病)
医案:葛某某,男,30岁。
四个多月来,口渴多饮,消食易饥,疲乏无力,日渐消瘦,自发病至今,体重已由140斤降至98斤。
某院诊为糖尿病,住院三个月,医予胰岛素和中药人参白虎汤及养阴生津之剂无效。
审其除口渴多饮,消瘦乏力外,并见胃脘痞满,心悸,舌苔薄白而干,脉弦紧。
综合脉证,诊为肺胃俱热,中焦痰湿,津液匮乏证,为拟清热生津,化饮开结,木防己汤加减。
方:防己10克,桂枝10克,牡蛎10克,生石膏18克,杏仁
10克,元参18克,党参15克。
服药4剂,口渴乏力顿减,继服6剂,口渴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精神大增,尿糖亦由(++++)降至(±),乃以其为丸调理而愈。
按语:糖尿病诸医多宗三消之见,恒以养阴生津之剂治之,至若临床用之不效者亦多不易二法。
细审其证,大多违反仲景所说:“脉证并治”之律,例如:脉弦紧或沉紧者明明有寒而反但清热生津,致使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津不上潮而口渴不解等。
据脉证为痰饮夹热之候,有是证,便用是方,当合木防汤证病机,投之果效。
4.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医案:药某某,女,57岁。
慢性肝炎腹满胁痛数年,最近五个月来,突然发现左下肢浮肿日渐加重,热痛而行动不便,某院诊为静脉炎,住院治疗三个多月无效。
出院后改请中医以活血通络解毒、祛风除湿清热治之仍无效。
审其证,除下肢浮肿、疼痛、发热、行动不便外,并见心下痞坚,咳嗽气短,口干口苦,舌苔黄白而腻,脉沉紧。
综合脉证,诊为膈下痰饮阻寒,湿热蕴结脉络所致,故拟木防己汤散痞坚除湿热。
方:防己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生石膏15克,茯苓10克,芒硝4克。
服药6剂,浮肿热痛及心下痞坚之状均大减;继服10剂,浮肿疼痛消失,乃以上方10剂善其后。
按语:血栓性深静脉炎,诸家多以清利湿热、活血通络和温阳利水、活血化瘀法治之,临床取效者虽多,不效者亦不少,细审其因,大多因辨证不明所致。
此证素有痰湿积滞,今复又挟湿热,故久用常法而无效,乃至标本兼顾,既化中焦之饮,又除入络之湿热之后,始而大减,可见痼疾兼猝病者,除猝病急而重者外,尤应注意标本兼顾。
二: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方: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注:上方去石膏加芒硝三合、茯苓四两即为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防己使气化利而水自行,喘满可止,并能通腠理、利九窍,桂枝能助膀胱气化,增强利水作用,二药并用,辛苦相须,能散结气而行水,心下痞坚可除;石膏辛凉,清郁热,镇咳逆;人参扶正补虚。
共为补虚散饮、去水行气之方。
【冠心病】《金匮要略◎痰饮篇》中说:“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徐忠可说:“支饮本不痛,蔓延至胸痹而痛。
”由此可知支饮亦可引起胸痹。
医案:
1.男,60岁,木匠,1979年5月12日初诊。
胃脘憋闷,气短,心前区痛已八年。
当时作心电图发现心肌下壁梗塞。
心前区经常痛,服硝酸甘油后能缓解。
面部有黧黑斑。
舌质绛,苔薄白,脉左右沉紧。
印象:胸痹。
辨证:饮邪积于胸胁。
治则:补虚散饮,消痞除坚。
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石膏24克,党参24克。
服十二剂,胸痛止,胃脘憋闷消失,唯胸部仍稍有憋闷感。
疗后二年复查,两年来未出现剧烈心绞痛,只在过度劳动和情绪激动时,胸部稍有隐痛。
一直参加一般体力劳动。
心电图复查与疗前同。
【窦性心动过速】
2.女,57岁,工人,1979年9月13日初诊。
心悸气短、胸部憋闷、失眠已四十天。
近来经常心慌,活动后加剧,早晨起床时脉搏120次/分,稍微活动则达140~15O次/分。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
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印象:心悸。
辨证:饮邪凌心。
治则:补虚散饮,行气去水。
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石膏24克,党参24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
服十二剂,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
【胁痛】
3.女,48岁,干部,1980年1月17日初诊。
左侧胸痛已三周,左乳房以下牵连及后背时时作痛,活动和深呼吸则痛剧。
X线透视无异常发现。
辨证:饮留胸胁,阻抑气机,升降不利。
治则:补虚散饮,行气去水。
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党参24克,石膏24克,枳实9克。
服六剂,症状消失。
【手麻】
4.女,43岁,工人,1982年11月4日初诊。
右手发麻,右肩发凉已三个多月,夜间加剧,现手麻不能持物,胸憋气短。
脉左右沉紧。
印象:痹证。
辨证:饮邪留聚,濡渍肌肉,痹而不仁。
治则:补虚散饮,祛风通络。
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党参24克,石膏24克,地龙24克,僵蚕15克,羌活12.
服十二剂手麻肩冷消失,又服六剂巩固疗效。
【颜面神经麻痹】
5.男,64岁,工人,1983年5月6日初诊。
左侧面瘫己半月,左额纹消失,左眼不能闭合,左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右歪,曾服补阳还五汤九剂,效果不明显。
现胸憋气短。
脉沉紧。
印象:口眼喎斜。
辨证:膈间支饮,风痰阻络。
治则:温化痰饮,祛风通络。
方:木防已9克,桂枝9克,党参24克,石膏24克,羌活12克,川芎9克,炒土元9克,僵蚕15克。
服二剂,症状消失,左侧面肌活动自如,口角已正,左眼能闭合,又服三剂以巩固疗效。
【脑血栓形成后遗症】
6.女,61岁,1979年10月20日初诊。
右侧上下肢活动不利已六天,因晨起在户外活动后受凉引起,右手不能高举至肩,手指不能
捏物,右腿不能迈步,言语不清,口角不歪,胸憋气短,胃脘憋闷。
苔薄白,脉沉紧。
血压170/110毫米汞柱。
印象:风中经络。
辨证:痰湿阻滞,经络不通。
治则:补虚散饮通络。
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党参24克,石膏24克,红花9克,地龙24克,三剂。
10月22日复诊:服药后症状好转。
两腿已能自己行路,右手已能高举过顶,但仍头晕,手指仍不灵活。
血压l60/90毫米汞柱,脉沉紧。
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石膏24克,党参24克,红花9克,地龙24克,白术12克,泽泻30克,三剂。
10月25日三诊:服药后右手灵活,头晕好转,有时心悸失眠,血压160/90毫米汞柱,脉沉紧。
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党参24克,枳实9克,芒硝9克,茯苓18克,红花9克,地龙24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又服三剂,诸症状消失。
【甲亢】
7.女,42岁,工人,1981年6月19日初诊。
发现甲状腺肿大已一年多。
心烦,手抖,失眠,心悸,怕热,手足心多汗,多食易饥,便秘。
一年前西医诊断为“甲亢”。
曾服甲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等效果不明显,脉搏110次/分,两手平伸则抖动,二尖瓣区有Ⅱ级收缩期杂音,甲状腺呈弥慢性肿大。
近半年来体重下降六公斤,眼裂稍增宽,眼球突出不明显,胸闷气短。
舌光红,脉左右沉紧。
印象:瘿证。
辨证:气滞痰凝。
治则:补虚涤痰,软坚散结。
方:桂枝9克,木防己9克,石膏24克,党参24克,海浮石15克,生牡蛎12克,黄药子9克,蛤粉15。
共服一百二十剂,症状消失,甲状腺大小正常,1983年1月24日复查,无复发,身体状况良好。
【胃下垂】
8.女,44岁,农民,1979年8月9日初诊。
胃脘憋胀,胸闷气短已四年,全身串痛已一。
作钡剂X线透视诊断为:胃下垂。
舌淡,苔白,脉左右沉紧。
印象:隔间支饮。
辨证:支饮碍胃,气机不利。
治则:补虚散饮,去水行气。
服木防己汤九剂,症状消失。
【浮肿】
9.女,43岁,农民,1983年3月28日初诊。
全身肿痛无力,胸憋气短,眼干己二月余。
化验尿常规正常。
两小腿有凹陷性水肿。
纳可,大小便正常。
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印象:水肿。
辨证:水饮停滞,气化不利。
治则:补虚散饮。
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石膏24克,党参24克,通草6克,车前子15克(另包),竹叶12克,服六剂,痛止,肿消。
【痹证】
10。
女,34岁,农民,1952年9月23日初诊。
夜间右小腿肌肉剧痛已四年,因产后六天受凉和生气引起,痛时哭叫不休、彻夜不宁。
每天傍晚开始发作,直至次日天亮,其痛始减。
近两月来,白天亦屡屡作痛,胸憋气短,面部黧黑,服西药镇痛剂不效,服中药百余剂亦未见效(多为祛风燥湿、通经活络之品)。
小腿未见异常。
苔薄白,脉沉紧。
辨证:血虚感寒,气滞饮停。
治则:补虚散寒,温经活络。
方,木防已9克,桂枝9克,石膏24克,党参24克,川芎9克,川牛膝15克,威灵仙12克,六剂。
10月14日复诊:服二剂后痛止,唯腹泻较重,水样便日五、六次,乃自去石膏,服之未泻。
右小腿痛止,胸憋气短好转,脉沉紧。
仍按原方再服六剂,腹泻时去石膏,嘱复发时再诊,疗后半年未见。
【乳癖】
11.女,32岁,干部,1982年5月11日初诊。
发现左乳肿块并胀痛一月。
病人于上次月经前发现左乳胀痛有肿块,有压痛,以后则经常隐痛,有时牵扯到左臂,月经正常,检查发现左乳内上象限有
2x3平方厘米肿块,中等硬度,不粘连,表面皮肤正常,腋窝淋巴结未触及。
钼耙照像有中等透光度椭圆形阴影,中间无钙化点。
胸憋,气短,脘部胀满。
舌苔薄白,脉沉紧。
辨证:痰核结聚,气血不通。
治则:补虚散饮,祛瘀通络。
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石膏24克,党参24克,王不留30克,丝瓜络15克,大贝粉3克(冲),川楝子9克,片姜黄9克。
服十五剂后,肿块见消,仍留有枣核大硬结,压痛消失。
又服原方十二剂,临床治愈。
痰饮为患,变化多端,所以李士材在《医学入门》中有百病兼痰之论,俗云“百病都由痰作祟”。
中医《内科学》中说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圣济总录》中说:“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
《金匮要略》把饮证分为四种: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根据支饮所在部位的不同,又把支饮分为:胸中支饮,心下支饮,膈间支饮。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
此为水停膈间,气血皆不通利,上迫于肺,发为喘满,寒饮留伏于里,结聚不散,则心下痞坚。
尤在泾说:“支饮上为喘满,而下为痞坚,则不特碍其肺,抑且滞其胃矣。
”作者认为,抓住胸脘憋闷、气短甚至喘满,则可辨出膈间支饮。
只有久病才出现面色黧黑。
左右寸关尺脉均沉紧是很重要的,脉沉为水,脉紧为寒。
沉紧为水饮内停之脉。
案例1 木防己汤加减治疗痰饮案
吴某某男 62岁衡阳市人 2011年3月22日首诊
病史简介:反复胸闷心悸尿频数年,加重1月。
患者素有肺心病,冠心病,前列腺增生症。
长期服用西药(护心,扩冠,前列腺药物)
症状平稳。
近1个月来因前列腺症状之尿频尿急突出,故自购某种治疗前列腺药物后心悸,胸闷明显加重。
遂停用该药,心悸症状随之缓解,然停用该药后前列腺增生症之尿频尿不尽等症状再现。
左右为难之际,经其儿子推荐前来求诊。
现在症见:胸闷,心悸,伴有明显疲乏,气促,小便不利,以尿频尿急尿不尽为主。
加之大便干结,数日一行,甚是难受。
口干口苦,舌淡紫,苔白厚腻。
脉弦。
痰湿之体,津停血滞,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方:汉防己15 桂枝15 芒硝6 (冲服)茯苓40 党参20 生姜6片大枣6粒 5剂。
二诊(2011年3月31)服用上方后前来复诊,告知:胸闷,心悸,疲乏等症状明显缓解,小便通利,尿频尿急随之消失。
大便转溏软。
但见腹中肠鸣,舌仍淡紫,苔薄白腻。
脉弦沉。
二便通利,痰饮一时难除,温化之剂缓图。
苓桂术甘汤主之,
方:茯苓50 桂枝15 白术15 炙甘草6 5剂。
痰饮将尽后,改桂枝茯苓丸或肾气丸善后。
案例二
男 71岁 2011年3月11义诊案
病史简介:患者罹患糖尿病,糖尿病足,冠心病,肺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近一年来出现胸闷,心悸,气促,下肢浮肿。
得知南华附
医疗队前来福田义诊,故前来求诊。
首诊症见:虚胖形体,面色偏暗,唇口发绀。
动则胸闷气促,心悸不得卧。
双下肢高度凹陷性浮肿,小便量少,夜尿频,口干,舌质稍红,胖大,边有齿痕。
问之:大便何如?
答曰:大便干结如羊屎,数日一次。
痰饮内阻,胃失降浊,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方:木防己15 党参20 桂枝15 茯苓30 芒硝6(冲服)白术25 炙甘草10 生姜6片大枣6粒 4剂。
告知:服药后大便次数会明显增加,大便转溏软,乃方药中病之佳兆也,诸症亦将随之缓解。
病人兴奋告知:尹医生,正如您所言,服药后大便通畅,溏软,甚是舒畅,小便增加,夜尿减少,双下肢浮肿随之显减,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好转。
此乃近一年来服用中药中见效最快的,更重要的是药少便宜。
病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方药对证,收效的确明显。
大便已溏软,但心下仍有悸动不安,腹中肠鸣。
口干疲乏,淡红,苔薄白腻,脉虚大。
木防己汤合防己茯苓汤加减。
方:木防己15 党参20 桂枝15 茯苓30 生石膏6 白术25 炙甘草
10 黄芪40 生姜6片大枣6粒 5剂。
病情缓解后改苓桂剂善后。
自按:
痰饮之所生,乃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所致,气津病久入血分,木防己汤及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乃气血津同治之法。
问曰:为何不考虑使用猪苓汤?
答曰: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病在下焦为主。
该患者久病气血津同病,故见动则气促,唇口发绀等均是津停血滞之象。
故选仲景之木防己汤系列,考虑大便干结,芒硝有软坚散结逐痰饮之功,故先以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再问:为何不用白术附子汤?其中大便亦常见大便坚。
?
答曰:白术附子汤,仲景用来治疗寒湿痹症,以痛症为主;木防己汤,方证重在津与血之表现。
问曰:该患者下一步该如何论治?
答曰: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然考虑病情缓急,水肿甚者,采用大禹治水之法,可用五苓散之辈急开支流;水肿退,则恢复脏腑功能为主,苓桂剂或肾气丸等缓图。
总之,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乃临床处理问题之要诀。
木防己汤-《千金方衍义》
用木防己以散留饮结气;石膏主心肺逆气;人参助胃法水;桂心
和荣开结,且支饮得温则行。
若邪客之浅,在气分多而虚者,服之即愈;若邪客之深,在血分多而实者,则愈后必复发。
矢数道明《关于木防己汤与心机能不全问题》的研究,他说:这两者的关系“在《金匮要略》的痰饮咳喘篇中仅用两行文字进行了概括: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象沉紧,患病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这一段文字与上述现代医学的记载是基本一致的。
膈间支饮,即于肺部出现淤血性支气管炎,或产生肺气肿的状态。
其人喘满,即呼吸困难,咳嗽咯痰。
面色黧黑,即面颊部淤血和发绀的状态。
心下痞坚,即淤血肝所致的肝肿大及其类似症状。
也就是说,木防己汤证即是对急慢性心脏功能不足的各重要症状所作的简明扼要的概括。
本方条文没有提到浮肿和腹水等表现,但可以预料,如果病情再向严重发展,就会导致淤血肾的各种症状,诸如尿量减少、浮、肿、腹水、胸膜腔蓄水、由于胃肠淤血而不思饮食、胃腹鼓胀等。
”如此的叙述,有利于中医、西医各界人士的接受,对方证的推广非常有利。
本方石膏与桂枝相伍是治心的关健。
木防己汤证和大续命汤证中为何要用石膏呢?因为木防己汤证一般多有面部暗红、口渴等热证. 矢数道明先生认为:” 木防己汤中石膏和人参配伍有治烦躁、口渴、心下痞坚之效”;而大续命汤乃是大青龙汤之变方也,它只是大青龙汤以干姜代替生姜,以当归、人参、川芎代替大枣而已。
具有大青龙汤类似的功效。
续命汤治疗脑血管意外时,它的目标是,意识虽然已经恢复,但仍发热并半身不遂者用之.由此可见, 木防己汤证和大续命汤证中都具有石膏的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