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50 KB
- 文档页数:11
精选资料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
1.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对应学生用书P81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方志立三书议》提出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他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
他曾参与《续资治通鉴》的纂修,又主修《湖北通志》,著有《文史通义》9卷,《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自题画像说:“官登四品,不为不精选资料
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钱氏这种精神状态,是大部分乾嘉时期学者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为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全书共九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作者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或三十七年(1772)开始写作,至嘉庆六年(1801)去世止,历时三十年尚未完稿。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论修志体例,阐述甚详。
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空谈义理。认为史书有“比类”与“著述”之分。“比类”是编辑史料,“著述”则当“别识心裁”,自成一家之语。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串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浙东学术 主要内容
第一段 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一个特点:“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切于人事”
第二段
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二个特点:没有门户之见,主张“经世致用”,贵在创新
第三段 再次阐明浙东学术强调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
天人
性 命 之 学,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等哲学范畴的学问,
不可以 空 言 讲也。故 司马迁 本董氏不可用抽象的理论说教来讲啊。所以司马迁探究董仲舒的
天人性命之说,而为 经世 之书。 儒者欲尊天人性命学说,而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著作(《史记》)。儒者想尊崇
德 性,而 空 言义理以为 功, 此人的天赋禀性,却把抽象地谈论义理作为(治学的)功绩,这就是程朱 精选资料
宋学之所以见 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所讥讽的原因啊。孔子说:“我想
托 之 空言, 不如 见诸行事之把(我的思想)托付于抽象的理论,倒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
深切著明也。” 此 《春秋》之所以表现得深刻、真切、显著、明白。”这就是《春秋》可以
经 世也。 圣如孔子, 言为天铎,成为经国济世之书的缘故啊。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为上天宣布教化,
犹且不以空 言 制胜, 况他人乎?故 善 言 天尚且不能凭抽象的理论取胜,何况别人呢?所以善于谈论天
人性命, 未有不切 于人事 者。 三代
与人关系学说的人,没有不切近于社会现实的。夏商周三代的
学术, 知 有史 而不知 有经, 切 人事 也;学术,只知道有史学而不知道有经学,这是因为它切近社会现实啊;
后人贵经术, 以 其即 三代之史 耳;近 儒后人看重经术,(也)因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罢了;近代儒学者
谈 经, 似 于人事 之外,别有所谓 义理矣。浙东之学,谈论经学,好像在社会生活之外,另有所谓的义理啊。浙东学术,
言 性命 者 必 究于 史,此 其 所以卓也。谈论天人关系学说的必在史学方面考究,这是它卓越不凡的原因啊。
错误!
马迁的《史记》。德性:儒家指人的天赋禀性。宋学:主要指宋代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与“汉学”相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行事:具体的历史事
件。天铎:就是为上天宣布教化的意思。制胜:取胜。三代:指夏、商、周。
朱 陆 异同, 干戈门户,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 精选资料
千古 桎梏 之府, 亦 千古是千百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关键,也是千百年以来(阻碍学术发展)
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 则 惟腾的荆棘林啊。推究它纷乱的缘故,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传递
空 言 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 于《春秋》,抽象的理论而不切合社会现实罢了。明了史学的本原在《春秋》,
知 《春秋》 之将以 经世, 则知 性命 无可明了《春秋》将用来经国治世的,就懂得了天人的学问不能靠
空 言, 而讲 学 者 必有事事,不特 无门户 可持,抽象理论说教,而谈论学问的人一定要治事,不只是没有门户之见可持,
亦且无以 持门户 矣。 浙东之学,虽 源流不异,也是没有办法持门户之见啊。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
而 所遇不同,故 其见于世者,但因为他们的境遇不同,所以它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
阳明 得 之 为事功, 蕺山 得 之 为 节义,王阳明得到它而建立了功绩,刘宗周得到它而成就了气节,
梨洲 得 之为隐逸, 万氏兄弟得之 为经术史裁。黄宗羲得到它而隐居不仕,万氏兄弟得到它而治经著史。
授受虽 出于一, 而面目 迥 殊,(虽然)接受的(学说)同出于一个源头,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有很大差别,
以 其 各 有事 事 故也。 彼 不事所 事,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有治事(的原则)的缘故啊。那些不做应该做的事,
而但 空言 德性,空言问学, 则 黄茅白苇,而只是空论天赋禀性,空谈学问的,(他们的学说)就像黄茅白苇,
极面目雷同, 不得不 殊 门户,以为 自 见地耳,面目非常相像,不得不创立不同的门户,来表示自家的见解而已,
故 惟 陋 儒 则争门户也。所以只有浅陋的儒者才有门户之争啊。错误! 精选资料
乱。事事:治事,做事。蕺(jí)山得之为节义:刘宗周在清兵攻下杭州后,绝食而死,所以这里称之为“节义”。蕺山,即刘宗周。梨洲得之为隐逸:指黄宗羲在明亡后
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所以称之为“隐居”。梨洲,黄宗羲的号。黄茅白苇:茅和苇形状很相近,这里比喻朱、陆两派都是空言性命,区别甚微,不过像茅草和芦苇罢了。
或 问:事功 气节,果 可 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有人问:事业功绩气节,真的可以和著述相提并论吗?
曰: 史学 所以 经 世, 固 非 空言回答说:史学之所以可以经国济世,(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空洞的
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 先儒 以为其功莫著述啊。例如六经,同出自孔子之手,(但是)儒家先辈认为成就没
大于《春秋》, 正 以 切合当时 人事 耳。 后有大过《春秋》的,正是因为它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罢了。后
之 言著述者,舍 今 而 求古, 舍 人事 而来的人说到著述,舍弃今世却寻求古代,舍弃社会现实却
言 性天, 则吾 不得而知之矣。 学者 不知
谈论天人关系,则是我不得而知的了。治学的人(如果)不懂得
斯 义, 不足 言史学也。这个道理,就不值得称史学了。
对应学生用书P82
一、识字注音
1.天铎.(duó ) 2.桎梏.(ɡù)
3.蕺.山(jí) 4.迥.殊(jiǒnɡ )
二、一词多义 精选资料
1.说 ①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说法,学说)②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说出,道出)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古代的一种文体)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愉快)⑤说备使抚表众(《赤壁之战》)(劝说)
2.得 ①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能够)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得到)③此言得之(《六国论》)(适宜,得当)④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应当,应该)
3.舍 ①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 (放弃,舍弃)②屋舍俨然(《桃花源记》)(房屋)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筑舍定居)④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精选资料
4.遇 ①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境遇)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 (对,对待)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接触,感触)④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待遇)
5.胜 ①犹且不以空言制胜(胜利)②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超过)③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尽)
6.知 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知晓,知道)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知识)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管理)④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感知)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通“智”,智慧)
7.诸 ①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兼词,相当于, “之”和“于”)②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形容词,众多) 精选资料
8.而 ①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连词,表转折)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连词,表并列)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④舍今而求古(连词,表转折)⑤提刀而立(《庄子·养生主》)(连词,表修饰)
三、古今异义
1.天人性命..之学
性命 古义:万物的天赋和禀受。今义:人和动物的生命。
2.不可以..空言讲也
可以 古义:两个词,可以用。今义:一个词,表示许可,能够,值得等。
3.儒者欲尊德性..
德性 古义:儒家指人的天赋禀性。今义:贬斥、讥讽人的话,指特别不能容忍的仪态、举止、言语、作风等。
4.而空言义理以为..功
以为 古义:两个词,用来作为。今义:一个词,认为。
5.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大雅 古义:才德高尚的人。今义:风雅,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