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动能和势能
- 格式:ppt
- 大小:4.18 MB
- 文档页数:24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知识总结11.3动能和势能一、能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能量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
二、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3、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动能为零,匀速运动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匀速前进、匀速后退,只要是匀速)动能不变。
物体是否具有动能的标志是:是否在运动。
三、势能1、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被举得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3)一般认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为零。
位置升高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升高,还是加速升高,或减速升高,只要是升高)重力势能在增大,位置降低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降低,还是加速降低,或减速降低,只要是降低)重力势能在减小,高度不变且质量一定的物体重力势能不变。
3、弹性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弹性形变的大小(对同一个弹性物体而言)。
(3)对同一弹簧或同一橡皮筋来讲(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的标志: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1 / 1。
11.3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人教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2.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动能和势能现象,如滑梯、滚摆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探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 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提问:“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等因素会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4.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学生在实验中动脑、动手,提高实践能力。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2. 难点: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现象,如滑梯、滚摆等。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景引入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我选择了自然界中的动能和势能现象作为情景引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动能和势能1.流动的水能推动竹排,风能吹动帆船,因此我们把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被举高的重锤把木桩砸入地里。
因此,我们把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
3.匀速上坡的汽车,动能,重力势能,沿水平方向起飞的飞机,加速后动能,重力势能。
4.弹弓的皮条拉的越长,它的就越大,就越大,就可以将石子打的更。
5.物体动能的大小决定与物体的和。
6.下列具有弹性势能的是,具有动能的是,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下落的陨石B.海上行驶的轮船C.上紧的钟表发条D.压缩的弹簧E.拉长的弹弓皮筋F.水平马路上跑步的人知识点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能量的单位是焦耳。
注意:物体只要具有做功的本领,它就具有能,与当时是否正在做功无关。
有质量和运动速度的物体就具有动能;有质量和高度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弹性物体一定要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性势能。
【例1】下列关于能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拉弯的弓能把箭射得很远,弓具有能量B.高空坠物会砸伤人,坠物具有能量C.台风把大树连根拔起,台风具有了能量D.急流的河水将石头冲走,河水没有能量,石头具有能量解析:弓对箭做了功,坠物下落时坠物的重力做了功,台风对大树做了功,故他们都具有能量;河水对石头做了功,石头具有能量【举一反三】关于能量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子啊不做功时不具有能量B.物体具有能量,肯定在做功C.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它就具有能量D.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不一定就具有能量知识点2:动能(1)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动能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质量共同来决定的。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3)如何比较动能的大小对同一物体来说,动能的大小取决于它的速度,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能量的概念、单位(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3)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与态度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动能、势能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难点:能量的概念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播放影片《超强台风》片段提出问题:影片中力对那些物体做了功? 再次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交流,并板书 提出问题:是哪些物体对他们做了功?讲解:这些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锁这些物体就有能量,能量的单位是焦耳投影出事图片:判断这些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学生观看视频,初步认识能量 学生再次观看视频,寻找力对哪些物体做了功?说出被力做功的物体 找出做功的物体聆听并完成笔记学生相互交流,得出结论物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用震撼的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物理问题。
引出能量的概念巩固能量的概念二、问题引领合作探究问题一、你能使桌面上的器材具有能量吗?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巩固能量的概念,并下一步教学做好过渡引导学生交流,并追问: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具有了能量?教师讲解: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问题二、这些物体具有什么能量?(投影)学生展示实验,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聆听并完成笔记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仔细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