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0-机构运动参数测定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8
前言一、实验课目的本课程实验课目的在于: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机械实验方法、测量技能及用实验法来测定一些机械参数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因此,实验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后分析试验结果,写成正规的实验报告。
实验课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要求在实验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实验前要进行检查和提问,如发现有不合格者,提出批评,甚至停止实验的进行,实验准备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1.预习好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要求;搞懂实验的原理;了解实验进行的步骤及主要事项,做到心中有底。
2.准备好实验指导书中规定自带的工具、纸张。
3.准备好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表格应记录些什么数据自拟。
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1.验前必须了解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性能、操作规程及使用须知,否则不得操作。
2.严格按照规定,精心操作设备、仪器。
3.实验室内与本实验无关的设备与仪器,一律不得乱动。
4.在实验室严守纪律,不得高声谈笑,保持室内整洁。
5.实验完毕后,用过设备、仪器放回原处,并整理清洁、经教师同意后才得离开。
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所有数据、现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一定结论与看法的书面文件。
学生在实验后必须按照要求,整理并分析处理所的结果,写成正规的实验报告。
为了写好实验报告,提出以下几点:1.实验结果记录应经实验指导教师过目签字,并随实验报告一起交上。
2.报告中的结果分析及讨论应力求具体,应针对试验具体情况,防止不切实际的空谈。
3.实验报告要求每人一份。
4.实验报告应在实验完毕后一星期内,由班委汇集交老师。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8年9月10日实验一零件认知实验一、实验目的1.配合课堂教学及课程进度,为学生展示大量丰富的实际机械零件,使学生对实际机械系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机械工程自动化学院一、实验名称凸轮设计加工cad/cam一体化二、实验目的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与mastercam的使用方法,为无纸化设计奠定基础。
三、试验设备硬件:计算机软件:solidworks与mastercam。
四、实验内容指导教师提供一产品原始资料包括工程图,提供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要求,实验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零件建模设计及其自动化编程。
五、实验步骤六、实验结果篇二:凸轮轮廓检测实验凸轮轮廓检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结果1.凸轮试件原始数据凸轮转向,理论基圆半径,大滚子半径,小滚子半径,升程推程运动角,远休止角,回程运动角,近休止角,偏心距。
2.记录测量数据。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从动杆的位移图s(mm) 2.画出凸轮实际轮廓线的极坐标图(凸轮基圆半径rb?35mm)二、思考题1.同一凸轮和滚子,对心和偏心从动杆的位移是否相同?为什么?2.同一凸轮,不同滚子半径的从动杆位移是否相同?为什么?3.同一凸轮,当从动杆端部型式不同时,其从动杆位移是否相同?为什么?4.测凸轮极坐标图和测位移有什么不同?5.摆动从动杆盘状凸轮的极坐标图如何检测?三、实验心得与建议篇三:实验十七凸轮廓线检测(2h 新)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实验报告书实验项目名称学年:学期:凸轮廓线检测实验(2h)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三、实验数据及处理1、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从动件的位移图2、画出凸轮实际轮廓线的极坐标图(凸轮基圆半径rb=35mm)四、思考题(1)同一凸轮和滚子,对心和偏心从动杆的位移是否相同?为什么?(2)同一凸轮,不同滚子半径的从动杆位移是否相同?为什么?(3)同一凸轮,当从动杆端部型式不同时,其从动杆位移是否相同?为什么?篇四:5.1凸轮机构实验实验5.1 凸轮机构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凸轮机构的运动过程。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一、引言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机构运动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机构运动是指通过构建一系列架构、链接和驱动来实现物体的特定运动方式。
本实验旨在开发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设计方案,以提高机构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二、实验目标1. 设计一种能够实现特定运动方式的机构系统,并验证其效果。
2. 通过对机构系统的优化,提高其运动效率和性能。
3. 分析机构系统的运动原理和特点,探讨其应用前景。
三、实验方法1. 设计和构建机构系统:基于机械原理和运动学知识,设计并构建一种机构系统,以实现特定的运动方式。
2. 制作实验样本:使用3D打印技术或其他材料制作出机构系统的实验样本。
3. 进行运动实验:通过施加外力或输入动力,观察机构系统的运动过程,并记录关键参数。
4. 优化机构系统:根据实验结果,对机构系统的结构和驱动方式进行优化,提高其运动效率和性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多次实验和优化,我们得到了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设计方案。
通过调整机构系统的结构和驱动方式,我们成功实现了特定的运动方式,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实验观察和参数记录,我们得到了机构系统的运动特点和性能。
与传统的机构运动方式相比,我们的设计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 精确度和稳定性:通过优化机构结构和驱动方式,我们的设计方案能够实现更精确和稳定的运动,减小误差和波动。
2. 高效性:通过改进机构系统的传动和驱动机制,我们的设计方案能够提高运动效率,减少能量损失。
3. 可控性和可调节性:我们的设计方案允许用户对运动参数进行调整和控制,以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的运动要求。
4. 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基于我们的设计方案,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改进机构系统,以适应更复杂和多样化的运动需求。
五、结论和展望本实验成功设计并优化了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方案,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效果和性能。
我们的设计方案在精确度、稳定性、高效性、可控性和可扩展性方面具有优势,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班级姓名学号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电教研室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一、实验目的与实验要求1.学会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2.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进一步理解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我们知道: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有关。
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不考虑构件的具体形状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
而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见教材中机构运动简图常用符号〕来代替构件和运动副,并选择适当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以此表示机构的运动特征。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是:以便对机构进行结构、轨迹、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力等分析研究。
它是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机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三、实验设备、工具1.典型机械的实物(如:缝纫机、牛头刨床、插齿机等);2.典型机械的模型(如:内燃机模型、油泵模型、牛头刨床模型等〕;3.钢卷尺、内外卡钳、量角器;4.三角板、铅笔,橡皮、草稿纸等。
四、实验步骤及测绘方法(1)正确选择投影面对于机械实物的测绘,为了将机构运动表示清楚,要洽当地选择测绘投影面。
为此,一般选择机构中多数构件的运动平面为投影面。
(2)确定机构的构件数目测绘时,首先找到原动件并使机构缓慢地运动,从原动件开始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
(3)确定机构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从原动件开始,根据相互连接的两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的特点。
依此确定运动副的类型及数目:(4)画机构运动简图仔细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如转动副间的中心距和移动副导路的方向等,选定原动件的位置,在纸上按规定的符号及构件的连接次序,从原动件开始,并按确定的比例尺逐步画出机构的运动简图。
比例尺μl =实际长度L AB(m)/图上长度AB(mm)(5)标注各构件及各运动副从原动件开始,用数字l、2、3…分别标注各构件,用英文字母A、B、C…分别标注各运动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典型机构认知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一典型机构认识与分析实验实验九凸轮机构运动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对现代虚拟设计和现代测试手段的灵活运用能力;3、通过实测和软件仿真了解不同运动规律的盘形凸轮的运动,了解圆柱凸轮的运动;4、掌握凸轮廓线的测试方法;5、通过实测曲线和仿真曲线的对比,分析两者之间差异的原因。
二、JTJs-Ⅲ实验台简介:1、结构组成1-安装底座2-凸轮支座3-同步带轮4-同步带5-电机支座6-步进电机7-齿轮齿条支座8-尖顶从动件9-导轨10-被测凸轮(盘形)11-圆柱凸轮12-轴承座13-齿条14-小齿轮15-齿轮支架16-角位移传感器图1JTJs-Ⅲ实验台结构组成2、主要技术参数1)凸轮原始参数:盘形凸轮机构1#凸轮:等速运动规律凸轮基圆半径ro=40mm;尖顶从动件;推杆升程h=15mm;推程转角Ф=150o、远休止角Фs=60o、回程转角Ф,=1620;凸轮质量m1=0.765㎏。
2#凸轮: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凸轮基圆半径ro=40mm;尖顶从动件。
推杆升程h=15mm;推程转角Ф=180o、回程转角Ф,=180o;凸轮质量m1=0.765㎏。
3#凸轮:3-4-5多项式运动规律凸轮基圆半径ro=40mm;从动件滚子半径rt=7.5mm;推程转角Ф=180o、回程转角Ф,=180o;凸轮质量m1=0.852㎏。
4#凸轮: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凸轮基圆半径ro=40mm;尖顶从动件;推杆升程h=15mm;推程转角Ф=180o、回程转角Ф,=180o;凸轮质量m1=0.768㎏。
5#凸轮: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凸轮基圆半径ro=40mm;尖顶从动件;推杆升程h=15mm;推程转角Ф=150o、远休止角Фs=30o、回程转角Ф,=150o、近休止角Ф,s=30o;凸轮质量m1=0.768㎏。
6#凸轮:改进等速运动规律凸轮基圆半径ro=40mm;尖顶从动件;推杆升程h=15mm;推程转角Ф=150o、远休止角Фs=30o、回程转角Ф,=150o、近休止角Ф,s=30o;凸轮质量m1=0.768㎏。
实验一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一.目的1.初步掌握实际机构或机构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方法;2.应用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及机构运动条件分析平面机构运动的确定性。
二.设备和工具1.各种机构实物或模型;2.钢板尺、钢卷尺、内卡钳、外卡钳、量角器等;3.铅笔、橡皮、草稿纸(自备)。
三.原理从运动学的观点看,机构运动特性与原动件的运动规律、构件的数目、运动副的数目、种类、相对位置有关。
因此,可以撇开构件的实际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结构,而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见教材)代表构件和运动副。
并按比例定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以此来说明实际机构的运动特性。
四.步骤1.了解被测机构或机构模型,并记录其编号。
2.确定构件数目。
将被测的机构或机构摸型缓慢地运动,从原动件开始,循着运动传递的路线仔细观察机构运动。
分清机构中哪些构件是活动构件、哪些是固定构件,从而确定机构中的原动件、从动件、机架及其数目。
3.判定各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
仔细观察各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的特点,判定各运动副是低副还是高副,并准确数出其数目。
4.绘制机构示意图。
选定最能清楚地表达各构件相互运动关系的面为视图平面,选定原动件的位置,按构件联接的顺序,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在草稿纸上徒手绘出机构示意图,然后在各构件旁标注数字1、2、3、------,在各运动副旁标注字母A、B、C、------。
并确定机构类型。
5.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仔细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如转动副间的中心距、移动副导路的位置或角度等),按选定的比例尺μι绘出机构运动简图。
μι= 构件实际尺寸(m)/ 构件图示尺寸(mm)6.分析机构运动的确定性。
计算机构的自由度数,并将结果与实际机构的原动件数相对照,若与实际情况不符,要找出原因及时改正。
五.思考题1.一张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包括哪些必要的内容?2.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原动件位置能否任意选定?会不会影响运动简图的正确性?3.机构自由度大于或小于原动件数时会产生什么结果?六.实验报告1.测绘结果及分析2.思考题解答实验二渐开线齿廓的范成一. 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原理;2.通过用齿条刀具范成渐开线齿廓的过程,了解齿轮的根切现象及避免根切的方法;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机械组合机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
2. 学会分析和设计简单的机械组合机构。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机械组合机构是由多个基本机构通过运动副连接而成的,能够实现特定的运动和功能的机构。
本实验主要研究平面组合机构,包括齿轮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
三、实验设备1. 机械组合机构实验台2. 通用工具(扳手、螺丝刀等)3. 工具夹具(用于安装和固定实验台)四、实验步骤1. 了解实验台结构:首先,仔细观察实验台的结构,了解各个部件的名称和功能。
2. 组装齿轮机构:a.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将齿轮和轴安装在实验台上。
b. 调整齿轮的齿数和安装角度,使齿轮能够正确啮合。
c. 检查齿轮机构的运动是否顺畅,是否存在干涉。
3. 组装连杆机构:a.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将连杆和销轴安装在实验台上。
b. 调整连杆的长度和安装角度,使连杆能够实现预期的运动。
c. 检查连杆机构的运动是否顺畅,是否存在干涉。
4. 组装凸轮机构:a.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将凸轮和从动件安装在实验台上。
b. 调整凸轮的形状和安装角度,使从动件能够实现预期的运动。
c. 检查凸轮机构的运动是否顺畅,是否存在干涉。
5. 测试和调整:a. 在组装完成后,对各个机构进行测试,观察其运动是否符合预期。
b. 根据测试结果,对机构进行调整,使其运动更加顺畅。
6. 实验记录:将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数据以及调整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齿轮机构:通过实验,观察到齿轮机构在齿轮啮合时能够实现准确的传动比和运动同步。
2. 连杆机构:通过实验,观察到连杆机构在连杆长度和安装角度的调整下,能够实现预期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3. 凸轮机构:通过实验,观察到凸轮机构在凸轮形状和安装角度的调整下,能够实现从动件的预定运动轨迹。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机械组合机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的理解。
目录实验一机械运动简图测绘和结构分析 (1)实验二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 (8)实验三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 (13)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一、实验目的1.学会根据实际机器或模型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原理和方法。
2.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加深理解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二、设备和工具1.各种机构模型2.钢板尺、三角板、圆规、纸张、铅笔、橡皮(自备)三、实验要求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和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熟悉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要求,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实验时根据给出的机构模型,仔细观察和分析后,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要求每位同学画出3~4个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机构自由度,把计算结果与实际机构进行比较,验证其有无错误。
在全班完成实验后一周内交教师审阅。
四、原理和方法1.原理机构运动简图是用来研究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不可缺少的一种简单图形。
一般在设计的初始阶段都用它来表达设计方案和进行必要的计算,根据运动简图还可以全面了解整个机构及其局部的组成形式。
由于机构的运动状态仅与机构中的构件数目以及这些构件所组成运动副的数目、种类和相对位置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抛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结构,利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去代表每一个构件和运动副,并按着一定的比例尺准确的将实际机构的运动特征表达出来,这种简单图形称为机构运动简图。
运动副和构件的表示方法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应尽量采用国家制图标准中规定的符号去表示,表1-1是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常用的符号。
机构运动简图可分为定性机构运动简图和定量机构运动简图,本实验要求对每一个机构进行定量测绘。
2.测绘方法及步骤1)分析机构运动情况,判别运动副性质测绘时,首先使被测机器或模型缓慢运动。
通过观察和分析机构的运动情况和机构的组成,找出机构的原动部分和执行部分,从原动件开始,循着运动传递的路线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运动副类型、数目及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
2)合理选择视图转动机构的原动件,选择机构的每一个构件均能清楚表达的最佳位置,并将机构投影到一个和机构上各点的运动平面相平行的运动平面上,或能够反映机构运动特征的其它平面上,用规定的运动副和构件符号绘出运动简图。
机构动平衡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机构动平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机构,并利用动力学平衡原理研究机构的运动特性以及平衡条件。
二、实验原理:1. 机构:机构是指由多个刚体通过铰链、齿轮、滑块等连接构成的复杂结构。
本实验中采用了由两个具有运动连接的刚体构成的机构。
2. 平衡条件:机构能够平衡的条件为力矩和力的平衡。
力矩平衡要求机构中相关点的力矩之和为零,力的平衡要求机构中相关点的受力之和为零。
三、实验器材和仪器:1. 机构组件:包括刚体、铰链、齿轮、滑块等。
2. 力矩传感器:用于测量机构中相关点的力矩。
3. 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机构中相关点的力。
4. 关联设备:电脑、数据线等。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机构: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机构组件搭建一个机构,包括刚体、铰链等,并确保机构能够自由运动。
2. 连接传感器:将力矩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分别连接到机构中相关点上,使其能够准确测量力矩和力。
3. 测量力矩和力:启动实验设备,通过传感器测量机构中相关点的力矩和力。
4. 记录数据:将测量到的力矩和力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5. 数据分析: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机构中相关点的力矩之和和力的平衡情况,分析机构的运动特性和平衡条件。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机构的平衡条件:根据力矩平衡和力平衡条件,可以确定机构中相关点的力矩之和和力的平衡情况,验证机构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机构的运动特性:根据力矩和力的平衡情况,可以推断机构中各个部件之间的运动关系,分析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如角速度、加速度等。
3. 可变参数对机构平衡的影响:通过调整机构中的可变参数,如刚体质量、铰链位置等,可以观察到不同参数对机构平衡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机构的平衡条件。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搭建了一个机构,并利用动力学平衡原理研究了机构的运动特性和平衡条件。
通过测量力矩和力的平衡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机构中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分析机构的运动特性。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实验,以提高机构运动方案的效果和效率。
机构运动是一种通过机构体系来实现复杂运动目标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机械、自动控制、航天等领域。
目前,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主要依靠经验和传统方法,存在效果不理想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创新设计实验,尝试改进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方法,提高其性能和效率。
1. 引言机构是指由多个构件通过连接点连接而成的系统,可以实现复杂的运动。
机构运动方案是指通过设计机构体系来实现特定运动目标的方案。
机构运动在机械、自动控制、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机构运动方案设计主要基于经验和简化的方法,限制了其性能和效率的提升。
因此,为了改进机构运动方案设计方法,本文进行了创新设计实验。
2. 创新设计实验方法本实验选取了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机构运动目标,通过创新设计方法来改进传统方案。
具体步骤如下:2.1 确定机构运动目标首先,需要确定机构运动的具体目标。
本实验选择了一种需要实现复杂运动路径的机构运动目标。
2.2 设计新方案在传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思维和现代设计方法,设计新的机构运动方案。
可以尝试采用新的机构结构、新的连接方式或者新的运动控制方法。
2.3 模拟分析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新方案进行模拟分析。
通过分析运动路径、力学性能和运动效率等指标,评估新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劣。
2.4 制造和测试样机根据新方案的设计,制造样机并进行测试。
通过测试样机的实际运动效果和性能,判断新方案的实际应用价值。
3.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我们获得了新的机构运动方案。
与传统方案相比,新方案在运动路径的精度、力学性能和运动效率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此外,新方案还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和结构来适应不同的运动需求。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3.1 创新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本文采用的创新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改进机构运动方案的性能和效率。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机械原理与零件教研室2010年3月目录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实验 (1)实验二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4)实验三渐开线齿轮参数测量实验 (9)实验四带传动性能分析实验 (15)实验五减速器装拆实验 (21)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根据机器械或机构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技能;2、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机构的组成原理,熟悉构件和运动副的代表符号、机构自由度的含义及自由度的计算;3、通过实验了解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结构的区别。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机器(牛头刨床、插齿机、内燃机等),机构模型;2、测量工具:钢尺、内外卡规、量角器;3、绘图工具:三角板、圆规、铅笔、橡皮擦、草稿纸(学生自备)。
三、实验原理任何机构都是由若干构件和运动副组合而成的。
从运动学的观点看,机构的运动仅与构件数目、运动副的数目和种类及它们的相对位置有关。
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实际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来表示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绘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和机构结构,以此表明实际机构的运动特征,从而便于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凡没有按比例绘出的图称机构示意图,它只能定性的研究机构的某些运动特性(如自由度);凡按比例尺绘出的图称机构运动简图,根据机构运动简图可定量地分析机构的运动特性。
常用运动副的代表符号见表1-1所示。
四、方法与步骤1、使被测绘的机器或机构模型缓慢地运动,从原动件开始,循着运动的传递路线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
2、根据相互连接的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的性质及接触情况,确定各个运动副的类型。
3、适当选择最能清楚表达各构件相互关系的面为投影面,选定原动件的位置,按构件的顺序,用规定的符号画出机构示意图。
然后用数字1,2,3……分别标出各构件,用字母A,B,C……分别标出各运动副。
4、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并以此检查所绘机构运动简图草图是否正确。
四杆机构实验报告四杆机构实验报告引言:四杆机构是机械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机构,由四个连杆组成,可以实现转动和平动的复杂运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四杆机构的实验研究,探讨其运动规律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深入了解机械运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装置和原理本实验使用的四杆机构由四个连杆和一个固定连杆组成。
其中,固定连杆固定在地面上,其他三个连杆通过铰链连接。
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改变连杆的长度和角度,观察四杆机构的运动情况。
三、实验步骤1. 放置实验装置:将四杆机构装置放置在平坦的实验台上,并确保固定连杆与地面垂直。
2. 调整连杆角度:通过改变连杆的角度,使得四杆机构可以自由运动。
3. 测量连杆长度: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每个连杆的长度,记录下来。
4. 观察运动情况:启动四杆机构,观察其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5. 改变连杆长度:逐步改变每个连杆的长度,再次观察四杆机构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到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根据连杆的长度和角度的变化,四杆机构可以实现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旋转、摆动和平移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四杆机构在不同参数下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连杆的长度和角度,探索四杆机构的应用。
例如,通过调整连杆的长度比例,可以实现不同的机械传动比,用于不同的工程需求。
另外,四杆机构还可以应用于机械手臂、汽车悬挂系统等领域,实现复杂的运动控制。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和应用。
四杆机构可以通过改变连杆的长度和角度,实现多种复杂的运动方式。
在工程领域中,四杆机构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机械传动和运动控制等方面。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四杆机构的运动学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和记录,得到了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同时,我们还探索了四杆机构的应用领域,认识到其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性。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期:机械设计教研室河南机电⾼等专科学校机构现场认识实验报告⼀、实验⽬的⼆、实验设备三、回答问题1.根据机构中移动副数⽬的不同,平⾯四杆机构可分为、、三种类型。
2.根据连架杆是否能整周转动,平⾯铰链四杆机可分为、、。
3.在平⾯四杆机构中,由主动件的转动转换为从动件的移动的机构有、。
4.凸轮机构是由、、三个基本构件组成的⾼副机构。
5.凸轮机构按其从动件的基本形式可分为、、。
6.凸轮机构按凸轮形状可分为、、。
7.凸轮机构按凸轮与从动件保持⾼副接触的⽅式可分为、。
8.在平⾯齿轮机构中,传递两平⾏轴间回转运动的齿轮机构有、、。
9.在平⾯齿轮机构中,由转动转换为移动的齿轮机构是。
10.在空间齿轮机构中,传递两相交轴间回转运动的齿轮机构是。
传动两交错轴间回转运动的齿轮机构有、。
11. 根据轮系在传动中各个齿轮的轴线在空间的位置是否固定,可将轮系分为、、。
12.轮系的功⽤有、、、、、、。
13.常⽤的间歇机构有、、、。
六、进⾏了这次机构现场认识实验后,你有何收获、体会和建议?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报告⼀、实验⽬的⼆、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注:上⾯所画的机构运动简图中,如有复合铰链、局部⾃由度、虚约束应在图中指明。
渐开线齿轮参数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的⼆、实验设备及仪器三、渐开线齿轮参数测定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的⼆、实验设备三、齿轮⼏何尺⼨计算20m mm =,20α= ,8z =,1a h *=,0.25c *=,变位系数10.5x =,20.5x =-四、回答问题1.记录得到的标准齿轮齿廓和正、负变位齿轮齿廓形状是否相同?为什么?2.通过实验,你观察到的根切现象发⽣在基圆之内还是在基圆之外?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避免根切?3.⽐较同⼀齿条⼑具加⼯出的标准齿轮和正变位齿轮的以下参数尺⼨:a f ab s s p h h r r m 、、、、、、、、,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为什么?五、附齿廓范成图插齿原理演⽰实验报告⼀、实验⽬的⼆、实验设备三、回答问题1.范成法加⼯齿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插齿法加⼯齿轮有哪些优缺点?3.插齿演⽰机的传动中采⽤了哪些机构?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