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84.08 KB
- 文档页数:4
物理化学解释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研究。
下面是物理化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解释:1. 粒子:物质由粒子组成,这些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其他微观粒子。
物质的性质和行为取决于这些粒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2. 分子结构: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可分辨单位,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连接而成。
物质的性质和行为受分子的结构和组合方式的影响。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
化学键的强度和类型会影响分子的稳定性和性质。
4. 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制。
它涉及到反应速率的测量、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和反应机制的解释。
5. 热力学:热力学研究能量在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变化和传递。
它包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函数(如焓、熵和自由能)以及热力学平衡条件的研究。
6. 平衡态:平衡态是指系统中各组分的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参数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平衡态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反应的驱动力和平衡常数的确定。
7.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
它提供了解释原子和分子结构、光谱学和化学反应等现象的基础。
8. 表面化学:表面化学研究物质的表面和界面的性质和反应。
表面化学在催化、电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9. 电化学:电化学研究电荷在物质中的转移和化学反应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它涉及到电解过程、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等方面的研究。
10. 光谱学:光谱学研究物质与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提供了分析物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重要手段。
以上是物理化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本质和行为,并为解释和应用化学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一、基本概念系统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广度性质与强度性质,过程与途径,热与功,内能与焓。
二、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Q +W 。
焦耳实验:ΔU =f (T ) ; ΔH =f (T ) 三、基本关系式!1、体积功的计算 δW = -p e d V恒外压过程:W = -p e ΔV可逆过程:W =nRT 1221ln lnp p nRT V V2、热效应、焓等容热:Q V =ΔU (封闭系统不作其他功)等压热:Q p =ΔH (封闭系统不作其他功)焓的定义:H =U +pV ;d H =d U +d(pV )焓与温度的关系:ΔH =⎰21d p T T T C]3、等压热容与等容热容热容定义:V V )(T UC ∂∂=;p p )(T H C ∂∂=定压热容与定容热容的关系:nR C C =-V p热容与温度的关系:C p =a +bT +c’T 2四、第一定律的应用1、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等温过程:ΔU =0 ; ΔH =0 ; W =-Q =⎰-p e d V (等容过程:W =0 ; Q =ΔU =⎰T C d V ; ΔH =⎰TC d p等压过程:W =-p e ΔV ; Q =ΔH =⎰T C d p ; ΔU =⎰T Cd V可逆绝热过程:Q =0 ; 利用p 1V 1γ=p 2V 2γ求出T 2,W =ΔU =⎰T C d V ;ΔH =⎰T C d p不可逆绝热过程:Q =0 ;利用C V (T 2-T 1)=-p e (V 2-V 1)求出T 2,W =ΔU =⎰T C d V ;ΔH =⎰T C d p%2、相变化可逆相变化:ΔH =Q =n Δ_H ;W=-p (V 2-V 1)=-pV g =-nRT ; ΔU =Q +W 3、热化学物质的标准态;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
摩尔反应热的求算:)298,()298(B H H m f B mr θθν∆=∆∑ 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p B C T H m p BB m r ∑=∂∆∂ν。
物化的概念
物化有三个意思,分别是哲学名词、社会学名词、理科名词。
物化(哲学名词)
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一种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
物化是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关于审美创造的独特范畴,它发端于老子哲学,成熟于庄子哲学。
庄子的“心斋”奠定了物化的心理机制,审美移情是它的表现特征。
物化(社会学名词)
从政治来讲,物化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所经历的,即人民生活矛盾冲突加剧,一方面国家政府部门分工越来越细。
物化(理科名词)
物化是指理科当中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是以物理的原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研究化学体系的性质和行为。
而物理化学是最不缺少发明与发现科学的过程。
物理化学总分-回复物理化学总分: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化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
在物理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从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实验技巧三个方面,一步一步回答关于物理化学总分的问题。
一、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是将物理学与化学相结合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与能量的相互关系以及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物理化学主要包括热力学、量子化学、统计力学和动力学等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物质能量转化和能量转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力学性质,如温度、压力和能量等。
热力学通过研究物质的热力学函数和热力学过程的定性和定量关系,揭示了物质在不同能量状态下的变化规律。
量子化学是研究微观领域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原子和分子的量子力学性质。
量子化学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来描述原子和分子的行为,并通过计算方法和模型来预测化学反应和化学性质。
量子化学的发展对于理论和计算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力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热力学性质之间关系的学科,它通过统计方法和概率模型描述了大量微观粒子的行为规律。
统计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如熵、热容和相变等。
动力学是研究物质变化速率和反应机制的学科,它可以揭示物质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速率规律和反应途径。
动力学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来研究物质的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为实验和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物理化学的主要内容物理化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热力学、量子化学、统计力学和动力学等。
这些内容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构成了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体系。
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基础,它研究物质的能量和热力学性质。
热力学通过热力学函数和热力学过程的关系,描述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现象。
热力学不仅揭示了物质热力学性质的基本规律,还为工程和实验提供了指导原则。
量子化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学科,它可以预测原子和分子的光谱性质和反应行为。
物理化学期末总结物理化学学期总结绪论1.物理化学的概念:物理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探求化学变化中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物理学中的方法。
2.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1) 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
(3) 物质的性质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气体1.理想气体概念:任何压力机任何温度下都严格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叫做理想气体。
2.分子热运动理论: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的高速运动,热运动有使分子相互分散的倾向,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3.理想气体混合物:(1)自然界的气体多数为混合气体。
(2)假设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组分均为理想气体。
(3)混合气体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4. 道尔顿分压定律:在气体混合物中,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气体在相同温度和相同体积下单独存在时的分压力之和。
5.阿马格分体积定律 :在气体混合物中,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气体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力下单独存在时的体积之和。
6. 真实气体对于理想气体的偏差的概念:由于真实气体仅在压力很低、温度较高条件下才近似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而真实气体的压力、温度偏离理想气体条件时,就出现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明显偏差。
7. 偏差的原因真实气体不符合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a 真实气体分子占有一定体积;b 分子间存在相互引力)。
8.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液体平衡共存的它的蒸汽的压力,通常也叫做蒸汽压。
同一种液体,其蒸汽压决定决定于液体所处的状态,主要取决于液体的温度,温度升高,则蒸汽压增大。
∑=B Bp p p RT n V BB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热力学是研究热、功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其转换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主要基础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2)热力学第一定律研究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能量效应;(3)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
物理化学总结物理化学总结简介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
它涉及了物理和化学两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物理方法和理论来解释和预测化学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物理化学的主要概念进行总结和介绍。
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能量、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1.1 能量能量是物理化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各个物质之间以及化学反应中转化,但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
物理化学主要研究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过程,如热量的传导、吸收和释放等。
1.2 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热力学性质和能量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过程来描述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和相变规律。
热力学主要关注热传导、热扩散、相变等能量转化过程。
1.3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性质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量子力学原理和量子力学方程来解释和预测微观粒子的运动、能级和相互作用等。
量子力学主要研究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概率性质和量子力学态等。
1.4 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是物理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它涉及分子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静电力、氢键等。
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的性质和相变过程有重要影响,例如分子间力的大小决定了物质的凝聚态。
2. 物理化学的实验方法物理化学实验方法是研究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
2.1 光谱学光谱学是利用光的各种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物质性质的学科。
光谱学包括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拉曼光谱等,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2 热力学测量热力学测量是通过测定物理化学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来研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常用的热力学测量手段包括热量计、热电偶、量热仪等。
2.3 分子光谱学分子光谱学是通过研究物质在特定波段的光谱特性来获取物质信息的方法。
分子光谱学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等。
3. 物理化学的应用物理化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3.1 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有重要应用。
第0章绪论§0.1 物理化学的定义、形成和发展1. 物理化学的定义化学变化种类繁多,但从本质上说都是原子或原子团的重新组合。
在原子或原子团重新组合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温度、压力、体积等物理性质的变化和热效应、光效应、电效应等物理现象的发生;反过来,物理性质的变化和物理效应对化学反应发生、进行和限度均可产生重要的影响。
科学发展的经验证明,深入探讨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揭示化学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
物理化学便是借助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利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手段研究化学现象基本规律的学科。
2. 物理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M. V. Lomomnocov,1771~1765)在十八世纪中叶首先使用了“物理化学”这个名词,但物理化学学科是在1804年道尔顿(J. Dalton, 1766~1844)提出原子论、1811年阿佛伽德罗(A. A vogadro,1776~1886)建立分子论、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建立并应用于化学过程之后才得以形成。
一般认为,1887年德国科学家奥斯瓦尔德(W. Ostwald,1853~1932)和荷兰科学家范霍夫(J. H. van't Hoff, 1852~1911)创办《物理化学杂志》是物理化学成为一个学科的标志。
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现代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的进展和现代测试方法的大量涌现,物理化学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物理化学的研究由宏观进入微观领域;飞秒激光技术和交叉分子束技术的出现,使化学动力学的研究由静态扩展到动态;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及突变理论的提出,使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由平衡态转向非平衡态;低能离子散射、离子质谱、X-射线、紫外光电子能谱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界面化学、催化科学的研究;而共振电离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研究。
721物理化学摘要:1.物理化学简介2.物理化学的研究领域3.物理化学的重要作用4.我国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5.物理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6.物理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物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在各种条件下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物理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共同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物理化学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量子化学、统计热力学等。
这些领域不仅关注基本理论的研究,还涉及实际应用,如能源、环境、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
物理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为化学、材料、能源、环境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通过物理化学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我国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 世纪初。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物理化学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体系。
近年来,我国物理化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一些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实际应用中,物理化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石油化工领域,物理化学家研究催化反应机理,开发新型催化剂,提高生产效率;在环保领域,物理化学家研究污染物的降解途径,为治理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在生物医学领域,物理化学家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为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物理化学将继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新实验技术的出现,物理化学研究将更加深入、精确。
物理化学1、什么是”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是一门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物质体系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可谓近代化学的原理根基。
物理化学家关注于分子如何形成结构、动态变化、分子光谱原理、平衡态等根本问题,涉及的物理学有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
大体而言,物理化学为化学诸分支中,最讲求数值精确和理论解释的学科。
2、物理化学的历史及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期间,物理化学以实验研究手段和测量技术,特别是各种谱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由此而产生的丰硕成果为其特点。
电子学、高真空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但使物理化学的传统实验方法和测量技术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时间分辨率有很大提高,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的谱学技术。
光谱学和其他谱学的时间分辨率和自控、记录手段的不断提高,使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超出了基态稳定分子而开始进入各种激发态的研究领域。
光化学首先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因为光谱的研究弄清楚了光化学初步过程的实质,促进了对各种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这些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能够发现反应过程中出现的暂态中间产物,使反应机理不再只是从反应速率方程凭猜测而得出的结论。
这些检测手段对化学动力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手段也大大缩短了测定结构的时间,使结晶化学在测定复杂的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青霉素、维生素B12、蛋白质、胰岛索的结构测定和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体构型的测定都获得成功。
电子能谱的出现更使结构化学研究能够从物体的体相转到表面相,对于固体表面和催化剂而言,这是一个得力的新的研究方法。
60年代,激光器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的激光技术。
大容量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微弱信号检测手段的发明孕育着物理化学中新的生长点的诞生。
70年代以来,分子反应动力学、激光化学和表面结构化学代表着物理化学的前沿阵地。
研究对象从一般键合分子扩展到准键合分子、范德瓦耳斯分子、原子簇、分子簇和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物理化学常用名词和概念上册1.物理化学: 利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2.系统/体系: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亦称为物系或体系。
3.环境: 与系统密切相关、有相互作用且影响能及的部分。
4.封闭系统/封闭体系: 与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一类系统。
5.孤立系统/隔离系统: 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的系统。
6.敞开系统: 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7.广度性质/容量性质/广延性质/广延量: 其数值与系统所含的物质的量成正比的一类物理量。
这种性质具有加和性,在数学上是一次齐函数。
8.强度性质: 它在数值只取决于体系自身的特点,与系统的数量无关,不具有加和性的一类物理量,它在数学上是零次齐函数。
9.热力学平衡:当系统的诸性质均不随时间而改变,则系统就处于热力学平衡,它包括:热[动]平衡、力[学]平衡和物质平衡。
注意:不能说成“包括:热[动]平衡、力[学]平衡、化学平衡和相平衡”四个平衡,因为若系统没有化学反应发生就不存在化学平衡的问题,而一个系统若只有一个相也就不存在相平衡的问题,但只要有物质存在,就会有物质平衡的问题。
10.物质平衡: 系统内既没有物质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的净迁移,又无净化学反应发生。
即系统内各部分的组成均匀一致,且不随时间而变。
它可包含相平衡和化学平衡。
11.相平衡: 当系统中有多相共存时,各相的组成和数量都不随时间而改变。
12.化学平衡: 当系统中有化学反应发生时,各物质的数量均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13.状态函数: 其数值仅取决于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与系统的历史无关;它的变化值仅取决于系统的起始和终了状态,而与发生该变化的具体途径无关的一类物理量。
在数学上具有全微分的性质,其环积分为零。
14.状态方程: 表示系统状态函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15.热力学过程/过程: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系统发生的由始态到终态的变化。
物理化学专业类别-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物理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交叉领域,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
物理化学的研究涉及了从微观至宏观的各个层次,包括原子、分子和宏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常常依赖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和理论手段,以及计算机模拟和分析方法。
物理化学不仅具有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物理化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更高效的光伏电池、储能材料和催化剂,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在材料科学中,物理化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合成新型材料,用于制造更高性能的电子器件、传感器和催化剂等。
在环境科学中,物理化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物理化学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等教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物理化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的人才,他们为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物理化学专业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物理化学的定义和范畴、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探索物理化学专业的重要性,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对物理化学专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一定的展望。
通过这篇长文,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物理化学专业,并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下面是对文章结构的描述: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整个文章的框架和组织结构,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安排。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呈现: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
在概述部分,将对物理化学专业的整体背景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引起读者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即本部分,将对整个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和概述。
数学物理化学的概念和特点
数学、物理和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各自具有不同的概念和特点。
数学的概念和特点:
1. 概念: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等抽象概念的学科,包括数论、代数、几何、数学分析等各个分支。
2. 特点: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强调证明与推理。
数学是一个世界性的语言,独特的符号体系使得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适性。
数学的应用广泛,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等各个领域。
物理的概念和特点:
1. 概念:物理是研究自然现象、物质、能量和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量子物理等各个分支。
2. 特点:物理是实验科学,强调实验观测和验证。
物理研究自然界的规律与法则,通过理论和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现象。
物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力求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和运动规律。
化学的概念和特点:
1. 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和反应的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各个分支。
2. 特点:化学是实验科学,强调实验观察和实验方法。
化学研究物质的微观和宏观特性,通过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式等符号表示来描述物质的变化和组成。
化学
研究涵盖了分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为其他学科如材料科学、医药科学等提供基础。
总体而言,数学更加抽象与理论化,强调逻辑推演;物理关注自然现象与物质运动规律,以实验验证为重点;化学则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基本性质,着重于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这三个学科之间不可避免地相互交叉、相互融合。
物理学与化学的结合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物理学与化学的结合——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物理化学作为物理学与化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探索化学现象背后的物理机理。
本文将介绍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以展示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
一、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1. 物态和相变物态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状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相变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主要有凝固、熔化、汽化和凝结等。
2. 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它通过实验测定反应速率常数、制定反应速率方程等方法,揭示反应速率受到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转化机制。
3. 势能面和平衡物理化学中常用势能面描述分子和原子在潜在能面上的运动。
平衡是指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反应前后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物理化学研究平衡的条件、平衡常数和平衡态的确定方法等。
4. 量子化学量子化学探讨微观体系的性质和变化,通过量子力学的原理计算和模拟物质的结构和反应过程。
它揭示了分子和原子的能级结构、电子构型以及化学键的形成等。
二、物理化学的实验方法1. 光谱学光谱学通过研究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获得物质的能级结构和分子结构等信息。
常见的光谱学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等。
2. 热分析热分析是通过控制样品温度的变化,测定样品在热力学条件下的性质。
常见的热分析方法有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法和差热分析法等。
3. 电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利用电流与电势的关系,研究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和反应过程。
常用的电化学方法包括电解法、极谱分析和电化学合成等。
4. 分子光物理学分子光物理学研究分子在光激发下的结构变化和光解离等。
它通过研究分子的光谱和光化学反应,揭示分子的能量传递和转化机制。
5. 表面技术表面技术研究物质表面的形貌、性质和反应过程。
常用的表面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
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规律。
而化工原理则是将物理化学的理论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以实现化学反应的控制和优化。
本文将围绕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展开讨论,探究它们在化工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物理化学在化工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研究,物理化学为化工生产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
例如,热力学定律和平衡常数的计算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和优化化工生产过程,确保化学反应的高效进行。
此外,物理化学的电化学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电池、电解等领域,为能源和材料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化工原理是将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桥梁。
化工工程师需要深刻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将其运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
例如,在化工反应器的设计中,工程师需要考虑反应热的释放和传递,以确保反应器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此外,化工原理还涉及到流体力学、传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工程师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在化工生产中,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在新材料的开发过程中,工程师需要克服物质结构复杂、反应条件苛刻等问题,以实现新材料的商业化生产。
此外,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工程师需要通过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的应用,寻求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在化工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师需要深入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将其运用于化工生产中,以实现工业生产的高效、安全和环保。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的应用也将不断拓展,为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分子的自由程:在分子的每两次连续碰撞之间所经过的路程叫做自由程,自由程在不断的无规则的变化,其平均值叫做平均自由程。
(P 36)摩尔气体常数:各种气体不论温度如何,当压力趋于零时,)/0T pv p m →(均趋于一个共同的极限值R ,R 成为摩尔气体常数,R=8.3145J ·mol -1·k -1。
(P 20)压缩因子:在压力较高或温度较低时,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很大,定义“压缩因子Z ”来衡量偏差的大小。
nRTpV RT pV Z m ==理想气体pV m =RT ,Z=1。
对实际气体,若Z>1,表明在同温、同压下,实际气体的体积要大于按理想气体方程计算的结果。
即实际气体的可压缩性比理想气体小。
当Z<1时,情况则相反。
(P 41)van der Waals (范德华)方程式:RT b V V a p m m=-+)(2 其中a,b 为修正因子,可通过表查出(P 44) 化学热力学的主要内容: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变化中的热效应,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热力学第三定律时一个关于低温现象的定律,主要时阐明了规定熵的数值。
有了这个定律,在原则上只要利用热化学的有关数据就能解决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问题。
热力学第零定律则是热平衡的互通性,并为温度建立了严格的科学定义。
(P 64)系统与环境:我们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先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把一部分物质与其余的分开(其界面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这种被划定的研究对象,就称为系统(以前也称为体系),而在系统以外与系统密切相关、且影响所能及的部分,则称为环境。
(P 67)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把系统分为三类:隔离系统:系统完全不受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或能量的交换。
隔离系统也称为孤立系统。
例如:一个完好的热水瓶,无热,功,物质的交换。
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的交换,但可以发生能量交换。
物理化学概念1.电化学: 研究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化及转化过程中有关规律的科学.2.原电池: 将两支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的,能自发地在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3.电解池: 将接有外电源的两支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迫使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4.正极: 电极电势较高的电极.5.负极: 电极电势较低的电极.6.阴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7.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8.离子迁移规律: 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正)离子总是向阴极迁移,阴(负)离子总是向阳极迁移.9.电极反应规律: 在阳极,电极电势愈负(小)的电对,愈先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电极电势愈正(大)的电对,愈先发生还原反应.10.电流传导规律: 整个电流在溶液中的传导是由阴、阳离子的移动而共同承担的.11.法拉弟定律: (1).通电于电解质溶液后,在电极的两相界面上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的量与通入的电量成正比,与一式量该物质发生反应时,参加反应的电子数成反比.(2).通电于串联电解池,在各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其氧化数的变化值的乘积都相同. Fz Q n j j =; FQ z n z n z n z n z n B B A A j j =+====...2211 12.离子迁移数: 离子j 所传导的电流(量)与总电流(量)之比. QQ I I t j j j == 13.摩尔电导率: 把含有1mol 电解质的溶液置于相距为单位距离的两个平行电极之间时所具有的电导. c V Λm m κκ==14.柯尔劳施离子独立运动(迁移)定律: 在无限稀溶液中,离子彼此独立运动,互不影响,无限稀释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等于无限稀释时阴、阳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之和. ∞--∞++∞+=,,m m m v v Λλλ(化学计量单元),∞-∞+∞+=,,m m m Λλλ(类元电荷计量单元)15.离子强度: 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与其价数的平方的乘积之和的一半.∑=221j j z m I 16.可逆电池: 将化学能以热力学可逆的方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可逆电池.包括化学反应可逆和能量交换可逆两个方面.17.可逆电极:(1).第一类电极: 将金属浸入含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电极.包括金属电极、卤素电极和气体电极(2).第二类电极: 在金属上覆盖一层该金属的难溶盐后浸入含该难溶盐阴离子的溶液中构成的电极.包括金属-难溶盐电极、金属-难溶氧化物电极和难溶氧化物-难溶盐电极(3).氧化-还原电极:18.氢标还原电极电势: 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0V .以标准氢电极为负极,指定电极为正极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18.液体接界电势: 在两种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或同种电解质但浓度不同的溶液的界面间产生的电势差.它是由于离子的扩散速率不同造成的,是不可逆的.也称扩散电势.19.分解电压: 使某电解质溶液能连续不断地进行分解时所需(必须)的最小外加电压.20.极化: 在有电流流过电极时,电极的电极电势偏离平衡电极电势的现象.21.超电势: 在某一电流密度下,电极的电极电势与其平衡电极电势的差值的绝对值.22.速率方程: 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与浓度等参数间的关系式, 或浓度与时间等参数间的关系式.也称动力学方程.前者是微分速率方程,后者是积分速率方程.23.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反应进度 或 单位体积内,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tc v t V r j jd d 1d d 1⋅=⋅=ξ(恒容) 24.反应机理/反应历程: 表示一个总包(复杂)反应所经历的具体途径的若干基元反应的有序集合。
25.基元反应: 反应物粒子在碰撞中相互作用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26.简单反应: 只包含一个基元反应的总包反应.27.复合反应/复杂反应: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包反应。
28.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简单级数反应: 反应速率只与反应物浓度的简单方次(0或正整数)有关的反应.可以是基元反应、简单反应,也可是复合反应,但必须具有简单级数.29.质量作用定律: 反应的反应速率与以计量系数为指数的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只适用于基元反应.30.反应级数: 速率方程中各浓度项的指数和.若速率方程中有加减运算,则无级数可言31.零级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三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0/1/2/3次方成正比的一类反应.32.反应分子数: 引发一个基元反应所必需的反应物相互作用的最少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自由基等)数. 即基元反应中的反应物分子个数之和.33.分数寿期: 消耗掉反应初始浓度的某一分数α所需的时间αt .分数衰期: 反应物浓度降低到其初始浓度的某一分数β所需的时间βt .若βα-=1,则βt t a =. 如: 某一级反应四分之三寿期3/4t =60min ,而其四分之一衰期1/4t =60min34.半衰期: 反应物浓度降低到其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1/2t .35.初始速率: 反应刚开始进行的一瞬间的反应速率.可以认为反应物没有消耗.36.范特霍夫规则: 对同一化学反应,反应的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约增加1~3倍.4~210≈+TT k k 37.对峙反应: 可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也称对行反应.38.平行反应: 同一反应物同时参与几个不同且平行进行的一类反应.39.连串反应: 反应所产生的物质能继续起反应而产生其它物质的一类反应.也称连续反应.40.稳态近似法: 在一系列的连串反应中,若生成高活性的中间产物粒子(如原子、离子、自由基等),因其能量高、活性大、反应能力强,一旦生成就立即发生反应,当反应达到稳定状态后,其净的反应速率可视为零的一种近似处理方法.41.控制步骤法/决速步法/速控步法: 在连串反应中,若有一步反应的速率最慢,它控制着总反应的速率,该最慢反应步称为控制步骤或决速步.用该步的反应速率代替总反应的反应速率,即称为速控步法。
42.链反应: 用光、热、辐射或其它方法使反应引发,通过活性组份(自由基或原子)的不断再生,使反应得以自动发展下去的一类连续反应。
43.直链反应/单链反应: 由一个自由基或原子与饱和分子反应,只生成一个新自由基或原子的链反应。
44.支链反应: 由一个活性粒子(自由基或原子)与饱和分子反应生成两个及两个以上新活性粒子(自由基或原子)的反应.45.原盐效应: 在稀溶液中,离子强度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46.光化反应: 在光的作用下进行的(或由光引发的)化学反应.47.光化学定律: (1).只有被物质吸收的光,才能引发光化学反应.(2).在初级过程中,一个分子(或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而活化.48.光敏剂: 能把所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对光不敏感的物质并使其活化乃至发生反应而加入的一类物质.49.催化剂: 加入少量就可以显著改变反应的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没有数量和化学性质变化的一类物质.50.催化作用: 化学反应速率由于催化剂的加入而发生变化的这种作用.51.自催化作用: 反应产物对反应本身具有加速反应的作用.52.催化剂的选择性: 转化为目标产物的原料量与发生转化的原料总量之比. 53.比表面积: 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VA m A a s s S == 54.界面: 密切接触的两相之间的过渡区(约几个分子厚度).55.表面: 与气体相接触的界面.56.表面张力: 指向表面并与表面相切,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上的紧缩力.lF ==σγ.也称表面功,即在等温等压下,增加单位表面积时环境所做的可逆功.Sr A W d δ=γ.或称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即在等温等压及组成不变的情57.附加压力: 由于界面张力的作用,在弯曲液面内外产生的压力差.'2R p s γ= 58.吸附: 在相界面上,某种物质的浓度不同于体相浓度的现象.59.物理吸附: 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吸附.60.化学吸附: 由于生成化学键而发生电子的转移与原子重排的吸附.61.吸附质: 被吸附剂吸附的物质.62.吸附剂: 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通常都是固体.63.表面活性剂: 能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 习惯上只把那些溶入少量就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64.临界胶束浓度: 形成一定形状的胶束所需的表面活性物质的最低浓度.65.表面过剩/表面超额/表面吸附量: 在单位面积的表面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与同量溶剂在溶液本体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差值.22d d a r RT a A n S ⋅-==Γσ66.分散体系(系统):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体系(系统).67.分散相: 被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的物质 或 被分散介质所分散的物质.68.分散介质: 呈连续分布的、起分散作用的物质.69.分子分散体系(系统):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体系(系统).又称真溶液,简称溶液.70.胶体分散体系: 被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的粒子半径在1~100nm (即10-9~10-7m ,傅版)或1~1000nm (即10-9~10-6m ,天大版)之间的分散体系(系统).71.扩散: 有浓度梯度时,物质粒子因热运动(布朗运动)而发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现象.其推动力是浓度梯度,扩散过程是不可逆的.用公式表示即:xc A D t n sd d d d ⋅⋅-= 72.憎液溶胶: 由难溶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简称溶胶.73.沉降: 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过程.74.电脉: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带有电荷的溶胶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定向迁移.75.电渗: 在外加电场下,分散介质通过多孔膜(或毛细管)的定向移动.76.流动电势: 在外力的作用下,迫使液体介质通过多孔隔膜(或毛细管)相对静止带电界面流动时,在多孔膜两边所产生的电势差.它是电渗的逆过程.77.沉降电势: 分散相粒子在重力场或离心力场的作用下在分散介质中迅速沉降时,在移动方向的两端所产生的电势差.它是电泳的逆过程.78.聚沉值: 使一定量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聚沉值越小聚沉能力越强.79.感胶离子序: 将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按聚沉能力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 例: H +>Cs +>Rb +>NH 4+>K +>Na +>Li +, F -->Cl -->Br -->NO 3-->I --80.悬浮液: 将不溶性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中所形成的粗分散体系(系统).81.乳状液: 由两种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所形成的粗分散体系(系统).82.唐南平衡: 若用半透膜将小分子电解质水溶液与大分子电解质水溶液隔开,由于大分子电解质离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小分子电解质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当膜两边达成渗透平衡时,小分子电解质在膜两边的分布不同.况下,增加单位表面积时系统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B n p T S A ,,)d G (∂=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