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棘皮动物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棘皮动物门的特点第一,棘皮动物的外形多样,但身体对称性很高,一般都具有五个对称性。
例如海星,它们的身体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处于同一轴线上,并且呈放射状分布。
身体对称性的高度说明了棘皮动物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平衡感觉机制是非常强大的。
第二,棘皮动物的身体表器官和内器官都处于身体的内部,绝大部分的棘皮动物都没有头部,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口,它们的食物、废物、呼吸等都通过这个口进行。
第三,棘皮动物的身体表面布满了一种特殊的皮肤,皮肤表面的小刺所形成的凸起构成了这一门动物的名称。
这些小刺可以进行伸缩活动,它们在保护身体的同时还能够帮助棘皮动物们进行移动。
第四,棘皮动物的内骨骼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态,它们由很多规则排列的骨片组成。
这些骨片具有多角形或菱形的形状,边角上都长有许多小刺,看起来像一个明晰优美的复杂网络。
第五,棘皮动物变形能力非常强大,例如海星就可以使用多数的臂肢来进行像蠕虫一样的爬行,还可以进行盘旋、游走或者捏夹等活动。
海胆也可以在水下进行滚动或“站立”等活动。
第六,棘皮动物的食物极具多样性,一般来说它们可以通过滤食、摄食或消泡等方式来获得食物,另外,棘皮动物的废物排泄由环形水管系统负责,这个系统还负责呼吸。
第七,棘皮动物的性别隔离现象严重,通常情况下棘皮动物都是雌雄异体的,但是它们很少在自己的身体内部完成交配和受精过程,与邻近的个体配对进行受精的比较普遍。
总之,棘皮动物门是一类神奇而古老的海洋生物,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性。
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棘皮动物们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
棘皮动物门棘皮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门,其特点是辐射对称,具独特的水管系统。
体中有与消化道分离的真体腔,体壁有来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幼体两侧对称,发育经过复杂的变态;口从胚孔的相对端发生,属后口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
包括海星、蛇尾、海胆、海参和海百合等。
因表皮一般具棘而得名。
全为海产。
现生约5900种,中国已发现 500多种。
中文学名棘皮动物门界动物界门棘皮动物门属性后口动物棘皮动物门属后口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
全为海产。
外观差别很大,有星状、球状、圆筒状和花状。
身体有口面和反口面之分。
骨骼很发达,由许多分开的碳酸钙骨板构成,各板均由一单晶的方解石组成。
多为雌雄异体,生殖细胞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幼体在初发生时形状相同,以后则随纲而异,少数种类可行无性裂体繁殖。
分布世界各海洋,从潮间带到万米深的海沟均有,多为狭盐性动物,对水质污染很敏感,再生力一般很强。
底栖,自由生活的种类能够缓慢移动。
现生已知有5纲1200余属6000余种。
[1]2主要特征编辑1 成体五辐射对称,幼体两侧对称。
2 体表有棘状突起,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棘状突起有二种:(1)内骨骼向外突起形成的棘状突。
(2)肌肉质的圆锥形肉刺。
3 真体腔发达,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
棘皮动物的真体腔发达,包括:围脏腔:围绕内脏器官的腔。
围血系统:围绕循环系统的管腔。
棘皮动物门:海胆(25张)水管系统:形成管足,组成棘皮动的运动器官,并兼有呼吸作用。
水管系统的结构:筛板--石管--环水管--辐水管(5根)--侧水管--管足囊和管足3分类编辑海胆亚门:包括7个纲:海旋板纲海座星纲海蛇函纲海蒲团纲海盘囊纲海参纲海胆纲海扁果亚门:包括3个纲。
海桩纲海笔纲海箭纲海百合亚门:包括8个纲。
始海百合纲海林檎纲拟海百合纲垫海蕾纲拟海蕾纲海蕾纲鳞海林檎纲海百合纲海星亚门:包括1个纲。
海星纲4形态特征编辑外观差别很大,有星状、球状、圆筒状和花状。
成体五放辐射对称,由管足排列表现出来。
棘皮动物棘皮动物(echinoderm)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洋无脊椎动物。
特征为外皮坚硬多刺,已鉴定的已逾21纲,现存的种类包括海百合纲(Crinoidea;如海百合、海羊齿)、海星纲(Aster oidea;如海盘车、海燕)、蛇尾纲(Ophiuroidea;如阳遂足、刺蛇尾)、海胆纲(Echinoid ea;如海胆)和海参纲(Holothurioidea;如海参)及Concentricycloidea纲,有6,000多种。
化石种约13,000种。
广泛分布于各海洋,从潮间带到最深的海沟。
骨骼由无数碳酸钙骨片组成,可作很好的指示化石。
体腔的一部分形成水管系,内充满液体,向体表外伸出像触手样的构造,有运动、取食、呼吸和感受刺激的作用。
现存种呈明显五辐射对称外观,掩盖了其两侧对称的基本体形。
棘皮动物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很不同,有的呈鲜豔的红、橙、绿和紫色。
小的数公分,大的如海参有长2公尺的,海星直径有达1公尺(约3.3呎)的。
海百合化石最大,长度超过20公尺(66呎)。
多数种类雌雄异体,一般有性生殖。
精子和卵排入水中受精。
生殖季节多数在春夏季,持续一或两个月,但有几种能全年繁殖。
受精卵的发育途径不同。
卵黄少的小卵发育成幼虫,成为浮游生物的一部分,经一段时期的摄食,变成幼棘皮动物,定居水底。
大型卵有较多的卵黄,发育为一浮游性幼虫,但在最终变为幼棘皮动物前以本身卵黄为养料,不取食小生物。
具浮游功能阶段的发育为间接发育。
含大量卵黄的大型卵可不经幼虫期直接发育成幼棘皮动物,为直接发育。
卵经多次分裂发育为原肠胚,一端凹入形成原肠。
棘皮动物与脊椎动物及某些无脊椎动物相似处为︰其胚孔将来是肛门的位置,口位于与胚孔相对的身体的另一端。
从原肠形成一对中空的囊,以後发育成体腔和水管系。
原肠胚发育成一个基本的幼虫型,即两侧对称的两侧囊幼虫。
在身体两侧、口和肛门的前方有一条纤毛带。
各纲棘皮动物的幼虫(耳状幼虫、羽腕幼虫和长腕幼虫)都是这一基本型的变型。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棘皮动物是一类后口动物(deuterostomes),全部海洋底栖生活,从浅海到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广泛分布。
现存种类6000多种,但化石种类多达20000多种,从早寒武纪出现到整个古生代都很繁盛,其中有5个纲已完全灭绝。
沿海常见的海星、海胆、海参、海蛇尾等都属于棘皮动物,它们在形态结构与发生上都有一些独特之处,与原口动物有很大不同。
这表现在:(1)棘皮动物全部是五辐射对称(pentamerous radial sym-metry),也就是说沿身体的中轴可以分成五个相等的部分。
但它的幼虫期却是两侧对称的,再加上棘皮动物是真体腔动物,所以成体的五辐对称可能是次生性的,可能与原始种类的固着生活相关。
这与腔肠动物的原始的辐射对称不同。
(2)所有棘皮动物都具有中胚层起源的内骨骼,由钙化的小骨片(ossciles)组成。
骨片或彼此成关节,如海星、海蛇尾、海百合等类;或骨片愈合成一整个的胆壳,如海胆类;或散布在体壁中,如海参类。
这些小骨片还可以形成棘、刺,突出体表之外,使体表粗糙因而得名棘皮动物。
(3)棘皮动物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water vascular system)、血系统及围血系统(perihemal system),它们都来自体腔的一部分,在体内担任着重要的生理机能。
其神经系统没有神经节,不形成中枢。
所有这些系统都呈五辐排列。
(4)棘皮动物从发生上属后口动物。
棘皮动物的卵是均黄卵,卵裂经放射型而非决定型卵裂,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来源于肠腔法,原胚孔形成了成体的肛门,在原肠孔相对的一端形成口,因此是后口。
发生上的这些特征相似于脊索动物,而不同于原口动物。
从发生上看,由原肠形成的两个体腔囊以后各自分成三个体腔囊,由前向后依次为轴体腔(axocoel)、水系腔(hydrocoel)及躯体腔(somatocoel)(图14-1),这些体腔囊相当于触手冠动物及其他后口动物的三分体腔,即前体腔、中体腔及后体腔。
初中生物12种动物类型表解初中生物教材中介绍了众多的动物种类,让学生们对动物的分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以下是12种常见的动物类型表解。
1. 哺乳动物- 定义:具有哺乳腺的动物,幼崽通过乳汁来获得营养。
- 特征:体温恒定,有毛发,通常为胎生。
2. 鸟类- 定义:具有羽毛和喙的两足动物。
- 特征:体温恒定,会飞行,产卵,有两个翅膀和两只爪子。
3. 爬行动物- 定义:通过四肢来爬行的动物。
- 特征:有鳞片或角质外壳,体温变化较大,卵生或胎生。
4. 两栖动物- 定义: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 特征:肌肉发达,体温随环境而变化,通常有粘腺,卵生。
5. 鱼类- 定义:生活在水中,有鳞片和鳃的动物。
- 特征:体温随环境而变化,通常有鳍和鳃。
6. 昆虫- 定义:具有六条腿和三个体节的节肢动物。
- 特征:通过变态生长进行发育,通常有翅膀和触角。
7. 节肢动物- 定义:具有体节和外骨骼的动物。
- 特征:通过蜕皮进行生长,通常有多对脚和有节的身体。
8. 软体动物- 定义:具有软体和无节的身体的动物。
- 特征:无骨骼,身体外被软体,通常有贝壳或裸体。
9. 棘皮动物- 定义:具有棘皮和内骨骼的动物。
- 特征:身体表面有硬棘,通常有管脚和水管系统。
10. 线形动物- 定义:身体形状呈长条状的动物。
- 特征:身体柔软,没有明显的体节,通常有吸盘。
11. 海绵动物- 定义:身体由许多孔道组成的无脊椎动物。
- 特征:身体柔软,无内腔和消化道,通过滤食获取食物。
12. 单细胞生物- 定义:由单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 特征:功能完整,只有一个细胞。
以上是初中生物教材中常见的12种动物类型。
通过了解这些类型,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界的多样性和分类方法。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材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
九棘刺鱼:神秘深海之珍1. 引言九棘刺鱼(Nine-spined Stickleback),属于鱼类中的刺鳚科(Gasterosteidae),是一种极具独特魅力的淡水鱼类。
其独特的生态习性和引人入胜的生活史使其成为动物学研究的热门对象之一。
本文将从动物学史、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与生育、亚种分化、分类信息、适应特性、迁徙与季节变化、文化象征意义、历史研究、保护措施与倡议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深入探讨九棘刺鱼的特征。
2. 动物学史九棘刺鱼最早由瑞典博物学家Linnaeus于1758年进行了正式的命名和描述,将其归入了刺鳚科。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九棘刺鱼的了解逐渐深入。
其特殊的生态行为和独特的生活史吸引了无数的研究者,成为行为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象。
3. 形态特征与近种区别九棘刺鱼体长一般在3-5厘米之间,体呈纺锤形,具有明显的刺状鳞片。
这些刺状鳞片是九棘刺鱼的独特标志,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与其他刺鳚科的物种相比,九棘刺鱼的刺鳞片数量更多,且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会有一些变化。
4. 栖息环境九棘刺鱼主要栖息在淡水环境中,如河流、湖泊和溪流等。
其适应性强,可以在不同类型的水体中找到它们的踪迹。
在栖息环境方面,九棘刺鱼对于水体的温度、pH值和溶解氧等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
5. 生活习性九棘刺鱼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以昆虫、小型甲壳动物和植物为食。
它们通常在水中的植被或底部寻找食物,利用其灵活的身体和敏锐的视觉捕捉猎物。
此外,九棘刺鱼还以其独特的行为表现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如它们在繁殖期间筑巢、护巢和展示等。
6. 分布范围九棘刺鱼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地区的淡水水体中。
不同的亚种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有着微妙的适应性差异。
7. 繁殖与生育九棘刺鱼的繁殖行为备受瞩目。
雄性九棘刺鱼在繁殖季节会选择适当的栖息地,筑巢并进行繁殖展示。
它们会收集水中的植物纤维、藻类和碎屑等材料来构建巢穴,然后吸引雌性前来产卵。
棘皮动物是后口动物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口,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后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的肛门,在其相对端另形成开口,由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都是后生动物
特征
1 后口动物
2 身体五辐对称,无头部,幼体左右对称次生性的
3 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4 真体腔发达具有特殊水管系和管足
5 水管系是真体腔的一部分,其构成:筛板→石管→环管→辐管→侧管→坛→管足。
管足:为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侧管末端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
其功能:运动,呼吸,排泄,辅助摄食。
6 次生性适应结果适应固着或缓慢呼吸
运动神经系统和感官不发达
没有专门的呼吸,排泄和循环系统
7 雌雄异体,间接发育,幼体左右不对称
主要类群
海星纲
海蛇尾纲
海胆纲
海参纲呼吸树是海参特有的呼吸器官。
海百合纲
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最高等类群。
–1、名词解释: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五辐对称、管足、棘皮、呼吸树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口,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后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的肛门,在其相对端另形成开口,由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五辐对称:次生性的,由幼体的左右对称发展而成的,其外形上和内部器官均呈五辐对称,可能与原始种类的固着生活相关。
–管足:为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侧管末端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
其功能:运动,呼吸,排泄,辅助摄食。
–棘皮:内骨骼的小骨片形成棘,刺,突出体表之外,而使身体粗糙因而成为棘皮(自己概括的。
)
–呼吸树也叫“水肺”,海参类动物的呼吸器官。
由消化管末端的一部分伸入体腔,然后在体腔中不断分支,形成树枝状,因而叫做“呼吸树”。
除有呼吸作用外、还有排泄功能。
–
–2、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说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高等类群?
辐射对称,具独特的水管系统。
体中有与消化道分离的真体腔,体壁有来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幼体两侧对称,发育经过复杂的变态。
口从胚孔的相对端发生,属后口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