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时出现的四类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打坐时腰疼怎么办,打坐腰疼怎么回事,打坐怎么缓解腰疼打坐中是不是经常会出现腰酸痛的感觉呢?有的人说这是打坐遇到的正常现象,不要太在意,坚持练下去就好了。
是真的可以不要在意吗?其实还是要注意的,下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打坐腰疼是怎么回事?打坐时腰疼怎么办?1 打坐腰疼怎么回事腰部本身有疾病打坐是需要保持腰部挺直长时间的,如果腰部本身就是有疾病的,像腰肌劳损、腰部扭伤等,再进行打坐是会引发旧疾而产生疼痛。
打坐坐姿不对有时候因为不能坚持打坐的正确坐姿,出现弯腰弓背的情况,对腰部的压力变大,是腰肌很容易变得疲劳,长久下来会导致腰肌劳损的情况。
打坐时间过长因为长时间的打坐,腰部保持一个姿势时间过久,强度过大,腰部肌肉容易发生酸痛情况。
由脊柱病变引起疼痛打坐时经常会发生睡觉的情况,而睡觉的姿势必然会低头含胸,脊柱的负担变大,长久下来,可能会影响脊柱外形甚至脊柱病变,而脊柱病变又比较容易引起腰部疼痛。
2 打坐腰疼会有什么危害刚开始打坐,由于身体不适应,会出现腰疼的情况确实是比较正常,等身体适应之后就不会出现腰疼的现象了。
但是如果每次打坐都出现腰疼,长期的堆积下来,会造成腰肌肌肉痉挛、腰肌劳损等腰部疾病,所以出现腰疼还是需要重视一下的。
只是轻微的疼痛,可以采取措施缓解,实在太过严重的,要尽快去医院检查一下。
3 打坐腰疼怎么办保持腰部的直立在打坐时,身体要松直,保证腰部的直立,不要弯腰驼背的。
这样才能避免因姿势不正确而使腰部受损。
站起来活动一下打坐如果出现腰痛难忍的情况,可以改坐姿为站姿,站起来活动一下减轻腰部的压力。
更换两只脚的姿势长期用一个姿势易造成对脊柱的压力,可以在打坐一段时间后,更换一下两只脚的姿势。
如本来是右脚在上,左脚在下的,可以调换一下,把左脚更换上来,帮助减轻脊柱的压力而不对腰部造成压迫。
选择合适的坐垫一个合适的坐垫也是很重要的,那种又软又厚的坐垫,会使中间下陷很深,这样反而容易使腿部血流不畅,也会影响腰部的血液循环。
儒家静坐法:怕盘坐腿麻的可以试试,正襟危坐,其妙无穷!儒、释、道三家的修行都讲究打坐,形式一样,但内容截然不同,佛教的打坐要入定,道教的打坐要导引、吐纳,而儒家是追求在静坐中反思、格物。
先说姿势。
儒家的静坐可以分为坐、盘、卧三种姿势,我们也可以称为“三式”。
第一种姿势,正襟危坐。
可以是坐椅子,或是坐在别的什么高的东西上面,腿自然下垂并接触地面,两腿不并拢,也不要离开太远,两腿间的距离以两拳左右为宜。
要领主要是两点。
第一,把脊柱放直。
那么脊柱怎样能放直呢?想象着头顶百汇穴的位置,有一种力量向上吸着,这叫头上的虚灵顶劲,当然不要真的用力,只要有这样的意念就好了。
不要僵硬地用力,而是用这种意念去调节你的身体,是一种非常柔和的力量,在这种意念下以柔和的力量调正身体,脊柱自然就正直了。
同时你的脑袋不能跟着这种吸力走,不能仰头,要含着下颌,颌下能容拳,就是你的下颌底下得能放进你的拳头,或者说,如果有一个你拳头大小的球放在你的颌下,你要能把它夹住。
关于放正脊柱,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屁股坐的不能太靠前。
屁股一靠前,人自然就要塌腰,一塌腰脊柱就直不了啦。
你将屁股向后挪一挪,屁股撅出去之后,再顺势将上身坐直,基本上就不会塌腰,脊柱就是正直的。
这是第一要领。
第二个要领就是一个字,松。
追求身体的放松,三个位置的放松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肩。
手放在膝盖上肩就自然可以放松。
如果你坐的椅子有扶手,手也可以放在扶手上。
不管手放在哪里,基本点是不能让两肩架起来,必须让肩能松下去,这样身体才能松下来。
其次是胸,最后是腹。
这三处的松是最重要的。
而且这三处的松是有连带关系的,肩如果紧,胸肯定是松不了的;胸如果紧,腹肯定是松不了的。
按内家拳的说法,要松肩、空胸、实腹。
不能挺胸收腹,这绝对是大忌。
打坐如果挺胸收腹,像军人站军姿似的,绝对放松不下来。
打坐的要求与站军姿正相反,要求空胸、实腹。
肩松下来之后,你发现胸的位置是空的,悬空的,空荡荡的感觉,这就对了。
打坐时昏沉掉举的对治办法打坐时昏沉掉举的对治办法信众:师父,为什么打坐的时候老是想睡觉?仁炟法师:这是修禅定的两个问题,也是修禅定的容易犯的两个毛病:一个是困,想睡,那叫昏沉;还有一个是心静不下来,想东想西,那叫掉举、散乱,散乱即是掉举。
一个昏沉、一个掉举是我们修禅定的两个经常犯的毛病,经常出现的,不过没关系,昏沉我告诉你一个方法啊,大家看好了啊,对治昏沉的办法,这是虚云老和尚教给的,知道虚云老和尚吧?信众:知道。
仁炟法师:啊,好了。
虚云老和尚,1840年生人,1959年圆寂,活到120岁,是得道高僧啊。
他教给我们治对治昏沉的办法,大家看好了,昏沉的时候,看着我的眼睛怎么做啊:使劲地往上看,往上看,看三次,看头顶上,瞪大眼往上看,然后左转三圈,再右转三圈,再往上看,这样就不昏沉了。
好不好?信众:好。
仁炟法师:好。
这是虚云老和尚教给的办法。
行之有效的。
对治一般的昏沉就那么做。
要是昏沉很严重了,特别特别困怎么办?拿凉水洗脸,就不要打坐了,下坐,拿凉水洗一洗脸,然后再接着坐,运动运动跑一跑,就可以了,这是对治昏沉的做法。
如果是散乱呢?掉举也叫散乱,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三个字“随他去”,叫“随他去”。
不用管他,那个浮想联翩(不用管)。
有一些人记忆力不好:哇,老了,记忆力不好了,昨天的事今天都想不起来,上午的事现在下午都想不起来。
可是一打坐幼年时代的事都想起来了,记忆力好的不得了;谁说什么记得清清楚楚,吃奶时候的事都能想起来,怎么办?三个字:“随他去”。
不用理它,你拽不住的,留不住的,像这个散乱、浮想联翩,想把它拉住都拉不住的,像天上的白云一样飘走了,飘来又飘去,所以不用管,叫“随他去”。
给大家讲个“随他去”故事。
以前有位琅琊觉禅师,有一女弟子请教他如何参禅,琅琊觉禅师叫她参“随他去”。
这女子就听从禅师的教导,依教奉行,坚持不退。
一天家中起了火,她说曰:“随他去。
”又一次她的儿子掉在水中,旁人叫她,她又说曰:“随他去。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修行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部分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我们在打坐中,很多时候会出现看见不同的状态。
这些状态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在定中出现。
那么,初期入定的人,一般会看到什么呢?同时怎么对待这些现象呢? 打坐会看见一些不同的现象,很多人都知道,也看到过。
有的人就很好奇,到底看到的这些东西是什么呢?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或者看见这些东西是好是坏呢?首先,我们在不同的时候打坐看到的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佛陀讲过我们这个三界有三十三天,人打坐时看到的东西,就是不同的天里的情形。
根据每个人的妄念去掉的多与少,或者是根器的大小不同,人所能看到的东西也不同。
但是,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人们普遍会出现一个很特殊的状态,就是整个身心都处于一种很舒适,清爽的状态。
人们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多数人在精神和身体都处于一种非常美妙的状态,才会看到一些东西。
打坐时看到了东西,通常不能刻意去想它到底会发展成什么状态,否则,看见的景象就会发生变化,或者会从入定的状态中出来。
很多人定力不够,一旦身体或者人的大脑做出一些反应,就会失掉这种联系。
因为一般能看到什么景象,就是身体在某些方面和那边取得了某种联系。
只要打坐的身体一动,不小心就会断掉了这种联系,从而再很难进入那种状态。
人能看到其他天的东西,都是与自身的妄念去掉的多少有很大关系的。
因为去掉了多少妄念,同时也代表了自身的境界提高了多少。
不过这其中有一些特殊的情形,就是有的人看到佛呀,菩萨呀,却不是因为自己有那么高的境界。
是因为佛、菩萨给你加被了,这种加被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你能够看到他们。
很多人就想,看到这些能不能和别人说呢?因为自己对打坐中看到的这些东西很新奇,同时也想知道别人看到的是什么,想互相探讨一下,或者互相印证一下。
如果仅仅只是互相印证的话,去说是没问题的。
不过,一般在说这些情况的时候,不要被我慢心所影响。
打坐时出现的五官排毒现象(挺好玩的)
基本上⽓机启动后,会启动⾝体修复功能:排毒、排湿⽓、排⽕⽓、排寒⽓是第⼀步。
感觉好
像是打坐后遗症,得到恐怖的“禅病”,其实相反的是启动了⾝体修复功能,也就是所谓⽓冲“病灶”现象。
我记得第⼀轮浮游之⽓(单盘时候)⽓上了上肢体,陆续出现了上述五官现象。
有些⽑病维持
了很久才消失,(⼏年后才⼀关关消失)。
1. 眼睛现象:
我的右眼睛⼀直出眼屎不停,蛮吓⼈的,左眼睛则是⼲⼲净净,如果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
道,只有等待吧,⾃我安慰这⼀切都是过程,如果到死都还没好,我还有⼀句⾃我安慰的话,
我的⾊⾝没转成,不怪打坐!(2014年眼屎问题还在)
2 我的流⿐涕现象:
⼤概只有⼏天,都是清⿐涕⽔,在坐中会⼀滴⼀滴的滴下来,浮游之⽓就通过了,就没了。
3 我的出痰现象:
⼤概维持了⼀个⽉吧,浮游之⽓通过喉咙的时候,天天打坐时候都会呕出好多的痰,刚开始⽐
较浓稠,接下来越来越淡,再来就完全没了,感觉从此喉咙好像变⼤、变畅通了。
4 我⽿鸣现象:
我其实打坐前⼀直都有⽿鸣,我⾃⼰都不知道的背景噪⾳⼀直存在的,直到有⼀天在打坐中,
⽓脉过了脑的某部分,我的⽿朵内那些噪⾳突然不见了,我才明⽩原来世界是有真正宁静的时候。
⾄于那个⽿鸣是从哪时后开始的,我⾃⼰也搞不清楚。
5 我的⽛齿痛现象:
感觉牵动⽛齿的筋脉不⽌⼀条,所以⽛齿⼀波波的疼了好⼏次。
有时候摇到好松动哦,感觉吃硬的东西随时会掉下来,然后⽓脉通了,⼜坚固如常了。
女人长期打坐面貌变化答案示例:女人长期打坐面貌变化1女人长期打坐面貌皮肤会变好,有光泽。
打坐除了能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一些变化以外,还会对人的面相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坐需要周围环境安静祥和,打坐之人平心静气、心无杂念、无欲无求,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借以修身养性,久而久之,人的心境也会跟着平和,变得宽容自信,佛说:“相由心生,心慈爱则貌美”。
另外,打坐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打坐久了,皮肤会变好,白里透红,自带红光,所以人长期打坐后面相会有所改变,变得纯净纯善。
扩展资料:打坐时的注意事项:1、打坐环境和呼吸要求若在房间打坐的话需保证光线适宜和空气流通。
在室外打坐的话需选择幽静的`地方,避免受到噪音以及刺激性的气味惊扰。
另外打坐时要保持呼吸均匀,维持一定的深度。
2、双腿盘坐左脚放好后,把右脚盘起来,这样能稳定中心,能快速让身心宁静。
刚开始打坐的人不能坐到双腿盘坐,可以试一试单腿盘坐,也就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腿上。
打坐时要保证身体挺直,不能任意弯曲。
只有让身体挺直,才有利于经脉气血运行通畅。
另外让两个肩膀自然舒张,不能刻意挺胸,让上半身处于自然松弛状态。
女人长期打坐面貌变化2打坐的好处1、促进血液循环打坐的时候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身体内的经络不会受到外力的压迫,可以使自身的气血流畅,可以有效地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
2、打通经络打坐的时候整个身体都是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身体上的主要经络大部分都不会受到外在的无力压迫。
对于身体的气血运行是很有利的,也有利于打通身体上瘀堵的经络,更好地让身体的气血流畅。
3、舒缓身心经常性的进行打坐可以达到一个相当不错的舒缓身心的效果,可能现如今很多人的工作压力都非常大,经常会容易使自身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适当的进行打坐也可以摆脱压力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驱走烦躁,收获快乐。
4、集聚能量打坐时盘腿而坐能让身体快速集聚能量。
打坐时需要双腿盘坐,双手自然放松放在腿上。
此时身体处于闭合状态,减少能量消耗和散失,能为身体积聚能量和养精蓄锐。
精进的打坐方法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
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
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
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
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钟10至12次。
念的时侯,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
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
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
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
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着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
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
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动不行。
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
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象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
是不是修法修坏了,有念头了?”不是。
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就看见念头在动了。
这怎么办呢?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
持咒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
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
⽓功必读:打坐修炼的5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很难受,闯过去就好了!1、打坐的第⼀阶段;(困乏)⼀般⼈刚开始打坐时都会感觉想睡觉,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很少有⼈能够长时间的处于静⽌状态⽽不困乏的!好多⼈说我⼀打坐就困,所以坐不下去,⽽这是我们打坐的第⼀阶段,我们必须去克服冲破了第⼀阶段,我们才能向更⾼的阶段去修⾏!⼀般这个阶段要持续⼀个⽉左右,也就是说您只要坚持打坐⼀个⽉就可以冲出这个阶段!2、打坐的第⼆阶段;(灼痛)我们打坐的主要⽬的是让⾃⼰的⼼静下来,因为只有静⼼之后,才能去感受宇宙万物,感受天地灵⽓,感受仙家师傅给我们的灵感!我们打坐就是为了和仙家沟通,与他们⼀同修炼!⽽我们在出马之前之后⾝体的功能尚未开发,我们奇经⼋脉,我们的⽳、窍都尚未通全!所以我们经历过打坐的第⼀阶段后,第⼆阶段主要是在打坐时打开功能,打通经脉!⽽打开功能是要靠师傅们落位⽤他们的功⼒为我们打开,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去坚持打坐,配合师傅们发功!师傅们在发功的同时会给我们造成⼀些⾝体上⼤的反映!例如;针扎⼀样的疼痛,⼿脚脉搏的疼痛,头部及天⽬处⽞关处的疼痛涨疼感,⾝体上的酸痛,乏⼒,及恶⼼打嗝,打哈⽋等!这些都是师傅们在给我们通功时造成的反映,相信⼤家都曾经历过!这个阶段要持续多久看弟⼦、也看仙家的修为、最主要的是弟⼦和仙家的配合!举个例⼦,如果半个⽉就结束这个阶段,那么这半个⽉的疼痛感或许很强,⽽如果⼀年结束,那么这⼀年的疼痛感或许不是太强,只是时间周期长⼀些!正常我们都要经历⼀到三个⽉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阶段的修炼!3、打坐的第三阶段;(⼊静)前⾯说过,我们打坐的主要⽬的就是⼊静,只有⼼静了,我们才能与仙家师傅去沟通,也只有⼼静了,我们才能保证灵感的准确度和保证灵感的顺畅!所以,打坐的第三阶段,就是最主要的⼊静,我们要排出⼼底的杂念,排出外界的⼲扰,排出外灵的袭击!曾经我写过⼀篇⽂章讲过⼊静时的进⼊状态,今天详细讲⼀下⼊静的步骤,⾸先,我们要请堂上的仙家师傅为我们营造⼀个安全的修⾏⽓场,也就是让⾃家的护法镇守⼋门,阻挡住外邪的⼊侵和⼲扰!⽽仙家能阻挡的只是外邪,⼼魔还需我们⾃⼰去压制化解!什么叫⼊静,就是外界有声⾳叫你,⼲扰你,你的⼼都不为所动。
打坐养身入门知识点总结在学习打坐养身的过程中,有几个基本要点需要掌握:1. 姿势:打坐时一般采用盘腿坐姿,即盘腿坐在坐垫上,双膝着地。
这种姿势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稳定,促进气血的流通。
需要注意的是,初学者要根据个人的柔韧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姿势,不要勉强扭曲身体。
2. 呼吸:打坐时要注意呼吸,通过深而缓慢的呼吸来调节心理状态。
深呼吸可以增加氧气供应,帮助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同时,呼吸的节奏也是打坐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慢慢调整,使呼吸与体内能量的运行达到平衡。
3. 内心静谧:打坐时,要尽量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尽量排除外界的杂念。
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打坐过程中,让身体和心灵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松。
4. 坚持练习:打坐养身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练习。
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感受到打坐养身带来的益处。
打坐养身的益处有很多,主要包括:1. 改善身体健康:打坐养身可以帮助调节呼吸、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起到积极作用。
2. 平静心情:通过打坐养身,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减轻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镇定十分重要。
3. 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打坐养身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和注意力,可以帮助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4. 增进智慧:通过打坐养身可以提升心智,增进智慧,帮助思考和决策。
打坐养身不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更是一种修行之道。
通过打坐养身可以帮助人们接触本源意识,提升内在能量,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同时,也能够促使人们超脱对物质的过度追求,重新审视内心的真正需求。
因此,打坐养身是以养生益寿为宗旨,通过静坐和呼吸练习来调整身心状态,达到身心健康、修心养性的一种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打坐养身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内心平静,增进智慧,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打坐过程中的感受经络发热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脚踝部的反应比较明显。
面部穴位发热、发痒的反应也出现了。
头顶部百会穴周围如云雾缭绕感觉还有。
大脚趾脾经和肝经发热的现象频繁,特别是早上起床时。
小腹部发热基本频繁。
2013年12月22日晚,静修近1小时,感觉脊柱督脉位置持续发热,从尾椎到颈椎,人体感觉舒服。
只是头部没有热感。
近一段时间来,双手腕部神门处不时发热,该是心包络在变化。
有时双臂肘部心经和小肠经过处有麻和痛感。
23日晚静修时,双手腕部神门,太渊处同时发痒。
24日早,感觉右腿腘窝至承扶穴段有明显痛感,并感觉到痛感有分支状,就在经络学上描述的本经的位置。
长时间以来还有一个感觉,只要勤修,身体反应就会很明显,如果懈怠,就不明显。
另外,感觉头发比以前滋润有光泽,双鬓的白发也好像减少。
2014年5月13日,把近期静修中的身体感觉做以记录,如下:近两个月来,感觉膀胱经,胆经经过的部位老是有反应,有时热,有时是点状,有时是线状,有时是片状。
曾经有几次,左右腿外侧近膝盖处的胆经经过处,发痒,奇痒难耐,自己用手狠抓,才能缓解。
有段时间,头部胆经经络处,疼痛和发热交替。
有多次晚上静修时,脸部颧髎穴,迎香穴、四白等部位,持续发痒,得用手抓抓才好。
有时,两个乳头部发热。
最近某一天晚上,明显感觉到左手心经线路从肘部一直热到极泉穴位置。
能明显感觉到腹底会阴穴周围发热,由从会阴延腹部中央上升的感觉,但只能在肚脐以下才感觉到。
左腿部内侧三条经络经常有明显的感觉,线状发热,直到大腿根部。
右腿不是很明显。
又是一段时间没有记录身体的感受了。
7月4日,到工作的地点换到南京。
不管多忙,晚上总能有时间静修。
每天坚持约1小时。
基本都在晚10开始。
7月26日,因天气炎热,且是南方,北方人有点不适应,出现了耳孔发痒,慢慢听宫位置有痛感,越来越严重,直到28日晚,不能吃晚饭,因为牙齿痛的不能咀嚼食物。
我喝点水,就去静修,结果第二天早上就轻了很多,第二天下午时,症状基本消失。
谈打坐的一种反应:后脑的昏昧与坐忘讲到头部与静坐过程的反应,它比其他各部分都较为复杂。
从中国传统的医学观念来讲,“头为诸阳之首”,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
在丹道家的观念来说,它包括了后脑的“玉枕”关,与头顶的“泥丸”官,都是很重要的部分,从古代医学的观念来说,它与小脑神经、大脑神经,以及“间脑”与“脑下垂体”等组织有关,相当复杂,而且它与五官的神经细胞,都有密切直接的关联。
因此修习静坐的人,常常到此而发生严重的成绩,普通世俗所谓的“走火火魔”,也都是在这个阶段出了成绩。
如今为了讲解的方便,把它就部位作三个步骤的分解,(一)后脑(玉枕)(二)前脑(三)间脑。
1、后脑的反应:混沌与坐忘在修习静坐的过程中,除非既空守寂,或静默沉思之辈,只把心思认识的比较宁静的情况当作静坐的功效。
那就无从做进一步的讨论。
否则,静坐的工夫愈久,必然会惹起生理的反应,等到生理气机的反应经过肾脏、腰、背当前,它就自然而然的会上升到后脑阶段。
当这有形无质的气机到达后脑(玉枕)的时分,最为普通的反应,便是感觉神志不太清明,有点昏昏沉沉,进入似睡非睡的形状。
在佛家修习“止观”或“禅定”的立场便叫这种景象作“昏沉”。
是修道的妨碍之一。
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场来说,也有误认这是“浑沌”或“坐忘”的境界(其实是类似“浑沌”与“坐忘”的情况,并非真实。
)由于道家是依身起修,首先侧重在生理上的生命能作动手的法门,所以认为这种景象是“养生”的妙境,这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观念。
佛家是从心性动手,一下子便想抛开“身见”而直接进入性灵的领域,所以凡是“昏沉”或“散乱”妨碍了性灵清明自在的景象,统统需要扬弃。
因此便认为它是障道的因缘。
如果认清了原理和准绳,佛道两家对静坐过程的异同,都不是“是非”的重点,只是所取的动手方法,各有不同的初步目的而已。
其实无论佛道两家如何的不同,一个人,总离不开身心的互相关系和身心的互相影响。
即便不注重身体,但当你进入静定的境界,仍然还离不开此身的作用,还须仰仗此身,然后才能打破这个躯壳樊笼的约束。
打坐时“酸、麻、胀、痛”代表的微妙状况佛医堂1、在中医里酸麻胀痛等各代表什么?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
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背部毛孔与肤色: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背部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下身肿胀等症状。
2、肺区诊断(1)拇指推肺区膀胱经,出现微血管扩张的现象。
(2)背部长痘为肺风粉刺,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适,面部毛孔粗大。
备注: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心区诊断(1)拇指推心区内膀胱经,出现发红现象,心火旺。
(2)眉心长痘,面部潮红多为虚火上炎。
备注:体胖者胸闷气短,体瘦者失眠多梦。
4、肝区诊断(1)肝区肤色不均发青为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肝区突出为肝功能下降。
(3)眼干涩充血,眼袋大,视力下降为肝火旺盛。
5、脾区诊断(1)脾区肤色发黄为脾胃不和。
(2)口腔溃疡,口周、额头易生红色痤疮为脾胃实热。
(3)皮肤松弛,虚胖者多为脾气不足,舌苔黄腻,便秘实胖者多胃火旺盛。
6、肾区诊断(1)肾区凹陷,腰部颜色发黑,多为肾水不足。
(2)面部易生乌云状片黑斑,手脚冰凉怕冷为肾阳虚。
(3)听力下降耳鸣,腰酸,手脚燥热怕热为肾阴虚。
7、生殖区诊断(1)生殖区凸起:月经量少,经血色暗血块,痛经。
(2)生殖区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经量多提前或退后,多为宫寒宫冷症状。
谈谈疼痛痒酸胀麻疲乏之病症一、疼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
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我们先来看看结构。
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
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深刻的含意。
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
打坐禅修的阶段感受打坐禅修是许多人追求内心平静与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
通过打坐禅修,我们可以深入内心,放松身心,增强专注力和觉知力。
在持续的修炼过程中,我逐渐体验到了不同阶段的感受和变化。
下面将从初学者、熟练者和悟者三个阶段来讲述我的感悟。
初学者阶段:刚开始打坐禅修时,我觉得有些困难,心绪不宁,无法找到适当的坐姿和呼吸节奏。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学会了采用舒适的坐姿,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
在这个阶段,我主要面临着身体的不适和杂念的干扰。
身体上,我会感到腿部酸痛、背部僵硬等不适感,但我学会了通过调整呼吸和放松身体来应对这些不适。
精神上,杂念常常会不停地出现,干扰我的专注力和平静心境。
我逐渐意识到,要克服杂念的干扰,需要练习觉知力,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当下的感受上。
熟练者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练习,我逐渐进入了熟练者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对打坐禅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身体和思维上的挑战。
身体上,我学会了更加自如地调整坐姿,采用稳定的姿势,减少身体的不适感。
我也开始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以防止身体疲劳和僵硬。
在思维上,我能够更好地管理杂念,并将意识保持在觉知呼吸上。
我发现,当我能够保持专注和平静时,杂念逐渐减少了,心境也更加宁静。
这个阶段,我逐渐开始体验到打坐禅修带来的内心平静和放松的好处。
悟者阶段:在打坐禅修的持续修炼中,我期待着进入悟者的阶段。
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境界,但有时候我能够略感其中的体验。
在这个阶段,我不再感受到身体上的疲惫和不适,也几乎没有杂念的干扰。
我的呼吸和觉知力更加自然而流畅,并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在这个境界中,我感到与宇宙融为一体,体验到内心的深刻平和和超越个体的存在感。
虽然这只是瞬间的体验,但它给予我的启示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通过打坐禅修的不同阶段,我深刻理解到打坐禅修是一条具有挑战性但充满收获的修行道路。
它不仅帮助我获得身心的平衡,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打坐流泪的科学解释
打坐流泪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首先,从生理角度来看,打坐时身体放松、自然呼吸,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放松心情,这可能导致泪腺分泌增多,从而出现流泪的情况。
此外,如果身体过度劳累或眼部肌肉紧张,也可能导致流泪。
另一方面,流泪也可能与心理状态有关。
例如,如果在打坐时情绪紧张或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这些情绪可能导致泪腺分泌增多。
同时,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打坐流泪是身体排毒的一种方式,将体内积累的负面情绪通过流泪排出体外。
此外,一些中医理论认为,流泪可能与气血不足、肝火旺盛等身体状况有关。
这些状况可能导致眼部肌肉紧张或泪腺分泌异常。
总的来说,打坐流泪的现象是复杂的,涉及生理、心理和中医理论等多个方面。
如果你在打坐时经常出现流泪的情况,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健康指导师,以了解更详细的建议和治疗方法。
打坐的心得分享打坐是一种古老的修行方法,通过静坐冥想来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平衡。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体验,我对打坐有了一些心得和分享。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打坐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 打坐姿势的选择打坐的姿势对于冥想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打坐姿势有莲花座、半莲座和坐椅子等。
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和舒适度,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坐椅子的方式,使自己的身体能够放松并保持平衡。
2. 呼吸控制打坐过程中,呼吸是我们的关注点之一。
通过控制呼吸的深度和节奏,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减轻注意力漂移的困扰。
开始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来放松身体,逐渐转为平静而自然的呼吸。
这种深而缓慢的呼吸不仅能让我们更加专注,还有助于调和身体内外的能量。
3. 注意力的调整打坐的过程中,注意力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开始,我们的思维可能会非常活跃,各种杂念不断出现。
要想让自己进入冥想的状态,需要通过调整注意力来减少外界的干扰。
可以选择一个焦点,例如呼吸或者身体的感觉,在思维飘散时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这个焦点上。
这样一来,我们的思维就能进入冥想的状态,并逐渐达到心灵的宁静。
4. 观察思绪的变化在打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自己思绪的变化。
有时,我们的思维会忽闪而过,不停地跳跃和漂移。
当我们注意到这样的思绪变化时,不要过于自责或者抵抗,而是保持觉察,并试图将注意力重新带回冥想的状态。
通过观察自己思绪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以及内心中的各种情绪和感受。
5. 坚持与反思打坐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和坚持的修行过程。
每天坚持一段时间的打坐,可以让我们逐渐培养起专注力和内心平静的能力。
不过,我们也要给自己一些时间来反思打坐的效果和心得。
当我们坚持一段时间后,可以回顾自己在打坐中的感受和体验,思考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样的反思和调整能够让我们在打坐的修行中不断进步并找到更好的状态。
通过打坐,我深刻体会到了心灵与身体的平衡和和谐。
打坐时可能产⽣的四类反应现象第⼀类现象:痛、⿇、酸、痒 其中除了⼼痛和头痛是有病以外,其他如腿痛、腰痛、肚⼦痛都是正常现象;⿇的情况通常都在腿部,并没有危险,有两种⿇法:⼀种是站起来时,觉得两条腿不是⾃⼰的,甩甩腿,慢慢地⾛⼏步就了;另⼀种是腿上有⼀块⽪肤捏著时好像不是⾃⼰的,不要紧张,过⼀殷时间⾃然会好。
酸的情况,通常是在腰部、或者是在关节,起坐以后,⽤⼿按摩⼏下就会好;我们打坐时为什么要⽤⼤⽑⼱盖住两腿?就是为了避免风寒,以免酸痛发⽣。
养有两种情况,⼀种是⽪肤痒,这是体内有⼀种浊⽓或油垢,经过⽪肤⽑孔排出时,会感觉养,另⼀种是⾻头养,这是经络的⽓脉不顺,才会发⽣。
打坐时调整⽓脉的运⾏,就产⽣了痒的感觉。
最好不去管它。
第⼆类现象:暖与热、凉与寒 发热发寒是⽣病了,不能打坐,要看医⽣诊治,清凉感和温暖感就很好。
第三类现象:⽓动 在打坐时出现动的现象,分为两种,⼀是⽓动,⼀是灵动。
⽓动⼜分为两种,⼀种是不规则地动⼀种是规则地动。
不规则地动是每次打坐时就会出现,但是动的部位,动的⽅式不固定,有时⼿抖、有时腿跳、有时头摇。
规则地动是每次打坐都在固定的⼀个部位,发⽣动的现象。
动的时候有有⼤动和⼩动的不同。
我有⼀个弟⼦,可谓本领⼤的很,有⼀次打坐时因为有⼈⼤声咳嗽,结果使他“砰”地⼀下跳起来,翻个跟⽃,再坐下来。
⼈家受到惊吓,他还在那⾥坐的好好的。
过了⼏年以后的现在,已平静了。
另外有⼀位⼥医⽣,现住在美国,她学打坐已经⼗来年了,最初开始时,全⾝的⽓动很厉害,到现在,动的现象⼰越来越少。
还有⼀位住在我们附近的⼥画家,她的⽓动不仅在打坐时,即使在做家事时,只要多⽤⼀点⼒⼀接触家俱,马上会有反弹的现象,当她知道排⽓的⽅法后,现在已经正常了。
打坐时发⽣⽓动的⼈,如果你学会排⽓,可以从脚底⼼、肛门或者从喉咙呃⽓的⽅式排出。
不管⽓动发⽣在⾝体的那⼀部位,你的注意⼒不要放在⿐孔或⼩腹的出⼊息,要放在脚底⼼的涌泉⽳,注意⼀段时间之后,⽓动的现象就会消失。
打坐随想(1)内视编者前言:正文从这里开始now bigange每天打坐收功后都要有一个记录,因为要不断积累,才能适时总结,所以如实记录是每天打坐后的关健。
下面是 5月22日打坐记录:“今日,气从百汇向下丹田自然沉进时(不能意领),共有三次头顶坐垫; 气沉进到下丹田后,入静不动,在这个状态下,由下丹田周围出现了象湖水一样,从下向上的蒸腾现象,这个蒸腾之气,开始时,由淡淡的兰中掺杂着一抹一抹的淡淡的绿; 慢慢的又变成淡淡的粉红色掺杂着一抹一抹的淡淡的黄色; 后又变成淡淡的白中掺杂着一抹一抹的淡淡的黄色; 最后,随着淡淡的白色和黄色气体的不断蒸腾,逐渐充满了五脏六腑和胸腔,最后,腹腔和胸腔内空无一物,只是连成一气的空腔体。
”对这样清晰地“看到”色彩变化明显的“蒸腾现象”,是我在打坐生涯中第一次遇到。
刚开始时,我也象遇到其它“奇异现象”一样,本着“来时不撵,走时不留”的原则淡然处之,但会密切关注它的后续变化。
这个“蒸腾现象”出现34 天,共出现了四种明显变化:1. 十天内出现了3次打坐时长超过90分钟。
(分别是: 5月25日97分钟; 5月28日 98分钟; 和6月1日 98分钟。
)这既创造了我打坐以来的最高时长,也是在间隔时间如此短的情况下,还高位运行,也是首次。
2. 食欲大开,食量增加三分之一。
3. 打坐期间,双腕握拳之力倍增。
4. 双眼泪充满,从两眼角下流,后,鼻中先湿润,后涕从鼻梁内侧上边先渗出,后流出鼻孔,以右鼻为甚,为多,为快。
5. 在出现前三种变化现象时,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想法,当第四种变化出现并经观察已成常态时,我立即想到了“金液玉液”之说,这种想法一出来,顿时引起我高度关注,如果“金液玉液”现象成立,那就必须弄清“蒸腾现象”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引出“金液玉液”来?当重新打开《黄庭经》时,我恍然大悟: 我的5月22日打坐时出现的“蒸腾现象”是由“内视”功能造成的。
“内视”也称“内观”。
打坐时出现的四类现象
第一类现象是痛、麻、酸、痒。
痛,其中除了心痛和头痛是有病以外,其它如腿痛、腰痛、肚子痛都是正常现象。
麻的情况通常都在腿部,并没有危险,有两种麻法:一种是站起来时,觉得两条腿不是自己的,甩甩腿,慢慢地走几步就好了;另一种麻,是腿上有一块皮肤捏着时好像不是自己的,不要紧张,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好。
酸的情况,通常是在腰部、或者是在关节,起坐以后,用手按摩几下就会好。
我们打坐时为什么要用大毛巾盖住两腿?就是为了避免风寒,以免酸痛发生。
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皮肤痒,这是体内有一种浊气或油垢,经过皮肤毛孔排出时,会感觉痒;另一种是骨头痒,这是经络的气脉不顺,才会发生。
打坐时调整气脉的运行,就产生了痒的感觉。
最好不去管它。
第二类现象是暖与热、凉与寒。
发热发寒是生病了,不能打坐,要看医生诊治,清凉感和温暖感就很好。
第三类现象是气动。
在打坐时出现动的现象,分为两种,一是气动,一是灵动。
气动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规则地动,一种是规则地动。
不规则地动是每次打坐时就会出现,但是动的部位,动的方式不固定,有时手抖、有时腿跳、有时头摇。
规则地动是每次打坐都在固定的一个部位,发生动的现象。
动的时候有大动和小动的不同。
打坐时发生气动的人,如果你学会排气,可以从脚底心、肛门或者从喉咙呃气的方式排出。
不管气动发生在身体的那一部位,你的注意力不要放在鼻孔或小腹的出入息,要放在脚底心的涌泉穴,注意一段时间之后,气动的现象就会消失。
有人因为动的厉害,不能继续打坐,就暂时不打坐。
第四类现象是灵动。
发生灵动的人,大致上是有点神经质,有点歇斯底里的,期待心很强的人也容易发生灵动的现象。
灵是什么?是一种漂浮在我们生活空间的灵体、灵力,在我们环境里处处都可能有。
神经质、期待心与恐惧感很强的人,这些灵体就容易有机会乘虚而入,来的时候,会自然而然使你身体出现某些动作,譬如会作出各种手印,有规律的重复和变化,常常于一个手印反覆三次、七次、十四次、二十一次,最多有七七四十九
次,之后再变换另一种手印,很有规律。
但这不是你的自我意识在控制,而是灵体的力量在操作你身体的动作。
由灵动也可以产生灵感,这不是写文章的灵感,而是一种灵力的感应,能让你听到看到平常人不容易听到和看到的。
这种灵力感应,可能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所谓真的,即是本来你不可能听到的,而你听到了,譬如你在这里打坐时,却听到在曼哈顿的先生或者太太讲了一句什么话,你立刻打电话去问,他(她)回答说:「是啊!我刚才讲过这句话,你怎么知道的?」你会奇怪,你在打坐时,产生了特异功能。
请不要高兴,那根本不是特异功能,而只是由一种灵力的媒介,给你传递了消息。
灵动在初期发觉后,是容易控制的,只要心理想着说:「这是灵体在使我动,不是我自己在动,我不要让灵力支配我,我要指挥身体不要跟着灵动。
」就能渐渐的摆脱灵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