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2017.5
- 格式:doc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2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1-5:BCDBA6盎漾茵契7.略8.(1)①幽默、浪漫;②口语化,通俗易懂,易记;③押韵,琅琅上口;④贴近生活实际,有教育(劝诫)意义;⑤运用比兴手法。
(2)略。
(活动必须具有可操作性)(3)【示例】您好!喜欢周杰伦和听传统山歌并不矛盾,其实周杰伦的歌也非常重视传统文化。
(1分)您看,我们的山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富有民族特色,不管是唱腔还是歌词,也是很有韵味的(1分)。
正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山歌,我们才更应该搞这样的活动来弘扬它呀!(1分)语言流畅(1分)9.(1)对仗工整(1分),用大景与小景相互映衬(1分),创造出空旷辽远、澄澈空明的意境(1分)(2)对仕宦生活的厌倦(1分),知音难觅的孤独(1分),以及归隐故土的渴望(1分)。
10.(1)比.屋皆然(紧靠、挨着)(2)被.鹤氅衣(同“披”)(3)诗韵清绝.(极,极端的)(4)奔走不暇.(空闲)11.A12.(1)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2)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本身的形状模拟它们的样子,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3)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13.抒发了自己的飘泊无定之苦、仕途失意之慨叹(吾以至道乙未岁——岂惧竹楼之易朽乎!)(1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怀(1分)(2、3段),以及坚持理想、积极乐观的精神(1分)(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14.从最好的书开始读起,一直去读那些最好的书。
15.①读那些能够吸引自己、影响自己的好书; (1分)②把大师们的作品中的养料吸收到自我中来;(1分)③激发创造欲,产生自我表达的欲望。
(1分)16.列举两种特殊人群,意在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激发创造性,否则开卷未必有益(2分);同时也是为下文写普通人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作铺垫。
(2分)17.略。
(书名、价值2分,写出对自己的有益影响2分,语言1分。
北京市2017年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语文试卷2017.5一、基础▪运用(共20分)名人故居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
走进名人故居,可以发现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
1.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它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
右边的这幅“浩然之气”匾额,就悬挂于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的文天祥祠。
请你欣赏匾额,完成(1)-(3)题。
(共6分)(1)对这幅匾额的欣赏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墨浓笔畅,笔力道劲有力。
B.采用楷书书体,浑厚大气。
C.笔走龙蛇,整体潇洒淋漓。
D.四字道出了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
(2)请你配合“浩然之气”匾,为文天祥祠内侧大门两侧的楹柱拟写一副楹联。
下联为“永剩丹心照古今”,下列最恰当的上联选项是(2分)A.河岳日星垂万世B.唯留正气参天地C.长荣青史壮乾坤D.报国文章尊李杜(3)看到匾额,你能联想到的关于“浩然之气”的诗句是什么?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2分)答:。
2.高楼林立的北京城里,坐落着不少名人故居,齐白石故居就位于南锣鼓巷雨儿胡同。
作为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曾以“耕砚牛”自称。
请你结合下面这首小诗,推测解释“耕砚牛”的意思。
(2分)自嘲齐白石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
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
耕砚牛:。
3.东晓市大街203号是满清开国重臣洪承畴的故居。
洪承畴原为明朝大臣,相传他曾以一联句感谢皇恩。
在他降清之后,有人将此联句的标点稍作修改,就表达了对洪承畴的强烈讽刺。
结合上述内容,依次填在下面方框中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修改前: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修改后: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A.!。
B.!? C .?。
D.,?4.名人故居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共4分)名人故居一般是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
它提供.了①(保存保护)和传承名人信息的场所,讲述着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
北京市顺义区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2019·华阴模拟)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烽烟懈怠端祥金璧辉煌B . 磐石强悍隔阂著作等身C . 愚顿蓦然阴翳浮想联篇D . 肇事矜持戎马明察秋豪2. (2分)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他喂养了许多鸟雀,()地欣赏其啁啾,聊以自娱。
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借助(),能()地叫出各种声音,皆好听极了。
A . 饶有情趣巧妙之技呼吸之气随心所欲B . 随心所欲呼吸之气巧妙之技饶有兴趣C . 饶有兴味呼吸之气巧妙之技随心所欲D . 饶有兴味巧妙之技呼吸之气随心所欲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
B . 我无时无刻都在考虑如何搞好学习的问题。
C . 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方法的改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D . 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
4. (2分)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有压力和痛苦,________①他们可以在动漫中找到某种平衡点,获得释然的感觉。
②因此,青少年还能从动漫创设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得到自我意识的强化。
③对青少年来说,观看动漫就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
④现在,大多数动漫作品将主人公设定在与普通人群相近的状态,并让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A . ③①④②B . ④②①③C . ③②④①D . ①②④③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5. (8分)(2018·巴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张贵勇①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
顺义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21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在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蛇身、鳄首、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颚下有珠。
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也记载,龙具有.各种动物的特征。
其实,龙最初只是一个图腾。
没有人真正目睹过龙,但因许多灵异的传说,如:龙能隐能显,又能兴云致雨,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于是,人们从内心深处崇拜龙,龙遂演变成神圣的象征。
因此,古代许多帝王亦.假托龙的神话,来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
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被称为“龙祖”;炎帝是他母亲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
《史记》说汉高祖刘邦是其母与蛟龙所生。
刘邦“隆准而龙颜”,醉卧之时,有人“见其上常有龙”。
此类说法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于是,龙后来成为皇权的象征,皇帝又称真龙天子,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在中国龙的出现被视为祥瑞之兆,因此逢年过节时总看得到龙的踪迹,如:舞龙、赛龙舟等皆是。
文人们也以龙创出许多成语及俚俗用语,如:龙凤呈祥、攀龙附凤、生龙活虎等。
可知龙的形象是如何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或字义都正确的义项是(2分)A. 潜.渊(qiǎn)屡见不鲜.(xiǎn)兴云致.雨(细密)祥瑞.(吉祥)B. 潜.渊(qián)屡见不鲜.(xiān)兴云致.雨(招引)祥瑞.(用作凭证的玉器)C. 潜.渊(qiǎn)屡见不鲜.(xiǎn)兴云致.雨(细密)祥瑞.(用作凭证的玉器)D. 潜.渊(qián)屡见不鲜.(xiān)兴云致.雨(招引)祥瑞.(吉祥)(2)下列文中加点字的笔画顺序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与:B.龙:C.有:D.亦:(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隆”的解释为:①山中央高起的地方。
引申为“高”“升高”。
②盛,隆盛。
引申为“兴盛”,“使兴隆”。
2017年北京初三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描写类阅读,完成15—17题。
(共11分)打春付秀莹①在我们老家,把立春不叫立春,叫作“打春”。
莫名其妙地觉得,打春这个词,比立春要活泼多了。
打春,有一种跳跃的动感在里面,喜悦的,明亮的,热气腾腾,是民间风俗画特有的调子。
②我的家乡在华北大平原上,我们那个村庄,在我的小说里,叫作芳村。
在芳村,有一句俗语,春打六九头。
每年打春的时候,已经是六九了。
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打春这个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过去了,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天要来了。
③打春往往是在春节前后,有的时候早几天,有的时候迟几天。
打春总是同新年连在一起,到处都是新的:新衣服,新鞋子,新对联。
④那时候,母亲长年卧病,早好几天就开始念叨,快打春啦。
翻着墙上的月份牌,看一遍,又看一遍。
月份牌是那种小小的日历,在乡下很常见。
没有老上海的旗袍美人,只有文字和数字,阴历、阳历、节气、星期。
往往有红、绿、黑三种颜色,朴素的,家常的,邻家姑娘一样亲近而温煦。
月份牌上,有打春的具体时刻,比方说,上午十一点三十五。
芳村有个风俗,不能把春打在炕上。
意思是说,打春这一天,尤其是打春那一刻,不能在炕上躺着。
⑤打春这一天,无论是多么不适,母亲一定要挣扎着起来,下炕,在院子里走一走,或者是在大门口立一立。
在内心深处,我多么盼着每天都是打春。
打春的时候,母亲就会下炕了。
闲闲地,在房前屋后走一走,看一看。
院子里,阳光温软,金子一般。
满院子的彩,在微风里飘摇着,飘摇着,简直就要飞起来了。
门外就是田野,麦田还懵懂着,是那种深的冷凝的绿。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打春过后,大约等不了几天,万物就该醒过来了。
⑥在我们芳村,有一个民谚,一年打俩春,粮食赛如金。
意思是说,如果一年有两个立春,当年的年景就不好了,粮食会像金子一样珍贵。
⑦在芳村,节气的意思,不是二十四节气,而是节日。
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初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017年初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7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北京果脯(fǔ),也称京式蜜饯(jiàn)。
多用新鲜水果,经过去皮,取核(hé),浸泡,腌制等工艺加工而成。
作为零食,具有果味浓郁,酸甜适口等特点。
B.行走在德国首都柏(bó)林,仿佛沉浸在绿色的海洋中。
在城区沿着13个湖泊(pō)形成的河岸缓步徐行,感受远离大都市喧嚣(xiāo)之后的宁静。
C.周末的农贸市场里人头攒(cuán)动,不绝于耳的是一阵阵的哄(hōng)闹声,“禁止哄(hòng)抬物价,提倡诚信经营”的宣传语也分外醒目。
D.国家出台了畜(xù)牧业补贴政策,对达到要求的牲畜(chù)养殖厂,给予一定数量的补贴。
这个政策能够调节市场供(gōng)求关系。
2.下列语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振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B.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
C.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到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仓海桑田的痕迹。
D.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拙。
3.下面这段文字有两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2分)①近年来,随着运河综合保护措施的全面推进,拱宸桥西岸的大量历史遗迹得到保存。
②凭借众多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里的传媒、动漫等创意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4.名著阅读(共3分)这是一位同学阅读《海底两万里》等名著后所写的读书笔记,请你读后,按要求选择。
【读书笔记一】情节概括A.孤身勇斗舰队,奇招灭掉火灾B.风暴危险偏航,麦田侥幸获救C.海底美景不断,海面平静无波D.遭遇暴雨封路,陷入迷路危境(1)上述情节中,出自《海里两万里》的是(1分)【读书笔记二】人物点评A.他,心地善良,刚毅勇敢,酷爱真理。
他是—个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的航海家。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用诗词原句填空。
夕阳,是古诗词中的一个传统意象,这一意象或称作斜阳、残照、落日、斜晖等。
暮色斜阳往往会倍增诗歌的苍凉悲壮,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千嶂里,______。
”伤时光易逝,叹华年难再,成为吟咏夕阳之作常见的主题。
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______?”受古老农业文明“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影响,日暮又极易触发游子心底深切悲凉的乡愁,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 。
”另一方面,夕阳亦非无情之物,它能带给人们最后一丝温暖亲切而又苍茫的感觉,如王维的《使至塞上》的颈联“______,______。
”二、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为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将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
2015年某学校就这一主题做了宣传,请你完成(1)--(3)题,从中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1)为了促进宣传,学校需要悬挂两组条幅,请你任选下面宣传语中的一组,将其补充完整,注意句式结构整齐。
①警惕与安全共存,______。
②一丝不苟保安全,______。
(2)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
2000年,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就是说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
通过全国性大型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
对此,同学们发表了评论,其中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______A.这个统计真令我骇人听闻啊!B.难道我们就不能未雨绸缪,避免事故发生吗?C.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呀!D.如果我们不珍爱生命,对安全教育无动于衷,该多么可怕!(3)某班同学为校内“紧急疏散示意图”写的安全提示语,其中表达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倘若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不要惊慌,不可拥挤,防止踩踏事故。
2017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试卷分类汇编(作文)学生版东城一模五、作文(共50分)(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10分)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初三(1)班举行了“曹操是雄才豪杰,还是逆贼奸臣”的专题讨论会。
请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题目二:学校即将成立“萌芽文学社”,现面向全校同学招聘文学社社长、文学编辑、美术编辑、记者和网站管理员。
你也准备参加竞聘,请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岗位,写一段竞选词。
要求:⑴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⑵字数在150 -200之间。
⑶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40分)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我的春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
既可以穿越到过去,也可穿越到未来;既可以穿越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也可以穿越到地球以外的任意空间……假如你穿越了,看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或许有新奇的人,或许有新奇的事,或许有新奇的景,或许有新奇的物……请把你经历到的、感受到的写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⑴请将所选作文的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⑵字数在600 -800之间。
⑶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⑷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西城一模五、作文(共50分)(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10分)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学校在科技教室举办中国航天的微型展览。
请你依据下面科技教室示意图,作布展设计说明。
(可参考本试卷的相关内容)科技教室示意图题目二:校园戏剧节结束了,校报记者请你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戏剧的认识和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
(可参考本试卷的相关内容)要求:(1)内容具体,语言准确,结构清楚。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顺义区2017初三语文一模试卷 2017.5一、基础•运用(共2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4)小题。
(8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
对,在意。
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
①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②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
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
但我们还是喜欢用“突然”来表述那些出乎意料的现象。
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
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
③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只有当这些“法律程序”走完了之后,它才冷下面孔说“不”。
而它一旦说“不”时,就是铁板钉钉的事了。
④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时候立,该废的时候废。
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处.暑(chù)秋分.(fēn)规矩.(jǔ)B. 处.暑(chǔ)秋分.(fēn)规矩.(ju)C.处.暑(chù)秋分.(fèn)规矩.(jǔ)D. 处.暑(chǔ)秋分.(fèn)规矩.(ju)(2)下列文中加点字笔顺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长”字的笔顺依次:撇、横、竖提、捺B.“比”字的笔顺依次:横、竖提、撇、竖弯钩C.“可”字的笔顺依次:横、竖钩、竖、横折、横D.“由”字的笔顺依次:竖、横折、横、竖、横(3)下列对语段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①句将立秋、处暑、白露等节气的依次到来比喻成坐滑梯,巧妙地写出了天气变化很快。
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综合练习(一)2017、5 语 文 试 卷一、语文基础。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是( )A .广袤(m ào) 伫立(zh ù) 游弋(y ì) 载歌载舞(z ài )B .阔绰(chu ò) 巢穴(xu é) 寒噤(j ìn ) 言简意赅(ɡāi)C .脸颊(ji á) 狭隘(y ì) 侥幸(ji ǎo ) 脍炙人口(zh ì)D .祈祷(q í) 濒临(b īn) 倔强(ju é) 妄自菲薄(f ěi )2.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是( )A .开 (辟、僻)新的发展道路是二十世纪人类文明史的一大主题。
“辟”有“从无到有地建设”的意思,“僻”有“距离中心地区远”的意思,横线处应填“辟”。
B .聪明是天生的,智慧是后天得到的,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必 (须、需)要做到勤奋刻苦。
“须”有“必得,应当”的意思,“需”有“需要”的意思,横线处应填“需”。
C. 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要建立更多保护区,保护珍 (惜、稀)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惜”有“爱惜,重视”的意思,“稀”有“少,不多”的意思,横线处应填“稀”。
D .清浅的沱江,秀美的南华山,古韵悠悠的卧虹桥……凤凰古城的 (胜、盛)景着实令人惊叹!教师寄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忆往昔:闻鸡起舞,你用勤奋浇灌的花朵即将绽放;百折不挠,你留在这段旅程上的只有不停前行的背影;天道酬勤,你的努力即将得到回报!望前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在向你招手! 答题时请注意: 1. 本试卷共8页,六道大题,25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卷和答题卡上均需准确填写校名、班级、姓名和考号;考试结束,一并交回。
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初三第一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 2017.5一、基础•运用(共2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4)小题。
(8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
对,在意。
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
①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②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
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
但我们还是喜欢用“突然”来表述那些出乎意料的现象。
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
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
③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只有当这些“法律程序”走完了之后,它才冷下面孔说“不”。
而它一旦说“不”时,就是铁板钉钉的事了。
④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时候立,该废的时候废。
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处.暑(chù)秋分.(fēn)规矩.(jǔ)B. 处.暑(chǔ)秋分.(fēn)规矩.(ju)C. 处.暑(chù)秋分.(fèn)规矩.(jǔ)D. 处.暑(chǔ)秋分.(fèn)规矩.(ju)(2)下列文中加点字笔顺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长”字的笔顺依次:撇、横、竖提、捺B.“比”字的笔顺依次:横、竖提、撇、竖弯钩C.“可”字的笔顺依次:横、竖钩、竖、横折、横D.“由”字的笔顺依次:竖、横折、横、竖、横(3)下列对语段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①句将立秋、处暑、白露等节气的依次到来比喻成坐滑梯,巧妙地写出了天气变化很快。
B. ②句用“手”和“表情”的变化来告诉我们气温越来越低,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生动传神。
C. ③句以霜降的寒冷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为例,具体地说明“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
D. ④句中的“有规矩”和“守规矩”形象地说明了节气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来去有序,因果相循。
(4)请结合语段内容,解释加点词语“怀柔”的意思。
(2分)答:2.语文课上,老师为同学们讲了一副趣联: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
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令人叫绝,引来后人对句无数。
作为其下联,你认为下面几个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上联: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下联:A. 春雷惊蛰,谷雨润物到小满(平仄)B.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C. 乌云遮月,谷雨纷纷到天明(词性不相对,节气)D. 云集小暑,惊蛰山间芒种急(对仗有问题平仄)3. 书法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欣赏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书法作品,下面是小茗同学对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其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B C DA. 隶书“夏至”二字,横长直短,敦厚大气。
B. 楷书“大暑”二字,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匀称端庄。
C. 篆书“霜降”二字,线条婉转通畅,古朴大方。
D. 草书“清明”二字,笔画繁复,飘逸潇洒。
4. 默写(共4分)(1)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3) __________, _________。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5. 初中三年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制作毕业纪念册,大家纷纷在纪念册上留言,或抒发离别之情,或表达对同学们的美好祝愿。
如果从下面的古诗中选择一句作为留言,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4分)A.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答:选择(只填诗句序号)理由: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6—9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推举;发动)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知道、明白)C.生于忧患.不患.人之不己知(祸患,灾祸;担忧)D.舜发于.畎亩之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从;比)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2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翻译:8. 孟子在文中从哪些方面讲了成才的问题?(3分)答:9. 下面链接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请你阅读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然后说一说这则故事印证了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什么说法。
(4分)【链接材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②,利爪。
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虎殊快③不觉也。
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④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⑤。
”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
”啖已又弗觉也。
久而虎脑空,痛发,迹⑥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⑦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②缘:攀援。
③殊快:很舒服。
④汰:扔掉。
⑤左右:犹言“您”,敬辞。
⑥迹:名词作动词用,意为“追寻……的踪迹”⑦跳踉:四脚乱蹦。
答:三、名著阅读(9分)10.我们读过的名著中有许多人物都经历了各种磨难,最终成就了大事,堪称英雄。
请你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任选一个人物,概述..其所经历的的磨难及成就的大事。
(50字左右)(3分)答:11.下面三个名句与《论语》中的哪个语句内容相关?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序号(每项只选一句)。
(3分)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C.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答:A B C12. 散文集《朝花夕拾》多侧面的反映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记述了他性格志趣形成的过程和寻求民族光明的历程。
如《五猖会》中①(事件),让我们对比出现在学习氛围的宽松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藤野先生》中②(事件),则启发我们应该更加懂要做一个严谨的人;而《父亲的病》中③(事件),则会让我们对比出现在医学的发展和对生命的关注。
(3分)四、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16小题。
(共9分)【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具体说就是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我们可以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排列,分为四组。
这四组就是“春、夏、秋、冬”四现在我们把每个季节的六个节气再分为前后两半,立刻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每个季节的前半段都是以“立”字引领,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每个季节的后半段,又都是以这个季节的名称引领,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也就是春天从“立春”开始了,夏天从“立夏”开始了。
每个季节后半段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个季节“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有人会很容易理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这个季节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北回归线)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南回归线),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可以把上述这四个季节的八个节气准确的称之为①,因为它们是界定一年中各个季节和不同时段的分水岭。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厨房烙饼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体验,不管饼铛有多热,饼放到里面都不会马上成熟,烙饼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自然界也是如此,当太阳直射地球时,还并不是我们感觉最热的时候。
我们感觉到的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又与地面的接受过程有很大关系。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大暑出现在夏末的原因了。
上面我们说的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骨架,那么其它的节气呢?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插入了“雨水”和“惊蛰”。
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