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差异概述(ppt 66页)
- 格式:ppt
- 大小:354.00 KB
- 文档页数:66
我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关联及差异【摘要】我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在现代经济体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概述我国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相互影响,税收征管需要借助会计信息来实现有效管理和监督;而会计制度的建立也需要考虑税收政策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文章还探讨了会计制度在税收制度中的作用,强调了会计信息对税收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性。
通过对我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密切联系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革发展建议,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税收与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我国税收制度、会计制度、关联、差异、作用、密切联系、改革发展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概述我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紧密关联,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差异。
税收制度是国家对纳税人实行强制性征税的一种制度,目的是筹措国家财政收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会计制度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监管的一种制度,目的是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都是国家和企业管理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关联体现在税收征收过程中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税收征收依赖于企业的会计信息,通过审计、核对纳税申报表和会计报表来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保证税收征收的公平和准确。
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之间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征税对象、征税标准和征税方式等方面。
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差异对企业会计核算和税务申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加强对税收政策和会计准则的学习和理解。
我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之间的联系密切,相互支持,共同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和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在未来,应进一步优化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提高征税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促进税收和会计的协同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我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关联及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会计与税收制度差异一、目的和职能差异:会计的目的是记录和报告组织的经济活动,以提供决策的依据,确保组织的财务健康和稳定。
而税收制度的目的是从纳税人收取税款,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实现公共利益的分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内容和方法差异:会计涉及记录和处理财务信息的各个方面,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表、成本管理等。
而税收制度主要涉及税法、税收政策、税费征收和管理等。
会计的主要方法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以提供不同层次的财务信息。
税收制度主要通过税制设计、税费征收和管理,以确保纳税人遵守税法并及时缴纳税款。
三、主体差异:会计主体是组织,包括企业、机构和组织等。
通过会计信息,组织可以了解和掌握自身的经济状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而税收制度主体是纳税人,包括个人和企业。
纳税人根据税收制度的要求,按时缴纳税款。
四、时间差异:会计是持续、连续的活动,会计信息按会计期间进行记录和报告。
而税收制度通常按年度进行,纳税人每年根据税收制度的要求申报和缴纳税款。
五、目标差异: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的信息,了解和掌握组织的财务状况,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税收制度的目标是向政府提供财政收入,实现公共利益的分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会计与税收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会计是一门记录和报告组织经济活动的学科,旨在提供决策的信息,确保组织的财务健康和稳定。
税收制度是一套规范个人和企业缴纳税款的法规和政策,旨在向政府提供财政收入,实现公共利益的分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虽然二者有差异,但会计和税收制度密切相关,在组织的经济活动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会计与税收制度差异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分析会计、税法中的公允价值税法〈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第6号令2003年1月23日第十一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公允价值是指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公平成交价值”会计指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劳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则: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的市场,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如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应比照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其相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确定。
所得税的核算——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能+够转回——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应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时间性差异企业所得税核算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选择采用其中的一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该方法一经采用,不得随意变更。
——应付税款法是指企业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企业根据当期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新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法规和会计制度的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新会计制度的出台说明了这一点。
在我国,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和1994年税制改革前,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上标准基本相同。
但随着现行税制的确立和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使得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差异逐步扩大,新会计制度更是加大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本文拟从两者的主要差异入手,分析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协调问题。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关系1.目的我国的税法和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
但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税法是为了保证国家强制、无偿、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依据公平税负、方便征管的要求,对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所约束和控制。
而企业会计制度是为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规范内容税法与财务会计是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遵循不同的规则,规范不同的对象。
税法规范了国家税务机关征税行为和纳税人的纳税行为,体现解决的是财富如何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分配问题,具有强制和无偿性。
而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所以,相关与可靠是会计制度规范的目标。
因此,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不可能完全相同,必然存在差异。
3.制定机构虽然会计制度和税法都主要由财政部门来负责制定,但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制度和税法受目标的影响,在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指导思想也有所不同。
由于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会计制度的建设进展迅速,而税收法规的制定更多是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放需要出发,在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制定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
二、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1.会计原则与税收制应会计的基本原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要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13条会计核算原则,具体包括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相关性、一贯性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如谨慎性、重要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