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162.53 KB
- 文档页数:17
雷达的知识简介雷达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气象、地质勘探、交通等领域。
雷达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时的反射和散射现象,通过测量这些反射和散射信号的特性来获取目标的位置、速度、形状等信息。
雷达系统由发射器、接收器和信号处理器组成。
发射器产生一束高频电磁波并发射出去,这些电磁波会在目标上反射或散射,一部分被接收器接收到。
接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传送给信号处理器。
信号处理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计算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速度等参数来获取目标的相关信息。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当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这部分反射信号称为回波。
根据回波的时间延迟和幅度等特征,雷达可以判断目标物体的位置、距离和速度等信息。
雷达系统中的发射器通常采用高频振荡器和功率放大器组成,能够产生高频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的频率通常在几百兆赫兹到几十吉赫兹之间,具有较长的波长。
发射器将电磁波发射出去后,通过天线辐射到空间中。
接收器一般由天线、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等组成。
天线用于接收回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低噪声放大器用于放大接收到的微弱信号,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灵敏度。
混频器用于将接收到的高频信号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信号进行混频,得到中频信号。
信号处理器是雷达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样、滤波、放大、解调等处理,提取出目标的信息。
信号处理器利用雷达系统中的数学算法和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对回波信号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获取目标的位置、距离、速度、形状等信息。
雷达系统的性能取决于发射器的功率、接收器的灵敏度、天线的方向性和信号处理器的算法等因素。
发射器功率的大小决定了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和目标的探测能力。
接收器的灵敏度决定了雷达对微弱回波信号的接收能力。
天线的方向性决定了雷达的目标定位精度和目标的方位角测量能力。
雷达通信简介一、雷达简介雷达这个名称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英文的缩写。
而雷达的出现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控阵、频率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雷达、红外、紫外、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
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
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AWACS(美军空中警戒和控制系统)和JSTARS(美军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这样的具有战场敌我识别能力的综合雷达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指挥中心。
利用雷达可以探测飞机、舰艇、导弹以及其他军事目标,除了军事用途外,雷达在交通运输上可以用来为飞机、船只导航,在天文学上可以用来研究星体,在气象上可以用来探测台风,雷雨,乌云。
二、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
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
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可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并在显示器上表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1、测量距离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至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即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雷达简介-雷达工作的基本参数-PART1一.雷达简介1.什么是雷达雷达(Radar),又名无线电探测器,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状态参数。
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组成。
2.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通过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通过天线将电磁波辐射至空中,天线将电磁能量集中在一个很窄的方向形成波束向极化方向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会按照目标的反射面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到雷达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反射能量通过天线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
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接收的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将这些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低噪放,滤波和数字信号处理,将回波信号处理为可用信号后,送至信号处理机提取含在回波信号中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包含的目标距离方向速度等现实在显示器上。
二.雷达的基本用途1.测定目标的距离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公式为:S=CT/2。
其中,S为目标距离T为电磁波从雷达发射出去到接收到目标回波的时间C为光速2.测量目标方位是利用天线的尖锐方位波束测量。
测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测量。
根据仰角和距离就能计算出目标高度。
雷达发现目标,会读出此时天线尖锐方位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
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3.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雷达的知识简介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可以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来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特征。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气象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特性,通过发射器产生的高频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
当这些电磁波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散射和折射等现象。
接收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通过信号处理和分析,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距离和速度等参数。
雷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天线和信号处理系统。
发射器产生高频电磁波,并将其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接收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
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目标的相关信息。
雷达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军事领域,雷达可以用于侦察和监视敌方目标,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航空和航海领域,雷达可以用于导航和防撞系统,提高航行安全性。
在气象预报中,雷达可以用于探测降水、风暴和气象现象,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在科学研究中,雷达可以用于探测和研究地壳的变化、大气层的结构和太空中的天体等。
雷达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创新和突破。
例如,通过多普勒雷达可以测量目标的速度,实现对运动目标的跟踪和监测。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实现对地面目标的高清观测。
此外,还有雷达干涉技术、相控阵技术等,不断推动着雷达技术的发展。
然而,雷达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由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雷达在大气层中的传播会受到影响,导致信号衰减和多径效应。
此外,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范围和分辨率也有一定限制,尤其在复杂的环境中。
雷达是一种重要的无线电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雷达技术将继续发展,为各个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雷达的组成及其原理课程名称:现代阵列并行信号处理技术姓名:***学号:*************教师:王文钦教授一.简介雷达(Radar,即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意为无线电搜索和测距。
它是运用各种无线电定位方法,探测、识别各种目标,测定目标坐标和其它情报的装置。
在现代军事和生产中,雷达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空军和纳粹德国空军的“不列颠”空战,使雷达的重要性显露的非常清楚。
雷达由天线系统、发射装置、接收装置、防干扰设备、显示器、信号处理器、电源等组成。
其中,天线是雷达实现大空域、多功能、多目标的技术关键之一;信号处理器是雷达具有多功能能力的核心组件之雷达种类很多,可按多种方法分类:(1)按定位方法可分为:有源雷达、半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
(2)按装设地点可分为;地面雷达、舰载雷达、航空雷达、卫星雷达等。
(3)按辐射种类可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
(4)按工作被长波段可分: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和其它波段雷达。
(5)按用途可分为:目标探测雷达、侦察雷达、武器控制雷达、飞行保障雷达、气象雷达、导航雷达等。
二. 雷达的组成(一)概述1、天线:辐射能量和接收回波(单基地脉冲雷达),(天线形状,波束形状,扫描方式)。
2、收发开关:收发隔离。
3、发射机:直接振荡式(如磁控管振荡器),功率放大式(如主振放大式),(稳定,产生复杂波形,可相参处理)。
4、接收机:超外差,高频放大,混频,中频放大,检波,视频放大等。
(接收机部分也进行一些信号处理,如匹配滤波等),接收机中的检波器通常是包络检波,对于多普勒处理则采用相位检波器。
5、信号处理:消除不需要的信号及干扰而通过或加强由目标产生的回波信号,通常在检测判决之前完成(MTI,多普勒滤波器组,脉冲压缩),许多现代雷达也在检测判决之后完成。
6、显示器(终端):原始视频,或经过处理的信息。
7、同步设备(视频综合器):是雷达机的频率和时间标准(只有功率放大式(主振放大式)才有)。
不活动跌倒报警雷达规格书1、产品简介不活动跌倒报警雷达是基于毫米波多普勒调频连续波雷达体制实现人体生物运动静态感知及人体生物感知,通过人员运动的多普勒参数及人员的生理参数同步感知技术,实现特定场所内人员状态的无线感知,通过无线信号通知网关实现场景联动;适用于家居、酒店、办公等场所。
(不受温度、湿度、噪声气流、尘埃、光照等因素影响)2、雷达性能参数产品型号FDA1-W通讯方式WiFi(2.4G)产品尺寸29.5×73×86mm电源输入5V==1A雷达频率24.05~24.25GHz测量原理多普勒天线发射功率6dBm水平探测角度90°垂直探测角度60°静坐探测距离Max4m跌倒探测距离Max3m运动探测距离Max12m工作温度-10℃-50℃工作湿度20%-85%(非凝结)安装方式吸顶安装3、雷达使用说明3.1、外观说明3.2、设备配网3.3.1APP配置及注册通过APP,使用手机号注册并登录APP。
3.3.2配网步骤(1)保持手机连接2.4GWiFi(不支持5GWiFi),并且打开手机蓝牙;(2)设备如果一直在闪烁红灯说明处于配网状态,如果未闪烁请长按复位键5s直到红灯熄灭后松开,红色指示灯闪烁,设备进入配网状态;APP配网操作方式一(蓝牙):(1)在扫描到的蓝牙设备中点击“去添加”;(2)选择要连接的WiFi(2.4G)并输入WiFi密码,点击“连接WiFi”,等待设备WiFi连接;(3)WiFi连接成功,页面跳转至“设备名称”页面,输入雷达名称,点击“开始使用”,雷达添加成功。
方式二:(3)点击右上角“+”,添加设备,选择自动发现;(4)发现设备后点击“下一步”;(5)选择要连接的WiFi(2.4G)并输入WiFi密码,点击“连接WiFi”,等待设备WiFi连接;(6)等待APP进行wifi配网直至配网成功即可成功配上wifi雷达设备3.4、设备安装3.4.1安装说明(1)雷达扫描会穿透玻璃,薄⽊板,⽯膏板隔墙等密度⼩的物体,不能穿透⼈体、液体、⾦属物体等导电介质,安装前请先根据房间布局确认安装位置;(2)安装方式为置顶安装,建议安装高度在3m以内,安装场景建议在厨房、卫生间等易滑区域;(3)通过USB接口接线通电(4)使用上墙安装支架对墙体进行钻孔,推入胶囊;(5)推入膨胀螺丝,固定安装支架;(6)将雷达底座对准安装支架卡扣,旋转方向固定雷达;(7)设备通电;3.4.2安装注意事项(1)产品安装禁止带电操作,请由专业人员进行安装;(2)通过USB接口接线通电;(3)切勿超出负载使用;(4)雷达通电时需60s预热后才开始工作;(5)本产品只适用于安装在室内环境,禁止安装在可被雨水覆盖或潮湿区域;(6)雷达探测面禁止有物品遮挡,雷达检测范围内不能有运动金属物体及大型盆栽;(7)安装时需保证雷达安装位置稳定无晃动;(8)安装位置需离空调口、新风口至少1m的距离;(9)雷达与雷达之间的安装间隔至少1m,避免同频干扰。
测速雷达原理雷达原理简介首先,大家必须先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因为雷达仍是当前用来检测移动物体最普遍的方法。
雷达英文为RADAR ,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的缩写。
所有利用雷达波来检测移动物体速度的原理,其理论基础皆源自于「多普勒效应」,其应该也是一般常见的多普勒雷达(Doppler Radar),此原理是在19世纪一位澳地利物理学家所发现的物理现象,后来世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就以他的名字来为该原理命名。
多普勒的理论基础为时间。
波是由频率及振幅所构成,而无线电波是随着波而前进的。
当无线电波在行进的过程中,碰到物体时,该无线电波会被反弹,而且其反弹回来的波,其频率及振幅都会随着所碰到的物体的移动状态而改变。
若无线电波所碰到的物体是固定不动的,那么所反弹回来的无线电波其频率是不会改变的。
然而,若物体是朝着无线电线发射的方向前进时,此时所反弹回来的无线电波会被压缩,因此该电波的率频会随之增加;反之,若物体是朝着远离无线电波方向行进时,则反弹回来的无线电波,其频率则会随之减小。
下图为多普勒雷达(Doppler Radar)的基本原理图标:CS R-28测速雷达所应用的原理,就是可以检测到发射出去的无线电波,与遇到运动物体反弹回来的无线电波其间的频率变化及I 通道和Q 通道的相位变化。
由频率的变化,依特定的比例关系,而计算出该波所碰撞到物体的速度。
由I 通道和Q 通道之间的相位关系,计算判断运动物体是朝着无线电波的方向前进或朝其反方向前进。
根据多普勒原理,由于雷达发射和接受共用一个天线,且运动目标的运动方向与天线法线方向相一致,运动目标的多普勒频率fd 符合下列关系式。
(1) f d = 2V r f t C将(1)式变为(2) 其中Vr 为目标运动速度;C 为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ft 为雷达的发射频率,是一个已知量;fd 为测量到的运动目标引起的多普勒频率,其测量精度由石英晶体振荡器保证,并由计算机处理,进行速度换算并送到显示屏显示。
毫米波雷达多目标跟踪算法1. 简介毫米波雷达是一种利用毫米波频段进行探测和测距的雷达系统。
由于其具有高分辨率、强穿透能力和不受天气影响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系统、安防监控等领域。
而多目标跟踪算法则是在毫米波雷达系统中实现对多个目标进行准确跟踪的关键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毫米波雷达多目标跟踪算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实际场景中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2. 算法原理2.1 毫米波雷达工作原理毫米波雷达通过发射连续或脉冲信号,并接收回波信号来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和测距。
其工作频段通常为30 GHz到300 GHz之间,相比于传统的微波雷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精度。
2.2 多目标跟踪算法基本原理多目标跟踪算法主要包括目标检测和目标关联两个步骤。
目标检测用于在雷达数据中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目标,而目标关联则是将连续的雷达帧之间的目标进行匹配,实现对目标轨迹的跟踪。
通常,多目标跟踪算法可以分为基于滤波器的方法和基于数据关联的方法。
滤波器方法通过状态估计器(如卡尔曼滤波器或粒子滤波器)对每个目标进行预测和更新,从而实现对目标轨迹的跟踪。
而数据关联方法则通过将当前帧中的目标与上一帧中已知的目标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更新或创建新的轨迹。
3. 算法方法3.1 目标检测在毫米波雷达数据中进行目标检测是多目标跟踪算法的第一步。
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阈值、基于模型和基于深度学习等。
•基于阈值:通过设定一个合适的阈值来判断雷达数据中是否存在可能的目标。
该方法简单快速,但容易受到噪声和杂散回波的影响。
•基于模型:利用目标在雷达数据中的特征模型进行匹配,如目标的形状、尺寸和速度等。
该方法对目标的形状和尺寸有一定要求,但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目标检测结果。
•基于深度学习: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雷达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目标分类。
该方法需要大量标注数据进行训练,但在目标检测准确率上通常能够超过传统方法。
3.2 目标关联目标关联是多目标跟踪算法的核心部分。
雷达ttm语句摘要:1.雷达发展背景及应用领域2.雷达技术简介2.1 雷达工作原理2.2 雷达主要类型3.雷达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3.1 航空交通安全3.2 道路交通安全4.我国雷达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5.雷达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一、雷达发展背景及应用领域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作为一种无线电探测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技术逐渐成熟并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军事、航空航天、气象、地质勘测、交通管理等。
二、雷达技术简介1.雷达工作原理雷达通过发射无线电波,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根据反射信号的时间、频率和强度等信息,计算出目标的位置、速度、形状等参数。
2.雷达主要类型雷达可分为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相控阵雷达等。
不同类型的雷达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三、雷达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1.航空交通安全雷达在航空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如空中交通管制、飞行器导航、气象监测等。
雷达技术能够实时监测飞行器的位置、速度等信息,确保航空交通安全。
2.道路交通安全雷达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车载雷达可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的障碍物和行人,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距离,预防交通事故。
四、我国雷达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近年来,我国雷达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在军事领域实现了突破,还在民用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我国雷达产业正朝着高性能、高可靠性、小型化、低功耗等方向发展。
五、雷达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1.发展趋势随着物联网、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此外,新型雷达技术如合成孔径雷达(SAR)、激光雷达等也将逐渐成熟,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2.挑战尽管雷达产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瓶颈、市场竞争、法律法规限制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雷达产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总之,雷达技术在交通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