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概念总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编辑点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涵盖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等知识点,以下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了整理归纳,内容十分精炼,有助于学生做系统了解。
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4.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5.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6.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7.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二、学习难点: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3.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4.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5.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6.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知识点归纳总结: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复习资料(整理好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复资料一、数字与计数1. 数字的认识- 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的符号,有0、1、2、3、4、5、6、7、8、9十个基本数字。
- 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可以组成更大的数字。
2. 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数字可以用汉字或阿拉伯数字来表示和写出。
- 研究数字的读法和写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理解数字。
二、加法与减法1. 加法的认识和运算- 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在一起的运算,用符号"+"表示。
- 加法的运算顺序是没有关系的,即改变加法数的顺序结果不变。
2. 减法的认识和运算- 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用符号"-"表示。
- 减法中被减数要大于或等于减数,否则结果为负数。
三、时间与日历1. 标示时间的单位- 时间可以用小时、分钟、秒来表示。
- 研究标示时间的单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计算时间。
2. 日历的认识和使用- 日历是用来记录和标示日期的工具,通常由七天为一周、十二个月为一年组成。
- 使用日历可以了解和计算具体的日期。
四、图形与形状1. 常见的二维图形- 二维图形包括圆、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等。
- 研究认识和区分不同的二维图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形状。
2. 图形的组成和特征- 图形由边和顶点组成,每个图形都有不同的特征。
- 研究了解图形的组成和特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与图形相关的问题。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各个单元的复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复和巩固所学知识。
祝你们研究进步!。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知识点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相对的方向:南←→北,西←→东; 西北←→东南,东北←→西南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实际方向: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3、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4、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5、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6、绘制简单示意图: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
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描述是要注意是选取哪个物体作参照物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一样。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只要是求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注意应用题中如果有“大约”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
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不一定就有0。
4、笔算除法:(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从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哪一位上除得的商就写在哪一位上,每一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被除数最高位上不够商1,就退后一位写商;其它数位上不够商1,就用0来占位。
(2)0乘任何数都等于0。
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等于0。
0不能做除数。
(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百位够除时商是三位数,百位不够除时是两位数。
(4)除法验算:→用乘法①没余数:商×除数=被除数;②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1、复式统计表就是把几个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并在一个统计表里,它更有利于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
2、根据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看懂表头,然后找到相关内容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最后解决所求问题。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计数和表示数量的。
2. 数的读法:掌握从零到一百的数字读法。
3. 数的表达方式: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和手指表示数字。
4. 数的顺序关系: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如比较大小、前后关
系等。
二、数的运算
1. 加法:了解加法的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 减法:了解减法的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3. 数的组合:掌握数字的组合方式,如十位数、个位数的组合。
4. 数量的增减:理解数量的增减变化,如加一、减一等。
三、数的应用
1. 计数:能够用适当的方法计数物体的个数。
2. 数的使用:应用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交换物品等。
3. 数的表示:学会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如几个、多少等。
四、数的认知和计算策略
1. 工作记忆:训练记忆和思维,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2. 综合分析: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解决数学问题。
3. 归纳总结:总结规律,应用到类似的数学问题中。
4. 灵活思维:培养灵活的解题思路,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概念班别:姓名: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口诀要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北对西南,东南对西北)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转。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知道其中一个方向,可以通过顺时针方向按东、南、西、北的顺序确定其它的方向。
5、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物体为观察点,再进行判断。
6、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和借助身边的事物。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7、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
)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8、生活中的方位知识(1)、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傍晚,面向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晚上,面向北极星,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我们通常用指南针来指示方向,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生活中白天用太阳辨别方向,夜晚用北极星辨别方向。
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往北方,秋天来了,大雁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
(3)、风从那边刮过来,那边就是风向。
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反;风筝,旗帜飘扬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4)、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时要注意:(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2)0乘任何数都得0;(3)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4)任何数减0都得原数。
2、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先用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加上几个0.3、没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 ? ? ?商×除数=被除数? ? ? ?被除数÷商=除数? ??? ?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4、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
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
(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
)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
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时要注意:(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2)0乘以任何数都得0;(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没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2)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复习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口诀要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北对西南,东南对西北)
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转。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4、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为中心点,再进行判断。
5、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和借助身边的事物。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验算除法: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4、笔算除法时,那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
(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在商。
)
5、除法计算时,记住每一次减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统计
1.通常条形统计图有纵向统计图和横向统计图两种
2.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是表示1个,2个,5个,10个,还是更多单位(数量)。
3.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它与平均分不是一个概念。
4.求平均数公式:
总数量=每份数相加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第四单元年月日
(一)年月日
1、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
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
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当中1、
3、5、7、8、10、12 这7 个月每个月是31天,叫大月。
4、6、9、11这4 个月每个月是30天,叫小月。
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
3、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平年与闰年大月、小月天数是相同的,只有二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
4、季度:一年分四季度,每3个月为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平年有90天,闰年有91天),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有91天),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92天),十、十一、十二月是第四季度(有9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
6、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二)24计时法
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必须加上大概的时间段词语(如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
2、24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24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可以加或可以不加表示的大概时间段得词语。
3、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
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16时等于16-12=下午4时。
4、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时间)
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
5、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6、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天(日)=24小时
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比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
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3、几个个特殊数:25×4=100 ,125×8=1000
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得到一个三位数,
相关公式:
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六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总和叫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课本P81第10,11题)
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