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炼字(课堂实录)(无评)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诗歌鉴赏之“炼字”考点精讲诗歌鉴赏中“炼字”题型的答题步骤和技巧一、“炼字”题常见问题类型1.诗中某个字用得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简要分析它好在哪里。
2.某一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说出你的理由。
3.本诗中的某字,在其他的版本中作某字,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4.赏析本诗中某字的妙处或者分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二、答题技巧在进行炼字题的解答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让我们赏析的这个字是哪一类型。
在高考题目中,常见的炼字的类型有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常有涉及。
(一)动词动词是在炼字题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
一些动词有着一词多用或者是活用的情况,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所以在炼动词的时候不仅要强调用的准确,还应该强调用的巧妙。
比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的热烈,甚至能够让人联想到花丛中的蝶蝶飞舞的热闹景象,完美地将春天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象展现出来。
(二)形容词在古诗词中,少不了对各种景物进行描写,诗人在描写的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些形容词来将抽象的景物具体化形象化。
比如:“玉阶空伫立,速鸟归飞急。
”其中“空”字表达白白地、孤独地意思。
一个空字将诗人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和惆怅表现出来,使主题更加鲜明。
另一种情况是,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作动词,比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其中“红”和“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本诗中被用作动词,既能够表示鲜明的色彩,又能够体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数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能够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早梅》)中“一枝”原作“数枝”,何以最后改作“一枝”呢?因为题为“早梅”,言“数枝”不如“一枝”准确,更能体现节令之早,突出诗人对“凌寒独自开”的早梅的喜爱之情。
(四)叠词在古诗中诗人运用叠词一方面强调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增加古诗的韵律,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古诗鉴赏·炼字(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炼字的命题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程度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真是寻常一字,尽显风流。
二、出示学习目标1、明确炼字的命题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学内容一,了解炼字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步骤,并完成后面的练习,时间10分钟。
(一)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考纲解析:1、考点:赏析评价诗词语言2、考查方式:主观题形式3、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作一简析?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顾文炜《苦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
)大家说得都没错。
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确定字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亮观点并比较鉴赏三、炼字对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宋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
小结:关注动词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关注特殊词(颜色词)四、高考真题例析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古诗炼字题讲义~~~~~~~~~~~~~~~~~~~~~~~~~~~~~~~~~~~~~~~~~~~~~~~~~~~~~~~~练习巩固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古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翻译: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赏析: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南浦”,南面的水滨。
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
《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参考答案】“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释字义、描景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点作用)~~~~~~~~~~~~~~~~~~~~~~~~~~~~~~~~~~~~~~~~~~~~~~~~~~~~~~~~~~~归纳总结家庭作业山行清姚范7。
古诗词鉴赏课堂实录古诗词鉴赏课堂实录篇一: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鉴赏之炼字课堂实录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鉴赏之“炼字”【课堂实录简案】开场白:【1分钟内完成】诗圣杜甫有句名言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知道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吗?——炼字。
对。
出色的诗人,都讲究炼字。
唐人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既然,锤词炼字这么艰辛,那么诗人为何还要苦苦推敲呢?对了,有时关键处一个字的好坏,决定着诗歌成就的高低。
寻常一字,尽显风流啊。
一、规范答题步骤【连开场白,控制在8分钟以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还原古人的风流,体会古人的得意。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前预习”中的四句名句,在句中找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字词。
……(此处请3位同学来说,每位两句,第三位补充)同学们,观察下这些字词在词性上都有怎样的特点呀?对了,它们都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量词。
古人,常在这些字词上下足功夫,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都是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用得好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特征;副词呢,是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却能突出所表现对象的在程度、范围上的特点。
大家一下子就找到用得最好的字,说明同学们都很有审美的眼光。
那么,下面,我们从刚才四句诗句中挑几个你最有感觉的字,来欣赏下,看看你是否是诗人的知音?……(此处请2位同学)不错,同学们,语感挺好。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答题的两位同学都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述了他对这个字的表现力的赏析。
请大家归纳一下。
得出:内容、情感、手法、特殊效果二、提示体会表现力的方法:还原、比较【20分钟】嗯,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努力,我们找到了分析炼字题的一般答题角度。
那么,下面我们活学活用,来鉴赏下面两首诗歌。
(一)《木兰花》首先,请大家缓慢自读《木兰花》三遍,进入诗歌的情境,还原当时真实的场景,看看在这首诗人在做什么,看到了什么,心中有哪些感触?城东春日,泛舟湖面,微波清漾,远望绿杨如烟,近观红杏似火。
《古诗鉴赏·炼字》教学实录
执教:刘俊波
课前准备工作
1、收集古人锤炼语言的故事,如韩愈与贾岛、郑谷与齐己、苏东坡与苏小妹等。
2、多媒体课件。
课堂教学实录
师: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
(生笑)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powerpoint1)
大家品味一下,说出二字的妙处
生1: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生2:“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师:两位同学结合诗句,很好地品味出苏小妹所用二字的妙处.在中国
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
一起来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
(powerpoint3)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
(生推胡思涵,胡思涵配乐朗诵)好,同学们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
生3:诗歌第三联中,“递”和“窥”用得妙。
“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于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
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越发见于言外。
生4:“冻”“暖”二字用得妙。
用万木经受不起寒气的侵袭,有力得反衬出梅花独自回复了生意。
生5:老师,我记得诗歌的第二联中不是“数枝开”,应是“一枝开”。
师:说来听听。
生5:有个故事说,齐己拿这首诗向一个人请教,(师插话:那个人叫郑谷。
)诗的第二联原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不算早,不如用“一枝”更好。
齐己还因此称郑谷为“一字师”呢。
师:为什么用“一枝”更好呢?
生5:梅花在百花之前开放,可算是“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这枝梅不同寻常。
师:邓黎同学品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姿色和风韵的描绘,李蓓同学则品出诗人手法上的高明,尤其难得的是,徐曼同学发现了老师的错误,大胆地指了出来,并能结合诗歌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可贵,可赞。
好,老师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powerpoint4“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刚才我们一起品评一首诗歌,下面我们再来赏析一副诗联: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powerpoint5)
大家小组交流:从炼字的角度,你认为这一联诗句中,哪个字锤炼得
好?
生2:“逾”“欲”二字,以碧衬白,以青衬红,两两相映生辉。
“欲”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生6:我认为“燃”字写的妙。
“燃”字写出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旺火,景色显得非常灿烂。
师:是呀,两句诗以江、山、花、鸟四种景色,分别写碧绿、青翠、火红、洁白四种颜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尤以两位同学鉴赏的几字锤炼得绝妙。
刚才我们对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的炼字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品味几首诗,思考: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请说说理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powerpoint6)(生生交流)
师:大家自由发言,发言时不必局限于诗句的顺序。
生4:我说第二首。
作者用一个“闹”字,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7:我觉得第三首中关键词是“空”与“自”。
反衬的方法用的妙。
尽管阶前的春草十分碧绿、悦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鹂的歌唱十分好听悦耳,但此时的诗人却好像没有见到、没有听到,因为这时的杜甫无心赏玩,他心里正在怀念诸葛亮。
诗人的意图,是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景一齐抹掉,更加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生8:我说第一首。
第一首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写得确实妙,依我看,如果不考虑押韵,“斜”字可用“倾倒”的“倾”代替,“倾”更能形容燕子在风中翻飞的动态。
(生议论纷纷)
生1:既然是微风,燕子的动作不应该很大。
我认为还是“斜”更能体
现燕子的轻盈。
如果要改,我觉得用轻盈的“轻”比用“倾”好。
生8:(沉思)
师:唐国武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看法,贺晓丹也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提倡。
当然,我们要注意唐国武的创意有个先决条件,大家注意到没有?
生:不考虑押韵。
师:当然,古代诗歌的鉴赏还是要考虑押韵的。
好,还有一首诗没有赏析。
生9: “铺”字用得准确.诗名为《暮江吟》,所写的当是傍晚时分的景色,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生10: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生6:我认为诗中“瑟瑟”二字用得好。
诗人观察非常细致,江水在夕阳落照中,受光多的地方,现出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把傍晚江面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景象写得非常形象。
师:几位同学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情感,都能品味出诗人炼字的妙处。
那么,诗人炼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大家思考、交流一下。
生11:有的字能把诗人的情感融注其中,像《蜀相》中的“空”和“自”。
生1:有的字能把诗人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像《早梅》中的“一”字。
生7:有的诗人为了让后人记住他,特意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
(生大笑,师亦笑)
生12:有的字能够创设一种美妙的意境,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归纳很有概括性,王文川同学的看法也未尝没有道理。
下面我们把几位同学的看法归纳一下:古代诗人锤炼语言,目的是要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powerpoint7)当然,古人炼字,有时一字有一用,有时一字有多用,我们不能胶柱鼓瑟。
师:给大家布置一个练习。
我们来看秦观的《春日》,请在后两句中各加上一个字,使之符合诗歌意趣。
春日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春泪,
无力蔷薇晓枝。
(powerpoint8)
下课。
课后作业反馈
学生作业交上来后,老师整理如下:
“有情芍药春泪”句:盈、化、惜、酝、没、溢、迎、含、悔、怜、滴、拾、隐
“无力蔷薇晓枝”句:依、绝、垂、扶、抚、浮、醉、念、恋、倚、红、卧、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