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世界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5
两极格局形成概述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格局正逐渐形成两极分化的趋势。
这种两极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本文将就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形成原因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在技术、资本和知识的积累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给它们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面临着资源有限和技术落后等问题。
2.国际贸易不平衡:发达国家掌握着全球贸易的主导地位,它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市场机制,占据了更多的贸易份额,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和资源。
而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通常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
3.资本流动的不平衡:由于发达国家在金融市场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它们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风险评级的不利因素,面临着国际资本流出和财务困境的威胁。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贫富差距扩大:两极格局的形成使得发达国家的财富不断积累,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导致了社会不稳定,也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
2.资源分配不均:发达国家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和技术,为自身发展提供了支撑。
然而,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限,进一步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3.全球市场垄断:发达国家在全球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使得它们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将会导致无法竞争的局面,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应对策略1.加强国际合作:各国之间应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应对两极格局带来的挑战。
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和技术的共享,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提升自身实力:发展中国家应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放来提升竞争力。
同时,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培养,提高国家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求。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从盟友到对手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美苏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所确定的二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两极格局: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冷战: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日益增大。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4.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开始二.美苏冷战1.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2.北约:1949年,美英法《北大西洋公约》,是一个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加剧了“冷战”3.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保加利亚等,为打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4.华约:1955年,苏联,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从此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但美苏没有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德国: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西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美国和苏联以北纬38度线为界,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越南:二战后,越南共产党抗击法国殖民者。
1961年—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前言: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对苏联大肆攻击,呼吁西方国家对付苏联。
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
总结: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2.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3.冷战时期,虽然世界局部地区爆发了热战,但美苏两国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北约和华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1. 共同性质: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都规定了:如果本集团内部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受武装侵略,其他成员国必须予以援助,且不排除武力援助。
第四章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是如何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1.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
①早在14—15世纪,意大利英国就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6世纪爆发的尼德兰革命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序幕。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欧洲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各国反封建斗争,从而使资产阶级在欧洲取得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中得以确立。
②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并完成了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由于以英国为首的西欧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各大洲之首,而世界其他各洲还基本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欧洲对外实行殖民主义政策,征服侵占统治了其他各大洲的大片土地,主宰了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2.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①“一战”的一个重要结果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欧洲霸权地位遭到了严重削弱和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英国法国意大利被削弱,而美国日本则大发战争财,国际地位提高。
战后美国企图谋求世界霸权,但受到海军方面仍占优势的英国和在陆军方面仍占优势的法国的反对,欧洲仍然是当时国际舞台的中心,英国法国仍然控制着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②“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沦为瓦砾堆和贫民窟: A法西斯德国被彻底摧毁沦为战败国,国土被盟军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全丧失。
B英国嬴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黄金储备几乎枯竭,往日的威风一扫而光。
C法国更是元气大伤。
战争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贝当政府的卖国投降使法国国际威望急剧下降。
总之二战为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开始的国际政治格局大变动最后扫除了障碍。
彻底摧毁了数百年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