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增殖和抗白血病作用影响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4
2021年Ⅱ型自然杀伤T细胞及其免疫调节作用(全文)摘要自然杀伤(NK)T细胞是一群独特的T淋巴细胞亚群,它表达T细胞受体,是被CD1d分子呈递的糖脂类抗原激活的一群免疫调节细胞。
活化的Ⅱ型NKT细胞可导致Ⅰ型NKT细胞、经典树突状细胞和CD4+T细胞失活,并抑制Th1/Th17等促炎细胞增殖及功能,使机体具有耐受的性质,限制免疫性疾病的进展,对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本文回顾了Ⅱ型NKT细胞的一些主要特征及其在哮喘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T细胞是一群独特的天然T淋巴细胞,分为Ⅰ型NKT细胞和Ⅱ型NKT细胞。
与Ⅰ型NKT细胞表达恒定T 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α和β链不同,Ⅱ型NKT细胞的TCR 由可变的α和β链组成,故也称为可变NKT细胞,可识别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样分子CD1d呈递的脂类抗原[1]。
硫酸脑苷脂作为第一个定义小鼠Ⅱ型NKT细胞亚群的抗原,其富集在各种组织的细胞膜上,如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脑组织的黑质区和胰腺的朗格汉斯胰岛细胞等[2]。
被抗原激活的Ⅱ型NKT细胞可以影响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在许多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1 Ⅱ型NKT细胞的发育及分布场所到目前为止,对于Ⅱ型NKT细胞发育的研究仍然很少。
表达CD1d 的胸腺细胞与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活化分子(signaling lymphocytic-activation molecule,SLAM)家族受体相互作用导致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活化分子相关蛋白(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associated protein,SAP)激活,然后招募Src 激酶Fyn,进而磷酸化SLAM受体介导Ⅰ型NKT细胞的发育。
此外,Fyn还可以在TCR信号的下游被激活,TCR信号可以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锌指(promyelocytic leukemia zinc finger,PLZF),进而指导Ⅰ型NKT细胞的发育。
IL-12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张晓妮;胜利【摘要】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治疗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热点,尤以白细胞介素(IL)12为主.IL-12主要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表面的受体表达;激活NK,T细胞;诱导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向M1型分化;增强肿瘤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诱导自噬;影响IL-10或γ干扰素的分泌,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等来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目前关于IL-12抗肿瘤的研究主要以实验为主,将IL-12合理应用于临床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Cytokine mediated immunotherap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umor biotherapy, especially interleukin (IL)-12.IL-12 affects the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tumors mainly through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receptors on the surface of dendritic cells and nature killer(NK) cells,activation of NK, T cells,inducing macrophages differentiation into M1 type under tumor microenvironment,enhancing expression of autophagy-associated protein in tumor cells,inducing auto-phagy,and affecting secretion of IL-10 or γ interferon,and downregula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 At present,the research on anti-tumor of IL-12 is mainly based on experiments,and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IL-12 in clinical will become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02【总页数】5页(P301-305)【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2;肿瘤;作用机制;肿瘤微环境;细胞因子【作者】张晓妮;胜利【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兰州730030;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1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肿瘤已成为当今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的三大疾病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肿瘤微血管形成、机体免疫细胞功能不足和数量减少等因素成为肿瘤治疗的难点。
DC-CIK摘要】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具有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性,是一种广谱抗瘤免疫活性细胞,近年来大量体内外研究表明,DC-CIK生物免疫治疗不仅能改善血液肿瘤患者预后,提高放化疗耐受性,延长缓解期,清除微小残留病灶,而且能一定程度上逆转耐药,因此成为肿瘤生物免疫疗法中的研究热点。
现就 DC 和 CIK 的生物学特性、抗肿瘤机制、DC-CIK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予以综述。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血液肿瘤;生物免疫疗法【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007-02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C-CIK treatment of blood system tumorLiu De. Yan’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anx i Province,,Yan 'an 716000, China; Wang Yi,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 Shaanxi Province, Xi 'an 710068, China【Abstract】 Dendritic cells (DC) is the most powerful profession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re now known to function, and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CIK), with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restrictive, is a kind of broad-spectrum antineoplastic immune active cells.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C - CIK biological immune therapy,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tumor blood, remove tiny residual lesions, bu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to reverse drug resistan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C and CIK, antitumor mechanism, DC - the basis of CIK cells to treat malignancies, and clinical research.【Key words】 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Blood tumor; Biological immunotherapy前言:随着免疫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分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用免疫活性细胞输注的过继免疫治疗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承担的课题1. * 临床医学——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II期建设项目经费:4000万元2014-2017项目负责人:阮长耿2. * 利用体内瞬时影像学技术研究血小板负调控信号对血管损伤过程中血小板异质性活化的影响(91439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经费:90万元2015-2017项目负责人:朱力3.* DNA解旋酶BRIP1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8147029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5万元2015-2017项目负责人:薛胜利4. * Tim-3/gal-9信号通路介导Th17/Treg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GVHD中的调控作用研究(814703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0万元2015-2017项目负责人:吴德沛5.* 荧光三维共培养研究整合素αvβ3受体拮抗剂对非小细胞肺癌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814721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80万元2015-2017项目负责人:季顺东6.* 肠道粘膜屏障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814708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5万元2015-2017项目负责人:夏利军7.* zkscan3基因新功能的解析(3147128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85万元2015-2018项目负责人:杨林8.* 肿瘤细胞中坏死基因Rip3的表达调控机制(314713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90万元2015-2018项目负责人:何苏丹9.* miR-224、miR-452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81400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3万元2015-2017项目负责人:姚红10.* 靶向GAS2-Calpain轴抑制CML干细胞的研究(8140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4万元2015-2017项目负责人:周海侠11.* 伴有STAT5B-RARA融合基因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耐药机制研究(814001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3万元2015-2017项目负责人:姚利12.* MiRNAs靶向Smoothened逆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耐受的研究(814001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3万元2015-2017项目负责人:曲昌菊13.* 非编码RNA激活子ncRNA-a7转录调控PRDX-6对皮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314007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3万元2015-2017项目负责人:王文洁14.* 母-胎界面交互对话异常致妊娠相关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2015CB9433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经费:2015-2019团队成员:董宁征15.* 优化和规范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分子诊断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BL2014038)——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诊疗技术攻关)经费:50万元2014-2016项目负责人:何军16.* 融合基因DEK-NUP214的致白血病机制研究(BK20141201)——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10万元2014-2016项目负责人:文丽君17.* miR-130a参与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致病的机制研究(BK2014120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10万元2014-2016项目负责人:戴海萍18.* 荧光三维共培养研究整合素αvβ3拮抗剂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的影响及机制(BK2014120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10万元2014-2016项目负责人:季顺东19.* 微小RNA靶向Smoothened逆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耐受的研究(BK2014037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0万元2014-2016项目负责人:曲昌菊20.* 蛋白激酶A对血小板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BK2014037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0万元2014-2016项目负责人:赵丽丽21.* KIR 2DS4基因及其变异体KIR1D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激活的调控作用及其临床意义(H201416)——江苏省卫生厅面上项目经费:4万元2014-2016项目负责人:吴小津22.* 含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SYS201457)——苏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经费:2万元2014-2016项目负责人:唐晓文23.* 重组人凝血因子的研制及临床前试验(2013ZX09102033)——苏州市政策性资助项目经费:42.8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吴庆宇24.* 蛋白激酶A对血小板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SYSD2014077)——苏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指导性)2014-2016 项目负责人:赵丽丽25.重组人凝血因子的研制的临床前试验(2013ZX0910203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经费:558万元2013-2016 项目负责人:吴庆宇、阮长耿26.新型血小板受体CLEC-2维持脑血管完整性的机制研究(81370617)——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0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傅建新27.白血病新融合基因PAX5-UBE2D4的致病机制研究(81370626)——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0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仇惠英28.妊娠期子宫Corin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81370718)——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0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董宁征29.GAS2调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生长的研究(3137139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5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赵昀30.MiR-146a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及靶向投递的研究(81370216)——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5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程柯31.轴突导向分子Sema4D及其可溶性片段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研究(81370373)——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5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朱力32.吡非尼酮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机制研究(81372245)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62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黄玉辉33.肿瘤细胞主导的肿瘤血管正常化和消除研究(81372376)——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0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周泉生34.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大MAF家族蛋白泛素化酶的蛋白组学分析及其病理学意义研究(81320108023)——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经费:280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毛新良35.新融合基因NUP98-HOXD8的致白血病机制研究(81300424)——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3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王琴荣36.T细胞IL-7信号途径在Al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发病中作用机制研究(81300444)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3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陈广华37.TLR4及TLR9信号通路活化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81302046)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3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徐杨38.活化型高分子激肽原抑制内皮祖细胞活性在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81301534)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4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阳艾珍39.Matriptase表达上调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价值研究(81301844)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3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刘萌40.心脏酶Corin在高血压性疾病中的机理和应用研究(213016A)——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科学技术类)经费:50万元2014-2016 项目负责人:董宁征41.血栓形成过程中VWF的分子调控及其信号传递机制研究(BK20131167)——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10万元2013-2016 项目负责人:韩悦42.急性红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发病机制研究(BK20131168) (BK20131168)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10万元2013-2016 项目负责人:孙爱宁43.T细胞IL-7信号通路在Al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发病中作用机制研究(BK2013027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20万元2013-2017 项目负责人:陈广华44.支架、关节、人造血管等高端植介入重大产品研发2012BAI18B00——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经费:60万元2012-2015 项目负责人:阮长耿45.新一代高新能五分类血细胞分析系统的细胞形态的标准制定和性能验证2011AA02A105 ——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经费:10万元2012-2015 项目负责人:阮长耿46.胁迫环境中线粒体代谢与细胞凋亡调控机制2013CB910102——国家973计划子课题经费:339万元2013-2017 项目负责人:何苏丹47.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起始阶段的调控机制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2012CB526609——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子课题经费:60万元2013-2015项目负责人:戴克胜48.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及干预策略研究2012CB526609——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经费:20万元2013-2016团队成员:武艺49.细胞生物学(病毒介导的程序性细胞坏死的调控机制)312220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00万元2013-2015项目负责人:何苏丹50.混合系列急性白血病分子遗传学特征及MEF2C基因致白血病机制研究81270617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0万元2013-2016项目负责人:吴德沛5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在血栓形成中的调控机制研究81270591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0万元2013-2016项目负责人:韩悦52.树突状细胞在干扰素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移植后白血病复发中增强抗白血病效应的机制研究81270645——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0万元2013-2016项目负责人:唐晓文53.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对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81273266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0万元2013-2016项目负责人:何军54.人源化嵌合抗体hSZ-123的抗血栓机制研究81270593——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0万元2013-2016项目负责人:赵益明55.原始淋巴管网络重塑形成收集淋巴管的分子机制研究312715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5万元2013-2016项目负责人:何玉龙56.喹啉类药物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性治疗作用及其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分子机理812726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75万元2013-2016项目负责人:毛新良57.造血干细胞自噬机制在预防血液肿瘤萌发中的作用812723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80万元2013-2016项目负责人:王建荣58.二硫键异构酶PDI和Erp57调控动脉血栓形成的特异性生理作用与机制研究812705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80万元2013-2016项目负责人:武艺59.多发性骨髓瘤化疗药物敏感基因的鉴定与作用机理研究8127247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经费:16万元2013-2015项目负责人:杨林60. ULK1复合体在哺乳动物细胞自噬中的调控与功能312715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85万元2013-2016项目负责人:姜学军61. PHF6基因突变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81200370——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4万元2013-2015项目负责人:王谦62.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SATB1介导的染色质成环调控Mcl-1基因转录的机制研究81200369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3万元2013-2015项目负责人:龚斐然63.Calpain调节血小板GPIbα膜外功能区酶切的机制研究81200343——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3万元2013-2015项目负责人:闫荣64.Gas6受体调控糖蛋白VI介导血小板活化的信号与分子机制研究312010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3万元2013-2015项目负责人:周俊松65.造血干细胞自噬的肿瘤病理学意义312010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4万元2013-2015项目负责人:张素萍66.HMGB1调节的自噬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812018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4万元2013-2015项目负责人:张幸鼎67. 江苏省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教育厅经费:4000万元2013-2016项目负责人:阮长耿68. 江苏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BL2012005——江苏省生命健康科技专项经费:1500万元2012-2015项目负责人:阮长耿、吴德沛69.支架、关节、人造血管等高端植介入重大产品研发2012BAI18B00——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经费:60万元2012-2015项目负责人:阮长耿70.干扰素诱导的树突状细胞(IFN-DC)增强新型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抗白血病效应的机制研究BK2012627——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0万元2012-2015项目负责人:唐晓文71.micoRNA-181c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研究BK201262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0万元2012-2015 项目负责人:白霞72.PAX5新融合基因的克隆及致白血病机制研究BK201200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经费:100万元2012-2015 项目负责人:陈苏宁73.二硫键异构酶PDI和Erp57调控血栓形成的特异性生理作用与机制研究20123201110014——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博导类)经费:12万元2013-2015 项目负责人:武艺74.血小板GPIb-IX结合VWF功能的调控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81130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经费:220万元2012-2016 项目负责人:戴克胜75.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长链非编码RNA LLEST功能的研究8117046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60万元2012-2015 项目负责人:祁小飞76.新型白介素15亚型蛋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81102171/H1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2万元2012-2015 项目负责人:胡博77.甲基化修饰介导的sFRP5表达沉默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生物表型影响及机制研究811003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费:22万元2012-2015 项目负责人:王虹78.蛋白水解酶系统作为癌症标记和癌症治疗的靶标311611303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经费:250万元2012-2015 团队成员:吴庆宇79.白血病放化疗后造血肝细胞因子的治疗机制及其成药性研究XDA01040200——国家战略性先导专题经费:500万元2011-2016 团队成员:周泉生80.轴突导向分子Sema4D的基因敲出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811701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65万元2012-2015 项目负责人:朱力81.心纳素转化酶corin的激活机制研究8117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60万元2012-2015 项目负责人:吴庆宇82.TWIST2的抑癌基因功能研究311707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60万元2012-2015 项目负责人:赵昀83.激酶RIP3调控Toll like receptor(TLR3)介导的细胞坏死的机制研究311713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65万元2012-2015 项目负责人:何苏丹84.江苏省血液病临床医学中心SZ201102——江苏省卫生厅经费:1500万元2011-2015项目负责人:阮长耿、吴德沛注:加*为2014年新增的项目。
CIK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研究进展ci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研究进展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是一种非MHC限制的高效细胞毒性T细胞。
1986年,拉尼尔首次发现了这种细胞(CD3+CD56+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56+细胞的比例为1%~5%。
经过大量扩增,具有肿瘤杀伤活性。
它是最新最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
现将近年来CIK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cik的来源1.1cik亚型早在1986年,Lanier等人就观察到CD3+T细胞同时表达CD56,即CD3+CD56+T细胞群。
根据细胞受体(TCR)+αβT细胞和CD3+CD56+γδT细胞的不同,这些双阳性T细胞进一步分为CD3+CD56两个亚群。
人cik在肝脏中最多[占肝内t细胞的(23.6±4.1%)],其次为外周血(<5%),但在人的骨髓细胞中至今未发现cik存在,说明人体具有天然杀伤细胞表面标志的t细胞在肝脏与骨髓是不同的细胞系。
关于人cik的起源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从一些健康供者的去单核细胞的外周血淋巴细胞[m(-)pbl]中加入il.2与il.12,可诱导出cd4+cd56+αβt细胞,提示cik可以被归入原始t细胞。
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简称白细胞介素,是指白细胞或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它与血细胞生长因子属于同一种细胞因子。
它们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的功能。
白细胞介素传递信息,激活和调节immune细胞介导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炎症反应,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
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约束性。
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CIK细胞疗法基础知识一、何为过继性免疫治疗?何为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指通过回输体外培养扩增的免疫效应细胞,以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的肿瘤治疗方法,是生物免疫治疗中最为成熟和有效的方法。
目前用于回输的免疫效应细胞主要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和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等。
CIK是英文cytokine -induced killer 的缩写,中文译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它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抗CD3McAb、IL-2、IFN-γ、IL-1α等)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
其中CD3+CD56+细胞是CIK细胞群体中主要的效应细胞,被称为NK样T淋巴细胞,兼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性杀瘤优点。
二、CIK细胞如何发挥抗肿瘤作用?1、CIK细胞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CIK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识别肿瘤细胞,释放颗粒酶/穿孔素等毒性颗粒,导致肿瘤细胞的裂解。
2、CIK细胞释放的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抑瘤杀瘤作用:体外培养的CIK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IL-2等,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反应性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3、CIK细胞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CIK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表达FasL(Ⅱ型跨膜糖蛋白)通过与肿瘤细胞膜表达的Fas(Ⅰ型跨膜糖蛋白)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三、CIK细胞抗肿瘤作用有何特色?1、增殖活性高:在培养的第15天数量就可以达到70多倍,其效应细胞CD3+CD56+的比例和数量更是明显增加,可以达到1000多倍;2、杀瘤活性高,而且杀瘤活性的维持不需要外源大量的IL-2的输入来维持;3、杀瘤谱广:CIK对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白血病、乳腺癌、直肠癌、胃癌、肺癌、食管癌、宫颈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非T细胞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细胞都有显著的杀伤活性;4、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同样敏感;5、杀瘤活性不受CsA(环孢霉素A)和FK506(普乐可复)等免疫抑制剂的影响;6、对正常骨髓造血前体细胞毒性很小:约为25%;7、能抵抗肿瘤细胞引发的效应细胞Fas-FasL凋亡:CIK细胞内有抗凋亡基因表达,并检出多种保护基因,如Bcl-2等和survivin的转录水平上调。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妇科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由T细胞承担,且依赖于有效的抗原提呈。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体内功能最强大、唯一能够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1]。
作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和调控者,DC能够诱导患者机体产生对肿瘤特异、持久的主动免疫应答。
近年来,随着体外扩增DC和制备DC疫苗技术的日趋成熟,采用DC疫苗进行抗肿瘤治疗已成为当今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在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妇科肿瘤的治疗方面也有了突破性进展。
1 DC抗肿瘤免疫机制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表明体内DC抗肿瘤的机制主要为:(1)肿瘤细胞免原性低下,表面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缺少T细胞活化第一、第二信号,难以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DC不仅高表达MHC-I、Ⅱ类分子,而且可以分泌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 B7-2、CD40等),可将肿瘤抗原有效呈递给T细胞,活化第一、第二信号,促发T细胞大量的活化增值、分化[2],启动MHCⅠ类限制性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MHCⅡ类限制性CD4+Th1反应;(2)DC直接向CD8+T细胞递呈抗原,诱导CTL反应;(3)DC可吞噬凋亡的肿瘤抗原,启动免疫应答;(4)通过自分泌或诱导其他细胞分泌IL-12、IL-18等提供第三信号,启动CD4+Th1相关免疫应答[3];(5)通过分泌细胞因子(CK)和趋化因子(如IL-7),促进CD4+、CD8+T细胞增殖,使其通过血管内皮屏障从而增强效应T细胞的数量[4];(6)通过释放抗血管生成物质如IL-12,IFN-γ及前血管生成因子而影响肿瘤血管生成。
目前,关于DC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很多,采用不同形式的肿瘤抗原如抗原多肽、蛋白抗原、细胞溶解物、凋亡肿瘤细胞、肿瘤细胞RNA等体外冲击致敏DC,再将致敏的DC回输,以此免疫荷瘤宿主,诱导出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成为肿瘤的一种新型有效治疗方法。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感染性疾病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张克新;王智刚;蒋敬庭【摘要】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是体外采用多种细胞因子扩增的异质性细胞群,具有增殖活性高、杀瘤活性高、非MHC 限制性、安全性高等特点.此外,CIK细胞治疗可明显改善肿瘤患者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CIK细胞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EB病毒相关的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等非肿瘤性疾病中也有应用研究的相关报道.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有效抑制肝炎病毒复制、降低肝炎病毒载量、减轻肝脏炎症.本文就CIK细胞在感染相关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3(031)003【总页数】4页(P200-203)【关键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感染免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作者】张克新;王智刚;蒋敬庭【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科,江苏常州 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科,江苏常州 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江苏常州21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2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增殖后获得的一异质性细胞群,兼具有T淋巴细胞的抗瘤活性以及天然杀伤(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优点[1]。
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肿瘤可协助和增强其他治疗的效果,预防、延缓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延长生存期,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患者的生存质量[2]。
此外,与用于过继免疫治疗的其他细胞相比,CIK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抗肿瘤活性高和杀瘤谱广等优点。
随着CIK抗肿瘤作用机制的逐步明确,其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3-9]。
CIK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后,除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直接杀伤作用外,还可通过分泌IL-2、IL-6、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的间接途径杀伤肿瘤细胞,并可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