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强化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6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题一.乐羊子妻(节选)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①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②。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③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注释】①还:回到家里。
②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③捐:丢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得遗金一饼得:(2)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污: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表现了羊子. 的特点。
4、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课后强化训练21 文言实词与虚词一、(2022·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
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
”此.知之难也。
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注释】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
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课时讲解题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非知其姓与名也:知道.(2)千不得百焉:一千(人) .(3)夫不具司马迁之志:具有,具备.(4)则几乎罔矣:迷惑无所得.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难度不大,答题时要学会课内外迁移。
课时讲解题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C)A. 知之难乎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B.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其如土石何?..C. 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 而欲知屈原之志温故而知新..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
A项,前者为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或“呀”,后者为介词,相当于“于”;B项前者为代词,指“他的”,后者在“如何”前面表示加强反问语气;C项均表判断,相当于“是”;D项前者表转折,“却”,后者表顺承。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读他的书,(能)理解他的言论(或学说),而且能懂得他有这样言论(或学说)的原因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要重点把握“知”“言”“所以”“而已”等词的意思。
翻译时要求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4.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司马迁“知悲其志”。
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第三单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三峡》(郦道元)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 《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11.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对三峡春冬景象进行了概括性描绘。
12.《三峡》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3.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4.郦道元《三峡》中以对比的方式表现江水一泻千里之气势的两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郦道元游历三峡,面对茂盛的草木,发出“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感叹,愉快惬意。
16.郦道元《三峡》中概括春冬之时三峡特点的两句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7.郦道元《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猿啼”营造了凄清伤感的氛围18.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绘出春冬之时明净轻快、动静有致的三峡美景。
国庆期间高二文言文强化训练班级:姓名: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盛彦,字翁子,广陵人。
母王氏因疾失明,彦躬自侍养。
母食,必自哺之。
母疾既久,至于婢使数见捶挞。
婢忿恨,闻彦暂行,取蛴螬[注]炙饴之。
母食,以为美,然疑是异物,密藏以示彦。
彦见之,抱母恸哭,绝而复苏。
母目豁然即开,于此遂愈。
——[晋]干宝《搜神记》[注]蛴螬:金龟子的幼虫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彦躬.自侍养躬:⑵母食,必自哺.之哺:⑶取蛴螬炙饴.之饴:⑷然疑是异.物异物:2.翻译下面的句子母疾既久,至于婢使数见捶挞。
3.干宝的《搜神记》是晋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请你说说这个故事的“怪”体现在哪?二、阅读下文,完成4——6题。
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月乃死,合郡皆食之。
一老姥独不食。
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
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
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
‛姥日往视。
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
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
姥见,急出城。
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
‛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晋]干宝《搜神记》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寻.复故道寻:⑵三月乃.死乃:⑶不幸罹.此祸罹:⑷以朱傅.龟目傅:5.翻译下面的句子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
6.用自己的话说说“城当陷”的征兆“东门石龟目赤”是如何发生的?三、阅读下文,完成7——9题。
东坡既就逮,下御史府。
一日慈圣曹太皇语上曰:‚官家何事数日不怿?‛对曰:‚更张数事未就绪,有苏轼者,辄加谤讪,至形于文字。
‛太皇曰:‚得非轼、辙乎?‛上惊曰:‚娘娘何以闻之?‛曰‚吾尝记仁宗皇帝策试制举人罢归,喜而言曰:‘朕今日得二文士,谓苏轼、辙也。
然吾老矣,虑不能用,将以遗后人,不亦可乎?’‛因泣问二人安在。
上对以轼方系狱,则又泣下。
上亦感动,始有贷轼意。
——[宋]方勺《泊宅编》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官家何事数日不怿.怿:⑵得非..轼、辙乎?得非:⑶将以遗.后人遗:⑷始有贷.轼意贷:8.翻译下面的句子⑴更张数事未就绪,有苏轼者,辄加谤讪,至形于文字。
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
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
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子墨子九距之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
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参考答案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司马光好学】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醉翁亭记》一.课文内容详解。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瑘山。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翘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这就是醉翁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给它起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无穷无尽。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弯着腰的老人,由大人搀着的孩子,往来不断,这是滁州人在游玩。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到溪水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酿泉造酒,泉水清而酒味香,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相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众位宾客在尽情地欢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文言文强化训练答案2011-5-7一、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遗失的金子)。
当(正值)夏五月,有披裘(裘皮大衣)而薪者(打柴人),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那地上的金子)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瞪大眼睛摆着手说):“何子居之高,(为什么您地位这样高)视之下,(见识却如此卑下)仪貌之庄,(相貌生得仪表堂堂)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季子谢之(向他道歉),请问姓字。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您是只看外表的人)何足(哪里值得)语姓字!”遂去不顾(不回头)。
1.下面的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加点的词全部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一组是()①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②仪貌之庄,语言之野③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④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④1、解析:C。
①薪:名词作动词,砍柴;④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②“语言”、③“金”都做一般名词。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1)我正当夏天五月,披着裘衣砍柴,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2)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2)砍柴人说:“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于是离他而去,连头也不回。
解析: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
(1)“披裘而薪”的“薪”名词活用为动词,“岂取金者哉”是一个反问句。
(2)“子皮相之士也”是判断句,“何足语姓字”是反问兼感叹句。
二、昔者,秦缪公乘马①而为败②,右服③失而野人④取之。
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南面)。
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余恐其伤女也!(我担心妨害你们)”于是遍饮而去。
(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处一年,(过了一年)为韩原之战。
晋人已环(包围)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左辕马)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殳⑤而击缪公甲,缪公中指者已六扎矣。
第六单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文中写民心向背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富贵不能淫》(孟子)1.《富贵不能淫》的中心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只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才能做到真正的大丈夫。
5.作者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入世后的处世原则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6.孟子认为大丈夫的做法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8.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
9.儒家经典让我们受益匪浅,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发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情壮志,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10. 《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国历代知识份子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赵威后问齐使: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不然()
3.苟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译文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百姓怎么样国君怎么样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一,l.问候2.这样3.如果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三,民本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
选校网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高考语文全程检测十二:文言文词语强化训练1.从备选答案中选出加粗字的正确一项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A.文字B.信C.写D.书籍②持就火炀之()A.接近B.就职C.成就D.接受③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A.迎接B.违背C.预先D.向相反方向活动④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A.设置B.释放C.驿站D.放弃⑤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A.经由B.道路C.思想D.规律⑥直前诟虏帅失信()A.诚信B.相信C.信用 D.信任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A.给予B.结交C.参加 D.和,跟⑧宁许以负秦曲()A.背弃B.凭借C.承担 D.辜负⑨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A.计策B.鞭策C.马鞭D.政策⑩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A.言辞B.告别C.借口D.推辞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意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①例:仙之人兮列如麻()A.不与廉颇争列B.列缺霹雳,丘峦崩摧C.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D.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②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否?()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采掇者,易辨识耳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D.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③例:会宾客大宴()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B.会其怒,不敢献,君为我献之C.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D.会于西河外渑池④例: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A.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B.履至尊而制六合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⑤例:主人忘归客不发()A.使人发书至赵王B.窥父不在,窃发盆C.发其志士之悲哉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⑥例:坐须臾,沛公起如厕()A.弟子不必不如师B.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⑦例:北虽貌敬,实则愤怒()A.无苗时采,则实而沉B.诸越则桃李冬实C.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⑧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A.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B.操军不利,引次江北C.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D.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⑨例:季氏将伐颛臾()A.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B.所以遣将守关者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出郭相扶将⑩例: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A.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B.谁为大王此计者?C.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②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B.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②愿无伐善,无施劳C.①此五霸之伐也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D.①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各不相同的一项是()①爆竹声中一岁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史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④请于当道,除魏阉废祠⑤为汉家除残去秽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②③⑤5.下列句中的“谢”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戮谡以谢众②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③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④蔷薇花谢即归来⑤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⑥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⑦形谢而神灭也⑧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⑨晏子戄,摄衣冠谢曰⑩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A.①③/②⑥/④⑦⑨/⑤⑧⑩B.①⑨/②⑩/③④⑦/⑤/⑥/⑧C.①/②⑧/③⑨/④⑦/⑤⑥/⑩D.①③④/②⑩/⑤⑦/⑥⑨/⑧6.下列句中的“相”字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③苟富贵,无相忘④伯乐相马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⑥黄泉下相见⑦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⑧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A.①/②③⑥/④/⑤⑧/⑦B.①②/③⑥/④/⑤⑦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D.①/②⑥/③④/⑤⑦/⑧7.下列各句中的“见”字与“对不起,请见谅”中的“见”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举类迩而见义远②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翼君实或见恕也⑤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⑥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A.①②④B.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④⑥8.下列句中的“数”字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倒为逆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⑤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⑥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⑦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⑧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A.①/②⑤/③⑧/④⑥/⑦B.①/②⑦/③⑥/④/⑤/⑧C.①④/②⑤/③⑥/⑦/⑧D.①⑦/②③/④⑥/⑤⑧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人皆得以隶使之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②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C.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D.①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诸侯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治理)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治疗)C.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惩治)D.同心一意,共治曹操(统治)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B.①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②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C.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②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D.①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②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空隙)B.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②安得广厦千万间(量词)C.①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悄悄地)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中间)D.①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②时时而间进(间或)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皆欣欣然有喜色B.往往死者相藉也羸兵为人马所蹈藉C.腥臊并御,芳不得薄薄暮冥冥,虎啸猿鸣D.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先帝大兴举国之兵以伐吴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何况供百人乎?④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⑤不爱天下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⑦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⑧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
⑨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⑩非常之谋难于猝发A.①③⑧B.②④⑥C.①⑤⑦D.③⑧⑨15.下面句子里加点的文言词,从词义的发展变化看,选出归类正确的一组()①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④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⑤先帝不以臣卑鄙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⑦宿将爪牙,若李广,程不识者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A.①②/③⑤/④⑦/⑥⑧B.①②/④⑥/③⑧/⑤⑦C.①⑥/③⑤/④⑦/②⑧D.①⑥/③④/⑤⑦/②⑧16.选出加点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①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②去来江口守空船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④沃野万里,士民殷富⑤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⑦呜呼!死生,昼夜事也⑧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视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⑩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A.①③⑦⑨B.②④⑥⑩C.⑥⑦⑧⑨D.⑤⑥⑧⑩17.下列句中“之”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变姓名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②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令也。
③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④佯狂不知所之。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⑦顷之,烟炎张天。
⑧宋何罪之有?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⑩吾欲之南海,何如?A.⑤⑥/②③⑦⑧⑨/①④⑩B.⑤⑥/①⑦⑧⑨⑩/②③④C.①⑩/②③④⑦⑧⑨/⑤⑥D.①②③⑦⑧⑨/④⑩/⑤⑥18.下列句中的“其”按意义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①百姓多闻其贤,未闻其死也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③君其勿复言,将令斯(李斯自指)得罪④欲加之罪,其患无辞乎⑤父在,观其言;父没,观其行⑥一之谓甚,其可再乎⑦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⑧吾子其无废先王之功A.①②/③⑧/④⑥/⑤⑦B.①⑤/②⑦/③⑧/④⑥C.①④/③⑦/②⑧/⑤⑥D.①③/②⑥/④⑦/⑤⑧19.下面“乃”字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乃甘宁也!谁敢来与我决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⑤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⑥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⑧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⑤/②④⑦/③⑥⑧⑨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C.①⑤/②⑦/④⑥/③/⑧⑨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20.下列“于”字按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蝉蜕于浊秽②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③复之秦,竟客死于秦而归葬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⑦嘉为先言于秦王曰⑧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⑨使出师于东门之外⑩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A.①/②⑨⑩/③⑥/④⑤/⑦⑧B.①⑨/②⑩/③⑤⑥/④/⑦⑧C.①③⑥/②⑩/④⑤/⑦⑧⑨D.①⑨/②⑩/③⑥/④⑤/⑦⑧21.下列加点的“为”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人以俭为美。
②吾记天圣公为群牧判官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④公为我献之⑤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⑥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⑦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⑧今日嬴之为公子足矣。
⑨窃为大王不取也。
⑩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A.①②⑦⑨/③④⑤⑥⑧/⑩B.①②⑦⑧⑨/③④⑤⑥/⑩C.①②⑦⑧/③④⑥⑨/⑤⑩D.①②⑦/③④⑤⑥⑧⑨/⑩22.下列加点的“焉”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且焉置土石?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④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⑦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⑧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⑨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⑩非曰能之,愿学焉A.①③/②⑦/④⑨/⑤⑧/⑥⑩B.①⑤/②⑦/③⑧/④⑥/⑨⑩C.①⑨/②④/③⑧/⑤⑥/⑦⑩D.①③/②④/⑤⑥/⑦⑧/⑨⑩2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而”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C.吾恂恂而起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4.下列句子中的“则”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非死则徙尔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B.①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C.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