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王崧舟特级教师,现任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
他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
他先后应邀赴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福州、广州、太原、南京、济南、郑州、杭州等100多个城市开设教学摩课200多节次。
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王崧舟作文公开课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王崧舟老师的作文公开课,那可真是一次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去之前,我心里还直犯嘀咕,作文课能讲出啥花样来?不就是讲讲怎么开头、结尾,怎么运用好词好句嘛。
可当我真正走进那间教室,一切的想法都被颠覆了。
王崧舟老师一登场,没有那种正儿八经、严肃刻板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他穿着一身简单的衣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里透着智慧和热情。
一开始,王老师并没有急着给我们讲那些所谓的写作技巧,而是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画。
这可不是一幅普通的画,画上是一个小小的庭院,院子里有一棵歪脖子树,树下有一张破旧的木椅,木椅上放着一本泛黄的书。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就这么一幅画,王老师让我们观察,然后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看到了树,有的说看到了椅子,还有的说看到了光斑。
王老师笑着点头,然后问我们:“那你们觉得这个院子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呢?”这一问,可把大家给问住了。
接着,王老师就开始引导我们发挥想象。
他说:“也许这是一个老人的院子,他每天都会坐在这张椅子上,翻看着那本已经看了无数遍的书,回忆着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听他这么一说,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一个孤独但又充满回忆的老人形象。
王老师又说:“或者,这是一个孩子的秘密基地,他放学后就会跑到这里,躲在树后面,偷偷看自己喜欢的漫画书,生怕被爸爸妈妈发现。
”哇,这一下,我的思路好像一下子被打开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在我脑海里涌现。
然后,王老师让我们把自己想到的故事写下来。
我拿起笔,心里想着那个孩子的秘密基地,开始写道:“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小院里,那棵歪脖子树像是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个小小的世界。
树下的那张木椅,虽然破旧,却承载着无数的秘密。
小男孩小明放学后,像一只欢快的小鸟,飞进了这个属于他的天地。
他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那本漫画书,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写着写着,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小明在院子里的样子,我能感受到他的紧张和快乐。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一)教学科目: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课文的意境描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尝试解释它们的意思。
三、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
四、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课文的意境描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后学习的重点。
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二)教学科目:数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 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2. 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要:一、王崧舟简介1.王崧舟个人背景2.王崧舟在语文教育领域的成就二、诗意语文的内涵1.诗意语文的定义2.诗意语文的核心理念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育实践1.以诗歌教学为例2.引导学生体验诗歌魅力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育成果1.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2.社会对诗意语文的认可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1.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突破2.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正文:王崧舟,一位在语文教育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教育家。
他独创了一种名为“诗意语文”的教育方法,为学生们开启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学世界。
诗意语文,并非字面上的理解,而是王崧舟老师对语文教育内涵的一种深化。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因此,他倡导在教学中融入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王崧舟老师的教育实践中,他常常以诗歌教学为例,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他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品味诗句、探讨意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诗歌的美。
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经过王崧舟老师的教育,许多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阅读、写作和表达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也使得王崧舟诗意语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了语文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教育成果,更在于它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突破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灵魂的火炬。
王崧舟《慈母情深》教案教案:王崧舟《慈母情深》一、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王崧舟的代表作之一,以真实、感人而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通过对母爱的描写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本文适合初中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不仅加深对母爱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庭关系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慈母情深》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理解故事情节,抓住主要人物特点;3.分析故事中表达的主题和意义;4.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热爱家庭,珍惜母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的主旨;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母爱的图片,让学生回答:什么是母爱?母爱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2.新知呈现(10分钟)3.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慈母情深》,然后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描写母亲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到温暖之情?c)你在故事中有什么共鸣或感想?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a)你在故事中是否认同母亲的观点和做法?为什么?b)母亲是如何影响儿子的成长的?有什么启示?5.个人思考(10分钟)让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母亲和母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6.共同分享(10分钟)让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写的短文,互相欣赏和点评。
7.归纳总结(5分钟)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母爱的重要性和家庭的温暖。
五、拓展延伸:1.通过观看相关电影或纪录片,进一步了解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2.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或孤儿院,感受弱势群体对母爱的渴望。
3.指导学生设计一份特殊的礼物,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母爱的伟大,并通过与小组成员的讨论和个人短文的撰写,进一步体察到母爱的珍贵。
同时,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也能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培养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王崧舟好的故事在我们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人,他们的存在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而王崧舟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一位平凡而又卓越的人,他的故事不仅让人感动,更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力量。
王崧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他们讲究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从小教育了王崧舟珍惜生活中的一切。
王崧舟从小就非常聪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著名的高中。
在学校里,他不仅是学生会的主席,还是班级里的风云人物。
他总是能够鼓舞同学们勇敢面对困难,鼓励他们不断进取。
在大学里,王崧舟选择了学习计算机科学。
他深深地被计算机科学的魅力所吸引,他迅速掌握了专业知识,并在一系列实践项目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知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通过开办培训班、教授计算机知识,帮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走出困境,改变他们的命运。
毕业后,王崧舟加入了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
在公司里,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师,还是一位优秀的团队成员。
他总是能够利用自己的技术实力帮助团队解决难题,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领导也认识到了他的才华和潜力,提拔他为团队的负责人。
然而,王崧舟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他始终保持着对技术的热爱,并且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
他积极参与一些开源项目,与其他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和分享。
他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走得更远。
除了在工作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王崧舟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他自己捐助了一部分资金,成立了一家慈善基金会。
他通过基金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资助,并且支持一些环保、健康和社会公益项目。
他坚信自己应该回馈社会,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温暖和正能量。
王崧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好人好事。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影响和改变世界。
他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条件,他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善良,让一切变得不一样。
王崧舟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一方面,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努力做到最好。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生于江苏苏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作家和散文家。
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独特的诗意语文创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还有着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被誉为“诗意语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就像一首诗,需要有诗意的表达和语言的凝练,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
对于王崧舟而言,创作诗意语文是一种态度和理念,是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多以家乡苏州和江南文化为题材,他深情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和人文风情,以及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一种清新脱俗、婉约动人的感觉,展现出了浓厚的诗意色彩。
在王崧舟的笔下,江南的小桥流水、古镇民居、山水田园都成为了诗意的符号,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江南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展现了一种淳朴、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
除了以江南文化为主题之外,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还涉及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对自然界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等。
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仿佛沉浸在一幅幅绚丽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画卷之中。
在诗歌创作方面,王崧舟的作品大多轻盈明快,细腻婉约,充满了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慰藉。
他用独特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怀和对美好的向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清新脱俗、情感绵绵的诗意海洋中。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和精湛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清新脱俗、令人陶醉的诗意风采。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涵,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心灵抚慰和情感滋润,成为了当代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同中辨异今晚终于盼来了第五讲《同中辨异》, 王老师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为例, 不徐不疾地为我们解读出了《普罗米修斯》独特的风格, 与其他4篇神话文本所不同的个性特征, 彰显出王老师精致的辨析力。
这堂课王老师将策略二“把握结构”在回顾的基础上又深入地进行了诠释,将文本结构细化为三个层次: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超验结构, 表层结构就是平日我们对于文本的基本分析, 包括文本的线索脉络、层次段落、过渡照应。
深层结构为语言文字背后潜藏的思维模式、文学母题、神话原型, 此处的“神话原型”将这节课所要解读的点引出来, 让听者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将文学知识作为基奠。
王老师讲解时永远用理论作为支撑, 有助于听者学习时将脑海中的脉络梳理清晰。
超验结构则为文本结构的最高层次, 包括审美、宗教与信仰。
细细品味, 莫然发现我们平日自认为“吃透”的课本, 原来都只是停浮于表面, 带着学生做足了“表面功夫”, 作为教师却没有再继续深入挖掘, 浅尝辄止怎会发现、归纳出文字背后的深层结构?再次从学习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感谢王老师!部编版教材中的神话文本共5篇, 分别为《羿射九日》(二下)、《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上), 王老师通过对这一组神话文本的解读, 引领听者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异同, 有怎样的个性特征。
以此类推, 来学以致用地发现不同文本有怎样不同的个性特征。
王老师先是运用《把握结构》这一策略对这一组神话文本进行第一次解读, 归纳出《普罗米修斯》的结构与其他四篇神话文本的深层结构都是相同的, 即出现困难--挑战困难--解决困难。
在解读文本结构的过程中, 我们了解了故事内容, 对文本内容有了大致理解, 这是个理解文本内容不错的方法!再谈这组神话文本, 我们不难发现, 神话所反映的都是人类对生命困境的诗性探索。
因为条件的受限, 科技的滞后, 人们对于一些自然问题、生命问题都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 于是进行了诗性探索, 于是产生了神话。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从外国元首的欣然题词中感受到万里长城的坚强、刚毅和庄重,从自选段落读文中感受长城的伟大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在“成千上万”的人们情不自禁的赞叹声中(让学生写老人、残疾人、外国友人、小男孩怎样登上长城,发出怎样的赞叹),在反复的诵读中,在对长城这位六百多岁高龄“老人”的年龄推算中,在对让我们激动、自豪、崇敬的句子寻找中,在对长城的歌颂与赞美中(写给长城的话),滋长一份内心的激动、自豪与崇敬。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在圆明园名字的书写和朗读中,一股叹惋、悲愤与庄严在心间弥漫。
打开课文抓着两个“不可估量”,将积郁着这段屈辱历史“不可估量”的愤恨和叹惋漫延开来。
直奔结尾,仔细看看都是什么“化为灰烬”,将对英法“鬼子”的仇恨化作一遍又一遍的朗读。
还是在“你还知道些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的引领下,从“宏伟建筑”“珍贵文物”“举世闻名”,聚焦“宏伟建筑”,从“八个有”到“无数个有”再到“化为灰烬”,巨大的落差,震撼着每个孩子的心。
接着在追问与反思中(对圆明园,对圆明园的毁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补充了一份阅读材料,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最后的一段写话(面对圆明园的断垣残壁,你有什么话想说),让孩子积蓄的情感得以渲泄,得以升华。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从恭恭敬敬地读课题中(慈母情深——慈母情——慈母情深),感受母亲的温暖和慈爱,感受要回报母亲的爱。
在学文前练习填空呈现重点段,学习生字词“皲裂”“攥”的读音与写法。
紧扣“鼻子一酸”,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找出文中让我“鼻子一酸”的细节。
通过对四个句子的回环复沓的理解、感悟、铺陈和深情诵读(1、七八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褪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将头伏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大声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将母亲的劳苦、艰辛、忙碌、疲惫和崇尚知识、关爱子女演绎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
最后在一曲深情婉约的《懂你》歌声中,将学生对慈母挚爱的情感升华到极致,不能不让人动容涕泪。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从诗人缪小明诗作《你是这样的人》感受到周总理可亲可敬,从自读课文中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总理的简朴、劳苦。
在“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的咀嚼品味中,孩子们从“一个、两把、一盏、如此而已”体会“极其简单”。
从房子原有主人及原有陈设的推想中,从房子成为总理的住宅后这个没有那个没有的排比式的设问中,比照出总理的简朴。
从一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和两杯热茶中,孩子进一步感受到泱泱大国总理的简朴。
从“审阅”一叠厚厚的文件感受到总理的劳苦。
从补充的阅读材料(总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中进一步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孩子们表达了对总理的深情厚意。
最后在戴玉强原唱歌曲《你是这样的人》中,师生肃立,泪眼迷蒙地观看总理一生的事迹片段,对总理敬仰和追思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我相信总理的伟大人格将永远镌刻在孩子们的心头,永远无法抹灭。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走进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在读准多音字读出词的节奏的基础上,弄懂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通过反复诵读让孩子们读出作者的跋山涉水、碾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成哭的画面。
通过对故园安静、优美、温馨、幸福场景的想像和描写,反衬出作者此时此刻身心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并化作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加以表达。
通过模拟妻子、儿子、老父、兄长对作者一次又一次“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的追问,感受作者重任在肩、义无反顾,深化对词作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长相思。
长相思呀长相思,在对课题的声声呼唤中将课堂演绎得尽善尽美。
跟随王老师,我与孩子们感受了《二泉映月》的精致和诗意。
一串又一串排比式的追问,一唱三叹式的朗读,循环往复式的渲染,将孩子们听觉、视觉,乃至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打通孩子们外部感受与内心体验的联系,引导孩子们层层深入地披文入情,将一道幽雅的风景,一段曲折的人生,一片感人的情怀,一首传世的名曲通过艺术的处理和再现,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根深蒂固地移植到孩子们的心中。
在《二泉映月》这节课中,我们不仅领略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的优美,而且感受了《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悲天悯人,更见识了什么是语文课堂诗的格局,诗的格律,诗的语言。
“语文充满劳绩,但我们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语文教学因王老师而诗意浓郁,语文教学因王老师而精彩纷呈,语文教学因王老师而硕果累累。
我们感谢王老师,我们紧随王老师。
诗意:文本理解的一种姿态——感受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胡曲《二泉映月》流下眼泪,激动地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笔者以为,这里的“跪下来”应该不是形体的姿态,而是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姿态”。
海德格尔说,人是“存在意义”的守护者,人理解世界,世界才不失去意义。
诚如斯言,或许正是小泽征尔“跪下来”的理解,《二泉映月》才获得它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
作为课文的《二泉映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理解它呢?就让我们走进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语文课堂,去感受他的“理解姿态”,去体验他和孩子们这篇课文中的诗意栖居!一首小诗,一副图画——理解这处“景”王崧舟老师把第一个教学层次定位在理解“二泉映月”这道“景”上。
教学伊始,他开门见山:《二泉映月》是一首名曲,也是无锡的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自己读读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一道风景的?在学生阅读,圈画,交流的基础上,王老师出示了文中体现二泉景色四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蜿蜒而来;流水淙淙,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这八个词语形象生动,“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情趣、韵味都尽在其中。
可是这仅仅是“教师的语文”,对孩子来说,却是八个孤立的、似懂非懂的字眼。
王老师是怎样让这八个词语“复活”,成为孩子心中的一首生动别致的“诗”,脑中的一幅栩栩如生的“画”的呢?美读。
语文教学中,我们带领孩子美美去读的,往往是优美的句段。
可是要把一个个词语美美地读出来,确实需要对词语的所构成的语境有一定的体悟。
学生似乎还不具备这样的功力,于是王老师便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感召着孩子,让他们受到感染,融入其中。
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告诉孩子,语文不光用嘴读,还要用眼睛读,用眉毛去读,用表情去读,用姿势去读。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王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轻轻的,柔柔的”。
在一遍一遍地美读中,尽管孩子们对词语还没有形成清晰美妙的画面,但是,他们对词语所有了心灵上的“意会”;尽管王老师心中的二泉和孩子们还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每个人心中的美是相通的,是美让师生的心灵在诵读中颤动起来,共振起来,灵动起来!想象。
王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
他没有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
感悟第三组词语“流水淙淙,静影成璧”时,一个女孩朗读后,王老师对学生说:“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请她再读一遍,随着她的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会儿,一个孩子说,流水从石缝流淌过,月亮照在二泉中,非常的宁静;紧接着一个孩子说,月亮映在二泉中,非常亮,非常圆;这时又一个孩子说,二泉中的月亮像一块洁白、透明的玉石;随后又有一个孩子说,流水淙淙地穿过石缝,流淌在二泉中,泉中月亮的影子像一块洁白、明亮的美玉!孩子的想象的“涟漪”在不断扩散,渐渐地,这两个词语丰盈了,活动了,成了一副副可观可感的画面。
当他们再读时,语调中,充盈着美丽,浸透出清亮。
体悟。
如果说,美读、想像是语言感性的点滴累积,那么体悟则是学生语言感性的统整和勃发。
当孩子对这八个词语形成了鲜明的表象,有了欲罢不能的情感时,王老师适时引导孩子将语言的“感”引向语言的“悟”。
这个过程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第一步,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这不是八个词语,其实,它就是——一副画,一首诗!孩子是愉悦的,因为在他们的眼前,“二泉映月”在他们的眼前不再是这八个单调的词语,而是是一幅优美流动的画面;孩子是沉醉的,因为“二泉映月”在他们口中不再是这八个无味的词语,而是一首韵味无穷的小诗。
第二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二泉映月‟这一副画,这一首诗吧!”此刻,孩子的诵读应该说是“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
第三步,“当我们置身在这幅画,品味着这首诗,是什么心情,有什么感觉?”优美、宁静、清幽,此时,“二泉映月”这首诗,这幅画,已沁入心脾。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进去,一起走进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这时,一股清泉汩汩流淌,一泓潭水碧波荡漾,一轮明月皎洁明亮,此情此景在清纯的童声中时隐时现,闪闪烁烁!“二泉映月”是一处写在文字中的风景,王崧舟老师牢牢地扣住八个词语,一唱三咏,给了它感性的画面,让孩子入情入境;给了它诗意的生命,让孩子如痴如醉!谁说语言是文字堆砌,谁说语文教学是文字的肢解,在王老师的语文课上,我们感受的语言是一幅幅画面,是一行行诗句,我们体验的语文教学是还语言以感性的存在,还儿童以感性的生命!情深似海——看王崧舟老师上《长相思》有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世之作《长相思》。
词中饱含着别离之情、思乡之情、心碎之情、无奈之情、隐忍之情……所有的情像是潺潺的河流汇聚成了汪洋深海。
而看王崧舟老师上课,就像是看他如何牵引着我们寻到那注入海洋中的河流,让我们一步步靠近,安下心静静地聆听,用心来感受其间所蕴藏的感情。
他上课不是浇灌般的,却更像是如雨滴般不动声息地滴落,缓缓而不间断,绵延地叩响学生心灵那方最为脆弱的天地,在他饱含神情的语言里沉醉、投入、学习。
王老师上课的情亦如海般将我们淹没,细细想来他所传到出来的感情是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完成的。
一、在情境中铺展出情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王老师就通过这样一个导入,为这节课奠定了感情基调。
并且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学生的心里有着徐徐春风拂动,还有那写了拆、拆了又写的家书,这些无形中都让学生的感情开始滋生出来,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在朗读中沉浸于情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