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丹寨民族高级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1次强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7
贵州高中语文文科会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锲而不舍B. 栩栩如生C. 心旷神怡D. 铤而走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流畅,是一篇好文章。
D. 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次考试,不能掉以轻心。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猎豹一样迅速地冲向终点。
B. 她的笑容如春日的阳光一般温暖。
C. 他的心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一样沉重。
D. 以上都是4. 下列古文中,属于《史记》的篇章是:A. 《左传》B. 《战国策》C. 《史记》D. 《汉书》5.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 下列成语中,与“画蛇添足”意思相近的是:A. 多此一举B. 画龙点睛C. 锦上添花D. 点石成金7. 下列文学作品中,属于现代派文学的是:A. 《红楼梦》B. 《围城》C. 《骆驼祥子》D. 《百年孤独》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品德高尚,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飘了,冬天的雪花落了。
C. 他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工作认真,还乐于助人。
D. 以上都是9. 下列成语中,与“杯弓蛇影”意思相近的是:A. 草木皆兵B. 画蛇添足C. 杞人忧天D. 掩耳盗铃10. 下列诗句中,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1. D2. B3. D4. C5. A6. A7. D8. B9. C10. A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基础知识(36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临邛.(qióng)鼙.鼓(pí)绰.约(chuò)衣钿.(diàn)B. 钗擘.(bāi)阑.干(nán)仙袂.(mèi)芷葺.(zhǐ)C. 白薠.(fán)罾.木(zēng)澧.浦(lǐ)薜.荔(pì)D. 蕙櫋.(mián)庑.门(wǔ)汀.洲(tīng)殷.岩泉(yǐng)2.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盘桓坐镇并行不悖气势凶凶B. 蛊惑漩涡迷天大谎轻描淡写C. 斑斓折中歌声缈茫永葆青春D. 拾掇妆饰好高务远临危受命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钓鱼台,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东面,环境清幽,“台下有泉涌出,汇成池,其水至冬不竭”(《明一统志》)。
B. 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C. 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整,眼下买房要慎重。
D. 四项协议顺利签署后,两岸大体上就能完成“三通”进程(通邮、通航、通商),这将为今后两岸关系更加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旱灾17日有加剧趋势,粮价可能再创新高,粮食面临进一步减产。
持续不断的热浪已经导致全美数十人死亡。
B. 今年4月底,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相继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C. 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D. 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许多调节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卷上做任何标记。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
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
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
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
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
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时,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
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
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
所以陈寅恪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
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
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
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
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
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
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4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菲薄(fēi) 漫溯(shuò) 酾酒临江(lì)B、攒射(zǎn) 埋怨(mái) 流觞曲水(sāng)C、酒馔(zuàn) 坍塌(tān) 浅尝辄止(ché)D、辖制(xiá) 阡陌(qiān) 命途多舛(chuǎ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诺大颧骨高谈扩论B、荏苒辟静张灯接彩C、荷包衙门恼羞成怒D、踌躇佳淆眼花潦乱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带有凛然不可侵犯的。
(2)原是仿效宫廷里皇帝传位的铁的法则,属天经地义不容。
(3)他们的白天都是这样打发过去的,但到夜晚却是如此过的。
A、神气质疑悉心B、神情质疑细心C、神情置疑细心D、神气置疑悉心4、依次填入下列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即日便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是他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A、但是便而且因此B、但是就并且因此C、然而便而且因为D、然而就并且因为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张平同学原来成绩一般,如今学习很刻苦,成绩直线上升,真让人刮目相看。
B、连云港海滨浴场,是你避暑的好去处,到那里你一定会又惊又喜,乐不思蜀。
C、如果你游黄山,见到那些奇形怪状的山峰,一定会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所震慑。
D、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很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其乐融融。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两会》上,九三学社建议,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公款浪费问题纳入“刑法”的调节范畴。
B、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C、在这次斗争中(“五卅”),警察没有任何的权威,在民众的结合力前面,什么权力都不中用了!D、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为乞丐的呢?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农村文化建设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贵州会考语文试题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一、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7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在中国的西南腹地,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贵州。
这里山川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贵州的自然景观以喀斯特地貌为特色,溶洞、瀑布、峡谷、峰林遍布全省,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贵州的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避暑纳凉的胜地。
而贵州的民族文化更是多姿多彩,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他们的语言、服饰、建筑、节日等都独具特色,为贵州增添了无限魅力。
贵州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省份。
近年来,贵州省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大数据、旅游等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贵州的未来,正像这里的山水一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希望。
1. 贵州的自然景观以什么为特色?A. 民族文化B. 喀斯特地貌C. 历史遗迹D. 气候条件2. 贵州的气候特点是:A. 四季分明,冬暖夏凉B. 四季如春,温差小C.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D. 气候多变,难以预测3. 贵州的民族文化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语言B. 服饰C. 建筑D. 农业技术4. 近年来,贵州省的主要发展方向是:A. 农业和渔业B. 重工业和制造业C. 大数据和旅游业D. 矿业和能源B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然而,信息的海量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这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其次,信息的过载使得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此外,隐私泄露也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一大隐患。
个人信息的不当使用和泄露,可能会导致个人权益的受损。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民族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大新县民族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频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颊使用0.5毫来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境丧失的原因包括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水和空气污染等等,这导致适宜于野生动物栖息的场所面积大大缩减,从而直接导致物种地区性灭绝或者数量急剧下降。
生境的丧失导致野生动物大块连续的栖息地被分割成多个片断。
这种片断化导致了以下情况:第一,片断化的生境具有更长的边缘与人类环境接壤,人类、杂草和家养动物(如家猫、家狗和山羊等等)能够更容易地进入森林,不仅导致边缘区生境的退化,还大大增加对生境内部地区的侵扰。
第二,有些动物需要轮流利用不同区域的食物资源,有些需要多种生境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或者日常生活的不同需要。
例如草食动物需要不断迁徙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并避免对某一块区域资源的过度利用。
但是当生境被隔离后,动物只能留在原地,不仅因为过度利用导致生境退化,还会因为资源匮乏而降低繁殖速度或导致死亡。
第三,各个片断之间野生动物种群无法正常迁移和交流,这种状况导致小种群出现,长期下去,这些隔离的小种群的遗传水平会下降,出现近交衰退等系列问题,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地区性的种群灭绝。
野生动物扩散能力的降低,也会对植物扩散产生影响,因为动物的活动会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花粉。
植物状况受到影响,自然会反过来作用于野生动物。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大熊猫。
由于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导致大熊猫难以抵御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包括正常的周期性环境变化,如每隔60~70年的竹子大面积开花,这是竹子维持其长期生存的策略,因为依赖竹子,特别是以竹笋为生的物种很多,旺盛的竹林养育了各种大量的动物物种。
这些动物数量过多最终会抑制竹子的生长。
大面积的竹子开花和枯死,导致这些物种的个体或死亡或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而会大大减少当地物种的数量。
但在一个地方不会是所有的竹子都同时开花,因而总会有一定数量的个体保存下来。
竹子通过有性繁殖使自己的遗传多样性得到复壮,因此,当地食竹子动物数量的急剧减少为竹子的旺盛生长提供了条件。
高二下学期第1次强考政治试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1.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对这句话能够如此明白得(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聪慧、令人伶俐的学问②哲学的任务确实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③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步履维艰,一事无成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被感知”。
上述观点的一起的地方在于( )①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实在,当做是第一性的东西②以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托于人的主观精神③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④以为意识不能离开物质而孤立存在A.①②B.②④C.①②④ D.①③④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B.德国古典哲学C.黑格尔的唯物主义D.费尔巴4.欧洲科学家发觉了一种能够在太空真空环境中生存的动物——缓步类,也被称作水熊。
不单单是太空,它们中的一部份还能够同时在真空和太阳辐射条件下生存,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觉的唯一一种能够在双重严酷条件下存活的动物。
这说明(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依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进展的②生物的存在与神灵有关③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存在和进展条件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④5.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朝闻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6. “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太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第一次学段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西班牙《趣味》月刊载文说,为了预防疾病的侵袭,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了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为的是能让人们延年益寿。
在药片综合症流行的今天,人们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在抢占市场的战略引导下,大型医药企业甚至开始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
文章说,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旨在确定那些最常见的“非疾病”。
调查结果显示200多种状态属于“非疾病”,名列首位的是老年人的一些怪癖,然后是倦怠厌烦的情绪、黑眼圈、秃顶、雀斑、招风耳、灰头发或白头发、分娩和时差反应等等。
商业公司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也属于健康问题。
性格腼腆被称为社交焦虑紊乱;工作中缺乏恒心和自制力则变成注意力不足;失去至亲或是一段感情破裂带来的痛苦成了创伤后抑郁症。
为此,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最为人所知的氟西汀。
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类型,比如荷兰科学家宾格豪尔斯在对3%的荷兰人调查后提出的“空闲病”,表现为一些人对假日或空余时间无所适从。
还有“思乡病”,通常是指那些移居他国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另外,还有蜘蛛恐惧症、天文恐惧症、恐雨症和恐海症等一系列精神病学上记录在案的恐惧症。
目前医药产业经常使用的另一个策略是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
比如说把疲倦定性为慢性疲乏症状,或是把周期性的腹泻和便秘定性为应激性结肠炎的症状。
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是合法的,这和医药产业夸大其词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汉诺威达特茅斯医学院的莉萨·施瓦茨提醒人们注意避免把一些日常的小问题诊断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倾向,比如认为普通的鼻腔黏膜炎是过敏性鼻炎等。
高二下学期第1次强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有着赏雾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向。
神秘、迷离、缥缈、空寂,雾的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
可不知从何时起,美好而纯净的雾,离我们却越来越远,再难寻觅,取而代之的,变成了“雾霾”、“灰霾”。
那么我们常说的“雾都’’中笼罩的究竟是雾还是霾?从2020年底开始,一直被公众热议的PM2.5和雾霾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
”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二是空气中有凝结核。
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从古对今都流传着许多有关雾与天气的谚语,比方说“十雾九晴”、“雾得开,三天晴,雾不开,冷死人”、“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
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籍《尔雅•释天》中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霾”。
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在当时的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地区这样的霾并不少见。
而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这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
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 0%时,即可判识为霾。
”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 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 0%的为霾。
8 0%一9 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
霾和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
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却仍然留在空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
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
颗粒物的全体家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
按个数计算,每立方厘米的大气中含有的颗粒物数量可能上亿;按个头计算,它们的粒径大小可从几个纳米到100微米。
颗粒物的概念对于公众来说可能较为陌生,但它的组成部分——PM2.5则在2020年迅速蹿红,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 0。
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称为大气污染的元凶。
2020年底,这一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大气环境化学专业术语入选了2020年民生专题十大流行语;2020年7月,PM2.5被收录入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第11期)1.下列对雾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B.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为“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C.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霾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 O公里,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
”D.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
80%一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雾霾天气,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
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大多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
B.雾是指近地面空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C.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
D.霾会造成空气能见度低的现象,这是因为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
汉末扰乱,关东皆震。
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
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
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
”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
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
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
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
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
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
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
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
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
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
陈留太守枣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
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
太祖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
其时岁则大收,丰足军用,摧灭群逆,以隆王室。
不幸早没,祗子处中,加官封爵,以祀祗不朽之事。
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子先嗣。
先薨,无子,国除。
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
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任峻传》)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胜:拿起B.若权行河南尹事权:权衡C.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别:另外D.中外贫宗,周急继乏继:接济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任峻多谋善断的一组是(3分)①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②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③峻常居守以给军④为复阵以营卫之⑤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⑥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任峻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
在东汉末年董卓乱政之时,关东震惊,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他劝说杨原首先发兵讨伐董卓。
B.任峻解决供给,完善了屯田制。
任峻做典农中郎将时,招募老百姓在许都附近屯田,收到租谷几百万斛,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C.任峻主管后勤,机智运送辎重。
由于乱贼抢劫,任峻让千辆马车组成一队,分十路前行,组成双层军阵护卫,使敌贼不敢接近。
D.任峻通晓事理,宽厚而重信义。
他常常有建议,曹操很善待他;他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并周济穷困的亲戚族人,为人们所称赞。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
⑵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谒金门·春半朱淑真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8.“愁来天不管”语言浅近而打动人心,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9.词的下片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但愿长醉不愿醒. ⑵月涌大江流.(3) ,芙蓉泣露香兰笑. (4) 海鸥何事更相疑. (5)念桥边红药, . (6)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一生傲然苦不谐在红学的道路上,沿着学术与大众接受、趣味阅读的交叉重合地带,他走出了一条奇异的人生之路,终成一代红学大家。
这,有时看上去几乎是神话,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1947年,这是他在红学上扬帆起航的年代,他作为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赏识和垂顾,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充实了大家对曹雪芹的认识,使考证派获得文献上的新支持得以昂然前行,因此受到胡适的推崇。
再比如,2020年已是年近八十八岁的他,一年中有八部著作出版,在耳聋目盲的情境下奋笔快写,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称为是罕见的学术“大跃进”。
他,便是周汝昌。
红学之路,是风雨路,也是显学之路,二者,周汝昌先生可谓兼得。
他因研究《红楼梦》而处于聚讼纷纭、是非争议的中心,也因红学而成为少见的学术畅销书作家。
从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开始,他就处于红学的论争中心。
他的文献资料总被引述,但他的观点也总是飞矢追逐的靶子。
周汝昌先生曾不无自嘲地说,我的衣服已经被撕得褴褛不堪,但他们却是使用我提供的材料编制了自己的盛装。
周汝昌先生认为,他在为人之怪(乖僻)上,与曹雪芹相似,都是不同俗流,也不愿意从善如流,他们都是有满腔积愤难以自诉,需要发愤著书以自遣。
这种自比,使他钻入曹雪芹的心灵深处,与曹雪芹展开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对话,创作了无以收束的雄文。
其实,我们不妨把周汝昌先生所有的红学著作都看作是与曹雪芹的心灵秘语,这里充满了对话的私语性。
他自负与曹雪芹心灵相通,与曹雪芹所赞颂的人物一样,都是正邪两赋之人,出离于俗界凡间,一方面万人嘲谤,一方面又超于万万人之上。
他曾在《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中如此描绘曹雪芹,“倘若细究起来,雪芹是大智慧者,他那话(“愧则有余,悔则无益”)含蓄的内情恐怕还深还厚得多。
那‘无益’,也许并不是顽固不化,执迷不悟,死不回头;而是这种悔者,本来丝毫没做什么错事,倒是做极高尚极善美的事——可结果呢?做错事坏事的万人都功成名就,位高禄厚,洋洋乎自得,而这个做好事的曹雪芹,却落得‘万目睚眦,众口嘲谤’,一生忍辱负垢,受尽了欺侮贬抑、诬陷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