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对比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932.45 KB
- 文档页数:7
《稻草人》文章解析稻草人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在其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现实与理想的思考与探索。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主题意义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对《稻草人》进行解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在《稻草人》中,主要出现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主角周博文和胡四子。
周博文是一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高度的理想追求和孤独的心灵。
而胡四子则是一个务实而粗犷的农民,代表着广大农民阶层。
他们两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周博文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抱有强烈的不满,他对于贫穷、不公平和愚昧等现象深感无力。
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真理和美的追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
但是他的理想在现实中却遭遇了巨大的阻力,最终导致他的精神崩溃。
而胡四子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民形象,他务实、粗犷,对于现实并不抱怨。
他以自己的双手劳动来谋生,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较为简单。
他并不渴望改变社会,只是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渴望通过周博文的形象来呼吁知识分子要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改革与建设中。
同时胡四子的形象则体现了大多数劳动者对于现实的接受与适应。
这两个形象都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主题意义探究《稻草人》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的思考与揭示。
作品通过周博文和胡四子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展示了现实社会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以周博文的精神崩溃来暗示了这种冲突的无法调和。
作品中,周博文对于社会的不满和理想的追求,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担当,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力与困惑。
而胡四子则代表了农民阶层对于现实的接受及对于物质生活的简单要求。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作品揭示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并以周博文的精神崩溃来暗示了这种矛盾的无法解决。
作品告诉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理想并非唯一的选择,接受现实并努力改善现实,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
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作者:胡小燕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6期摘要:热奈特叙事理论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叙事策略分析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的应用,网络语言和网络用语成为人们叙事、阅读的重要媒介,本文试图用经典理论解读地瓜熊老六的博文《当大清帝国遇上大英帝国》,探索网络语言特殊魅力背后的结构组成,为自媒体时代的典型叙事模式找寻优势与缺陷。
关键词:热奈特;叙事理论;微博;大清帝国杰拉尔·热奈特是法国著名的叙事学理论家,他在其早期学者作为先声的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和作为范式的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1]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在其1972年发表的《叙事话语》中指明了“叙事”包含的三层概念:“叙事”(即叙事话语,指陈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故事”(叙事话语陈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述”(讲述话语产生的叙述行为),以“叙事”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叙事”和与其相关的另外两个层面——“故事”和“叙述”间的复杂关系[2]。
同时,他主张将叙事策略从时序、语式、语态三个层面来衡量。
博客,英文Blogger,为Web Log的混成词英译而成。
它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记;是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或者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
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
微博同微信、客户端一起成为网络媒体“两微一端”重要形式。
“当大清帝國遇到大英帝国”,是网络博客地瓜熊老六的一篇博文,针对中国企业在英国造核电站,引起英国舆论的争议,对此英国BBC电视台采访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的一段录像,引发热议,在此基础上,网络写手,用网络语言叙述了这个事情的背景和相关外延。
(下文将该网络博文简写为《当》)。
一、博文中的叙事时序热奈特在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研究中研究的重点是叙事作品中的叙事时间,在他的长篇论文《论叙事文话语》中,他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叙事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区分了作为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的故事时况和作为叙事文本中具体体现出来的时间状态的叙事文时况,具体研究了叙事文时况中的时序、时长、频率等叙事问题[3]。
感恩的教育分析感恩教育,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其实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对父母的帮助说一声“谢谢”,或者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后露出的微笑。
这些都是感恩的体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感恩教育的案例,了解一下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案例一:从问题到感恩的教育转变我们班上有个叫博文的孩子,他总是我行我素,和同学关系紧张,经常用武力解决问题。
他对老师的批评也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我尝试过严厉批评,但效果不佳。
后来我发现,他的问题行为背后是缺乏感恩之心。
博文的家庭条件很好,但父母只关注他的成绩,物质上过于放任。
母亲对他溺爱有加,导致他习惯了索取,不懂得分担。
我意识到,博文最需要的是感恩教育。
我开始在班级中营造感恩的氛围,通过板报、歌曲、图书角等方式,让学生们感受感恩的重要性。
我还组织了各种活动,让博文参与其中,体验成功和爱。
同时,我也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们成为孩子的感恩榜样。
案例二:一堂关于感恩的课在一堂课中,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去见上帝,上帝给了他们食物,一个人感激地说“谢谢”,另一个人却无动于衷。
结果,只有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
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上帝让说“谢谢”的人进天堂?接着,我让学生们回忆父母为他们付出的点滴,让他们体会父母的爱。
我还让学生们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表达感激之情。
在信中,孩子们充满了感激,家长们看了也非常感动。
案例三:感悟亲情,学会感恩我让学生们看了几张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图片,帮助他们回忆和父母相处的日子。
然后,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一架即将坠毁的飞机上,只有五分钟时间写下遗言。
孩子们写完后,我让他们大声念出来,很多孩子都泣不成声。
通过这个环节,孩子们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相信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对父母多一份理解和关怀。
案例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我引导学生把感恩的对象从父母扩展到老师、同学、社会和大自然。
我让他们说出感谢的话,他们可能会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同学的帮助,感谢阳光的温暖等等。
2012年第3期(总第91期)摘要: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标题制作、切入角度、信息含量、逻辑规则、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佛山日报》两则同题材新闻评论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在这一关乎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事件中两则评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而思考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如何有效地依据事实选择、提炼和表达观点,更好地发挥其在正确引导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佛山日报》小悦悦事件报纸新闻评论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的两岁女童小悦悦在马路上被两车先后碾过,目睹此事件的10余名路人和途径车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冷漠以对、见死不救。
最后伸出援手的是一名拾垃圾的阿姨,可惜为时已晚,小悦悦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佛山“小悦悦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中国社会对道德危机的激烈讨论,也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广泛而持续的关注。
包括《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在内的中央和地方媒体纷纷通过社论和个论的形式表达了对道德缺失的反思。
而处于这一事件“风暴中心”的《佛山日报》没有直接发表社论对其进行评价,而是采用春秋笔法,规避风险,借助数篇专栏评论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报社的态度。
本文以2011年10月17日和2011年10月18日刊载在《佛山日报》“观察”版面“视点”专栏的两则新闻评论《发表完道德演说以后怎么办?》[1]和《弘扬温暖,救赎冷漠》[2]为例,通过比较分析两则评论的标题制作、切入角度、信息含量、逻辑规则和语言风格,探讨在这一关乎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事件中两则评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而思考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如何有效地依据事实选择、提炼和表达观点,更好地发挥其在正确引导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两则新闻评论比较分析的内容(一)标题制作比较标题制作是报纸新闻评论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体现同题材新闻评论差异的指标之一。
社论标题的句式比较长,而且官方语言很浓,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正统,一般不会使用修辞手法[3]。
新媒体数据分析答:所谓系统集成(SI,System Integration),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
系统集成可分为设备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两大类。
设备系统集成也可分为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安防系统集成。
2、简述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定义。
答:所谓网络系统集成,是指根据应用的需要,将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网络系统软件、网络基础服务系统、应用软件等组织成为一体,使之成为能够满足设备目标并具有优良性能价格比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过程。
3、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是借助于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以构成智能建筑BA(Building Automation,楼宇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和CA(Communication Automation,通信自动化)三大要素作为核心, 将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信号经过统一的筹划设计综合在一套综合布线系统中, 并通过贯穿于大楼内外的布线系统和公共通信网络为桥梁, 以及协调各类系统和局域网之间的接口和协议, 把那些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 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什么是安防系统集成?安防系统包含哪些子系统?答:安防系统集成(Security System Integration)是指以搭建组织机构内的安全防范管理平台为目的,利用综合布线技术、通信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将相关设备、软件进行集成设计、安装调试、界面定制开发和应用支持。
安防系统集成实施的子系统包括门禁系统、楼宇对讲系统、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电子巡查、一卡通、停车管理、消防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
5、试描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步骤和设计原则。
2023年3月第39卷㊀第2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Mar.,2023Vol.39㊀No.2收稿日期:2022-12-25基金项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 新文科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MTIJZW202116)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五四时期广东红色翻译家研究(1902 1930) (2022GZGJ229)㊁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新文科视野下广东工业大学省级一流翻译本科专业建设探索 (广工大教字202259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欧阳东峰,女,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研究㊂穆雷,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㊁翻译教育和语言服务研究㊂陈金怡,女,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翻译研究㊂引用格式:欧阳东峰,穆雷,陈金怡.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 2021):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文,2023(2):150-158.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 2021):问题与思考欧阳东峰1㊀穆雷2㊀陈金怡3(1.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㊀510006;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㊀510420;3.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湛江㊀524023)摘㊀要:翻译史博士论文是翻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20年来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2000 2021)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考察这些博士论文涵盖的研究主题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分析当中体现的问题意识㊁辩证意识㊁创新意识以及方法论意识,阐述历时变化和特征,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学界对翻译史研究现状和研究意识的思考,推动翻译史研究的进步与发展㊂关键词:翻译史研究;博士论文;研究现状;研究意识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2-0150-090㊀引言古语云: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㊂ 只有了解和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模式,才能准确地把握现在,科学地展望未来,翻译史研究聚焦学科自身的发展史,关照历史上人类翻译活动之体相,揭示因果相续之连环,是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穆雷,2021:227)㊂翻译史博士论文是翻译史的研究之成果,有重要的研究价值㊂本文对2000 2021年研究翻译史的281篇博士论文进行系统梳理,文献来源于CNKI㊁维普数据库和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等,呈现了这20来年里翻译史博士论文的情况和发展动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状,总结规律,探讨对策㊂1㊀2000 2021年翻译史博士论文分析翻译学研究涵盖翻译行为和译文的研究,以及针对翻译研究之研究,前者细分为纯翻译研究(含理论翻译研究㊁描写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含译者培训㊁翻译工具㊁翻译批评),后者则为翻译之元研究(Holmes,2007:67-80)㊂翻译史研究虽然没有在霍姆斯的翻译学构想里有适当的位置,但它是基于翻译学基础,具备历史学的学科特性和研究视角的分支研究㊂翻译史研究可划分为两㊃051㊃㊀欧阳东峰㊀穆雷㊀陈金怡㊀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 2021):问题与思考㊀大类:一为针对翻译行为及译文的研究,二为针对翻译史研究的研究㊂前者细分为五类:要素(译者史㊁译著史㊁译本影响史㊁译论史等)㊁媒介(笔译史㊁口译史㊁机器辅助翻译史)㊁题材(文学㊁宗教㊁技术㊁政治㊁新闻㊁商业等)㊁时空(通史㊁断代史㊁全球史㊁区域史)㊁方向(顺向翻译史㊁逆向翻译史)㊁符号(语际翻译史㊁语内翻译史㊁符际翻译史);后者则分为翻译史研究史和元翻译史研究(郑穹,2020: 33-34)㊂本文关注以翻译史为研究对象的翻译学博士论文,所涉及的主题以特定历史时期里与翻译相关的事件㊁人物㊁思想㊁文献㊁会议㊁机构㊁语种等进行界定,即译事史㊁译者史㊁译著史㊁译本影响史㊁译论史等㊂本文收集的翻译史博论共281篇,来自两岸四地50多所高校㊂数据表明,翻译史研究博论数量在过去20来年里有较大变化,从2000年仅为四篇,后逐步增长,在2012年达到了峰值36篇㊂另外,在2008 2011年间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中,有三篇翻译史研究论文入选:‘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影响 傅译 约翰㊃克利斯朵夫⓪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和接受“和‘ 中学西传 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 1911) 以英语世界为中心“,充分体现了翻译史研究的实力㊂20年来翻译史博论成果颇丰,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分析,下面从研究主题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展开㊂1.1基于研究主题的分析翻译史博论研究涉及的主题呈现多元态势,本文收集的博论按研究主题可划分为译事㊁译者㊁译论以及综述类研究,具体可分为时期研究㊁地域研究㊁人物研究㊁作品研究㊁专题研究㊁思想研究㊁运动研究㊁语种研究,机构研究等㊂在20来年里翻译史博论的研究主题中,作品研究占比最高,共108篇,接近总数四成,其余依次为人物研究,58篇,占比五分之一;时期研究和专题研究,分别为37篇和30篇,分别占比13.2%和10.7%;思想研究26篇,占比9.3%;运动研究八篇,占比2.8%,语种研究七篇,占比2.5%,以及地域研究和机构研究分别为五篇和两篇㊂具体统计表如下:表1㊀2000—2021年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统计表研究主题作品研究人物研究时期研究专题研究思想研究运动研究语种研究地域研究机构研究论文数量108583730268752占比38.4%20.6%13.2%10.7%9.3% 2.8% 2.5% 1.8%0.7% 1.1.1译事研究译事研究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内容包含翻译作品㊁翻译运动㊁翻译地域㊁翻译语种㊁翻译机构等,研究者以新的背景㊁视角和方法分析翻译作品,探索翻译运动以及译事中所涉及的地域㊁语种和出版机构等话题㊂如基于历史背景㊁发展阶段㊁成果作品和评价反思,运用学科综合知识和研究方法,围绕李提摩太的西学著译进行研究,重现这段中西文化交流史(张涌,2016)㊂再如以‘世界文学“‘外国文艺“和‘译林“三家翻译文学的主流期刊为研究对象,从译介学理论出发,对外国文学引入与中国文学系统内部需求之间的关联和受制因素进行分析,阐释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文学系统产生的影响(卢志宏,2011)㊂译事研究的史料经典性须以研究角度的理论时代性为观照,才能不脱离历史背景,不局限孤论译事(耿智等,2020:132-140)㊂1.1.2译者研究和译论研究译者译论研究包括人物研究和思想研究㊂翻译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译者,因为只有包括译者㊃15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2期㊀在内的人才能承担社会因果的责任,只有通过研究译者及译者的社会关系(客户㊁赞助人㊁读者)才能理解翻译为何会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地点发生(Pym,1998:xxiii-xxiv)㊂从2000年到2021年,翻译史博论涉及传教士研究13篇㊁林纾研究10篇㊁鲁迅研究9篇,此外,特别关注的有严复㊁林语堂㊁朱生豪㊁梁实秋㊁周瘦鹃㊁吴宓以及一些汉学家等㊂在译者研究中,研究者一般以译者生平为切入点,考察翻译经历和个人活动,深入分析译作,再从译作反拨译者思想轨迹和翻译风格㊂如‘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 方法论的视角“结合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论述其翻译思想和价值取向,拓宽了翻译家的研究视野(孙吉娟,2020)㊂翻译史研究中的译者研究结合译者翻译活动的个人特点和译者行为的时代脉络进行考察和评价,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译界 译史研究,以人为本 的理念㊂译者研究强调人的主体性,译论研究重视理论的客观性,突出其在历史演变中的形成㊁发展㊁变迁以及用于描写和解释翻译活动的适用范围和启示意义㊂如‘西奥㊃赫曼斯翻译理论研究“一文阐释了赫曼斯的主要翻译理论创见,建构其理论体系,如等值批判理论体系㊁翻译规范理论体系㊁社会系统理论体系等,通过译论史研究界定赫曼斯翻译理论的体系内容(刘宏,2020)㊂鉴于翻译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跨学科视野是翻译史研究的天然属性和必备条件,因此,从只关注译史活动独立发展的内部史研究到涉及社会文化进程的外部史研究,从重在逻辑推演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到重在事物共性规律的自然科学理论都会对翻译史研究提供启发(穆雷等,2015:115-122)㊂1.1.3综述类研究综述类研究包括专题研究和时期研究,专题研究是指针对某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如‘系统中的戏剧翻译 以1977 2010年英美戏剧汉译为例“将英美戏剧汉译为专题,以多元系统论和文学操控论为理论框架,研究制约因素㊁操控改写和对译入语文化的建构作用(温年芳,2012)㊂时期研究则以年份或阶段性时间为梳理线索,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成果综述,在全面系统整理史料的同时,加以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总结观点㊂20年来翻译史博论主要研究了清末民初㊁延安时期㊁五四时期㊁新中国成立以来㊁新时期等具有代表性的时间阶段㊂如‘翻译相异性 1910 1920年 小说月报⓪对 异域 的表述“以文化 他者 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表述为核心问题,探讨中国新文化孕育成型时期各种中外文化因素相互渗透的复杂态势(吴燕,2006)㊂专题研究和时期研究有可能产生重叠,探究某一个专题在某一个时间段的所有成果和共同特征,揭示内在规律㊂在综述类研究中,综是述的基础,述是综的目的,综而不述是无观点的事实,只述不综是无依据的结论㊂综述类文章梳理总结,评价前人的研究成果,考察当前研究现状㊁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融入研究者的批判性思考,考验归纳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成为后续研究的起点㊂在选题方面,翻译史博论反映出研究者非常重视译家译事译论研究,角度多元,方法多样,大大拓宽了翻译史研究的领域㊂但随着翻译史研究主题的深入,对研究者在史料的搜集㊁鉴别和选择上的要求愈加严格㊂ 凡以言史料所从出也㊂然此种史料散在各处,非用精密明敏的方法以搜集之,则不能得㊂又真赝错出,非经谨严之抉择,不能甄别适当㊂此皆更需要有相当的技术焉㊂ (梁启超, 1998:69)中西翻译史发展悠久,史料众多,如何针对研究主题钩沉史料,辨析甄别,有效取舍,是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的保证㊂在史料的挖掘㊁收集和整理上,一方面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准说明研究主题的越好;另一方面, 断章取义地引用史料是一种极常见的毛病 (严耕望,1998:35)㊂须紧密结合历史文化语境,用三角验证法或多重证据法分析评价,达到观点的一致性㊂深化翻译史研究,㊃251㊃㊀欧阳东峰㊀穆雷㊀陈金怡㊀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 2021):问题与思考㊀选题至关重要,研究者应当尊重史实,着眼当下,结合学科的时代发展趋势,保持研究的严谨性,选取适当的研究主题,推动翻译史研究向前发展㊂1.2基于研究视角的分析(翻译史)这一多学科㊁多元性的研究模式,使这一学科在20世纪下半期不仅成为外语研究者㊁翻译学学者驰骋的领地,还使一批比较文学㊁科学史和文化史学者的深度参与,成为翻译史界研究的常态㊂ (邹振环,2017:381)在281篇翻译史博论里,特别是近十年来,研究者采用的学科视角除了翻译学和历史学这两门源学科之外,伦理学㊁社会学㊁传播学㊁人类学㊁阐释学㊁符号学㊁解构主义㊁女性主义㊁操纵论㊁美学㊁精神分析学㊁后殖民等多元理论视角凸显了翻译史研究的跨学科性㊂如‘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 孙子兵法⓪英译研究“按时期展现不同译本的文化特点和历史地位,考察‘孙子兵法“译本在英语世界的译介㊁传播㊁接受和变形的轨迹(吴莎,2012)㊂再如以‘谈天“底本Outlines of Astronomy以及不同时期的译本作为一手史料,从概念厘清㊁翻译方法㊁译名废立等层面对史料进行耙梳钩沉,进而探究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刘晗,2021)㊂此外,有研究者以 场域 惯习 资本 等社会学概念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许敏,2018)㊂这些研究者的跨学科意识都给翻译史研究带来了丰富多元的理论视角㊂翻译史博论理论视角的发展与期刊文章基本保持一致,如‘ 人史 抑或 文史 论中国翻译史研究的社会学视角“,该文章以社会学为理论视角,与翻译史研究进行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得出先人后文㊁以人为本的翻译史治史理念(欧阳凤,2021:105-114)㊂翻译史博论与翻译史期刊文章趋同的理论视角体现了翻译史研究鲜明的学科需求和多元的研究视野㊂翻译史研究是动态开放㊁兼收并蓄的,各种理论资源都可能进入翻译研究者的视野㊂翻译史研究对象的多元性决定了翻译史研究的复杂性㊁丰富性和多学科依附性,翻译史研究应当成为翻译学中最具跨学科迁移能力的一个学科分支(屈文生,2018:830-836)㊂与此同时,在进行学科理论借鉴的同时,研究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和基于翻译研究问题导向的思路,才能回归翻译学科,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㊂1.3基于研究方法的分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除了需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系统的学科理论之外,还需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金立鑫,2007:7)㊂纵观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虽然可以根据实践将方法论进行划分,但是按照不同研究目的划分的研究模式彼此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常以共存的方法存在于同一个研究项目中(穆雷,2011:3)㊂正可谓史无定法,在一篇翻译史研究论文中,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法共存㊂翻译史博论运用的方法可以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具体为个案研究㊁语料库㊁调查法㊁历史档案研究等,人文主义研究方法主要为理论论证法㊁文献分析法㊁归纳演绎法等㊂在281篇翻译史博论中,个案研究约占一半,使用频率非常高,另外由于近年来对翻译技术的引进,语料库工具使用逐渐增加,研究者以史料为基础,进行描述性㊁解释性和探索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解决翻译史的研究问题㊂如‘翻译与现代汉语白话文的发展 基于历时复合语料库的研究“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料,利用语料库工具呈现翻译与现代白话文的发展历程(赵秋荣,2013)㊂该文将现代汉语白话文进行语料库数据归类,再分析规律,推导出研究结果㊂语料库分析的显著特点是快捷高效,增强㊃35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2期㊀数据分析的客观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它除了用于语块研究,还可用于揭示有规律的语言特征,展现译文风格或译者风格㊂除此之外,语料库方法和其他实证研究法如抽样㊁访谈㊁问卷调查等以及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相结合,能够充分利用材料,拓宽研究者思路,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穷尽性统计了1978年至2007年从国外引进并翻译出版的图书书目,并综合性运用研究方法,从共时和历时层面探讨社会运行机制和翻译人才培养问题(魏清光,2012)㊂对比博论,翻译史期刊论文的研究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研究方法,如‘近十年我国口述史研究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一文,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研究口述史论文的年度分布㊁引文情况㊁期刊分布㊁作者分布㊁机构分布和研究热点等(唐恒等,2019:80-86)㊂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能够形象直观地呈现研究数据,发现研究问题,为翻译史研究者带来了方法运用上的创新与启示㊂此外据统计,产出翻译史博士论文的院校专业涵盖翻译学㊁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㊁中国古代文学㊁中国现当代文学㊁中国语言文学㊁英语语言文学㊁法语语言文学㊁德国语言文学㊁日语语言文学㊁亚非语言文学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㊁历史文献学㊁专门史㊁宗教学㊁政治学㊁外国哲学㊁法律史㊁教育史㊁文艺学㊁藏学等,其中翻译学博导数量从原来20余所院校约30位增加到了如今53所院校160位,这些发展变化为翻译史博士论文的视角多维和方法多元提供了更好的条件㊂但翻译学博士生若要做到 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严耕望, 1998:35),需要克服知识结构先天不足的困难,注重史学方法及其他相关学科方法的训练和积累,整合学科资源,发现问题,解释现象,注重史料搜集的科学性㊁理论认识的全面性㊁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㊂1.4问题与思考首先,翻译史博论选题呈现一定程度的倾向性,如数据所示, 作品研究 主题的研究频率较高,相对而言, 地域研究 和 机构研究 较少㊂研究者可在 作品研究 这一主流基础上,拓宽主题选择范围,以思想㊁地域㊁机构㊁运动等为研究对象,考察翻译现象与社会㊁历史㊁文化等关系,解决翻译学问题;其次,翻译史研究的多元理论视角凸显其跨学科性,为拓宽翻译研究的视野,超越外语学科背景研究的局限性,深入学习理解新理论仍必不可少,研究者须拓宽视角,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理论应用及其创新应紧密结合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找到研究切入点,避免套用和误用理论㊂再者,在翻译史博论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在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运用,但其中有些文章研究方法仍然陈旧单一,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过程当中须根据研究对象,借助多种工具,处理数据信息,通过综合运用和系统分析,提高研究的灵活度,更全面地解释现象,说明问题㊂总之,翻译史博论研究在选题㊁视角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研究者当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寻求突破和创新,发展新的学术生长点㊂2㊀2000—2021年翻译史博论研究意识分析以上数据显示,翻译史博论在研究主题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不断突破创新,其中蕴含的研究意识如问题意识㊁辩证意识㊁创新意识和方法论意识充分体现了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有助于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把握事物规律,科学处理问题㊂㊃451㊃㊀欧阳东峰㊀穆雷㊀陈金怡㊀中国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分析(2000 2021):问题与思考㊀2.1问题意识问题是做学问的原动力,问题意识也是学者的基本素质(冯全功等,2018:104-111)㊂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研究问题来自对历史的叩问㊁对现实的观照㊁对阅读的思考㊁与同行的论辩等,是生发出有学术性㊁延续性和拓展性选题的保障㊂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可以明晰研究者的思路,寻找潜在的研究主题,提高研究的可行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从可能性推导出确定性的过程,善于发问㊁敢于发问决定了研究的起点和高度,它不是指随意地没有依据地发问,而是针对具体史料,理清历史脉络,结合文化语境,敏锐地提出有逻辑性和代表性的问题㊂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根据地的翻译活动研究 以布迪厄资本理论为视角“一文当中,研究者提出了延安翻译活动与延安抗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为延安政权构建形象并取得法理性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何体现延安在生死存亡时刻的领导力和创新力以及为延安政权生成战斗力的机制等?该文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不仅合理运用了布迪厄资本理论中四个主要子资本概念(经济资本㊁文化资本㊁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而且说明了这四个子资本与场域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资本理论进行了很好的解读和补充,同时通过翻译史料体现了翻译活动及其产品在具体社会活动中的作用机制(王祥兵,2015)㊂研究发问表明了研究者鲜明的问题立场和批判意识,为后续的研究假设和论证开展打下基础㊂近年来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日益明确,一方面是学术规范和学术使命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保证㊂正如许钧指出,做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研究应该正本溯源,应该根据什么样的翻译问题,根据手中有什么样的材料,再去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许钧,2019:1-11)㊂在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问题并非多多益善,以2~4个精准到位且逻辑严密的问题为宜㊂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跟一般的问题不同, 是什么 有多少 在哪里 等这类问题往往不能作为合适的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㊂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翻译活动翻译现象,研究者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是否可以回答或者反驳已有的翻译史问题或结论?是否可以归纳提炼出对于认识翻译现象或推进翻译理论有作用有意义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博士学位论文的高度和深度㊂2.2辩证意识辩证意识与问题意识相辅相成,辩证意识有利于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认清事物本质,进而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开展研究㊂不同时期的学者对翻译史的认识和见解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历史 是一个随时代意识流动的变动体,今之非昨犹后之非今,且见仁见智,我之所是人未必是,人之所非我未必非 (熊笃,1994:70-74+80)㊂与历史对话,审视历史,从 史实 推演到 史识 ,就是要在现有的研究中,在社会进程和历史背景下,找到正确的逻辑和顺序,提出 新 思考,从辩证思考中拓展,从史实中得出见解,因此辩证地认识翻译史是顺利研究的基础㊂20年来翻译史博士论文研究表明研究者的辩证意识普遍提升,研究者持严谨的态度在史料收集中不一味认同前人的研究,不绝对化判断史料,关注相互作用的系统联系,注重逻辑关联和论证的层层推进,在辩证考察译史现象的基础上集成论点, 辨 证 结合,以 辨 生 证 ,由 证 明 辩 ,形成一个思考㊁扬弃的上升过程㊂如‘他乡的石头记 红楼梦⓪百年英译史研究“以‘红楼梦“百年间的英译史和译介史为研究重点,分析‘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对其翻译㊁传播㊁影响与接受进行了描述和辩证思考,发现英美学术圈对霍译本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远超杨译本,进而探讨了‘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体系㊃551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伊藤博文是如何分析近代中国的改革的?导语:1884年,日本劫持朝鲜国王。
袁世凯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粉碎了日本人的阴谋。
为了这件事,伊藤博文来到天津与中方代表谈判。
在这次谈话中,伊藤1884年,日本劫持朝鲜国王。
袁世凯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粉碎了日本人的阴谋。
为了这件事,伊藤博文来到天津与中方代表谈判。
在这次谈话中,伊藤博文分析中国改革,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变革要逐步推进。
回到日本后,伊藤博文对国人也分析了中国改革。
首先,伊藤博文肯定了改革初期中国取得的效果,认为三年后中国会强大起来。
但是,日本不必担心中国的发展,因为中国改革必然要遭到内部的阻力。
中国的局势只要一有变更,那些文官就会不断上书劝说皇帝。
伊藤博文安慰那些被袁世凯震撼住的日本人说,中国的军队看似整顿了,但是这没有什么用。
中法在越南发生战争后,中国发愤图强,可是没几年后斗志又会磨灭,就像西方说的,中国又要睡觉了。
至此,伊藤博文对中国改革有两个看法。
一中国想要强大就必须要改革,但是改革必将遭到内部压力。
二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改革必须逐步推进。
关于这两个看法,一直贯穿伊藤博文对中国改革的讨论中。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决定加大改革力度,一批代表前往日本考察当地的政治制度。
中国代表接受了伊藤博文的讲课。
伊藤博文对这些学生说,中国想要通过变法改革,必须先立宪。
伊藤博文强调了中国改革稳妥渐进的重要性,如果政府朝令夕改,只会给国家带来损害。
几年后,伊藤博文分析中国改革,认为中国各方都忙于争权夺利,中央政府衰落,慎重和调和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按照目前的改革一定会失控。
果不其然,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
生活常识分享。
博文对比分析
对比博文选自新浪微博文化分类月榜第一:《近代名人叶明琛为何客死印度加尔各答?》
1.标题没有特点,不够引人注目。
我的博文原标题《自律是一切的前提,自律改变生活》。
与榜上博文对比之下,显得较为苍白,不太具有吸引力。
2.文章结构较为混乱。
榜上博文排版清晰,段落分明。
简明扼要的说明主题。
相比之下我的博文排版混乱,段落分布不太合理。
3.图文搭配不够和谐
榜上博文图文穿插十分得体、有序。
看起来美观自然。
而我的博文图文搭配较为杂乱,看起来不太美观。
4.内容不够丰满,不太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榜上博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清楚的解释了标题的疑问。
我的博文内容主题性不够强,没有独特鲜明的观点,使读者哪怕看完后印象也不会太深刻。
更改后的博文如下: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胸中藏有大志的人,往往是一个很自律的人。
重庆谈判中,蒋介石曾对秘书陈布雷说:“毛泽东不可轻视。
他嗜烟如命,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竟绝不抽一支。
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
自律的人,既可怕,又可敬。
如果是伙伴,你要跟他学会律己;如果是对手,你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以前总觉得,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
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风流枉少年。
直到后来,我渐渐发现:每一个不自律的行为,都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痛苦。
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自律可以令我们活得更高级。
自由的本质不是放纵自己,不是无所不为,而是自律之后的舒畅,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01
人为什么要自律?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别人优秀的样子,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为此付出了近乎自虐般的努力。
一个自律到骨子里的人,看上去大多是无趣的。
在别人出去玩乐的时候,一个人窝在那里看书;在别人享用着美食的时候,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周末的时光,很多人慵懒地睡到中午,他依旧雷打不动的早起、跑步、看书、工作...
这样的人,不仅看起来无趣,甚至感觉有自虐倾向,活得一点都不洒脱和自由。
但真实情况是,自律的人比不自律的人要自由得多。
如果你总是随心所欲,讲究及时行乐,不知道努力,别人玩你也玩,别人努力你还在玩,依旧放纵自己。
那么如此不自律的你,现在看似是自由的,但你会发现自己越活越没有自由,没有选择的资本。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越自律,越有话语权,身体和人生都是如此。
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个月两个月也许还是看不出来,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自律的人和不自律的人,终将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量变足够了才可能促成质变。
这就是一个人为什么要自律的原因,和梦想沾不上边,就是简简单单地为自己以后能真正自由一点,身体和人生都自由一点。
是啊。
越是自律的人越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才不会把时间和精力白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是真的把碎片化时间都利用起来成长自己。
02
所有优秀
背后都有苦行僧般的自律
说要自律的人很多,可坚持自律的人很少,就像爬一座险峻的高山,越临近山顶,能够咬牙坚持往前走的人越少。
好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自律。
还记得去年的时候,一位名叫沈华的96岁老爷爷走红网络,健身26年的他体格健壮,完全不像一个近百岁的老人,大家都喊他“华仔”、“华叔”。
沈老每天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从不超过晚上十点睡觉,早晨四点多就起床活动身体,每天下午到健身房报到。
他的同龄人很多都已经不在了,沈老说:“现在健身和运动是我最好的朋友”。
七十多岁的沈华最初进健身房,总遭遇很多白眼,很多人都觉得他一把年纪,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可现实是,很多年轻人只是健身房的过客,沈华却用二十年变成了为人熟知的“肌肉爷爷”。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30岁开始写作,至今已快有40个年头,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经典又高产。
村上春树写作有个习惯,他每天只写4000字,400字一页的纸,每天写到10页就停下来。
另外,他每天都会拿出一个小时出来跑步,雷打不动,正是这种高度自律,让他有精力能够持续产出优秀的作品出来。
商业大佬们的自律性更是可怕,李嘉诚那么成功的人士,依旧坚持每天晚饭后看英文电视,不仅看,还跟着大声说出来,怕自己落伍;每天临睡前坚持看书阅读。
同李嘉诚一样自律的商界大佬很多,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几十年来坚持每周至少看两本书。
很多时候,不是优秀才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会变得优秀。
而那些自律的人,往往连老天爷都不忍心辜负他们。
03
越自律,越优秀
《认知突围》中有句话说:所有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越自律,认知能力越强,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逐渐拉开的。
一个人的自律中,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你自律的程度,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怎样活着,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没有问题,但我想告诉你,自律的人生其实更加美好,因为当你知道自己想要去哪儿并且全力以赴奔跑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真正能够登顶远眺的人,永远是那些心无旁骛,坚持着往前走的人。
愿我们真正成为自律的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没有近路可走,但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越勤奋,越努力;越自律,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