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
3.都江堰的修建。
难点:商鞅变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战国时期,某国有两个村子的百姓为争夺水源私斗,打死了几十人。
按照法律,相关人员700多人都要被处死,孝公于心不忍,找商君求情。
于是有了下面对话:“不能变?”“法立如山。
”“不能缓?”“法贵时效。
”“不能减刑?”“减刑溃法。
”“不能特赦?”“法外无恩。
”文中的“孝公”指的是哪国国君? “商君”又是指的谁?“商君”在“孝公”的支持下制定了哪些法令? 带来了什么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新课探究】一、战国七雄1.战国名称的由来《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
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
到西汉末年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名称。
2.形成(1)【图片展示】(2)【史料研读】材料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前391年,田恒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
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岛上,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封为齐侯。
前379年,齐康公死,吕姓齐国绝祀。
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3)【问题探究】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答案提示:①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②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吕尚的后代),建立了田氏齐国。
③韩、赵、魏、齐与势力较强的楚、燕、秦称“战国七雄”。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2.初步培养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以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认识到改革促发展、改革促进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时期延续了春秋时候的特点,干戈不断,战火纷飞,但同时又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讲授新课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进行活动:动脑筋: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原因有二:它在性能上比石器和青铜器优越;当时的冶铁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商鞅变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观看“文献资料.商鞅语句”和插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讨论回答:⑴.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1.依靠武力胁迫其他诸侯国承认自己的领导地位,是春秋争霸战争的目的,结果是大量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逐渐趋向统一;2.通过富国强兵,吃掉敌手,准备统一中国,是战国兼并战争的目的,其最终结果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⑵.那时社会阶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一些土地由国家所有变为私人所有,出租私有土地的奴隶主转化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⑶.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变法?(新兴的地主阶级要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⑷.商鞅所说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治理国家不能呆板地只用一种办法,也不必盲目效法古代制度,商鞅用这种理论来反驳那些守旧群臣)⑸.商鞅“立木为信”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取信于民)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⑹.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⑺.这些措施有利于哪个阶级?(新兴地主)⑻.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确立起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承认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生产→农民积极劳动→经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官兵勇敢作战→能打胜仗→兵强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全国→加强中央集权⑼.联系上一节课“战国七雄”和本课“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著名的都江堰”等内容,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怎样?(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各国统治者想通过变法来发展壮大自身力量,达到富国强兵,吃掉敌手,最终统一中国的目的,所以纷纷实行变法)3.著名的都江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文字,观看“文献资料”和插图,讨论回答:(1).后人为什么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他主持修建成都江堰)(2).都江堰有什么作用?(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号称为“天府之国”) (3).讨论商鞅变法的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承认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生产→农民积极劳动→经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官兵勇敢作战→能打胜仗→兵强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全国→加强中央集权(三)课堂小结战国时期延续春秋时期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第二部分“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第三部分“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一、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1.阅读教材,找出战国七雄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产生的历史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胡曾《咏史诗·流沙》(1)材料一中的诗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材料二(2)指出哪幅漫画是描述战国时期场景的?当时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战役?二、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1.阅读教材,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影响。
2.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用材料一中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三、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1.阅读教材,找出都江堰修筑的时期、人物、地位、功能、影响。
2.材料一(右图)材料二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理解兼并战争的基本状况,理解历史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谋当一方霸主,而力图在各国中胜出,以统一天下,因而开展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其中长平之战的规模和惨烈可见一斑。
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掌权、兼并战争取胜的需要,各国厉行变法,力度也较春秋时期更大,在废旧立新方面的举措更激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稿【知识体系简析】春秋战国,是“革新的时代”(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战国,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时代”(卜宪群《中国通史》)。
一方面,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惨烈;另一方面,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盼着重新统一。
更重要的是,由于思想的开放,整个中国酝酿出一个千年不遇的百家争鸣时代,中国由此将进入一个由大分裂转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使学生认识改革是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根本原因。
(2)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通过长平之战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的特点,知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通过都江堰工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感受兴修水利工程由古至今对农业发展的推动。
2、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上新教材第二单元的第四个学习点。
从新教材的编排结构来看,本单元共有五个学习点,合起来讲述夏、商和周(西周、东周)的历史发展。
其中后三个学习点((《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的内容合起来讲述东周政局演变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故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只讲述东周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述战国七雄的形成,突出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通过介绍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的内容,呈现战国时期社会出现的变化。
由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商鞅变法和长平之战;本课的教学难点,可定为知商鞅变法,晓列国变法;知长平之战,晓战国战争,用“以微知著”的思路,展开“知秦国崛起,晓战国变化”的教学。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多数兴趣爱好广泛,自主意识比较强烈。
不过,知识累积相对薄弱,同时缺少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的引导。
针对教材里介绍的历史人物如:商鞅、李冰,他们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影响;对都江堰的结构、功用等问题的认识就明显不足了!所以有必要在讲述本课时,增强对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补充和讲解,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时空观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商鞅变法内容和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升学生初步使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水平。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升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改革会遇到阻力,改革也会付出代价。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个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对《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这个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的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书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讲授新课一、战国七雄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到了战国时期,绝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着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完全崩溃。
1、三家分晋: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2、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
《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一)战国七雄教师:为什么叫战国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
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
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较为复杂,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战国时期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变化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料。
2.教学器材: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3.学生活动材料:历史教材、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内容。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