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1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62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始人),反对苛政,在人,对鬼神敬而远之。
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死不相往来(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用。
4.墨家墨子(创始人)(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尚同”“非命”“非乐”“节葬”(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二 汉代儒学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采取了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㈡太学的建立1.影响(1)(2)(3)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三 宋明理学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籍贯/。
2.思想主张-------(1)最精彩)(2)3.影响(1) (2)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代表作:《日知录》 先生,江苏人,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3.思想主张(1)。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2)(3)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㈢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著作:。
道家的口头禅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派,与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并列,其学说主张“道法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道家的口头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道家口头禅:1. “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最著名的口头禅之一。
意思是不要过度干预,要顺其自然,让事情自然发展。
2. “大道至简”:道家认为,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他们主张抛弃繁琐的礼仪和制度,追求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3. “上善若水”:道家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也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
4. “知足常乐”:道家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他们主张抛弃过度的欲望,享受当下的快乐。
5. “清心寡欲”:道家认为,人的内心应该保持清净,减少欲望和杂念,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6. “天人合一”: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7.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似没有做什么,实际上却能够达到无为的境界,从而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8. “柔弱胜刚强”:道家认为,柔弱的事物比刚强的事物更有生命力,更能够持久。
他们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9. “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然后在这个范围内顺其自然地做事。
1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懂得道理的人并不需要多说,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并不一定懂得真正的道理。
11.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
它暗示了真理的不可言喻性,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文字和语言。
12. “阴阳调和”: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元素构成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只有在阴阳调和的状态下,事物才能达到和谐与平衡。
13. “以柔克刚”:道家主张用柔和的方式来克服刚强,这是对“柔弱胜刚强”这一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啮缺问道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
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言未卒,啮缺睡寐。
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
彼何人哉!”(庄子知北游)赏析:被衣、啮缺,名字怪异,而在庄子笔下却都是上古有名的贤者。
细算起来,两人还有非同一般的师承渊源:被衣是王倪的老师,王倪是啮缺的老师,那么,被衣则是啮缺的太老师。
因而,《庄子·知北游》谓“啮缺问道乎被衣”,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问道,即请教道之理和为道之法。
一汝视,一汝度,在圣人看来,天下万物的长短大小高下快慢贵贱等的差别都微不足道。
要与天下万物同一,和谐融洽;精魂与肉体统一,不受外物的诱惑。
被衣先言如何为道,照其说做去就能“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那时,德将造就他的内美,道将成为他的归宿。
如新生之犊,刚出生时双眼朦胧,犹未真切视物,视而不见,因为仍在道的先天境界。
为道者功夫至此,此指新生之犊,即道所谓“返还有生之初”,初指刚出生时的状态。
而无求其故,故,缘故。
此指对周围什么都不去觉知、不去了解,因为一觉知一了解,要想弄出个究竟便是后天了。
不是先天而是后天,那就与常人一样,不为得道之人。
前“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一段为道法,意义同广成子教黄帝语,总的都是心清意静,一志虚无义。
神将来舍,指心神亦即道物不再四处飞扬,而是居中不出。
啮缺睡寐,睡者道物补充过程,其后天道已无,需要补充故睡寐。
睡寐又是后天返回先天过程,此处尤指回返先天,所以被衣大说行歌而去,知道他说的话起到了作用。
被衣后歌再说为道之状及其情形:“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
”真,真正,非假;实知,即本根,因智慧、知觉后天是自先天转化来的,所以后天所谓知是虚、是假,而先天之道才是知的实、真。
道家对一的解释“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象征着宇宙的本源,以及一切发生的原因。
“一”的概念最早源于古老的道家思想。
至今,对一的解释仍是一个人文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道家对一的解释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文化中的一切现象和结构。
“一”代表着宇宙中的本源,它控制着宇宙中凡夫俗子的行为。
一代表宇宙的本源,也代表着自然界的力量,如风、水、火和土。
一也代表着道德的本源,它是道德的基础,它来自宇宙最初的立场,也是道德准则的起点。
此外,“一”还代表着一切事物的起源。
它象征着宇宙的起源,从一切发生的最初的时刻,它可以把整个宇宙都收入其中。
正如《老子》所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物之母。
”这句话表达了宇宙本源的概念,只有一,才有物之母,也就是一切事物的起源。
此外,“一”还代表着宇宙中的一体性,一切事物都是宇宙中统一整体的一部分,一切事物各具特色又能互相联系。
《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了宇宙中的一体性,一切事物都由一开始,而一则由宇宙的本源所引起。
此外,“一”还代表着宇宙中的无为,古人把无为视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能够完美的实现自然的动态平衡,即所谓的“大道无为”。
无为的意指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让自然的力量来驱动宇宙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宇宙中的统一和平衡,实现天人合一。
总之,对一的解释涉及到一切宇宙观,从宇宙的本源到无为,都是以“一”来统一的阐述宇宙中的一切现象的。
古人在解释“一”的时候,注重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其他的形式。
以“一”来解释宇宙,可以把所有的事物都置于同一个层次,而不会给人以伤害和偏见。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涉及到道家的性哲学和养生观念。
以下是一些道家对男女之事的基本观点:
1. 阴阳平衡:道家认为,宇宙间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的力量,阴阳平衡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男女关系中,男性代表阳,女性代表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2. 养生与调息:道家注重养生和调息,认为适度的性生活对身体健康有益。
通过调节呼吸和控制性欲,可以增强身体的活力和免疫力。
3. 顺应自然:道家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包括在男女之事上。
他们认为,性是人类自然的需求和本能,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过分压抑或放纵。
4. 心灵与肉体的统一:道家主张心灵与肉体的统一,认为性生活不仅是肉体的交流,也是心灵的沟通。
通过性生活,可以增进男女之间的感情和亲密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是基于道家的哲学和养生观念,而每个人的观点和信仰都可能有所不同。
性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个人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伦理观念等。
最重要的是,尊重自
己和他人的选择,以及在健康、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男女关系。
如果你对道家的观点有更深入的兴趣,建议你进一步研究道家的经典著作或与相关的学术专家进行讨论。
道家入门基础知识书籍道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流派之一,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道家思想的人来说,选择适合的入门基础知识书籍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推荐几本优秀的道家入门基础知识书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道家思想的精髓。
1.《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之光。
它由老子所著,以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对人生、道义、治国、修身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读者可以选择中文版的《道德经》,或是对应的英文版本。
这本书的智慧和价值将会启迪读者的心灵,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2.《齐物论》《齐物论》是老子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对于深入理解道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通过对宇宙和自然的观察和思考,阐述了齐物论的重要理论。
这本书在简短的篇幅内精辟地阐述了道家的核心哲学观点,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道家思想的奥妙和内涵。
3.《列子》《列子》是一部描述道家思想的重要文集,收录了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精彩篇章。
作为道家入门基础知识的书籍,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列子》,了解到不同阶段的道家思想发展和变化。
这本书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能够引领读者进入道家思想的世界。
4.《庄子》《庄子》是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始祖的庄子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这本书中充满了寓言故事、哲理思考和诗意描写,非常适合用来理解道家的思想与意境。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庄子》,领悟到道家思想中“自然无为”、“胡为而不厌”的理念,体验到身心的宁静与舒适。
总结起来,以上推荐的四本道家入门基础知识书籍,都是深入了解道家思想的良好起点。
当然,在选择哪一本书时,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习惯做出选择。
无论是作者的言简意赅,还是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些书籍都能够满足读者对道家思想的探索需求。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将会对道家的哲学思想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为自己的成长与修身之路提供有益的启示。
道家关于命运的说法
道家对于命运有独特的理解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道家关于命运的常见说法:
大道至简: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道的运行规律,而个体的命运也是其中一部分。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随遇而安。
无为而无不为:道家认为,命运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无法完全由个人的努力所决定。
因此,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不强求的心态对待命运的起伏和变化。
真命天子:道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命,而道命之中有一种天命,即上天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需要个体去寻找并发挥。
道家主张个体通过修炼和领悟,逐渐认清和实现自己的真命天子。
非命非不命:道家认为命运既非完全注定,也非完全可操纵。
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命运的走向。
因此,道家主张个体要活在当下,顺势而为,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命运的起起落落。
道家静心的方法
道家静心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观:内观是道家静心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内观,我们可以深入自己内心,观察自己的情绪、思想和感受,以及身体的感觉和变化。
内观需要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或身体感受,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
2.静坐:静坐是道家静心的另一个常见方法。
静坐需要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在上面,保持身体稳定,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或身体感受,保持平静的心态。
静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平静和安宁,舒缓身心压力,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
3.冥想:冥想是道家静心的一种高级方法。
冥想需要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在上面,放松身体,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身体感受或特定的对象上,化解内心的负面情绪和压力,提高自我意识和洞察力。
4.手印:在道家中,手印是一种静心的方法。
手印是通过手指的姿势和呼吸配合,达到调整身体、冥想内心、增强气场等效果的一种方法。
手印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印象和呼吸方式。
以上是道家静心的一些常见方法,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静
心能力,达到身心平衡、健康和幸福的目的。
道家一种治疗近视方法
道家的一个治疗近视的方法是通过眼部锻炼和调理,以增强眼睛的功能。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道家治疗近视的方法:
1. 放松眼部肌肉:坐下来,闭上双眼,用双手遮住眼睛,轻轻按摩眼周围的肌肉。
可以使用中指指腹轻轻按压眉梢、太阳穴、眼睛下方等地方,以缓解眼部肌肉的紧张。
2. 用双手揉搓热:用双手搓热,然后将热的手掌轻轻覆盖双眼,感受热量温暖眼睛周围的肌肉,放松眼睛。
3. 注视远处:找一个宽阔的空间,注视远处的景物,尽量放松眼睛,让眼睛自然对焦。
可以在户外自然环境中进行这个锻炼。
4. 做眼球运动: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眼球运动,如左右转动眼球、上下转动眼球、画圆运动等。
这些运动有助于放松眼球肌肉,增强眼睛的灵活性。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适当的眼睛休息时间等都可对于治疗近视有一定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道家治疗近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锻炼眼睛来改善近视情况,效果因人而异。
如果有近视问题,建议还是咨询专业医生或眼科医生的意见,并结合
个人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道家最高境界的一句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清代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对道家的学术,就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意思是说,道家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整个文化。
“广博”是包罗众多,“精微”是精细到极点,微妙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处于道德经,可谓寓意深远。
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顶针的文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
扩展资料“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
“道法自然”这一论题不是一个孤立性的论题,关涉到老子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道”与“万物”的关系,也关涉到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圣王”同“百姓”的关系。
这一论题本身直接涉及到了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道”和另一个重要概念“自然”。
现代人读《老子》,认为自然就是自然科学的自然,古文不是这样读,现在的自然科学是借用老子的观念。
“自然”两个字原来不一定是合在一起的名词,道法“自”“然”,是说其本是自己当然如此,自体当然是如此,不要再问了,不能问下去。
等于宗教讲的一样,不要追问上帝是谁造的,信就得救,不要问,再问下去问不到底了。
所谓自然不是盲目,自然非常有规则,一步不能违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