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轶事教案(梦醒时分)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亡人逸事》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通过这些词语和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课文,自主掌握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问答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亡人逸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问答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3.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悟,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者影像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情感引导: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亡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哀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亡人逸事》。
(2)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学会珍惜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关爱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亡人逸事》。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深入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亡人逸事》的文本。
2.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亡人逸事》,感受课文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①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③课文中的逸事体现了已故亲人的哪些优秀品质?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4. 朗读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互相评价、学习。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亡人逸事》。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亲人逸事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2]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过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并能用电脑绘制图画、简单动画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阅读,能激发学生对名人散文的热爱,从而更好地阅读《亡人逸事》。
体会散文细节描写的特点,走进作者孙犁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写作《亡人逸事》的情感。
3.知识目标
了解散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学会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深沉的情感。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亡人逸事》是新教材高一学期下学期课文。
教学重点:细节与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散文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
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艺术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独立思考,分析和自学能力强。
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更不错,每一位同学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他们同时还具备了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
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本课教学,对学生通识阅读《亡人逸事》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媒体选择及应用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局域网
2.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作者图片、背景音乐、资料等等)
3.网址: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亡人逸事》各类网站
五、教学流程图
感谢您的阅读!。
《亡人逸事》简案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怀宁教学目标:品味作品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格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解题亡人,就是指亡妻,逸事,指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全文,概括地讲记述了那些逸事?(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①、回忆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天作之合②、回忆“我”与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初次见面③、回忆妻子“怕苦哭诉;场院背瓜;纺织粜卖;养儿育女”的生活场景。
——为人妻母④、回忆悼文拖延至今的缘由,坦言对亡妻的愧疚以及对妻子刻骨铭心的一次恩爱。
——愧对亡妻明确:材料的选取——众多生活琐事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三、探微知著通过品读细节描写概括“亡人”性格,体会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
1、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用于刻画人物时,或者描摹语言,或者点化肖像,或者描写动作,或者烘托心理,可以细致描写出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找出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探究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情感,明确细节描写的的作用语言细节凸现人物真实内心。
肖像细节体现人物性格变化。
动作细节彰显人物性情魅力。
事件细节塑造人物丰富形象。
3、简要总结概括亡妻的性格特征和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体会归有光《寒花葬志》与本文在细节描写以及情感上的异同。
明确:同:①都是悼亡之作,表达对亡人的怀念之情;②都通过肖像、动作、事件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③笔调细腻朴实、清新自然。
异:创作动因不同,书写内容有异。
①一连三次提到了自己妻子魏孺人,创作动因是怀念魏孺人;②表达作者对寒花悲惨命运的悲悯和同情,同时也是作者自身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身世浮沉。
五、总结提升1、细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推微知著”,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也就是能看到事物的苗头;……一是“搜间传神”,搜求一般人不注意处,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亡人逸事》这篇文章,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亡人逸事》文章解析、文学鉴赏技巧、拓展阅读推荐。
1.3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1.1 了解《亡人逸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1.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1.3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2.2 过程与方法2.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2.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3.1 感受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3.2 认识生死、珍惜亲情,增强人文关怀。
2.3.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亡人逸事》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1.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1.3 拓展阅读的推荐和引导。
3.2 教学难点3.2.1 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3.2.2 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细腻感受。
3.2.3 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解读的能力培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亲人的逸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亡人逸事》的学习。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亡人逸事》,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作品情感。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深入分析文本。
4.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认识生死、珍惜亲情。
4.6 课堂小结第五章:作业布置与拓展阅读5.1 作业布置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生死、亲情的文学作品,如《背影》、《纪念刘和珍君》等,扩大阅读视野。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亡人逸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运用细节描写来创作一个小片段,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和感恩之情。
(2)认识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亡人逸事》的内容,感受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运用细节描写来创作一个小片段,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亡人逸事》的打印稿。
2. 相关背景资料的打印稿。
3. 作文纸和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亲人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感受。
(2)介绍课文《亡人逸事》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亡人逸事》,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分享和讨论。
4. 细节描写练习(1)让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创作一个小片段,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反馈。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亡人逸事》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写一篇关于亲人的短文。
(2)选择一篇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创作的能力。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亡人逸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3)通过模仿、创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情节的掌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表现主题的特点。
3. 课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2. 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写作技巧的迁移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采用模仿、创编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亡人逸事》2.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作品的背景资料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引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表现主题的特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七、课堂练习1. 请简述《亡人逸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请分析《亡人逸事》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 请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八、课后作业1. 请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人物关系图。
2. 请选取一个象征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话。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作品中提炼主题,分析作品结构。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学会从作品中提炼主题,分析作品结构。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写作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4. 欣赏法: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亡人逸事》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音频、展示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亡人逸事》,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3. 理解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参考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讲解知识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
7. 欣赏与评价: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亡人逸事》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能够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类似的散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课文,提高审美情趣;(3)模仿课文写作风格,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亡人的深厚感情,培养尊重和怀念亲人的品质;(2)学会关爱身边的人,珍惜当下的生活;(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散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亡人逸事》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 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体会散文的艺术魅力;3.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散文创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2. 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和分析课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 创作具有个性和内涵的散文作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学会写作技巧;4.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象征、隐喻等;(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艺术魅力;(3)解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写作指导:(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构思、选材等;(2)让学生模仿课文风格,进行写作实践;(3)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写作方法;(3)布置课后作业。
亡人逸事教案介绍亡人逸事是指死者离奇的事情或者对死者的怪事。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述一些亡人逸事的故事,帮助学生对生死和超自然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目标通过学习亡人逸事,学生将能够: 1. 掌握一些典型的亡人逸事故事; 2. 讨论生死和灵魂的概念; 3. 培养超自然事件的思辨能力; 4.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亡人逸事(5分钟)1.引入亡人逸事的概念和背景;2.解释亡人逸事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步:讲述亡人逸事故事(15分钟)1.选择几个典型的亡人逸事故事进行讲述;2.每个故事后面留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故事1:鬼压床的恐怖经历•描述:鬼压床是指人在睡眠中感觉被压制,无法移动的经历。
有些人称之为“鬼上身”。
这种现象被认为与超自然事件有关。
•提问:1.你听说过鬼压床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2.你认为鬼压床是真实的还是幻觉?3.你有什么解释鬼压床的理论?故事2:幽灵出没的鬼屋•描述:有些房屋被认为是闹鬼的,经常出现超自然现象,如奇怪的声音、物体移动等。
这些房屋常被称为“鬼屋”。
•提问:1.你听说过鬼屋吗?你有去过类似的地方吗?2.你相信鬼屋中的现象是真实的还是假的?3.你认为鬼屋中的超自然现象可以用科学解释吗?故事3:亡者的灵异遗物•描述:有些亡人逸事与亡者留下的物品有关。
这些物品可能具有超自然力量,能够引发奇怪的现象或者联系到亡者的灵魂。
•提问:1.你听说过亡者的灵异遗物吗?你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吗?2.你相信物品能够承载灵魂或者具有超自然力量吗?3.你有什么解释灵异遗物的理论?第三步:讨论生死和超自然事件(2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生死的概念和不同文化对生死的理解;2.提出一些问题,如“灵魂是否存在?”,“有没有来世?”等,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问题1:灵魂是否存在?•你认为灵魂是否存在?为什么?问题2:有没有来世?•你相信有来世吗?为什么?第四步:培养思辨能力(15分钟)1.给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亡人逸事,进行深入研究;2.要求学生从科学、超自然、心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3.学生将研究结果呈现给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亡人逸事》教案
设计人:青州实验中学孟庆珍时间:2012、3
【教学目标】
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认识文章的细节描写的重要价值并进行合理的借鉴。
3.体会真挚的情感之美
【教学习重点】
从“逸事”中感悟妻子的形象,从字里行间体会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一、课前给学生提供资料让学生充分预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让学生重点识记黑体字的部分)
孙犁(1913-2003):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看似平淡,却显出清新和诗情画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文艺界将受他影响的作家群称为“白洋淀”派。
他成了“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白洋淀”派又叫做“荷花淀”派)。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优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诗集《白洋淀之曲》。
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散文集。
2、写作背景
1970年4月15日,孙犁的妻子因病去世,时年61岁。
这给在文革中历经屈辱劫难的孙犁带来雪上加霜的打击。
12年后,文艺界表现个人情感内容的作品开始出现,作者借此东风,以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亡人逸事》,抒发了对亡妻的挚情。
3、孙犁悼亡诗
悼内子
孙犁
一落黄泉两渺茫,魂魄当念旧家乡。
三沽烟水笼残梦,廿年嚣尘压素妆。
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
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
(二)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并尝试梳理文章内容
二、检查预习(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每题找一名同学去写,余生写到作业本上,以便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
1、给加点字注音:
机杼.( ) 粜.卖( ) 瞑.目( ) 有所不讳.()
唯唯
..()诺诺
..()抛掷.()
2、字形:
Yì事天作之héhé盘托bān配四bì生寒金bì辉煌cāng促cāng海桑田3、词语解释:
天作之合:
逸事:
三、对话文本,整体感知(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并给文章加小标题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四、深入研习文本(问题在幻灯片上展现,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用5分钟时间小组合作讨论,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
1、熟读文本,并试着用几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2、作者是用哪些“逸事”体现了亡妻给你的这一印象(美德)的?
3、我对亡妻怀着怎样的感情?试从文中摘录出表达我感情的句子,读一读。
五、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细节之美,体味其中的妙处
作者把对亡妻的无尽思念之情,都蕴藏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中。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四人分工明确,一个组长全面控制,一人负责记载,一人负责代表发言,一人负责补充。
)
六、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孙犁作品的语言质朴无华,引导学生精读文本,体悟语言中的精妙,并学习这种娓娓道来,不事雕琢的写作方法。
七、引导学生拓展探究,感悟真挚的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在文章中我们知道作者和她的妻子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才结婚的,而是典型的旧式婚姻。
那么,既然在婚前几乎没有任何接触,他们的婚姻里,有真正的爱情吗?你对爱情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八、当堂巩固(学生写完后,小组推选优秀的文章进行评选,教师结合学生习作进一步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九、作业布置:
1、阅读必修二读本上巴金的《怀念萧珊》,并在随笔本上写出读后感。
2、对比阅读:读陆游的《钗头凤》,仔细品味该首词与《亡人逸事》所抒情感的异同。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懷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雖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内容简介:
陆游是很受喜欢的一位南宋诗人,他的一生中写了很多慷慨激昂、悲愤自伤的诗作。
这位诗人至死也难以忘怀的是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
他与表妹唐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最终为母亲所拆散,终于各自婚嫁。
几年后陆游偶遇唐婉夫妇於绍兴沈园,悲痛难泯,在壁上题<钗头凤>以泄愤。
这首词哀婉瑰丽,令人不忍卒读.前人评论陆游《钗头凤》词说“无一字不天成”。
所谓“天成”是指自然流露毫不矫饰。
陆游本人就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正因为词人亲身经历了这千古伤心之事,所以才有这千古绝唱之词。
这段辛酸的往事,成为陆游终生的隐痛,直到晚年他还屡次来到沈园泫然凭吊这位人间知已,还写下了《沈园》诸诗。
3、总结这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