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实验_方差分析法
- 格式:doc
- 大小:305.0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与正交试验一、实验设计中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均值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在实验设计中,方差分析主要被用来分析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在不同水平的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中的变化情况。
通过比较不同组之间的方差,判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差异的原因。
1. 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最简单的方差分析方法,适用于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组之间的方差来判断各组均值是否有差异。
步骤如下:(1)确定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因变量和自变量。
(2)设计实验,确定各组的样本个数。
(3)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4)计算各组的平均值和总平均值。
(5)计算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
(6)计算F值,通过计算F值来判断各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2. 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是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或多个自变量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多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并判断各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步骤如下:(1)确定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
(2)设计实验,确定各组的样本个数。
(3)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4)计算各组的平均值和总平均值。
(5)计算组内方差、组间方差和交互方差。
(6)计算F值,通过计算F值来判断各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二、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设计高效实验的方法,可以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和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通过较少的试验次数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1. 正交表的基本原理正交表的设计是基于正交原理,即每个因素和其他所有因素的交互效应都是独立的。
通过正交表设计实验,可以确保各因素和交互作用在样本中能够均匀地出现,从而减少误差来源,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正交试验设计的步骤(1)确定要研究的因素和水平。
正交试验设计2正交试验数据方差分析和贡献率分析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试验水平组合和设置统计模型,以减少试验阶段的试验次数和工作量,提高试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正交设计通过对变量进行排列组合,使各变量的效应独立出现并减少副效应的影响,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正交设计数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ANOVA)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测试在不同因素水平下的平均值是否相等。
在正交试验中,方差分析可以用于测试各个因子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显著。
方差分析通常包括总体均值检验、各因子的效应检验以及误差项的检验。
通过方差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因子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进而确定最佳的试验条件。
贡献率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各个因子对试验结果的贡献程度的方法。
贡献率分析可以通过计算各个因子的均方根(RMS)值来确定各个因子的贡献程度。
贡献率可以用来排除一些不显著的因子,从而进一步优化试验条件。
1.节省试验次数和工作量:由于正交设计能够减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通过较少的试验次数得到可靠的结果。
2.减少误差项:正交设计通过考虑副效应的影响,减少了试验误差的可能性,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
3.确定关键因素:正交设计通过方差分析和贡献率分析,可以确定对试验结果有着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从而进行进一步优化。
4.灵活性:正交设计可以根据实验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多样的试验条件和目标。
总结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实验设计方法,可用于减少试验次数和工作量,提高试验效率和准确性。
方差分析和贡献率分析是对正交设计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总结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确定关键因素和优化试验条件。
正交试验设计能够在实验设计的早期阶段对各个因子进行全面考虑,从而为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打下基础。
引言概述正交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是一种常用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人员系统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通过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正交实验设计适用于多因素实验设计,能够探究多个因素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并确定各个因素对结果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方差分析则是用来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均值差异是否显著,并推断这些差异是否由于随机因素引起。
正文内容1.正交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1.1.因素和水平1.2.正交实验设计的完备性和平衡性1.3.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概念1.4.正交表和正交实验设计的选择1.5.正交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局限性2.正交实验设计的建立步骤2.1.确定要研究的因素和水平2.2.选择适当的正交表2.3.构建试验方案2.4.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2.5.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3.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3.1.单因素方差分析3.2.多因素方差分析3.3.方差分析中的假设检验3.4.方差分析的效应量和效应大小3.5.方差分析结果的解释和报告4.正交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的应用领域4.1.医学研究4.2.工程设计4.3.农业实验4.4.社会科学研究4.5.生产过程优化5.正交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的案例分析5.1.一个药物疗效评价的正交实验设计案例5.2.一个工程设计的正交实验设计案例5.3.一个农业实验的正交实验设计案例5.4.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正交实验设计案例5.5.一个生产过程优化的正交实验设计案例总结正交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人员能够系统地探究多个因素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并确定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方差分析则用于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均值差异,并推断这些差异是否显著。
正交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有效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在不同领域,如医学研究、工程设计、农业实验、社会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优化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4.2.3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简单地说,方差分析是把试验观测数据分解为各个影响因素的波动和误差波动,然后将它们的平均波动进行比较。
其中心点是把试验观测数据总的波动分解为反映因素水平变化引起的波动和反映试验误差引起的波动两部分。
前者是由于因素本身的离散性而存在的方差,简称为产品方差,它是产品所固有的;后者是由于试验误差(也称残差)二引起的方差,简称为试验方差,它是由试验中的随机因素所引起的。
方差分析亦即把观测数据的总的偏差平方和(S T)分解为反映必然性的各个因素的偏差平方和(S A、S B、…S N)与反映偶然性的误差偏差平方和(S e),并计算比较它们的平均偏差平方和,以找出对试验观测数据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即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因素)作为进行定量分析判断的依据。
前面讲过的直观分析法虽然简单明了,计算工作量少,便于普及推广,但它不能把试验过程中试验条件改变所引起的数据波动与试验误差引起的数据波动区分开,同时对影响试验结果的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不能给以精确的数量估计。
而方差分析能够为分析提供一个标准,判断各因素的作用是否显著,从而弥补了直观分析法的不足。
为了考察某个因素对指标的作用,必须将总误差分解为条件误差和试验误差,并比较之,作出因素对指标的作用是否显著的结论。
这种分析方法称为方差分析法。
由于试验过程中误差的影响,不能直接测得试验结果的真值,但可以用同一条件下试验结果的平均值来代替真值,这样可近似反映出误差的大小。
同时,对误差来说,它们的正负是没有意义的。
主要的是知道它们的绝对值在什么范围内波动,所以,取它们的差值的平方和就可得到。
F值的大小,可以用来判断因素水平对考察指标影响的显著性。
F值接近1,说明因素水平改变对考察指标的影响在误差范围内,即水平间无显著差异;F值越大,说明因素水平的改变对指标的影响,超过了试验误差造成的影响,即条件误差相对试验误差大得多。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方法计算公式和项目试验指标的加和值=,试验指标的平均值与表4-13一样,第j列的(1) I j”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数值之和(2) II j——“ 2”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数值之和(3)……(4) k j——同一水平出现的次数。
等于试验的次数除以第j列的水平数.(5)I j/k j——“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平均”(6)II j/k j——“2”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的平均值(7)……以上各项的计算方法,与“极差法”同,见4.1.7节(8)偏差平方和(4-1)(9) fj ——自由度.fj第j列的水平数-1.(10)Vj——方差.Vj =Sj/fj(4-2)(11)Ve——误差列的方差。
(4-3)(12)Fj——方差之比(4-4)(13)查F分布数值表(见附录6),做显著性检验。
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具体表示方法与第3章相同。
(14)总的偏差平方和(4-5) (15)总的偏差平方和等于各列的偏差平方和之和。
即(4-6) 式中,m为正交表的列数。
若误差列由5个单列组成,则误差列的偏差平方和S e等于5个单列的偏差平方和之和,即:S e=S e1+S e2+S e3+S e4+S e5;也可用S e= S总-S’来计算,其中:S’为安排有因素或交互作用的各列的偏差平方和之和应引出的结论。
与极差法相比,方差分析方法可以多引出一个结论:各列对试验指标的影响是否显著,在什么水平上显著。
在数理统计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显著性检验强调试验误差在分析每列对指标影响中所起的作用。
如果某列对指标的影响不显著,那么,讨论试验指标随它的变化趋势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在某列对指标的影响不显著时,即使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列水平变化时,对应的试验指标的数值也在以某种“规律”发生变化,但那很可能是由于实验误差所致,将它作为客观规律是不可靠的。
有了各列的显著性检验之后,最后应将影响不显著的交互作用列与原来的“误差列”合并起来,组成新的“误差列”,重新检验各列的显著性。
正交实验
1. 选择正交表
根据上面的水平表,由于水平数2,所以要选用L n (2
)型正交表,本例中有3个因素,且考虑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所以要选一张5 m 的表,而L 8(27)是满足条件的最小L n (2m )型正交表。
2. 表头设计
3. 数据的填写与试验结果
4. 计算K1、K2、R
由于计算K1、K2、R ,数据量小,且数据所在列不规则,可以直接在要求和单元格里直接输入=单元格+单元格 的简单公式如下图
水平 (A)碱含量/%
(B)操作温度/°C
©填料种类
1 5 40 甲
2 10
20
乙
试验号 A B A ×B C 空列 B ×C 空列 SO 2摩尔分率×100
1 2 3 4 5 6 7
同理用这个方法可以求得K2、R ,如下图
5. 计算离差平方和
利用Excel 内置函数SUMSQ ()该函数返回所选数的平方和,如计算A 2+B 2可以输入=SUMSQ(A,B),可得到结果,与平时所用求和函数SUM ()类似。
由于n
T K K n SS A 22
2)21(2-+=
;其中∑==
n
i i
y
T 1
=97,可用SUM 求得
其中,P=T2/n可在单元格B24中输入“=B23*B23/8”求得。
而SS A的计算可在B20单元格中输入“=SUMSQ(B16:B17)/4-$B$24”;
其中$代表绝对引用。
复制公式到C20,D20,E20,F20,G20,G20,可得到各自的离散和。
6.方差分析
下图为所填写好的方差分析表:
差异源SS df MS F 显著性
A 6.125 1 6.125
B 136.125 1 136.125 14.91781 *
C 3.125 1 3.125
A×B 171.125 1 171.125 18.75342 * B×C 105.125 1 105.125 11.52055 * 误差e 27.25 2 13.625
误差e△36.5 4 9.125
(1,4) 7.708647421
F
0.05
F
(1,4) 21.19768958
0.01
其中A,B,C的自由度是为m(水平数)-1,A×B,B×C的自由度为dfA×df B, df B×
df
C
误差e是空列SS之和,自由度也是空列个数之和。
误差e△是合并A,B两因素离散平方和后的结果,因为SS A,SS B都小于误差项e,故将其并入误差e△中去。
对于显著性水平α=0.05,0.01,的F0.05(1,4),与F0.01(1,4),可通过函数FINV()求得。
7.主次顺序分析
从离散和可以直接看出主次顺序:A×B , B ,B×C
由于存在交互项的影响较在,故应该在通过因子的搭配来确定最优方案。
1.确定无交互项的最佳水平选择B2,因为SO2要越小越好。
2.列出A
1
3.同理可确定C2。
故优优方案为:A1,B2,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