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 格式:pdf
- 大小:89.11 KB
- 文档页数:1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是指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动和流动过程。
物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状态之一,也是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传递、转化和循环三个方面。
第一,传递是指物质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移动过程。
传递可以是直接传递,也可以是间接传递。
直接传递通常是指物质通过物质间的直接接触而传递,例如热传导和媒介传递。
热传导是指物体内部由高温区到低温区的热量传递。
媒介传递是指物质通过媒介介质的传递,例如水中的溶质扩散。
间接传递则是指物质通过中介体传递。
例如,风、水和动物等可以将物质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
这种传递可以是纵向传递,也可以是横向传递。
第二,转化是指物质在其存在形式和物理化学性质上的转变过程。
转化包括物质的相变、化学反应和生物变化等。
物质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状态之间的转变被称为相变。
例如水从固态(冰)转变为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或者反过来由气态(水蒸气)转变为液态(水)和固态(冰)。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例如氧化、还原、水解和酸碱反应等。
生物变化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变化过程,例如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和吸收的过程。
第三,循环是指物质在时间上不断重复的运动。
物质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循环,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圈、地球表层和地下水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碳循环是指碳在地球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表层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氮循环是指氮在地球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表层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这些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物质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总之,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传递、转化和循环。
这些形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规律。
理解和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界、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地质学复习绪论:1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主要是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2 地质学研究容有哪些主要方面●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的分科●研究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及成因的分科●研究地壳的开展历史、古代生物及古地理演化规律的分科●研究地质学的应用分科●地质学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及新兴学科●3 何谓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地质作用的动力是地球上的能,根据来源可分为能和外能,由此可将地质作用分为:1〕、动力地质作用〔指以地球部能为能源而产生的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部进展,也可涉及地表。
主要类型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2〕、外动力地质作用〔指以外能为主要能源,并在地表及其附近进展的地质作用。
其中重力是最主要的参与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动力作用的实质是以各种形式的水、大气和生物为动力,塑造和改造地壳表层的过程。
根据作用过程和结果可将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划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4 "将今论古〞的根本思想是什么?"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一将今论古原则。
这一原则为研究地壳开展史、古代地质作用的特点,恢复古地理环境,提出了分析、推理的地质思维方法,对现代地质学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章矿物1、矿物和晶体的根本概念矿物是由天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有序的原子排列的均匀固体。
通常由无机作用所形成。
晶体是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简单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2、何谓类质同像和同质多像,举例说明一样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热力学条件〔如,T、P〕下可形成不同的晶体构造,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如,金刚石和石墨就是碳的同质二像。
矿物晶体构造中的*种原子或离子可局部地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构造的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地质学中的地质活动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特征以及地球演化过程的科学。
而地质活动则是地球内部和地表发生的各种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地质活动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各个角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本文将探讨地质学中的地质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
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为常见的地质活动之一。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断层活动引起的,当地壳断裂或者断层发生滑动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不仅会造成地表的震动,还会引发海啸、地面塌陷等灾害。
地震的发生是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直接表现,通过研究地震现象,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方式。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另一种重要的地质活动。
火山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特殊地貌,它是由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发而成的。
当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岩浆会从地下深处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口,并喷发出熔岩、火山灰等物质。
火山喷发不仅会改变地表的形态,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气体,对周围环境和生物造成影响。
通过研究火山喷发,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岩浆运动和火山活动的规律。
地壳运动是地球上最为广泛的地质活动之一。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它由若干个地壳板块组成。
地壳板块在地球内部的上层软流圈上运动,形成了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质现象之一,它不仅决定了地球上的地形和地貌,还直接影响着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规律。
除了以上几种地质活动,地质学还研究了地球上其他形式的地质活动,比如地表侵蚀、地下水流动等。
地表侵蚀是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被风、水、冰等自然力量剥蚀和破坏的过程。
地表侵蚀不仅改变了地表的形态,还会导致土地贫瘠和水资源的流失。
地下水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流动过程。
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它不仅滋养着地下植被和地下生态系统,还为人类提供了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地质学中的地质活动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影响着地球的形态和环境,还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问答题1、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古希腊自然观主要内容(世界本原论):1、米利都学派(米利都三杰)—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
2、毕达哥拉斯学派,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者。
3、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5、柏拉图:理念论。
6、亚里士多德:四元素(水、土、火、气)说。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信仰的时代):1、上帝创世说:自然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客观唯心主义。
2、地心说: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
人被上帝安排在宇宙中心,故是上帝之外的自然中最高贵者——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
3、上帝的第一次推动:自然界的万物不会自己运动,是受动的,运动的最终原因是非受动的始动者上帝——机械自然观或力学自然观的萌芽;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4、目的论: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2、还原论: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一切学科可还原为力学;3、(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式的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物质观,自然界式物质的;2、运动观,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3、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当代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当代自然观的基本形态:系统自然观。
①、从存在到演化;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④、从线性到非线性。
2,当代自然观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生态自然观。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
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系统。
2、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开设的⼀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作⽤,能够使学⽣树⽴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的任务(1)⽬的:使学⽣对地质学有⼀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法,为进⼀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圈的特点;地质作⽤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的因素;变质作⽤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圈;地质作⽤;矿物;岩⽯;晶质体;⾮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标准化⽯;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矿床;品位。
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环境地质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任务: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对策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4、地质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岩石圈之表层,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地质环境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6、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区域地质环境或环境要素(如土地、水体等)对资源开发或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7、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8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9、崩塌定义:是较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0、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1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13、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4、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当中逐渐富集的结果(含盐量超过0.3%)。
15、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是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1—2 简述自然科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及三次科学革命三个时期:(1)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大约是从远古到15世纪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了解认识了自然界,到公元前6世纪已积累了不少的数学、天文学和医药知识,自然科学已开始萌发。
这一时期,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中天文学走在最前面。
在医药方面,已有关于多种疾病的名称和药物的记载从公元前5世纪到15世纪,人们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把握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描绘自然界的总面目。
基于这种认识,产生了力求囊括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自然哲学。
虽然那时已出现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地学等专门化知识,但都包含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中。
在物理学方面,已出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他的工作给后人许多启发,但他所得出的结论有很多是错的,例如,受外力作用运动的物体,当外力停止作用,物体的运动也就立即终止。
又如,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较轻的物体下落较慢等。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错误结论纯粹是他的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并无任何实验依据,那时人们也还没有“科学实验”的思想。
(2)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时期从时间上看,这个时期大约是从16世纪到19世纪。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从各个细节上分门别类地研究大自然的奥秘,于是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等专门学科逐渐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门独立的学科,使近代自然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数学上,微积分和非欧几何已经建立;物理上,牛顿理论和电磁理论已经建立;化学上,创立了科学的原子论;天文学上,提出了日心说;地学上,提出了地质演化说;生物上,建立了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等等。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从天文学上首先突破,随后物理学又成为带头学科。
(3)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时期从时间上看,这个时期大约是从19世纪末开始。
什么是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动和重排,它是地球地壳与内部地幔、外部大气、水域以及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地壳运动是地球演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它以地震、火山活动、地质构造的变动和地貌的变迁等形式呈现。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
水平运动体现为构造的变化,包括地质构造形态的刷新、断裂活动和岩石的抬升或降低等,它一方面表现为板块构造的运动,在板块构造运动中,地壳分为多个大板块和小板块,它们之间通过断裂带相互分隔;另一方面,水平运动还包括构造活动的迁移和波动,例如构造的抬升、降低和侵蚀沉积等。
垂直运动体现为地壳垂直的抬升或降低,主要有地壳抬升、下沉和火山活动等。
地球的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力学活动和大气水文过程的结果。
内部地球热力学活动主要包括地幔对地壳的推动和构造活动的形成,其中地幔对地壳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岩石圈的流动和板块构造的形成。
地壳运动的直接驱动力是地球内部的热运动和物质运动,板块构造的形成、抬升、下沉和火山活动都是地壳与地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另一方面,大气和水文过程的影响也是地壳运动的重要因素。
大气和水文过程包括地壳受风、冰雪融化和地下水等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引起的地壳运动。
其中,风的侵蚀沉积是地壳运动中常见的垂直运动,它会改变地表的地貌和地壳形态;冰雪融化又会引起地表液体水的运动,从而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壳的运动;地下水则通过地下水位的升高和降低以及溶解作用来影响地壳运动,例如溶蚀地貌的形成和地壳的沉降。
总之,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动和重排,它以地震、火山活动、地质构造变动和地貌变迁等形式呈现。
地壳运动是地球演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它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力学活动和大气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地壳运动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预测地震和火山活动、探索矿产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
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
4. 1962 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 年代末“环境十年” ,80 年代末“减灾十年” ,90 年代末“能源十年” 。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
(P7)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
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
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
(P9)8. 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 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
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
公基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默写填空题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由和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______、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5.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6.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________________唯物主义、近代_______________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_____________。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_______唯心主义、______唯心主义。
8.____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9.______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______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的________和事物的__________。
1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______、______、______。
13.实践的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
14.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____、_____和 ______。
15._________依赖于感性认识,_____________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______。
1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居于_______地位,统率着部分;关键部分对整体起______作用;______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17.发展的实质:__________的产生和____________的灭亡。
18._______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在上面的星球,但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却是我们所看不到的。
虽然在我们的眼中,地球是一颗稳定的行星,但是在地球内部,物质却在不停地流动、运动、变化。
这些物质的运动,直接影响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包括地震、火山、地质构造,以及地形的变化。
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在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构成。
地球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所处的最外层,也是我们了解的最多的一层。
地壳下面是地幔,它构成了地球大部分的体积。
地幔下面是地核,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组成。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主要包括了对流和传热,这两者相互关联,也相互影响。
对流:地球内部热量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形成时的高温及放射性石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量。
热量会导致地幔内部物质的流动,形成对流。
这种流动是纵向的,即由地幔的深处向地壳方向流动,再从地壳的边缘区域向下流动。
这也是地球内部物质的主要流动方式。
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速度很快,速度可以达到数百个千米每小时。
地球内部的对流运动会造成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大规模的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传热: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力条件,热量并不能够自由地从地幔向外传播。
传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以及热辐射传递。
在地幔内部,热量通过辐射传递,而在地壳内部,热量则通过传导传递。
地球内部物质的传热速度也非常快,可以达到数百千米每小时。
传热不仅能够影响地球的温度,还能够影响地球的大气环境。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对我们的影响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热量的对流运动,导致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
这些变化会促使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
火山爆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也是它对我们生活产生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
此外,地壳的隆起、沉降、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也会影响地球的地形,改变地球的环境。
所以,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对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非常重要。
地球的脉动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生活在这个被称为地球的蓝色星球上。
地球的表面看似平静,但在地壳深处却隐藏着巨大的能量。
地球脉动地质学与地球科学旨在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动以及与地质事件之间的关系,为我们解开地球奥秘提供了基础知识。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所在的地球表面的硬壳部分,厚度大约在10-70公里之间。
地壳分为两种类型:大洲之间较厚的大陆地壳和大海洋底部较薄的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向下延伸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是地球的主体部分,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幔内部高温、高压的环境导致岩石呈流动状态,类似于熔融的岩浆。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200公里。
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2400公里。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温度和压力非常高。
二、地球的脉动地球的脉动指的是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变动。
1. 地壳的运动地壳的运动主要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和地壳变形运动。
地壳构造运动是指大洲和海洋地壳之间的运动,主要有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
根据这个理论,地壳被分为许多大板块,它们靠近大洋脊背部分形成新的地壳,并且在板块边界处发生碰撞、分裂、滑动等活动。
地壳变形运动则是指地壳因为外部力量的作用而发生弯曲、断裂、隆起或沉降等形变。
这些地震、火山喷发、地裂缝等地球现象都是地壳变形运动的表现。
2. 地幔的对流地幔的高温和流动状态使得地幔内部存在着对流现象。
这种对流将岩石的热量由地幔底部向上输运,然后经过冷却后沉入地幔下部重新加热,形成了一个地幔热对流系统。
地幔的对流是地球脉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地壳构造运动和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幔对流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对人类和地球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三、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地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多个学科。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1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1.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指什么?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运动规律的哲学学科,探讨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是什么?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
辩证法认为世界以及其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统一体,具有辩证规律性。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本质、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矛盾和矛盾运动、物质发展的规律等方面。
第二章:物质的本质和运动1.物质的本质是什么?物质的本质是指物质的实质、内在属性和特性。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客观实在的存在。
2.物质的运动有哪些基本形式?物质的运动有四个基本形式,分别是:机械运动、物质的量变与质变、物质的离散与集中、物质的均衡与不均衡。
3.什么是物质的矛盾和矛盾运动?物质的矛盾是指物质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双方,矛盾运动是指这些对立面在物质内部不断地相互斗争、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过程。
4.物质的发展有哪些规律?物质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辩证性的规律。
其中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十六字方针、否定之否定规律、转化为质变的规律等。
第三章:物质的动力和运动规律1.什么是物质的动力?物质的动力是物质运动的推动力量,可以是内在的或外在的。
内在的动力包括物体本身的力量,外在的动力包括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2.物质的运动有哪些基本规律?物质的运动具有四个基本规律,分别是:机械运动的两个基本规律(惯性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物质的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物质的离散与集中的规律、物质的均衡与不均衡的规律。
3.什么是物质的量变与质变?物质的量变是指物质的数量发生变化,质变是指物质的质量或性质发生变化。
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的。
4.什么是物质的离散与集中?物质的离散是指物质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分散的状态,集中是指物质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状态。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1.新构造运动2.风化壳3.莫霍面4.标准化石5.岩石圈6. 矿物7. 向斜8. 转换断层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B、KC、TD、Q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B、二叠纪C、三叠纪D、白垩纪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B、区域变质作用C、埋藏变质作用D、动力变质作用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B、晚古生代C、早古生代D、新生代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B、直立褶皱C、倾斜褶皱D、翻卷褶皱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1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B、构造窗C、逆掩断层D、冲断层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第一章测试1.地质学最基本的方法论是()。
A:实验方法B:将今论古C:经验主义答案:B2.以下()的《地质学原理》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初步建立了地质科学的体系,的地质科学创立的标志。
A:达尔文B:莱伊尔C:李特尔D:居维叶答案:B3.火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郝顿B:李特尔C:居维叶答案:A4.水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维尔纳B:郝顿C:李特尔答案:A5.下列属于我国具有突出特色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的有( )A:云南澄江动物群B:西北黄土高原C:滇黔桂喀斯特地貌D:青藏高原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时所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是()A:古地磁法B:地震波法C:钻探方法D:地电法答案:B2.天王星属于类木行星。
()A:对答案:A3.下列哪项不属于地磁场的三要素( )。
A:地磁极B:磁场强度C:磁偏角D:磁倾角答案:A4.大陆地壳的代表性岩石是玄武岩。
()A:错B:对答案:A5.地壳与地幔合在一起又被称为岩石圈。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A:错B:对答案:A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A:错B:对答案:A3.矿物都具有解理。
()A:错B:对答案:A4.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A:对B:错答案:B5.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A:错B:对答案:A6.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A:错答案:A第四章测试1.二叠纪属于()A:古生代B:中生代C:新生代D:元古代。
答案:A2.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A:半淡水鱼B:珊瑚C:笔石D:三叶虫答案:D3.中生代包括()A:二叠纪B:侏罗纪C:白垩纪D:三叠纪答案:BCD4.泥盆纪是生物大变革的时期,生物界大举登陆,形成陆生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兴衰交替的局面。
()A:对B:错答案:A5.所谓“恐龙时代”指的是中生代。
吴凤鸣讲座: 我国近代地质学理论中的若干哲学问题简单扼要地说明我国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中的我国地质学家, 在地质理论中的哲学问题的一些概况。
(一)今天的讲座题目是我国近代地质学理论中的若干哲学问题这个题目本来是在80年代写成的, 1983年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上做了报告, 同年在《地学哲学与科学管理》杂志上全文发表, 它的容代表了我们老一代地质学家在地质学理论哲学问题上的一种观点。
地质学理论概述地质学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早就指出:“地球发展历史, 即地质学。
”——(德)恩格斯并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也提出: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
”——(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 更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地壳、地球的自然体。
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和多级结构。
恩格斯对这一点曾有高度的概括, 指出:“地质学按其性质来说, 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们没有经历过, 而且任何人也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地质学的主要任务研究地球的成分、结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
具体来说, 是研究各类岩石、矿床形成规律, 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变迁史, 有机界在地球上的进化史和生活史。
在探索纷繁复杂的地壳结构、成矿规律的过程中, 只把各地质现象当作运动着的彼此有在联系的事物去研究, 分析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性, 发现它们相互联系的规律, 正确认识和揭示地质发展及矿产形成、分布的规律性。
从物质运动形态来说, 地质学作为自然体系应包括五种经典运动形态,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对地质学的渗透, 地质学本身无论从研究深度和广度, 还是从宏观到微观, 都显示出作为一种独立的地质运动形态的突出意义和作用。
其论据:论据一:地质运动形态是完整自然体系的存在形式, 具有自然界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 是自然界发展的质的特殊阶段。
论据二:地质运动形态也是由对立两极之间有机或者是无机之间存在与生存环境之间所决定, 并且是历史产生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