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西方古典文明()
- 格式:ppt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24
九年级上册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课题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证明了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教学难点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结合地图,把握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教学方法教学和学习方法自主、互动、探究的教学法教学和信息整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言组织学生温故知新:1.请说出公元前25xx年左右的四大古代文明名称和其产生的大致时间以及这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2:让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14页导入框“木马计”的传说:教师承上启下,讲授:“木马计”就是第一课所学的希腊传说中,厄瑞斯忒的父亲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所使用的。
这里提到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激烈碰撞。
它反映了当时除了亚非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之外,欧洲的西方文明也已经诞生。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西方文明之源导入。
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板书)学生回忆回答:埃及文明,公元前35xx年;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xx年;印度文明,公元前25xx年;中国文明,公元前2070年。
原因大致有:第一,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第二,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学内容教师首先交代:西方文明包括古代希腊文明和古代罗马文明。
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是一种海洋文明,被称之为爱琴文明。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掌握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过程与方法议论解疑综合归纳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欧洲文明的起源与亚洲文明的起源有什么不同?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说明奴隶社会的确比原始社会进步;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海上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经营为主,说明了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文明类型。
教学重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教法设计 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及指导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阅读课文导入框内容,让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讲“木马计”的传说。
接着老师提示本课主题。
分发学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学习新课自学指导:1、要求学生阅P12—P19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名词(名称)、时间、重点内容及影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要求人人过关。
小组探究思考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15分钟后检测。
教师巡视督促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2、老师点评。
更正和补充。
阅读学习目标。
阅读课文,自己在课本上标注出相关的内容。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独立完成学案中的学习任务。
合作探究:1、斯巴达与雅典有哪些不同?2、第19页“活动与探究”检测:学生举手回答。
认真听讲、及时纠正。
由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精讲一、雅典城邦的繁荣希腊地理概念。
古代希腊形成的奴隶制城邦中最为典型的是斯巴达和雅典城邦。
关于雅典城邦的特点。
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启示?简要。
评价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二、斯巴达城邦提出问题:斯巴达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完成动脑筋:假设你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你愿意生活在雅典还是斯巴达?为什么?三、罗马共和国的兴亡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共和国。
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西方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平湖市福臻中学:钱秀英褚佳燕朱小英潘建馨徐燕沈文佳陆杰陶云权顾玉法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2-1-4 比较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的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课标解读:通过分析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希腊文明的渊源及其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雅典与斯巴达、亚历山大帝国文明的兴衰,知道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文明关系,理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二、【教材简析】:古希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教材以希腊文明孕育、发展、衰落、传播为(明暗)线而展开。
首先通过对古希腊地理环境的介绍,引出其自身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出了古希腊文明:城邦制度及其雅典民主制。
而后对雅典民主制作为重点来阐述,再则对“斯巴达、亚历山大帝国文明的兴衰”这本部分内容所用篇幅相对少的多。
我个人理解是一方面教材也许重点想通过对比雅典与斯巴达文明的差异,让学生加深理解认识雅典民主制的历史意义,同时雅典与斯巴达是两个古希腊城邦的典型代表,这样选材比较有代表性;而另一方面应该是要通过介绍亚历山大帝国文明兴衰落的历史,引导学生知道亚历山大帝国对希腊文明传播的意义,进而更能理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希腊城邦制度,孕育了希腊文明, 介绍亚历山大帝国文明兴衰落的历史,知道亚历山大帝国对希腊文明传播的意义,进而理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过程与方法: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通过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学习讨论,能运用辩证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雅典的政治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
理解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