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的应用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5.24 MB
- 文档页数:34
picc护理及注意事项PICC护理及注意事项PICC是一种常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科室中。
在使用PICC进行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也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PICC的护理及注意事项,以帮助护士更好地进行相关护理工作。
一、PICC的护理1.术后护理:在PICC置管后,应及时给予患者适当的止痛药物,并对置管部位进行检查。
术后第一天,应每小时检查一次置管部位,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术后第二天开始,可每4小时检查一次,直至拔管。
2.定期更换敷料:PICC置管后,应每天更换一次敷料,保持置管部位的清洁干燥。
同时,还需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的发生。
更换敷料时,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置管口,再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
3.定期冲洗和注射:PICC置管后,应每日定时冲洗和注射,以保持管路通畅。
注射时应注意注射速度和注射液体的温度,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
4.管路的管理:PICC置管后,应注意管路的管理。
当患者需要移动时,应将管路固定好,避免拉扯或摆动。
定期进行测压,检查管路的通畅情况。
当管路出现堵塞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二、PICC的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置管部位:选择适当的置管部位是保证置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选择置管部位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血管情况、置管用途等因素,并选择适当的置管方法。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引入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导致感染的发生。
同时,还应定期更换手术器械、敷料等物品,以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3.注意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感染、静脉炎等。
当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时,应及时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定期检查并维护管路:在PICC置管后,应定期检查并维护管路,以保证管路的通畅性和安全性。
定期检查管路的通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管路的堵塞和脱落等情况的发生。
PICC的常规护理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经皮周围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用于长期静脉通路的导管,常常被用于需要长时间输液或给药的患者。
以下是PICC的常规护理,包括术后护理、导管护理以及相关并发症的护理。
一、术后护理:1.患者安全:确保患者安全,床旁配备医护人员和护士呼叫器,避免意外拔管、拉扯导管等危险行为。
2.导管固定:施用透明透气敷料固定导管,确保导管不易移位或下垂。
3.导管插入部位护理:定期更换透明透气敷料,清洁导管周围皮肤,观察有无红肿、渗液、感染等异常情况。
4.导管位置检查:术后24小时内进行胸片检查,确保导管位置正确。
二、导管护理:1.导管使用前消毒:接插件切勿直接用手触摸,用消毒棉球蘸取70%酒精擦拭导管外表面,保持洁净。
2.使用泵或手动滴注:应按照医嘱调整输注泵参数或控制滴注速度,定期检查泵的功能,防止导管堵塞或脱落。
3.导管连接更换:若需要更换插件、注射药物或调整输液,要用无菌技术,换药时小心导管袋不要触碰地面,避免污染。
4.止血带:使用导管时应使用无菌、不刺激的止血带,时间不宜超过2分钟,避免血液循环不良。
三、并发症护理:1.感染: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感染症状(如红肿、渗液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
2.导管堵塞:每天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以维持导管的通畅;禁止注射粘稠药物,避免导管堵塞。
3.血栓形成:适当提醒患者活动,鼓励患者运动,保持适当的血液流动;定期注射肝素溶液以预防血栓形成。
4.静脉炎症:注意定期更换导管并杜绝污染;及时发现并处理无菌性静脉炎,如红肿、压痛等症状,给予必要的抗生素治疗。
在进行PICC常规护理时,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病情和生理特点,准确操作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避免引起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对导管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以确保导管的长期安全使用。
同时,护士还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帮助患者了解PICC导管的使用方法和常见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PICC的临床运用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外周静脉置管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具有固定端和移动端的中心静脉导管,在医院临床中广泛应用于需要长期中心静脉通路的患者。
PICC的临床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PICC可以用于静脉输液。
一些患者需要经常输注药物或营养液,传统的静脉输液需要频繁插针,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适。
而通过插入PICC,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长期的静脉通路,减少频繁插针的次数,提高输液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其次,PICC也可以应用于抗生素治疗。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等,经常需要输注抗生素药物。
通过插入PICC,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稳定的抗生素输注途径,方便药物的输注和调整,提高治疗的效果。
此外,PICC还可以用于静脉营养。
对于一些不能正常进食或需要大量能量摄入的患者,如肠道功能障碍、重症患者等,需要静脉输注营养液。
通过插入PICC,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稳定的静脉营养通路,保证患者所需的充足营养物质的摄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另外,PICC还常用于化疗。
对于一些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化疗治疗。
通过插入PICC,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化疗通路,方便药物的输注和调整,减少药物在皮下组织中的损伤,提高治疗的效果。
最后,PICC还可以用于血液透析。
对于一些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
通过插入PICC,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稳定的血液透析通路,方便透析治疗的进行,避免频繁插针造成的痛苦和不适。
总的来说,PICC作为一种具有固定端和移动端的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它可以为需要长期中心静脉通路的患者提供便利,减少插针的痛苦和不适。
同时,PICC还能提高输液、抗生素治疗、静脉营养、化疗和血液透析等方面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然而,在使用PICC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的操作技术和护理措施,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PICC护理措施概述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通过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常用于长期静脉通路的建立,以便输液、输血、化疗等治疗。
PICC 护理措施是指在插管后对PICC进行规范的护理操作,以确保导管的安全畅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前准备在进行PICC护理之前,护士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检查医嘱:了解医生对PICC的使用目的、护理要求和特殊注意事项。
2.准备护理工具:包括消毒剂、无菌手套、无菌敷料、透明敷料、透明导管固定贴、注射器、生理盐水等。
3.洗手消毒:严格按照洗手消毒规范进行洗手,戴上无菌手套。
4.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PICC护理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取得患者的配合。
护理操作步骤第一步:检查PICC导管1.观察导管外露部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2.检查固定贴:确保导管固定贴牢固,没有松动或脱落。
3.检查导管连接器:检查导管连接器是否松动,有无渗漏、脱落等情况。
第二步:皮肤消毒1.取消毒剂: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如氯己定或碘伏。
2.按照消毒剂说明书的要求,将消毒剂倒入无菌盘中。
3.用无菌棉球蘸取消毒剂,从插管口向外环形擦拭皮肤,擦拭范围应覆盖插管口周围5cm范围。
4.等待消毒剂干燥,不要用纱布擦拭。
第三步:更换敷料1.将无菌敷料、透明敷料和透明导管固定贴准备好。
2.轻轻撕开旧敷料,注意不要拉扯导管。
3.用生理盐水清洗导管外露部分,保持清洁。
4.用无菌棉球擦干导管外露部分。
5.将新的透明敷料贴在导管外露部分,确保导管清晰可见。
6.用透明导管固定贴固定导管,避免松动。
第四步:注射器连接1.用无菌手套打开注射器包装,取出注射器。
2.打开生理盐水包装,将生理盐水注入注射器中。
3.将注射器连接到导管连接器上,注意不要触碰连接器。
4.缓慢推注生理盐水,确保导管通畅,无阻塞。
第五步:护理记录1.记录PICC护理的时间、操作步骤和患者的反应。
picc的护理和注意事项PICC(经皮内静脉导管)是指经皮进入中央静脉的导管。
它可以用于长期输液、化疗、药物监测和营养支持,并可供医生随时检查血液样本。
PICC有助于减少对患者的创伤,而且使护士在护理中能够更有效地工作。
PICC护理和注意事项一、安装前护理1.排除PICC植入所需的局部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压测量,血型检查,血常规和血氧饱和度检查。
2.检查患者的疾病史,特别是对止血剂的过敏史,以及有关血小板减少、出血性疾病或其他危险的疾病。
3.与患者进行详细询问,了解患者对植入PICC有何担忧。
4.如果可能,安排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最佳植入部位。
5.确保患者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植入后的疼痛。
6.指导患者进行体位变换和呼吸活动,以减轻植入后的疼痛。
7.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控制疼痛。
8.开展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焦虑和担忧。
二、安装后的护理1.检查PICC植入部位的情况,包括植入部位的肿胀、红肿、发热和疼痛。
2.定期检查植入部位上的血液循环,以确保血液正常循环。
3.定期检查导管上的血流。
4.定期检查导管的清洁情况,避免污染。
5.定期检查导管的安全性,确保它不会被拔出或受到损害。
6.定期检查PICC的部位,确保它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7.指导患者如何正确使用手套,以避免感染。
8.指导患者如何正确使用污染物,以避免感染。
9.定期检查PICC的管道,以确保它处于完好状态。
10.检查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以避免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三、卸下时的护理1.检查PICC植入部位的情况,确保患者没有任何明显的反应。
2.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和脉搏。
3.检查患者的血液循环。
4.指导患者如何正确使用手套,以避免感染。
5.指导患者如何正确使用污染物,以避免感染。
6.定期检查PICC的部位,确保它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7.定期检查PICC的管道,以确保它处于完好状态。
8.在PICC卸下之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感觉到疼痛或不适。
9.在卸下PICC管之前,应严格按照正确的护理流程进行操作。
PICC的使用及护理导管中心静脉插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将导管经皮肤插入体表静脉并置入上腔静脉或其附属静脉,以供长期输液、化疗和输血等治疗的一种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PICC的使用及护理。
一、PICC的使用1.进行PICC的使用前,需要先进行患者的全面评估,包括静脉情况、皮肤情况、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的治疗等。
评估结果对选择PICC的最佳插入静脉、导管型号和长度具有指导意义。
2.在准备插入PICC导管前,需要确保患者已经了解该操作的目的、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且取得知情同意书。
3.插入PICC导管前,需要进行手术准备,包括有效的洗手、穿戴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等。
4.在插入PICC导管时,要注意消毒感染控制,采用无菌原则,确保皮肤消毒、导管的无菌装置和导管引入体内时的无菌操作。
二、PICC的护理1.定期巡视:每日至少两次对PICC导管及其周围部位进行巡视,观察有无感染、渗漏、局部肿胀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导管外固定:确保PICC导管安全牢固,导管外固定应紧固、拴结牢固,且要定期检查固定带的松紧情况,防止导管脱出。
3.导管护理:定期进行PICC导管端部的化验,观察有无栓塞、堵塞等情况。
注意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的堵塞和酸化。
注射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并使用正常盐水或药物稀释液进行冲洗。
4.皮肤护理:保持导管入口处的皮肤清洁干燥,每日至少使用一次脱脂酒精擦拭,防止皮肤感染。
患者需定期洗澡,洗澡时应避免将水直接流入导管插入部位。
5.导管用药:使用PICC导管给药时,要按规定的药物浓度、用药剂量等进行准确计算和准备,避免给药错误。
用药后要及时冲洗导管。
避免药物反应及毒性在PICC导管中发生。
6.导管更换:PICC导管每3-4周更换一次,更换前要对导管进行冲洗和注射抗生素,防止导管更换时的感染。
三、PICC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1.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静脉栓塞、上腔静脉病变、导管引起的感染、导管脱出、渗漏、导管堵塞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picc管护理及注意事项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管护理是指对患者体内插入PICC导管后的护理工作。
PICC导管用于大剂量、长期的抗生素治疗、化疗、静脉营养治疗等,在使用PICC导管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在插管前,需要检查患者的血凝功能,确保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以避免插管时出血。
对于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血液纠正治疗。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诊断、病情、用药情况等,以便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护理。
其次,在插管过程中,需要使用无菌技术,防止导管周围的感染。
护士需要洗手并戴上手套,确保操作的无菌性。
插管时还需要注意避免伤及患者的静脉壁,尽量选择适当的插管部位。
插管完成后,需要对PICC导管及插管部位进行定期检查和护理。
护士应该每天检查插管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同时,还要每周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在更换敷料时,护士需要进行无菌操作,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避免二次感染的发生。
另外,对于PICC导管内的血液,需要定期抽取进行血培养,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导管周围的感染。
在抽取血液时,要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血液标本。
同时,要经常观察导管内是否有血栓形成,如发现血栓,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除了定期检查和护理,还需要定期的导管冲洗和注药。
导管冲洗是指向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保持导管的通畅性。
注药是指通过导管向患者体内输送药物。
在冲洗和注药时,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执行,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
最后,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进行PICC导管的护理宣教。
要告知患者及家属插管的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使用和维护PICC导管。
同时,要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如发热、红肿、疼痛等,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PICC导管的护理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护士在PICC管护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定期检查和护理导管及插管部位,注重预防感染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PICC的常规护理插入导管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操作,通过中心静脉通道(PICC)插管可以给予长期或频繁需要静脉通路的患者提供方便和安全的治疗方式。
然而,PICC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非常依赖于日常的常规护理。
以下将介绍PICC的常规护理措施。
1.皮肤清洁:在每次使用PICC前,应先用无菌消毒剂清洁插管点周围的皮肤,常用的消毒剂有氯己定、碘伏等。
清洁时应先由内向外轻轻擦拭,避免用力过大或摩擦过于剧烈,以防止伤害皮肤或拔出导管。
2.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确保导管稳定的重要步骤,常用的方法有胶布固定、透明贴膜固定、导管固定器等。
导管固定的目的是防止导管脱落或移位,避免导致局部的刺激或感染。
3.插管点观察:每日观察插管点周围的情况,检查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同时,对导管与皮肤的连接处进行观察,确保连接处无松动或渗漏。
4.导管护理与清洗:每次使用前后都要进行导管的冲洗与护理。
使用前要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以确保导管通畅。
使用后要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用消毒剂清洁导管,保持导管干燥。
注意避免用力过大,以免扭曲导管或引起损伤。
5.导管血栓预防:静脉导管使用后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非使用状态下的导管应保持含肝素生理盐水液体通畅,以防止导管血栓形成。
同时,定期进行血液搏动检查,观察四肢血液供给是否充足。
6.皮肤清洁换药:每7天换药一次,换药前用生理盐水清洗插管点周围皮肤,确保清洁无菌。
换药时应注意导管与皮肤的连接是否牢固,及时处理导管松动、渗漏等情况。
7.导管检查:定期进行导管的检查和评估,包括检查插管点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检查导管连接和固定情况是否正常。
还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导管位置是否正确,排除潜在的异位插管风险。
8.导管拔除:根据医嘱和患者的情况,定期拔除导管。
拔除导管前,应先用消毒剂清洁导管,然后快速但轻柔地拔出。
拔管后需对插管点周围的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观察是否有出血或渗液等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