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时2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及测定小测本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49.00 KB
- 文档页数:6
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的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内容为酸和碱的中和(滴定)反应演示实验改进。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说课:λ说教材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本内容是在学习常见酸和碱的知识后,有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用、酸碱度的测定— —pH 两个局部。
教材没有简单将其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为一个课题来说明。
说明此内容有其重要性和独特性。
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今后高中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
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表达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
从研究方法看,学生已经学习酸和碱的一些性质,通过实验来理解中和反应比较自然。
本课题采用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然后对实验实行分析、讨论、归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水平。
由此可见此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酸与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水平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培养对绿色化学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反应原理λ说学情对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以及如何鉴别酸或碱,学生已经熟悉,而且对酸、碱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有所理解,但对于酸和碱之间会不会发生什么反应,怎样反应?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呢?这些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所以需教师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以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的酸碱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有利于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实验情境。
λ说学法和教法学法:明确问题——创设情境—— 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形成概念—— 理解迁移教法:激疑——探究——形成具体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形成概念归纳概括,小结巩固知识点λ说设计思路我以教材为平台,对教材实行创新处理。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第二课时酸碱度的表示学校目标:1、了解溶液酸碱度与pH的关系2、会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3、了解溶液酸碱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学习重点:溶液酸碱度与pH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学习难点:溶液酸碱度与pH的关系课前预习1、知识回顾:用以下几种溶液填空:①稀硫酸②稀盐酸③氢氧化钠溶液④澄清的石灰水⑤氯化钠溶液(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变蓝的是,不变色的是;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不变色的是。
(2)溶液呈酸性的是,中性的是,碱性的是。
2、预习检查:酸性溶液的pH 7,碱性溶液的pH 7,中性溶液的pH 7.课内探究一、溶液酸碱度与pH的关系自主学习:1、稀盐酸、浓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它们酸性强弱的程度一样吗?2、我们的皮肤被蚊虫叮咬后会肿痛,如果涂些碱性物质如牙膏、肥皂就可以减轻痛痒,那么能涂氢氧化钠吗?肥皂、洗衣粉、厕所清洁剂都是碱性的物质,但肥皂、洗衣粉可以直接用手使用,厕所清洁剂能否也用手直接洗?合作交流:1、讨论:什么是溶液的酸碱度?2、溶液的酸碱度用什么表示?精讲点拨:1、pH值的范围在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 7,pH越小酸性越碱性溶液的pH 7,pH越大碱性越中性溶液的pH 7.二、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自主学习:测定方法: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取少量待测液与试管中,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到待测液的pH。
合作交流:1、测定几种浓度不同的酸、碱溶液的pH2、测定生活中糖水、自来水、肥皂水、洗洁精的pH精讲点拨:1、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的pH可以发现:同种酸溶液的浓度越大,pH (越大,越小,不变),酸性(越强、越弱、不变);同种碱溶液的浓度越大,pH(越大,越小,不变),碱性(越强、越弱、不变)。
3、某同学测定一瓶溶液的pH时,他的操作顺序是;先撕下一条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跟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待测液的pH=5,这位同学的操作有无错误?请简单评述一下三、了解溶液酸碱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自主学习: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控制在一定pH范围内2、农作物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3、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4、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合作交流:讨论:(1)正常雨水的pH为什么会小于7?(2)形成酸雨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它的危害是什么?课堂小结: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章节练习第1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1.在探究中和反应的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A.烧杯B.玻璃棒C.滴管D.酒精灯2.下列有关中和反应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有沉淀生成B.有盐生成C.有气体生成D.反应物均需溶于水3.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出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B.b处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C.a→b的过程中溶液由酸性变成中性D.在c处溶液中加入碳酸钙,有气泡产生4.要除去氯化钾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氢氧化钾,可选用的试剂是()A.稀盐酸B.稀硫酸C.二氧化碳D.酚酞溶液5.小东为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中和,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选用不同试剂进行实验。
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不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6①醋酸②碳酸钡③氢氧化钾④碳酸⑤氢氧化铁⑥硝酸⑦氯化银⑧碳酸钾其中属于酸的有,属于碱的有,属于盐的有。
7.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填化学式),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若刚开始没有气泡产生,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8.如图为某“胃酸完全抑制剂”的部分标签。
(1)该“胃酸完全抑制剂”的主要成分中属于盐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2)服用该“胃酸完全抑制剂”后在胃内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9.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C方框内甲、乙两种粒子分别为(填粒子符号,下同)。
②该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与碱中的结合生成。
(2)图2是Ba(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硫酸钡不溶于水)。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色。
10.某化工厂用熟石灰处理废水中的残余盐酸。
已知废水中盐酸的质量分数为0.003 65%,现中和池中有1.0×106 kg废水(废水中的其他物质均不与熟石灰反应),则需要多少千克熟石灰才能将该废水恰好完全中和?(相对原子质量:H-1O-16Cl-35.5Ca-40)11.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图1实验。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一、教材分析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酸碱中和的结果——酸和碱各自特性都消失;感悟酸碱之间的对立统一;明确中和反应的热效应,感悟化学变化中有能量变化。
接着,教材通过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学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为此,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变化;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2、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探究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发生中和反应。
二、教法选择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应“让学生自己找出来”。
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设计实验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探究中和反应,从探究中层层启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适时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他们的学习添加“助推剂”。
因此做好每一个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探究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第2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学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2、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3、联系身边物质的酸碱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和运用化学的情感。
【课前延伸】1、前面我们学过,检验一种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可以用溶液或溶液,若溶液变,说明溶液显酸性,但(填“能”或“不能”)判断溶液的酸性是强还是弱。
2、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________,用___________来表示,范围在_________之间。
酸性溶液的PH________,碱性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_,中性溶液PH______________。
测定PH 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____________。
测定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意义,人体内酸性最强的液体是________农作物适宜在PH________的土壤中生长;正常雨水的PH约_______,PH小于的降水称为。
4、将课本62页上部表和图中列出的物质在家中准备好,带到学校进行实验。
5、按照课本63页“活动与探究”的要求,完成第(1)、(2)步,留待课堂上观察。
【课堂探究】1、pH的范围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61页上半部分,回答: pH ,溶液呈中性。
pH ,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
pH ,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
(精讲点拨)当酸溶液被稀释时,溶液酸性减弱,pH变大,但不会变成碱性,所以稀释后的溶液的pH不会大于7;当碱溶液被稀释时,溶液碱性减弱,pH变小,但不会变成酸性,所以稀释后的溶液的pH不会小于7。
(对应练习)若要使酸性溶液的PH升高,可以加入或。
其中,加可以使它的PH升高到等于7或者大于7,加则不能。
2、pH的测量方法(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61页回答:怎样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pH试纸。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片、纸巾、pH试纸、标准比色卡、线。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水,汽水、自来水、洗洁精、醋、酱油、头发样品、五种不同pH的溶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学生)1.能2.不能[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如图所示。
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滴酚酞溶液。
再用滴管慢慢滴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
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
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NaOH+HCI=NaCl+H2O[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