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学生在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之后,进一步提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另外也体现了中和反应的重要性,是酸的能通性的发展和延伸,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重要纽带,为盐的学习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是中和反应2.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 探究酸碱反应的过程(难点)4.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难点)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片、纸巾等投影仪、pH试纸。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回顾常见的酸和碱有哪些及酸和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投影图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蚊虫叮咬现象,引入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学生]1.能2.不能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
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
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或肥皂水,就可减轻痛痒。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2.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酸和碱的基本性质和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九年级化学教材、草纸、酸称、碱称、PH试纸、酸和碱的示例物质(可选用柠檬汁、洗衣粉溶液等);2.学生准备:课本、草纸、笔、实验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酸和碱的性质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
2. 知识讲解与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的方式,介绍酸和碱的性质以及他们的中和反应。
教师可以选取柠檬汁和洗衣粉溶液作为示例物质,并使用PH试纸进行检测。
教师首先将柠檬汁称入一个容器中,然后使用PH试纸进行检测,观察试纸的变化。
接下来,教师将洗衣粉溶液称入另一个容器中,同样使用PH试纸进行检测,并观察试纸的变化。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酸和碱的性质,并了解它们的中和反应。
3. 学生实验与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酸和一种碱的溶液,用PH试纸检测其酸碱性质。
然后,组内学生将酸和碱按一定比例混合,在观察过程中记录试纸的变化。
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混合酸碱溶液的酸碱性质变化,以及中和反应的特点。
4. 拓展实验(15分钟)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索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应用。
例如,可以让学生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否会产生气体。
可以将白醋和小苏打溶液放入两个独立的容器中,然后将两个容器连在一起。
观察容器中是否有气泡产生,并通过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质。
通过拓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并发现酸碱中和反应的一些常见应用。
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酸和碱的性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0.2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理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2.掌握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4.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酸碱中和反应。
二、教学重点1.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2.酸碱指示剂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1.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酸与碱的定义;–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酸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化学方程式;–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和其颜色变化;–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酸与碱的认知和兴趣,如“你们都吃过柠檬吗?柠檬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引导学生思考,并简要复习酸和碱的定义。
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1.酸与碱的定义–酸的定义:能够释放出H+离子的化合物;–碱的定义:能够接受H+离子的化合物。
2.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特点:反应产生盐和水,pH值接近中性,有放热现象。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酸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化学方程式–酸的通式:H+ + 阴离子→ 盐 + H2O;–碱的通式:OH- + 阳离子→ 盐 + H2O。
2.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H+ + OH- → H2O。
酸碱指示剂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作用:用于酸碱溶液的测定和判断;–原理: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在不同酸碱溶液中发生变化,通过观察颜色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和其颜色变化–酚酞:酸性溶液为无色,碱性溶液为粉红色;–甲基橙:酸性溶液为红色,碱性溶液为黄色;–酸性紫:酸性溶液为红色,碱性溶液为蓝色。
3.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性–取少量酸碱指示剂滴于待测溶液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颜色变化为酸性则为酸性溶液,颜色变化为碱性则为碱性溶液,颜色无变化则为中性溶液。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秀教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适用于初中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酸的性质和碱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中和反应中的反应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学生将建立起对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基本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学会观察和描述酸和碱中和反应的现象。
3.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4.理解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量筒、试管、滴管、酸碱指示剂。
2.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
3.实验环境: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集体讨论的方式,询问学生什么是酸和碱,它们的性质是什么,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实验演示(2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取一个量筒,倒入10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
(2)取一个试管,滴入几滴酸碱指示剂。
(3)从试管中滴入盐酸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4)继续滴入盐酸溶液,直到颜色变为指示剂原本的颜色。
(5)记录滴入盐酸溶液的体积。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通过集体讨论和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滴入盐酸后颜色会发生变化?(2)滴入盐酸的体积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一样?(3)是什么使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4.理论解释(15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向学生解释实验的原理和现象:(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化学素比例反应,生成盐和水。
(2)在实验中,盐酸是酸,氢氧化钠是碱。
当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生成氯化钠盐和水。
5.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
(2)酸和碱的量必须满足化学素比例,才能发生完全中和。
6.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的应用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实践解决。
例如:(1)如果你有一杯过酸的果汁,你会用什么来中和?(2)酸雨对环境有哪些危害?应该如何处理酸性土壤?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找到答案并向全班展示。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酸和碱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2. 掌握如何推断和判定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3. 熟练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的操作技巧,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实验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1. 归纳对比教学法。
2. 实验探究教学法。
3. 讨论交流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2)通过示例来说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例如:NaOH + HCl → NaCl + H2O。
2)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检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实验结果、体验中和反应过程,了解酸和碱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4)教师讲解酸和碱中和反应实例及应用。
1)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知识点。
2)进行疑难问题解答。
3)布置或预告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烧杯、滴定管、磁力搅拌器等。
2. 实验试剂:NaOH、HCl等。
六、教学评估
1. 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2. 学生口头答问、课堂表现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环保意识等。
3.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思
本课以实验探究为基础,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深入认识酸和碱的性质和反应特点,建立正确的实验态度和安全意识,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
2.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判断酸碱中和反应的发生,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
2.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
3.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观察。
4.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实验观察。
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的生活实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和特征。
4. 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并进行示例演示。
5. 练习与巩固:学生独立完成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适量的辅导和指导,帮助每个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化学方程式的掌握情况。
4. 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分析、推理和创新思维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室用具:试管、烧杯、滴定管、指示剂等。
2. 化学试剂:酸(如盐酸、硫酸)、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3.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难点: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化学反应,比如酸和碱的反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看看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习新课(1)讲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盐和水。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当我们把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时,它们会发生反应,氯化钠和水。
(2)分析中和反应的特点反应物是酸和碱。
物是盐和水。
反应是放热的。
(3)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来看看如何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以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化学方程式如下:HCl+NaOH→NaCl+H₂O这里需要注意,化学方程式中的箭头表示反应方向,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物。
同时,我们要保证化学方程式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这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3.实践环节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下面我们来动手实践一下。
(1)实验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将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下来。
(2)实验二:硫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同样地,请同学们将硫酸和氢氧化钡混合,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下来。
(1)中和反应在农业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来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例如,酸性土壤可以通过施用石灰(氢氧化钙)来中和,使其变得适宜植物生长。
(2)中和反应在医疗中的应用中和反应还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例如,胃舒平、胃必治等药物就是利用中和反应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3)中和反应在环保中的应用中和反应还可以用于处理工业废水。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及实质。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征。
2.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3. 常见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4.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及实质。
2. 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及实质。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胃药、土壤酸碱度调节等,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及应用。
2.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及实质,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现象,如紫色石蕊溶液的变化等。
4.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结论。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农业、环保等方面。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概念、特征及实质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操作技能。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试管、滴定管、石蕊溶液、酸碱溶液等。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10-2中和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并能够描述中和反应的特征;2.掌握酸和碱中和反应的表达式;3.了解常见的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描述中和反应的特征;2.学生能够正确表达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试剂;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实验报告本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酸和碱的应用场景?”请学生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回忆已学过的知识。
2.教师向学生解释中和反应的概念:“酸和碱发生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步骤二:说明实验(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操作的过程和实验材料,包括酸和碱的浓度、实验步骤等。
2.教师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保证学生的安全。
步骤三:实验操作(20分钟)1.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2.学生记录实验所用的试剂、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
步骤四:实验结果分析(20分钟)1.学生依据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讨论酸和碱中和反应的表达式,归纳总结。
步骤五:实际应用(10分钟)1.教师通过实际应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酸和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钱币清洁、草酸去锈等。
2.学生针对实际应用进行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中和反应来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六:小结反思(5分钟)1.教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复习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2.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回答教师提出的反思问题。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2.思考酸与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案例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兴趣,并增强了他们对酸碱化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通过小结反思环节,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总结,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本质。
2. 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2. 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实验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滴定管、pH试纸、指示剂(如石蕊、酚酞等)、酸碱溶液等。
2. 课件:酸碱中和反应示意图、实验视频等。
教案内容: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什么是酸?什么是碱?2. 引导学生思考: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反应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1. 实验一:观察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步骤:(1)分别准备若干支试管,标号为1-5。
(2)向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石蕊试液。
(3)逐滴加入不同酸碱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实验现象: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变红,在碱性溶液中变蓝。
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实验步骤:(1)准备两支试管,标号为A、B。
(2)向A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B试管中加入适量盐酸。
(3)将A、B试管混合,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A、B试管混合后,出现中和反应,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3. 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总结: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盐和水的反应。
三、酸碱指示剂的应用1. 讲解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
2. 实验:用酸碱指示剂检测不同酸碱性溶液。
实验步骤:(1)准备若干支试管,标号为1-5。
(2)向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酸碱溶液。
(3)逐滴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实验现象:不同酸碱性溶液加入酸碱指示剂后,颜色发生变化。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重点讲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实质,从酸碱性的角度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为高中化学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对本节课通过实验来认识中和反应理解较为方便,然而对于如何能够用明显现象观察到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因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自己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满足感。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够从酸碱角度说明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教学目标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自主练习】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
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 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习】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
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最强的是(D)A.pH=14B.pH=7C.pH=1D.pH=0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使用pH试纸【自主练习】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小组讨论】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最好用图表)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教师点拨】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和碱的定义及其性质;(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3)能够运用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2)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2)酸碱指示剂在酸碱中和反应中的应用;(3)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2)如何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3)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
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讲授法: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引导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
3. 讨论法:分组讨论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酸碱指示剂、试剂(如NaOH、HCl等);2. 课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际应用案例等;3. 教学素材:相关阅读材料、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酸和碱的定义及其性质;(2)提问:酸和碱能否相互反应?反应后什么?2. 探究酸碱中和反应:(1)实验演示:教师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行操作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3. 酸碱指示剂的应用:(1)介绍酸碱指示剂的原理;(2)实验演示:教师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3)学生操作:学生自行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
4.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1)举例说明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酸碱中和反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分享讨论成果: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pH试纸。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片、纸巾、pH试纸、标准比色卡、线。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水,汽水、自来水、洗洁精、醋、酱油、头发样品、五种不同pH的溶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学生)1.能 2.不能[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如图所示。
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滴酚酞溶液。
再用滴管慢慢滴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
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
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NaOH+HCI=NaCl+H2O[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2NaOH+H2SO4=Na2SO4+2H2O[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
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板书]一、中和反应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投影]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
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
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
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
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板书]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试写出工厂处理废水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Ca(OH)2+H2SO4=CaSO4+2H2O[引导]有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是Al(OH)3,试写出用这种胃药治疗胃酸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Al(OH)3+3HCl=A1C13+3H2O[讨论]你还能再举出一些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学生发言][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应,简单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了解了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作业]习题5。
板书设计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中和反应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寓出金属高于和酸根离于的化合物。
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第二课时[引入]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
例如;就某地区的土壤而言,不仅要知道它呈酸性还是碱性,还要确切知道该土壤的酸碱度,以便选择适宜种植的檀物。
[设问]利用酸碱指示剂。
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不能试验溶液的酸碱度。
那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讲解]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在0~14之间。
[投影][板书]二、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法——pH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范围通常在o~14之间。
pH<7 溶液呈酸性pH>7 溶液呈碱性pH=7 溶液呈中性[比一比,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1.某溶液pH=3,则该溶液…………………………………………………………( )A.呈酸性 B.呈碱性 C.呈中性2.已知苹果汁的近似pH为2.9~3.3,在苹果汁中清人紫色石蕊试液。
显示的颜色是 ( )A.无色 B.红色 C.蓝色 D.紫色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最强的是………………………………………………( )A,pH=14 B.pH=7 C.pH=1 D.pH=0[答案)1.A 2.B 3.D[过渡]认识了pH与酸碱度的关系,那如何测定溶液的pH呢?[讲解]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展示]pH试纸[介绍]每一本pH试纸上都有一个标准比色卡,标准比色卡上列出了14种不同的颜色,分别对应1~14之间的pH。
[板书]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活动与探究](投影)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测定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1)测定几种酸或碱的稀溶液的pHpH pH PH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2)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说明它们的酸碱性。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进行实验)pH 酸碱性pH 酸碱性橘汁汽水糖水自来水牛奶醋番茄汁酱油肥皂水洗洁精[教师强调]测定方法;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甩玻璃棒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互相交流)[设问]你了解身边一些物质的pH吗?[投影][过渡]学习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不仅能从理论上知道溶液酸碱度对生活、生产及科研的重要意义,还能对今后的实际应用起指导作用。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
[板书)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投影]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
2.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3.测定雨水的pH(因溶解有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4.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设问]为了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我们还需知道正常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你了解这些资料吗?[投影]人体内的一些液体和排泄物的正常pH范围[教师]医生了解了上述资料,即可以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
老师建议大家去医院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加深对溶液酸碱度的印象。
[引导提问]现在商场上的洗发水各种各样。
你在选择洗发水时,有什么尺度和标准吗?[学生发言][教师]进行了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活动与探究](投影)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1)收集一些刚剪下未经任何处理的头发样品(可以去理发店收集)。
分成5份,分别用线系成一小束,(2)将5束头发分别放进盛有不同pH溶液的小烧杯中,静置约30 min。
(3)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继续进行观察和实验;[交流][讨论]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对你选择洗发液有什么启示?[学生发言][教师补充]1.一般人洗发时应选择质量好的弱碱性洗发液;2.正常人头皮及毛发呈弱酸性(pH范围在4.5~5.5之间),如果使用碱性过大的洗发水时,头皮和毛发酸碱平衡会遭到破坏,有利于某些不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还会导致头皮细胞的过度角化,引起头皮干燥,脱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容易开叉等现象。
3.烫发或直发时,一般用到的试剂是碱性,如:氨水、氢氧化钠等,故做过此类美发的人最好用偏酸性的洗发剂洗头。
以便头发能恢复正常的酸性状态。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表见解][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了解了酸碱度与pH的关系以及酸碱度在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课堂练习]有一瓶溶液pH是9.5,取少量注入试管中,再清人几清酚酞试液,溶液呈色,如果要使试管中溶液pH降为5,可以采取的方法。
答案:红滴加酸溶液[作业]习题1、2、3、4板书设计二、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法——pH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pH<7 溶液呈酸性pH>7 溶液呈碱性pH=7 溶液呈中性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