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使用指南
- 格式:docx
- 大小:32.41 KB
- 文档页数:16
胰岛素使用指南胰岛素使用指南1. 胰岛素是什么?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它可以帮助人体将血糖转化为能量,并控制血糖水平。
胰岛素的不足或异常会导致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2. 胰岛素的类型胰岛素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快速作用、短效、中效、长效等不同类型,根据身体需要和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胰岛素类型。
3.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包括注射、泵输注、吸入等多种方式。
注射是最为常用的使用方法,可以自行学会注射技巧。
使用泵输注或吸入方式需要医生的指导。
4. 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4.1 用药前要到医院进行检查,确保身体状况符合使用胰岛素的条件。
4.2 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使用,不要随意更改使用方法和剂量。
4.3 注射胰岛素时,必须将皮肤消毒,避免感染。
4.4 注意随时检查血糖水平,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法和剂量。
4.5 每次使用前应该检查药品是否过期、存储是否正确。
5. 胰岛素使用前后忌口避免大量摄入糖分高的食物,如甜品、糖果等。
饮食应以低糖、低脂、高蛋白为主,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
6. 胰岛素的副作用使用胰岛素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低血糖、过敏反应、皮下脂肪萎缩等,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观察身体状况,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7. 胰岛素的存储胰岛素需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远离阳光和高温等外界影响。
8. 胰岛素的弃用过期或损坏的胰岛素应该随时弃用,避免误用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9. 例外情况使用胰岛素过程中,如果出现感冒、发烧、剧烈锻炼等情况,需要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方式。
10. 使用胰岛素的心理疏导患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胰岛素的使用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健康可靠地控制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使用指南介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健康饮食的盛行,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本文将向您介绍胰岛素的使用指南,包括胰岛素的种类、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胰岛素的种类:胰岛素主要分为快速作用型、中效型和长效型。
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人状况,您将需要使用特定类型的胰岛素。
1.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快速作用型胰岛素通常在餐前使用,以帮助控制饭后血糖水平的急剧上升。
这种类型的胰岛素在注射后几分钟内开始起效,作用时间通常持续2-4小时。
您可以在每次进餐前使用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以确保胰岛素在食物摄入后迅速发挥作用,并帮助控制血糖水平的变化。
2. 中效型胰岛素:中效型胰岛素的起效时间较快速作用型胰岛素更长,而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这种类型的胰岛素通常在早晨或临睡前使用,以覆盖餐后的胰岛素需求。
中效型胰岛素通常需要与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同使用,以提供全天的胰岛素覆盖。
3. 长效型胰岛素:长效型胰岛素是一种持续性胰岛素,其起效时间更慢,作用时间更长,可提供全天胰岛素需求的基础覆盖。
长效型胰岛素通常在早上或临睡前使用。
它可以帮助控制晨起时的血糖水平,并提供全天胰岛素的基础需求。
通常需要与快速作用型胰岛素或中效型胰岛素一同使用。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胰岛素通常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使用。
以下是胰岛素的正确注射方法:1. 准备胰岛素:首先,确保您的胰岛素储存于正确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在使用之前,请查看胰岛素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
在使用前,轻轻摇动胰岛素瓶,使胰岛素均匀混合。
任何混浊或有沉淀的胰岛素都应丢弃。
2. 准备注射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并确保注射器的封套已完好保留。
3. 准备注射部位:选择注射部位时,可以选择腹部、大腿、臀部等部位。
轮换使用不同的注射部位,以避免皮下脂肪块的形成。
清洁选定的注射部位,使用消毒酒精或清水洗手。
4. 注射:拉开注射器的封套,并将针头轻轻插入准备好的注射部位。
胰岛素注射指南
胰岛素注射指南
1:简介
1.1 胰岛素注射的目的和原理
1.2 胰岛素注射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胰岛素注射前的准备
2.1 收集患者资料和病史
2.2 评估患者的胰岛素需求
2.3 确定胰岛素剂型和用法
3: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
3.1 了解不同注射部位的特点
3.2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3.3 旋转注射部位以避免皮下脂肪萎缩4:胰岛素注射器具的选择和准备
4.1 了解不同类型的注射器具
4.2 根据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具
4.3 检查注射器具的完整性和有效期
5:胰岛素注射的步骤和技巧
5.1 洗手和消毒注射部位
5.2 准备药物和注射器具
5.3 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5.4 观察注射部位和记录注射信息
6:胰岛素注射后的注意事项
6.1 监测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效果
6.2 处理注射部位的反应和并发症
6.3 提醒患者定期复查和调整胰岛素剂量
7:附件
附件一、胰岛素选择指南
附件二、胰岛素注射记录表
附件三、常见胰岛素副作用和处理方法
法律名词及注释:
1:药品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总称。
2:药品注册:指药品生产企业或者经营企业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的过程。
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指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上报的活动。
简述胰岛素的使用原则
胰岛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其使用原则如下:
1. 个体化治疗:胰岛素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血糖水平、糖尿病类型、生理状况和饮食习惯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2. 起始剂量:一般从低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渐调整。
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起始剂量。
3. 分次注射:胰岛素通常需要分次注射,以模拟人体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
常用的注射方案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
4. 注射部位:胰岛素可以注射到腹部、大腿、臀部或手臂等部位。
注射部位应轮流使用,以减少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
5. 血糖监测: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血糖监测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而定。
6. 调整剂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医生会调整胰岛素的剂量,以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剂量调整应小幅度进行,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7. 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胰岛素可能需要与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8. 注意事项:使用胰岛素时,患者应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注意注射技术、药物保存和低血糖的预防等。
总之,胰岛素的使用原则是个体化、小剂量起始、分次注射、定期监测血糖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确保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危重症患者静脉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指南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制定危重症患者静脉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blood glucose,BG)的指南,旨在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同时提高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
(1)对于成人危重症患者,应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150 mg/dl以下是否比更高的血糖目标值更能降低病死率?对于绝大多数成人ICU患者,在血糖大于150 mg/dl时应开始胰岛素治疗,使用标准的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150 mg/dl以下,要绝对保持在180 mg/dl以下,并尽量避免发生低血糖(BG≤70 mg/dl),但对病死率的影响有限。
(证据质量:很低)(2)对于成人危重患者,将血糖控制在150 mg/dl以下对控制并发症有什么好处?A.对于成人ICU患者的总体而言,在严重并发症上(肾衰、输血、菌血症、神经病变和ICU住院时间)尚无明确一致的差别。
(证据质量:很低)B.建议在心脏手术后实施适度的血糖控制(BG70 mg/dl,并避免医源性高血糖。
(证据质量:很低)(5)成人ICU 患者监测血糖的频次应为多少?对于绝大多数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建议每1~2 h监测1次血糖。
(证据质量:很低)(6)成人ICU 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时,便携式血糖仪的准确性如何?大多数便携式血糖仪是准确的,但是对于静脉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作为常规血糖测定并不理想。
临床医师必须意识到在贫血、缺氧及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它的准确性受影响。
(证据质量:很低)(7)成人ICU患者什么时候应该改变使用指尖毛细血管的血标本检测血糖?建议对于休克、应用升压药、严重外周组织水肿和长期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患者,选用动脉或静脉的全血标本而不是指尖毛细血管的标本检测血糖。
(证据质量:中等)(8)对于危重症患者持续血糖监测可以替代床旁血糖检测吗?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不推荐或反对在危重症患者中使用血糖传感器持续监测血糖。
(证据质量:很低)(9)静脉用的胰岛素应当如何配置和给药?建议胰岛素持续输注治疗(1 U/ml)前以配好的普通胰岛素溶液20 ml预充输液管。
胰岛素使用指南一、胰岛素的类型胰岛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速效胰岛素:起效迅速,一般在注射后 15 分钟内起效,作用持续时间较短,约 3 5 小时。
2、短效胰岛素:注射后 30 分钟左右起效,作用持续 5 8 小时。
3、中效胰岛素:起效时间约 2 4 小时,作用持续 10 16 小时。
4、长效胰岛素:起效缓慢,作用时间较长,可持续 20 24 小时。
5、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使用方便,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种类。
二、胰岛素的储存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存放在 2 8℃的冰箱冷藏室中,避免冷冻和阳光直射。
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在室温(不超过 25℃)下保存 28 30 天。
外出时,可将胰岛素放在专门的胰岛素冷藏盒中携带。
三、胰岛素的注射装置常见的胰岛素注射装置有胰岛素注射器、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泵。
1、胰岛素注射器:价格便宜,但操作相对较复杂,需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抽取。
2、胰岛素笔:使用方便,剂量调整更精确,且有不同的品牌和型号可供选择。
3、胰岛素泵:通过持续输注胰岛素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适用于血糖控制不佳或需要更精准血糖管理的患者,但价格较高,使用和维护也相对复杂。
四、注射部位的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包括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和臀部。
1、腹部:吸收速度最快,是注射速效和短效胰岛素的首选部位。
注射时应避开肚脐周围 5 厘米以内的区域。
2、上臂外侧:适合自我注射。
3、大腿外侧:适合中长效胰岛素的注射。
4、臀部:吸收速度较慢,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为了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脂肪增生或萎缩,应轮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点之间间隔约 1 厘米。
五、注射方法1、注射前准备:洗手,检查胰岛素的外观、有效期和剂型是否正确。
如果使用胰岛素笔,需要安装好针头,调节剂量。
2、消毒皮肤:用 75%的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待干。
3、捏起皮肤:对于较瘦的人或儿童,注射时应捏起皮肤,以确保胰岛素注入皮下组织,而不是肌肉。
胰岛素使用指南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1、胰岛素应用适应症1、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3、处于应激状态时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3、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4、某些继发糖尿病5、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6、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2、胰岛素使用原则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3、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需10----20d完成如下过程:1、初始剂量的选择2、餐前剂量分配3、剂量缓慢调整4、最终治疗量)。
正常人每日胰岛素分泌量为24----32U,空腹平均分泌0.5---1U/h,进餐后分泌水平上升为基础值的8----10倍,高达1.5---4U/h,因此将24U作为胰岛素的基础量,餐后作为追加量。
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开始必须用普通胰岛素,经反复调整满意后,为减少注射次数需配合NPH或PZI,正规胰岛素与N混合后,各自起作用,与P混合后剂量比例发生变化。
(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胰岛素>50U/d,应睡前加注少量胰岛素,有酮症者增加液体,必要时小剂量胰岛素维持静点)量的估算:1、按体重:1型糖尿病:0.5----0.8U/kg.d,2型糖尿病:0.4---0.5U/kg.d2、按生理需要量:24----32U/d(早10、午6、晚8)3、按尿糖:根据24尿糖量,每2g给1U4、按血糖:根据【(血糖(mg)-100)×公斤体重×6÷2000】公式算得所需胰岛素的单位数,初始用其1/2----2/3,3----5d据血糖或尿糖调整5、按经验:(见表)2、补充疗法(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起始胰岛素剂量为0.2U/kg.d、10U/d或空腹血糖的mmol/L数,以后根据空腹血糖,3----5天调整一次用量。
目标值:空腹血糖<6mmol/L,HbAlc<7%。
适应于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未达标者3、每日2---3次餐时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起始剂量0.3---0.5U/kg.d,三餐分配原则:全日量分三等份,午餐减2---4U加到早餐前。
适应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或胰岛细胞尚有分泌功能的患者,其基础和空腹血糖接近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而夜间和空腹血糖高者均不适宜。
4、每日多次餐时胰岛素与基础胰岛素联合:起始剂量(即基础胰岛素,为晚餐前长效胰岛素或睡前中效胰岛素或任何固定时间的长效胰岛素)0.1U/kg.d 或4---8U/次;三餐前的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为0.3---0.5U/kg.d。
适用于糖尿病病程长,胰岛细胞功能差,全天的基础、空腹、餐后血糖均高。
5、一日2次餐时和基础胰岛素联合:上述方案停用午餐前胰岛素:1、午餐前胰岛素的一半加到早餐前,另一半改为长效胰岛素加到早餐前;2、早或晚加用长效胰岛素8----10U或睡前(10pm)加中效胰岛素4----8U;3、根据8次血糖使用30R或50R。
适用于经治疗糖毒性消失,胰岛细胞功能有恢复,血糖控制较理想的患者。
中性胰岛素的用法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常见的R/P(N)方案注:R:短效胰岛素,P:长效胰岛素,N:中性胰岛素4、胰岛素剂量调整胰岛素用量调整的原则:3---5d调整一次,每次增、减2---4U,一般不超过8U。
调整方法:1、据尿糖:适用于年轻,病程短,肾糖阈正常的患者,可根据第一天三餐前的尿糖调整,一般每个(+)增补4U,2---3天调整一次,(-)可酌减胰岛素量。
2、据血糖(见表):1、三餐前血糖正常,三餐后血糖高:可早、晚加餐时胰岛素2----6U;三餐前、后血糖都高:可早加餐时胰岛素2----6U,晚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
2、仅空腹血糖高,可晚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3、餐后2h血糖高而餐前血糖低:可将餐前胰岛素由餐前15---30分钟提前到餐前45----60分钟注射或将餐时的食物的1/3留在两餐之间加餐。
4、由动物胰岛素转向人胰岛素时剂量应减少15----20%甚至40----50%5、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1、全日胰岛素用量不足2、夜晚基础量不足3、黎明现象(清晨3---5点血糖开始升高,持续到上午9点)4、Somogyi现象(1、餐后2h血糖正常,次晨高血糖;2、夜间自10点起,每隔2h测血糖一次,如<5mmol/L有意义,应减晚餐前短效胰岛素)6、餐后血糖高1、饮食、运动不当2、餐前胰岛素不足3、胰岛素不敏感,需加增敏剂7、停用胰岛素指征1、空腹C—P>0.4nmol/L,餐后2hC—P>0.8nmol/L2、全日胰岛素量<30U3、胰岛素用量<0.3U/kg.d4、应激因素消除5、血糖控制理想6、肥胖者体重下降8、胰岛素副作用1、低血糖2、过敏*3、体重增加4、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5、屈光不正6、胰岛素性水肿7、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与使用不纯胰岛素有关9、血糖控制目标1、HBAlc≤6.5%(一般应在半年内完成,如3个月内不达标应联合用药)2、空腹/餐前血糖:4.4----6.1mmol/L,最次<7.83、餐后2h血糖:4.4----8.0mmol/L,最次<10.04、老年人可使血糖稍高于目标值2.0mmol/L,以免发生低血糖10、胰岛素种类胰岛素制剂根据作用时间长短分类表11、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应注意:1、切忌操之过急2、以段尿糖调整剂量时要等尿糖变化呈一定规律时再调整3、单独使用短效胰岛素不易使血糖控制理想,当胰岛素≥24U/d时应配合N或P或换预混胰岛素或配合口服药4、长期高血糖但尚有一定胰岛功能的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自身胰岛功能有一定恢复,此时应及时逐步减少胰岛素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5、有两次以上的低血糖发作,但血糖、尿糖高,多见于无症状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应避免单独大剂量使用胰岛素6、正常人血浆胰岛素水平为5---20mu/L,餐后50----100mu/L,静滴5---6U 可使血浆胰岛素水平达20mu/L成人胰岛素需要量>1.5U/kg.d或>100----200U/d,儿童胰岛素需要量>2.5U/kg.d能控制血糖,持续48h以上称为胰岛素抵抗,多发生在胰岛素治疗1年以内或停用4周以上又再度使用时,尤其使用牛胰岛素者。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方法1、改用人胰岛素2、运动3、减肥4、饮食指导5、降低血糖6、降脂7、胰岛素增敏剂8、二甲双胍9、降压、降蛋白尿,应用阿司匹林,阿卡波糖,ACEI可能有益。
12、胰岛素与饮食、运动调配1、饮食计划改变,胰岛素用量也要相应改变2、餐前运动增加则加餐或和减少胰岛素1---2U;相反,增加3、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每日>50U则睡前加注一次小量胰岛素4、晚餐后至睡前尿糖,血糖高,可晚餐前加少量胰岛素或减少晚餐主食量10---15g5、夜间0----6点或次晨早餐前血糖,尿糖高,可晚餐前加N或同等剂量的R+P混合6、睡前尿糖阴性,次晨尿糖阳性,说明夜间可能发生低血糖,可从晚餐主食中留出20---25g于睡前缓冲,以免夜间低血糖7、午餐前尿糖高,可分出早餐主食一部分,作为上午10点的缓冲8、运动后出现低血糖,可于运动前或两餐之间加餐9、加餐应在胰岛素作用点最强以前,如上午9---10点,下午3---4点,晚上睡前。
13、R与P或N混合的调节方法1、R+P:1、三次R改为两次混合:(早餐前+午餐前)÷4,3份为R,1份为P,于早餐前注射,晚餐前不变;或午餐前R分为1/2R、1/2P,于早餐前注射,晚餐前不变(或晚餐前R减2---4U,改为N2----4U与原R混合,于晚餐前注射),控制晚餐后及夜间血糖。
2、两次R改为一次混合(适用于两次R血糖控制满意者):晚餐前R分为1/2R、1/2P,并到早餐前注射(由于剂量较大,易产生低血糖,可减少1---2U)。
2、R+N:1、如R<20U/d,可单独用N或R:N=3:7或改口服药;2、R>40U/d,必须R、N混合,比例为3:7或1:1或据空腹、餐后血糖增减二者比例。
14、2型糖尿病分型1、轻型:多为肥胖致胰岛素抵抗患者,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可使血糖控制在7.0以下,不必胰岛素治疗。
2、中型:空腹血糖7.8----11.1,最大剂量口服药不能控制,需胰岛素治疗,起始量0.3---0.4U/kg.d,补充基础量,控制空腹血糖,如早餐前和睡前或晚餐前N。
(由于2型糖尿病常有黎明现象,故睡前N应大于早餐前,如用P则1—2次/d)3、重型:空腹血糖>11.1,单纯1---2次/d的N很难控制,需大剂量(>1.5U/kg.d),应采用强化胰岛素疗法。
4、极重型:胰岛功能衰竭,空腹血糖>13.9---16.7,一般不发生酮症,很少发生低血糖,应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1个月血糖不能控制,可胰岛素治疗,肥胖者用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
15、糖尿病的控制目标16、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03年ADA)1、标准空腹血糖:3.9---5.6mmol/L2、正常人群(NGT):无糖尿病病史,FPG<5.6mmol/L,OGTT:2hPG<7.8mmol/L3、空腹血糖受损(IFG):FPG≥5.6mmol/L但<7.0mmol/L4、糖耐量低减(IGT):口服75 克葡萄糖2hPG:7.8~11mmol/L5、糖尿病(DM):1、FPG≥7.0mmol/L,2、OGTT:2hPG≥11.1mmol/L,二者有一即可DMFPG7.0IFG5.6IGTDM标准空腹血糖3.92hPG7.811.113.917、糖尿病饮食疗法1、计算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2、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每日热卡供给量(kcal)×标准体重(kg)3、三餐分配原则:早、午、晚各1/3或早1/5,午、晚各2/54、营养要素分配原则:碳水化合物占日总热量55---60%;脂肪占25---30%;蛋白质占15---20%(1g碳水化合物=4kcal;1g蛋白质=4kcal;1g脂肪=9kacl)糖尿病患者的能量计算(kcal/kg/d)无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糖尿病合并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