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doc
- 格式:doc
- 大小:26.99 KB
- 文档页数:4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一、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国子学与太学并列(1)完善太学管理制度①完善了太学的考试制度。
为了鼓励学生向心于儒学,魏初设计了一套“五经课试法”,并在太学推行。
它把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控制能力,这在古代学校管理发展进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经课试法把太学生分为两类:刚入学者为门人,类似今天的预科生或试读生;满两年试通一经才得称为弟子,取得正式太学生资格。
它规定以通五经为太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年级越高,通经越多,所授官位也就越高。
这一思路使太学教育管理目标更为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的管理框架初现端倪。
②加强学生管理。
为严肃太学纪律,意欲从两个方面加以整顿。
其一,从纯洁太学生成分入手,使太学成为官僚子弟教育之所,以强化太学生对其身份的荣誉感,促使太学生能珍惜学习机会,进而达到努力向学的目的;其二,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2)增设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西晋时期创办国子学以突出贵族子弟的教育特权,使封建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
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与庶族地主对立在教育上的反映。
2.南朝的专科学校(1)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樊篱,先后涌现了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玄学、道学等专科教育学校。
尽管当时专科教育在形式、内容、规模上都还未形成完备的制度,开办的时间也不长,但确实形成了多学科教育的格局,对隋唐专科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发展:①魏晋之际,产生了魏明帝创办的崇文馆和律学,西晋的书学。
但这时专科教育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②南朝时期,专科教育发展比较有名的是宋文帝办的儒、玄、史、文四馆,宋明帝办的总明观,梁武帝办的五馆。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考察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须用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在根本上还是继承了汉代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无论是官学、私学,还是门第、宗族家庭教育,都把经学,儒家的伦理道德放在重要位置,这方面史籍记载很多,斑斑可考,无庸再述。
但这一点也说明了无论在大一统时期(如秦汉),还是在纷乱时期(如魏晋南北朝),汉代地主阶级所选择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历史事实。
它不仅为汉族地主阶级,实际上也包括绝大部分被剥削阶级所接受,也为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所认同,这是中国历史保持长期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从发展的眼光看,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变化和地主阶级的局部更新,教育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时期。
以经济结构来看,除因战争破坏外,地主阶级经济急剧膨胀,大土地所有制迅猛发展,田庄、庄园和别墅普遍出现,自由农民农奴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从政治结构看,门阀世族地主垄断着政权,社会的贵族化、等级化趋势日益加强,寒门庶族由两汉那样通经致仕的路子基本被阻隔;从思想上来看,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玄、佛、道思想广为流行,并渗透到儒家思想之中。
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君主专制遭到削弱,思想界也活跃起来,教育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如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田畴、庾衮等的社会教育思想、傅玄的尊儒教育思想,还有佛、道、玄学的教育思想等等,使这一时期教育思想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一)傅玄的教育思想1、傅玄的生平及思想倾向傅玄字休奕(公元217- 278年),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
北地傅氏也为魏晋一流高门,魏末尚书傅嘏(主张才性同)也为泥阳人,当为一支所分。
傅玄祖父傅燮为汉阳太守,父傅幹为曹魏扶风太守。
傅玄少时因家道中落而孤贫。
但他博学善属文,解钟律。
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时兴时废、似断又续的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
儒学教育依然是各王朝官学制度的首选。
北朝儒学教育更多地承袭了汉代经学教育的传统,而魏晋、南朝则是从重今文经学教育转向重古文经学教育,并最终破除二者之间的藩篱。
学校体制多样化,专科教育获得发展。
成立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新颖学科的学校,多样了封建制度教育制度的内容,也开拓了教育的职能,并使教育适应环境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
地方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北魏时期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私学获得发展,并沦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讲师大儒开设,不仅质量与规模少于官学,而且分布面更甚广,类型多样化。
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
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落后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北移,推动了文教事业在滞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教育思想多元化。
各种思想纷争、交媾,构成了教育思想的经济繁荣,同时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思想。
崇尚自然的玄学教育思潮,著重对人生内在真实价值的辨认出、把握住和崇尚,高度关注个性的民主自由发展,标志着主体意识的苏醒。
儒学教育发生变化,在学风方面,尊崇简约仁义、博采众家之长在教育目标方面,提倡“经世致用”的新颖人才的培育。
这些教育思想多为后世所承继。
纵观魏晋南北朝教育事业兴衰,可以取得一些历史经验:首先,社会安定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其次,教育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次,教育须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办学形式多样化,允许不同的教育思想之间的学术争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教育与知识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受到政治变革、民族迁徙、社会动乱的影响,教育与知识普及也发生了种种变化。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学校教育受到较大冲击。
尽管有一些私塾或官办学堂仍然存在,但随着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加剧,许多学校不得不关闭。
学术研究以及知识传承因此受到了不小的阻碍。
然而,尽管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渴望并没有衰减。
受到佛教的影响,寺庙成为了弘扬知识的场所。
寺庙内设有以和尚或僧侣为教师的学堂,提供音律、经典、文学等方面的教育。
寺庙学堂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知识普及机构,吸引了许多志趣相投的学生。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形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传统的儒家经典教育虽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他学派的诸子百家也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例如,佛教的传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哲学观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一些士人也开始关注道家、墨家等学派,开拓了新的知识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通过撰写文章、文集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他们在作品中融入了对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心理也有所反映。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世说新语》,这部记录了当时社会百态的著作,成为了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貌的重要参考。
此外,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士人多以游历为乐。
士人们以游历为机会互相交流学问,拓宽知识面。
通过与不同地方的人接触,了解到各地的文化风俗,士人们不仅丰富了知识,也拥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洞察力。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与知识普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学校教育受到影响,知识的传承并不稳定。
很多学生只能依靠私人师傅或自学来获取知识,难以获得系统的教育。
其次,学习成本较高,能够接受教育的人群有限。
贫困的农民和低层士人往往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知识普及的覆盖面有限。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教育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公元220年到589年。
这个时期的文化与教育发生了许多变化,也留下了不少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教育,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
一、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之间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战争,同时也见证了文化和思想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汉族文化和南方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式,如道教、佛教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持续至今。
此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曹操、诸葛亮、王羲之等。
二、文化特点1.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阶段。
王羲之是这个时期最为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明快、流畅、深厚的个性特色,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此外,王献之、王珣等书法大家也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2.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如《三国演义》是这个时期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它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深受读者欢迎。
此外,郭璞、左思、刘义庆等人的散文、诗歌也为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增添了不少精彩色彩。
3.宗教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启示。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思想和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升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佛教的修行思想、道德规范、宇宙观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道教则强调自然主义,讲求天人合一和自我修养,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韧性。
三、教育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教育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面貌。
在这个时期,士族子弟开始接受“科举”制度的教育,政治和文化因素深入嵌入到了教育之中。
此外,私塾教育也逐渐兴起,小学、师范、书院等民间教育机构也蓬勃发展。
在这个时期,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讲求文化修养和戴德之道,同时也注重实用型技能的培养。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教育目的和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性的特点。
四、结语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一、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时间跨度大约是220年至589年。
在这期间,中国经历了统一、分裂、动荡、战争等各种历史事件。
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二、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1. 精神宁静这时期的教育思想,受到道家和佛家影响较大,倡导的都是“精神宁静”的教育观念。
其中道家主张减少物质欲望,追求清心寡欲,以达到精神的宁静,而佛家更是将求得教理和证悟作为禅修的目的。
2. 实用主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思想,更注重实用主义。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才能和能力,以应对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而且此时期的教育家还更加重视各个行业的实践经验。
3. 以家庭为本这时期的教育比较注重以家庭为本。
他们认为父母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以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各种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1. 道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学家中,以庾信和王弼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庾信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道学家,他提出的“夫为道者常矣”,强调践行道德是教育的根本。
而王弼则更加注重道家思想,他认为道就是“至真至易”,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
2. 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九州地理著作。
该书作者为郦道元、郑国光父子俩,其以地理学为基础,探究水利的要义,从而提出“用水之咏”自然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科学理论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3. 孟轲之学孟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家,提出了“仁济万物”,以及“有所不为”的思想,反对墨家的与时俱进。
他强调学业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成长和社会改革。
四、结论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思想注重精神宁静、实用主义和家庭教育。
他们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才能和能力,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此时期出现了道家、佛家和儒家这些典型的思想体系,而各种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庾信、王弼、孟轲等人,都对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2011级四班第一组一、魏晋时期的教育背景:1、政治: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2、经济:庞大的庄园经济,拥有私人武装(“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田池布千里”3、文化:儒学日渐衰弱,佛教、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高度发展;经学为土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主要依据(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1、魏的学校教育:太学、地方学校、律学2、吴与蜀的学校教育:立太学、设州学、设五经博士3、效果:成就有限、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后转入低谷期(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1、西晋的中央官学:太学、国子学2、东晋的中央官学:设太学、复制国子学(两学并存首次出现于东晋官学系统中)3、教育内容:儒家经学占据主导地位,《周易》、《尚书》、《古文尚书》、《毛诗》、《周官》、《礼记》、《左传》、《论语》、《孝经》4、两晋中央官学比较:5、国学不突出的表现:学校管理松弛;学官中缺乏名师(东晋尤甚)6、两晋的地方学校:热心的地方长官(eg:张轨,立学校、置儒林祭酒……)7、十六国的学校:赵石勒:设立太学、命郡国立学官赵石虎:复置国子博士、助教慕容皝:立东庠与旧宫(长子:立小学)姚兴:立律学与长安效果影响:为后来的北魏教育奠定基础,推进各名族封建进程,加速各少数名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促进各名族的大融合(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1、私学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2、特点: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列;开办的私学多元化。
3、与两汉比较:体系不够完备,但教学内容广博、设置地域广袤性质多元化。
二、南朝的学校教育(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1、宋朝学校教育:元嘉时期○1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2学制:玄学、史学、儒学并列宋明帝时期:总明观:藏书、研究、教学。
2、齐朝学校教育:制立国学学官:沿宋制,设有祭酒、博士、助教明帝时期:不重儒学,“学校虽设,前轨难追”(二)梁与陈的官学教育1、梁朝学校教育:五馆、集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2、陈朝的学校教育:教育方式:以儒经为谈资进行诘辩专科教育:律学(三)南朝的私学教育特点:1、私学开办者成分较为复杂2、教学内容多元化3、特殊性质的家学得到较大发展三、北朝的学校教育(一)北朝的中央官学1、北魏的中央官学:明元帝:仿汉晋的学制、儒学思想为统治思想、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孝文帝建立皇宗学、改中书学为国子学;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宣武帝:官学教育趋于衰落;孝明帝:诏立国学;孝武帝:国学瓦解2、北齐的中央官学:表面崇儒兴学,实际唯置国子一学;贡献:设置国子寺3、北周的中央官学(二)北朝的地方官学1、儒学教育比南朝发达,非儒学教育不及南朝2、较为发达的表现:统治者对地方设学的重视;学制的完备3、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不掺杂玄学因素(三)北朝的私学教育1、背景:被禁绝,却依然得到较大发展2、特点:学校规模、数量和设置地域方面胜过南朝;私学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展对于经典好尚,儒学教育不受玄学影响四、魏晋玄学教育思想(一)玄学1、定义:兼容儒道而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形式上复活了老庄思想,并以此来诠释儒家经典。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模式日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评价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目录CONTENTS01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
这使得当时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不安,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权更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形成。
士族是当时社会的统治阶层,他们重视家族荣誉和传统,但也强调个人的才能和品德。
这种社会结构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士族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相对较为发达,而北方则相对较为落后。
这种经济状况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战乱不断,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这种发展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这种文化背景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些宗教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与道教的影响02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学得到了发展,成为当时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
中央官学主要培养官员和士人,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同时也有法律、算术等实用学科。
地方官学地方官学是中央官学的补充,主要培养地方官员和士人。
教学内容与中央官学相似,但更加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私人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私人讲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私人讲学主要是由学者或士人在家中或寺庙中开设的学校,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私人讲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调整。
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私人讲学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书院主要是由私人出资或官员捐建的学校,提供住宿和伙食等条件,吸引学生前来学习。
书院教育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仅有文化知识的传授,还有道德品质和身体素养的培育。
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影响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情况。
一、教育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的规范。
首先,官学成为了主要的教育机构。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的学校,用于培养官员和士人。
官学按照等级划分,包括国子学、太学、庠序学等。
其次,私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私学是由私人或家族设立的学校,主要面向普通百姓子弟。
私学的教育内容相对简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一些名家私塾,如王弼的玄学私塾等,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影响。
二、教育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主导的教育内容。
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生需背诵、解读这些经典,并通过讨论和辩论来深化理解。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在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如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等。
三、教育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官学的兴起使得士人阶层得到了更好的培养,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才能。
其次,教育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随着教育的发展,文人墨客们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作品丰富了文化内涵,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此外,教育还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培养了一批有道德修养的人才。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逐渐完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培养,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传承了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一时期的教育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011级四班第一组一、魏晋时期的教育
背景:
1、政治: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2、经济:庞大的庄园经济,拥有私人武装(“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
原,田池布千里”
3、文化:儒学日渐衰弱,佛教、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高度发展;经学
为土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主要依据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1、魏的学校教育:太学、地方学校、律学
2、吴与蜀的学校教育:立太学、设州学、设五经博士
3、效果:成就有限、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后转入低谷期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1、西晋的中央官学:太学、国子学
2、东晋的中央官学:设太学、复制国子学(两学并存首次出现于东晋官学系统中)
3、教育内容:儒家经学占据主导地位,《周易》、《尚书》、《古文尚书》、《毛诗》、《周
官》、《礼记》、《左传》、《论语》、《孝经》
国学不突出的表现:学校管理松弛;学官中缺乏名师(东晋尤甚)
6、两晋的地方学校:热心的地方长官(eg:张轨,立学校、置儒林祭酒……)
7、十六国的学校:赵石勒:设立太学、命郡国立学官
赵石虎:复置国子博士、助教
慕容皝:立东庠与旧宫(长子:立小学)
姚兴:立律学与长安
效果影响:为后来的北魏教育奠定基础,推进各名族封建进程,加速各少数名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促进各名族的大融合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1、私学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
2、特点: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
3、与两汉比较:体系不够完备,但教学内容广博、设置地域广袤性质多元
化。
二、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
1、宋朝学校教育:元嘉时期○1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
○2学制:玄学、史学、儒学并列
宋明帝时期:总明观:藏书、研究、教学。
2、齐朝学校教育:制立国学
学官:沿宋制,设有祭酒、博士、助教
明帝时期:不重儒学,“学校虽设,前轨难追”(二)梁与陈的官学教育
1、梁朝学校教育:五馆、集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
2、陈朝的学校教育:教育方式:以儒经为谈资进行诘辩
专科教育:律学
(三)南朝的私学教育
特点:
1、私学开办者成分较为复杂
2、教学内容多元化
3、特殊性质的家学得到较大发展
三、北朝的学校教育
(一)北朝的中央官学
1、北魏的中央官学:
明元帝:仿汉晋的学制、儒学思想为统治思想、改国子学为中书学;
孝文帝建立皇宗学、改中书学为国子学;诏立国子、太学、四
门小学;
宣武帝:官学教育趋于衰落;
孝明帝:诏立国学;
孝武帝:国学瓦解
2、北齐的中央官学:表面崇儒兴学,实际唯置国子一学;
贡献:设置国子寺
3、北周的中央官学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
1、儒学教育比南朝发达,非儒学教育不及南朝
2、较为发达的表现:统治者对地方设学的重视;学
制的完备
3、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不掺杂玄学因素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1、背景:被禁绝,却依然得到较大发展
2、特点:学校规模、数量和设置地域方面胜过南朝;
私学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展
对于经典好尚,儒学教育不受玄学影响
四、魏晋玄学教育思想
(一)玄学
1、定义:兼容儒道而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形式上复活了老庄思想,并以此来诠释儒家经典。
2、发展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中朝玄学、东晋玄学
3、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阮籍、向秀等
(二)以顺应天性自然为教育旨归
1、理论:以道家自然无为
2、基础:一以中国古代教育家以人性论为教育起点
3、态度:肯定自然本性
(三)以“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
(四)顺应自然为道德教育论
1、道德教育的起源:以自然主义为准则,由道德起源、道德本体的探讨入手,将其归结为如何看待道德名教与自然本性之间的关系
2、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法则:内容:①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然性情
②因循自然无为的发展进程
作用影响:对于个性自由的倡导和教育思维的拓展于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