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周期协同性与影响因素——基于海外专利族测度的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55 MB
- 文档页数:8
---------------------------------------------------------------最新资料推荐------------------------------------------------------ 专利分析的应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专利分析的应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专利信息分析可以用于比较、评估不同国家或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情况、技术发展现状,以及跟踪和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并以此为科技发展政策,尤其是为专利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专利信息分析的应用范围从专利信息的内在特征上看,专利信息分析的核心是对专利技术的现状、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从其利用特征上看,专利信息分析在不断地向经济、社会各方面延伸和扩展。
因此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从利用专利情报构造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专利分析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具体的应用。
1.技术分析技术分析包括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技术分布分析和核心技术的挖掘。
它主要关注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领先者和竞争对手的专利研发活动和研发能力、行业技术创新热点及专利保护特征,探索在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中企业或国家的技术活动及战略布局。
通过分析,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的决策者把握特定技术的开发、投资方向,以及制定企业的专利战略等方面提供论证。
(1)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 / 9申请专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获得相关领域的竞争保护。
因此,专利申请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部门或一个企业在科技活动中所处的竞争地位的情报。
同时,专利申请的数量按照地理分布或时间分布的聚集可以反映出国家或企业研发活动的规模,并有助于分析国家或企业的专利活动历史,追踪科技趋势。
(2) 技术分布分析。
专利常常按一种特定的技术类目(如国际专利分类)进行分类,所以经常被用来研究国家专利活动强势领域或企业的技术分布领域。
技术分布揭示出国家或企业对特定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关注程度,对辨别它们的研发与创新方向和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有显著的作用。
《技术创新管理》作业答案第一章创新的价值一、填空题1.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2.技术创新=发明+(开发)+(商业化)。
3. 根据美国学者Kumpe and Plet(1994)的分析,几十年来,主流的企业发展模式经历了最初的效率型企业、质量型企业,到后来的灵活性企业,现在正在向(创新)型企业转变二、简答题1. 什么是技术创新?【答案】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技术创新就是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2. 什么是科学与技术?【答案】科学是系统化和形式化的知识。
科学是工业增长的引擎,是创新的基础.包括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
技术是应用于产品、生产过程和销售中的知识、技能和设备.技术能够嵌入到人、材料、工作的认知和物质过程、设备和工具中。
技术成功的准则也是技术的(能否完成任务?),而不是商业的3.技术上的先进性,是否就意味着技术创新的成功?试举例说明【答案】不一定,例如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进一步展开说明)4。
什么是研究与发展(开发)?【答案】科学与技术的发现或发明活动可以概括为研究与发展(R&D),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发展(development)5.产品(技术)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答案】引入期:新产品引进市场,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始或由于重大创新的出现,或对产品的重大改型发展期:产品标准化、工艺过程合理化;销量急剧上升;工艺创新比产品更重要。
成熟期:销量基本稳定;重点是提高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改进服务质量。
衰退期6。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答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广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步积累起一定的创新能力。
但是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薄弱。
技术创新基础条件薄弱技术创新投入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创新资源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有近四分之三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的状况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企业掌握和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亟须大幅提升。
东华大学教务处通知教函2019年26号签发:姚卫新关于国家级、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结题验收的通知各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的通知》精神,现对已完成的2018年度国家级、2017年度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结题验收。
具体通知如下:一、结题范围1.结题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级、2017年度上海市级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2.以往历年延期的项目;3.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分别由教务处、就业服务中心、团委安排验收。
二、结题具体要求1.为鼓励更多优秀项目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申请本次结题验收的项目,需完成网上申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网址:/。
2. 6月3日前,各项目负责人向所在学院、或部门提交以下结题验收材料:(1)验收鉴定表(鉴定表必须由小组成员全体签字,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学院领导小组审定);(2)项目总结(结题)报告;(3)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情况记录簿”;(4)支撑材料,包括文献资料综述、研究或设计方案论证材料、原始记录、论文(或设计报告、或研究报告)、实物、软件、专利等;(5)相关材料电子光盘;含:①项目组人员集体照片及工作照各一张;②立项申请书、中期检查表、验收鉴定表、项目总结报告等;③所发表论文的word版;④相关专利及获奖证书的照片等。
3.6月12日前,各学院组织专家答辩或验收。
学院答辩组由3~5位专家组成,各学院教学院长为验收答辩组组长。
结题答辩时,项目组成员一般应全体出席,将项目总结报告制成PPT格式,共同汇报和答辩、阐述自身收获,回答专家组提问、听取专家组的评审意见。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评估一个地区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的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创新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技专利申请等,反映了地区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密集度、人才培养等,反映了地区创新环境的优劣。
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提出了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中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已经商业化的创新;高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非常高且具有颠覆性的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的创新,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在国内研究中,浙江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合作等;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孵化等;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市场占有率等;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
此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还涉及到对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的考量。
例如,杭州经济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综合评价杭州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评估其创新能力。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分析地区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在机制。
总之,国内外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评估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层面。
判断: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出现安全问题影响的是局部。
()答案:错误判断:“IPv6+”是面向5G和云时代的IP网络创新体系。
()答案:正确判断:“党管青年”原则是对历史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第一次提出的新原则。
()答案:正确判断:“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是推进互联网与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创新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模式。
()答案:正确判断:“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没有区别,其主体相同,发展相同。
()答案:错误判断:“快递+公共服务”平台是以部门联网、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实现行政事项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答案:错误判断:“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实施时间契合、政策导向一致。
()答案:正确判断:“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
()答案:正确判断:“酸狐狸平台”是美国NSA下属计算机网络入侵行动队的主战装备,攻击范围覆盖全球,重点攻击目标指向中国和俄罗斯。
()答案:正确判断:“一号申请”是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建成电子证照库,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避免重复提交办事材料、证明和证件。
()答案:正确判断:“一号申请”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建成电子证照库,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避免重复提交办事材料、证明和证件。
()答案:正确判断:《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要加强科学技术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职能。
()答案:正确判断:《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对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原则、目标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答案:正确判断:《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是迄今为止国家层面有关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最权威的顶层设计。
()答案:正确判断:《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是在过去积累的有关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聚焦“四个维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关注“四个维度”,即战略维度、组织维度、文化维度和管理维度。
这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整体发展框架。
本文将对这四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以期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战略维度是企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制定出合适的发展策略。
在战略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市场需求、竞争态势、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以确保战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组织维度涉及到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和运作机制,一个高效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协同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
在组织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权责分明等方面,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文化维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等。
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文化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凝聚力、员工满意度等方面,以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管理维度涉及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
有效的管理可以确保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在管理维度上,企业需要关注管理方法、管理流程、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以提高管理水平。
聚焦“四个维度”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关注战略、组织、文化和管理四个方面,企业可以在各个层面上实现全面的提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聚焦“四个维度”的概念和意义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我们需要关注“四个维度”,即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
这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
杨百寅简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CRM-系统通讯地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中国北京清华园100084电话:86-10-62796314传真:86-10-62772021电子信箱:yangby@1990-1992:(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继续教育专业硕士1992-1996:(美国)佐治亚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专业博士工程师(管理)1996-1998:(美国)奥本大学助理教授1998-2001:(美国)爱达荷大学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2001-2006:(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终身)教授2006-至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系主任教授•2010年:美国管理学会年会,最佳论文提名奖【Academy of Management, Carolyn Dexter Award Nominee】•2010年:中国管理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如何提高战略决策效果?TMT社会资本与冲突的作用》•2009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9年:中国管理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家长式领导,冲突与决策效果》•2008年:杰出人力资源开发学者奖,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学会【Outstanding HRD Scholar Award,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HRD), 2008】。
•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7年:友好全球人力资源最佳教授奖,(印度)友好大学【Amity Best Global HR Faculty Award, Amity University, India】。
•2004年:2003年度最佳论文奖,人力资源开发评论【Outstanding Article for 2003,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2004】。
•2000年:早期职业奖,美国成人教育教授协会【Early Career Award, Commission of Professors of Adult Education (CPAE), 2000】。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地域内的科技资源、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进行高效整合、互补、交流和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来提升整个区域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在各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本文旨在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进行研究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背景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主要有联合研发、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模式。
联合研发是指不同地域内的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共享研发成果,实现优势互补。
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产业需求指导科研机构的研究,科研成果反哺产业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和服务,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助于弥补单一地域的科技资源不足,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也可以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还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广,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还可以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提升整个地区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尽管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很多优势,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位置、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需要克服利益分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协同创新的效果。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还需要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缺乏这些支持可能会影响协同创新的成效。
欧洲是一个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比较发达的地区,欧盟成员国之间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合作项目,比如欧洲航空航天领域的联合研发、欧盟各国间的科技项目合作等。
这些合作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欧盟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
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展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合作项目,比如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科技合作项目、日本与韩国的科技联合研发项目等。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10.09•【文号】国发〔2021〕20号•【施行日期】2021.10.0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知识产权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1年10月9日“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效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顶层设计,部署推动一系列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建立健全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改革,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五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实施《“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持续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高,国内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十二五”末的6.3件增加到15.8件,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质量稳步提升。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持续提高,交易运营更加活跃,转移转化水平不断提升,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11.6%,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39%。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保护能力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提高到80.05分。
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研究引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合作共同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种方式,其核心在于协同程度的高低。
协同度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衡量创新效果和促进组织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及相关研究。
一、协同创新的概念与特征协同创新是指多个组织或个体通过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进行创新活动,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等合作关系。
其特征包括:1. 跨界合作:不同组织、学科领域之间进行合作,突破单一组织的创新限制;2. 共同目标:各方共同期望通过合作实现创新成果;3. 资源共享:合作方共享资源,包括知识、技术、专利等;4. 风险共担:合作方承担创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方法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1. 定性方法(1)协同关系图谱:通过绘制组织间的协同网络图,分析协同关系的强度和频率来衡量协同度;(2)专家评估法: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组织间的协同程度进行评估,获得主观的协同度参考;(3)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已有的协同创新案例,总结协同活动的特点和效果,对协同度进行评估。
2. 定量方法(1)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对组织网络的数据分析,计算网络的密度、中心性等指标来衡量协同度;(2)基于知识流动的测度:通过分析组织间的知识流动情况,计算知识流动的路径和频率,从而衡量协同程度;(3)综合指标法:结合多个指标,如合作时间、合作频率、合作输出等,进行综合评估。
三、协同度测度的意义与应用协同度的测度对于促进协同创新的发展和提高创新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组织间合作:协同度的测度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协同伙伴,并通过引入合适的合作机制来促进合作;2. 提高创新效果:了解协同度可以帮助组织发现协同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措施提高创新效果;3. 优化资源配置:协同度测度可以帮助组织在资源分配上进行优化,实现优势互补;4. 调整组织结构:通过协同度测度,组织可以了解到协同活动的强弱点,从而调整组织结构,提升协同效能。
全球科技治理理念下的国际协同创新发展全球科技治理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通过协商、合作和规则制定等手段,共同管理和推进科技发展的一种机制。
在全球科技治理的框架下,国际协同创新发展成为了实现科技进步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国际协同创新的概念、发展背景、现状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际协同创新的概念国际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国家的科技机构、企业、高校等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工具,通过跨国合作、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等方式,共同进行创新活动,提高科技能力和创新水平的一种形式。
它是全球科技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和解决共同问题。
二、国际协同创新的发展背景1.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为国际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国际协同创新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式。
3.科技竞争的加剧:全球范围内科技竞争的加剧,迫使各国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来提高科技竞争力。
三、国际协同创新的现状1.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国际间建立了一系列多边合作机制,如联合国科技合作办公室、世界知识与创新社会论坛等,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和创新发展。
2.跨国企业的合作:全球跨国企业通过在不同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和联合研究机构等方式,进行跨国合作和创新活动。
3.国际科技项目的合作:各国通过共同申报国际科技项目,共享研发经费和人才资源,开展协同创新。
四、国际协同创新的挑战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国际协同创新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制约因素,各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成为挑战。
2.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对国际协同创新造成了困难,如何加强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成为挑战。
3.研发资源不均衡:不同国家的研发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国家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如何解决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促进国际协同创新成为挑战。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引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政府、企业和高校作为创新主体之一,日益意识到共同合作、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政府、产业界和高校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密切合作关系,旨在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国纷纷加大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投入和力度。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正积极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持续变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对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评述,探讨其发展现状、影响和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分析其对产业升级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政府、企业、学术界之间合作与创新的模式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提出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建议,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各自优劣势和经验教训,为我国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终目的是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国内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现状国内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十分复杂多样。
在政府的引导下,国内各级政府纷纷推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全球创新周期协同性与影响因素—基于海外专利族测度的实证研究邓兴华W,梁正口,林洲钰3,谷玮4(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2.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084;3.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摘要:本文使用各国的海外专利产出度量各国的创新趋势与波动情况,并运用海外专利族数量实证测 算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周期活动规律。
研究发现了中国创新活动在长期趋势上处于全球快速追 赶的位置,而在周期性波动上也在和发达国家快速趋同。
同时,本文研究发现地理制度等外生条件并不 是全球创新周期协动的核心因素,而是通过双边创新人才流动和双边创新结构影响各国间的创新周期协 同性,而以投资开放为主的经济一体化会进一步加剧“创新一生产”的分工机制,会削弱两国间的创新周 期协同性D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人才流动频繁和技术创新领域较为接近 的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是推动中国引领把握国际创新周期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创新周期;海外专利;联动性;创新波动中图分类号:n12文献标识码:aThe Determinant of Global Innovation Cycle Synchronization:Evidence with the Foreign-Oriented Patent FamilyDeng Xinghua1’2,Liang Zheng1’2,Lin Zhouyu3,Gu Wei4(1.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Beijing 100084, China ;3. Schoolof Management,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4. University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overseas patent families, output of each country to measure and compare the innovation trend and fluctuation of each countr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 are fast-catching in the long-term trend, and experience consistent convergence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periodic fluc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finds that exogenous conditions such as geographical systems are not the core of the global innovation cycle synchronization. The innovation cycle synergy between countries mainly influenced by bilateral creative talent flow and bilateral innovation structure. For further developing into an innovative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标准化对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及相关公共政策研究”(7137313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6M591146),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企业海外专利运营与出口产品转换升级模式机制研究”(16YJC790014),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全球 ‘规制协调’的经济与福利影响”(16JJD7900〇7)。
收稿日期:2017-05-31作者简介:邓兴华(1987-),男,广西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country and better catching the global innovation trend, it is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with high talent flow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Key words:Innovation cycle;Foreign-oriented patent family;Synchronization;Innovation volatility世界正在进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周期 之中,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不断上升,以人工智 能、生物技术、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领域为代表 的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不断深化。
周期性 是技术本身的核心特征之一,技术发明转化创新,必然会经历从引入、推广、普及到过时的系列过 程,Vemer(I960)提出,技术被各国采用的时机 与技术周期的阶段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面临着显 著的峰谷现象,需要相当时间的渐进性创新积累 引导出突破性创新的发生[1]。
只有核心技术的突 破,才会带来系列创新的发生,从而导致经济社 会的全面变革。
近年来,创新活动的周期性特征也得到了学 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Matsuyama等提出,当有较 多技术刚刚进入成熟期时,企业的技术方案选择 较多,新技术的引入难度加大,相对成本高企, 企业会更专注于技术推广和标准化的竞争,从而 减少对新技术的开发;而在各技术接近生命周期 时,企业面临的技术竞争加强,新技术对已有技 术的替代收益更大,企业更加集中地进行技术创 新[2]。
因此,技术创新虽然在具体研究项目上表 现出随机性,但在宏观趋势上却会出现创新的波 峰和波谷交替出现的状况。
同时,创新活动的周 期性也受到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创新资源约束波 动的影响。
在具体的技术领域上,由于不同领域 的技术开放的偶然性和技术发展路径的差异,也 会存在分领域的技术活动周期性波动。
由于创新活动周期性的存在,从政府政策与 企业行为来看,研判创新周期意义重大。
采取顺 周期的研发投入布局,在创新周期刚刚启动时加 大投入,更有可能掌握技术竞争的主动权。
同时,随着研发全球化与技术流动的加剧,在全球范围 内准确预判和把握创新周期的发展,更是企业和 国家把握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背景下,有关战略研究和政策部门需 要对重点技术的技术周期有所把握,也需要在宏 观层面掌握各国和各领域的创新活动周期变化, 并分析了解其背后的关联因素。
为此,本文以创新周期性视角解剖了各国的创新活动,对技术创 新的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进行了有效区分,发现 了中国创新活动强劲的长期增长趋势和相对较大 的波动性特征。
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各国创 新周期协同性为特征的国际科技活动关联,并观 察到了中国创新活动的周期性滞后和可能的跟随 性特征。
本文进一步识别出了国际人才流动和技 术结构趋同,以及对外开放水平提髙三大因素对 各国间创新周期协同性提高的重要影响,并提出 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1经济周期协同性和创新周期的提出运用周期协同性视角分析全球化情境下各国 经济活动的关联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随 着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平稳性成为各国政 府的核心政策目标之一,经济波动的周期化特征 越发成为各国政策关注的重点,随着全球化带来 的经济周期的跨国传播与联动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现有研究中对经济周期的国际协同和国内联 动的系列表现和机制研究较多,其中Calderon等指 出了各国间的贸易关联会提高各国的经济周期协 同性[3],潘文卿等运用中国的数据,采用增加值 贸易的核算方法来替代贸易关联的度量,也得到 了中国经济周期与主要贸易伙伴联动较密的结论[4]。
还有研究分别从双边贸易壁垒、金融一体 化水平以及垂直分工水平等角度分析了相关因素 对两国间经济周期的影响,发现经济周期协同性 与双边经济因素关系密切,双边一体化水平越高, 经济联动性越强[5_7]。
除了跨国的周期协同效应 外,黄玖立等讨论了中国省际经济周期协同特征[8]。
这些研究为从宏观变量的周期性活动的角 度提供了参考,也为全球化背景下讨论跨区域的 经济活动的关联性提供了思路。
但是目前为止,在实证上运用相关方法来讨论创新活动的国内外 区域联动问题的文献仍较少,创新研究中对周期 性的关注尚不足,张耀辉等与潘方卉等讨论了中 国财政科技投入周期和经济周期的联动关系,发 现了政府引导的创新活动在经济周期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了从投入领域开展创新活动周期性研究 的基础[m°]。
而对于创新产出的周期性分析,特别 是全球视野下的创新周期活动尚未有深入的讨论。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经济总产出波 动分析的经济周期视角扩展到以创新产出度量的 创新周期视角,开展创新周期的分解和国际协同性的研究。
Matsuyama 等和 Kleinknecht(2016)均 考虑了创新产出在时空上的集聚效应,提出创新 活动的产出波动也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周期性特 征,对判断一国创新活动和技术发展有着重要影 响[2,11]。
而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研发活 动会更多地显示出全球布局[12],以专利全球化带 来的创新周期的国际协同性更加明显。
因此对创 新周期进行度量和分解,解析中国在内的主要创 新经济体的周期活动,准确把握长期趋势和阶段 性周期波动,对中国适应全球技术创新趋势,建 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2创新产出周期的分解方法与协同性分析度量各国的创新周期和相关波动,首先要找 到可靠的创新产出指标。
专利是学界普遍认可的 技术创新的主要表征之一,但是在专利的国际比 较上,由于各国的专利授权标准不统一,专利质 量的异质性成为跨国创新产出比较的重要障碍。
因此,我们选择了海外专利族作为各国有效创新 产出的度量工具。
通过使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1980—2015年包括190余个国家的海外申请的专利族数作为各国的有效创新指标,来 表示各国的主要创新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