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2.22 KB
- 文档页数:4
无障碍标准一、物质环境无障碍1.城市道路应满足各类残疾人的通行需求,提供方便、安全的出行环境。
2.公共建筑应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电梯、卫生间等设施,确保残疾人能够自由进出和使用。
3.公共场所应设置盲文标识、语音提示等无障碍设施,方便视障人士获取信息。
4.公共停车场应设置残疾人停车位,并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
二、信息交流无障碍1.政府机构和公共场所应提供盲文、手语等辅助服务,确保听障人士能够获取信息。
2.公共媒体应提供字幕、手语等无障碍服务,确保听障人士能够了解新闻、娱乐等信息。
3.公共图书馆应提供盲文书籍、有声读物等资源,方便视障人士获取知识。
三、获得社会服务的无障碍1.政府机构应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咨询、受理、办理等一站式服务。
2.社会服务机构应设置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等群体使用。
3.残疾人等群体应有机会获得个性化的社会服务,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四、技能培训和教育的无障碍1.教育机构应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其接受教育的权利。
2.公共培训机构应提供适合残疾人的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
3.残疾人应有机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五、就业和职业培训的无障碍1.雇主应积极招聘残疾人,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2.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提供适合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
3.残疾人应有机会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活动,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六、文化和娱乐活动的无障碍1.公共文化场所应提供适合残疾人的文化活动和娱乐设施,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2.残疾人应有机会参加各种文化和娱乐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七、交通的无障碍1.城市交通应提供方便残疾人的公共交通服务,包括公共汽车、地铁、出租车等。
2.公共交通工具应设置方便残疾人的设施,如轮椅升降机、扶手等。
3.公共交通场所应设置盲道、轮椅通道等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出行。
八、信息和通信的无障碍1.政府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应提供方便残疾人的信息获取服务,包括政务公开、社会服务信息等。
中国公共场所无障碍建设标准
1. 法律依据:中国《残疾人保障法》、《城市建设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对无障碍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 设计标准:中国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设计标准》(GB 50352-2005)规定了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要求。
根据该标准,公共建筑应提供无障碍入口、通道、卫生间、电梯、楼梯、出入口等设施。
3. 无障碍入口:公共场所应提供无障碍入口,包括无阶梯坡道或无障碍升降设施。
坡道的斜度应符合规定,且应设有扶手、防滑设施等。
4. 无障碍通道:公共场所内的通道应宽敞平坦,不得设置障碍物。
地面应平整,避免起伏、坑洼、滑坡等。
5. 无障碍卫生间:公共场所应提供无障碍卫生间,并标明无障碍符号。
无障碍卫生间应具备足够的空间,设有扶手、坐便器、无障碍洗手台等设施。
6. 无障碍电梯:公共建筑中的电梯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包括标有盲文按键、视觉提示、声音提示等。
7. 楼梯设计:公共建筑的楼梯应设置扶手,扶手高度、形状等应符合相关标准,以方便行动不便的人士使用。
8. 出入口设计:公共建筑的出入口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如坡道、无障碍电梯等。
出入口的门应设置宽敞,便于轮椅等辅助工具通过。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公共场所对于行动不便的人士(如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方便无障碍的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标准可能会随时间而有所变化,因此建议您在需要相关信息时查阅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中国公共场所无障碍建设标准(一)中国公共场所无障碍建设标准中国公共场所无障碍建设标准是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社会服务而制定的标准。
以下是相关内容:标准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各类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交通运输场所、医疗卫生场所、商业服务场所、文化教育场所、体育休闲场所等。
建设要求1.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现行的国家和地方标准、规范和法规要求。
2.场所的出入口、通道、厕所、电梯、楼梯、储藏间等区域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3.设计和施工时应关注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保证残疾人可以自主进出和使用场所。
4.若建筑内需要障碍物(如柱子),应预留空间以供轮椅使用者通过。
5.电灯开关、插座等设施应采用易于触摸的开关,地面应平整无障碍,以方便盲人的情况下行走。
6.设计和施工时应减少不必要的转角和坡度,保证残疾人无障碍通过。
标准实施1.该标准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
2.该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应逐步在公共场所内推广实施,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3.对于现有建筑,如场所内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善,应尽快进行改造。
结语中国公共场所无障碍建设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自主能力,增强社会的包容性和较高度。
我们应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和促进该标准的实施。
建设效益1.提高残疾人的自主能力和自尊心,减轻生活中的困难和不便。
2.加强场所的安全性,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3.提高场所的便利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物、旅游等。
4.增强场所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提高场所竞争力。
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当提高对无障碍设计的意识和重视程度,进一步完善现有标准,加强监管和评估,并通过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和实施。
结尾中国公共场所无障碍建设标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支持。
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行动,努力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是为了保障残疾人生活质量,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而制定的。
以下是一些与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标准相关的参考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要求:1. 建筑物宜选址在交通便利、环境舒适的地方,方便残疾人出行和参与社会活动。
2. 建筑物必须无障碍,包括易于进出的通道、扶手、坡道、电梯、无障碍厕所等,并采用易于识别的指示标志和提示设施。
3. 设立必要的隔离区域和补充空间,以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例如康复训练室、疗养区等。
4. 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如太阳能热水等,以满足特殊群体的需求。
二、服务内容和质量要求:1. 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包括24小时看护、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并根据残疾人的个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安排。
2. 建立健全的残疾人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信息的保密和隐私。
3. 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服务,关注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4. 提供营养合理的饮食,满足残疾人的膳食需求,并提供饮食健康指导。
5. 提供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包括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配置等,帮助残疾人提高自理能力。
6. 定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参与活动,培养残疾人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管理制度和人员要求:1.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并明确责任与义务。
2. 拥有合格、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确保服务质量。
3. 定期组织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
4. 加强与社区、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等的合作,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服务的综合性和连续性。
四、安全管理要求:1.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残疾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 提供消防设施和紧急求助装置,以应对突发火灾、地震等意外情况。
3.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环境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转。
4. 加强药品管理,制定药品使用和储存规范,防止误用或滥用药物。
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无障碍标准),是指为了满足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对建筑物、交通设施、公共场所、社区设施等实施的一种规范性要求。
无障碍标准在我国的实施,旨在促进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化改造和新建,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使用门槛,提高公共设施的社会效益和使用价值。
在无障碍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保证设计和施工的合理性和合规性,以便达到良好的无障碍化效果。
无障碍标准的内容涵盖了建筑、交通、通信等多个领域,包括门厅、走廊、电梯、卫生间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地面、斜坡、台阶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另外,无障碍标准还要求在建筑物和公共场所内提供辅助设施,如触摸屏、语音提示等,以方便盲人和听障人士的使用。
无障碍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社会的平等、包容和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无障碍标准的实施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建筑施工中的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无障碍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满足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使用需求,采取一系列的设计措施,提供无障碍环境,确保所有人可以平等地使用建筑物和设施。
本文将介绍建筑施工中的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
一、坡道设计在建筑施工中,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的人群,需要设置合适的坡道。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坡道的设计应符合以下标准:1. 坡道的倾斜度应适宜,不应大于1:12,即每行走12米,坡道高度不超过1米;2. 坡道的宽度应满足行动轮椅等辅助设备的需要,一般为1.2米至1.5米之间;3. 坡道应平稳,不得有明显的颠簸或过于陡峭的部分;4. 坡道两侧应有合适的护栏或扶手,以提供支撑和保护。
二、门槛设计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无障碍通行,门槛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门槛的设计应符合以下标准:1. 公共建筑的主入口门槛高度不得超过1.5厘米,方便行动不便人员的进出;2. 门槛的表面应平整,不得有明显的凹凸不平,防止跌倒和摔伤的风险;3. 必要时,应设置无障碍斜坡,方便行动轮椅等辅助设备的过门。
三、电梯设计在多层建筑中,电梯的设计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来说尤为重要。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电梯的设计应符合以下标准:1. 电梯的门宽应满足行动轮椅的通过需求,一般不少于0.9米;2. 电梯内部应有明确的按键标示和语音提示,方便视觉障碍人士使用;3. 电梯按钮应设置在合适的高度,方便行动不便人群操作;4. 电梯内部应设有应急报警按钮,以确保乘客安全。
四、卫生间设计建筑物中的卫生间设计也需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以方便行动不便人群的使用。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卫生间的设计应符合以下标准:1. 卫生间的进出口应满足行动轮椅等辅助设备的通过需求;2. 卫生间的空间应宽敞,方便行动轮椅的转动和操作;3. 洗手盆、马桶和各种设备的高度宜合理,方便视觉和行动障碍人士使用。
五、指示标识设计为了让行动不便人士更便捷地找到正确的路径,建筑物中的无障碍设计还需要设置合适的指示标识。
(完整版)⽆障碍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1总则1.0.1 为建设城市的⽆障碍环境,提⾼⼈民社会⽣活质量,确保⾏动不便者能⽅便、安全使⽤城市道路和建筑物,⽤以进⾏道路和建筑设计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于全国城市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和居住⼩区,以及有残疾⼈⽣活与⼯作场所的⽆障碍设计。
1.0.3 供⼈们⾏⾛和使⽤的道路、交通与建筑物的相应设施,应符合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助⾏器者的通⾏与使⽤要求。
1.0.4 根据⽆障碍环境建设的⽤途和⽬的,⽆障碍设计应综合考虑其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除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 缘⽯坡道curb ramp位于⼈⾏道⼝或⼈⾏横道两端,使乘轮椅者避免了⼈⾏道路缘⽯带来的通⾏障碍,⽅便乘轮椅者进⼊⼈⾏道⾏驶的⼀种坡道。
2.0.2 盲道sidewalk foe the blind在⼈⾏道上铺设⼀种固定形态的地⾯砖,使视残者产⽣不同的脚感,诱导视残者向前⾏⾛和辨别⽅向以及到达⽬的地的通道。
2.0.3 ⾏进盲道go-ahead blind sidewalk表⾯上呈条状形,使视残者通过脚步感和盲杖的触感后,指引视残者可直接向前⽅继续⾏⾛的盲道。
2.0.4 提⽰盲道⽬warning blind sidewalk表⾯呈圆点形状,⽤在盲道的拐弯处、终点处和表⽰服务设施的设置等,具有提醒注意作⽤的盲道。
2.0.5 ⼈⾏通道passage在城市⼴场、公园、景点和建筑基地范围内供⼈⾏⾛的道路。
2.0.6 ⽆障碍⼊⼝barrier-free entrance不设台阶的建筑⼊⼝。
3城市道路⽆障碍实施范围3.1 道路与桥梁3.1.1 城市道路与桥梁⽆障碍设计的范围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表3.1.1 城市道路与桥梁⽆障碍设计的范围3.2 ⼈⾏道路3.2.1 ⼈⾏道路的⽆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创造无障碍环境,保障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指为便于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所进行的建设活动。
第三条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编制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应当征求残疾人组织等社会组织的意见。
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
第五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并对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采用无障碍通用设计的技术和产品,推进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推广。
第七条国家倡导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捐助和志愿服务。
第八条对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无障碍设施建设第九条城镇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应当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第十条无障碍设施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
新建的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周边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
第十一条对城镇已建成的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无障碍设施改造由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负责。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推进下列机构、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改造:(一)特殊教育、康复、社会福利等机构;(二)国家机关的公共服务场所;(三)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单位的公共服务场所;(四)交通运输、金融、邮政、商业、旅游等公共服务场所。
无障碍建设标准
无障碍建设标准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遵循一系列相关规定和标准,使建筑物、公共场所及其附属设施能够方便、安全地适应所有人的需求,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需要特殊考虑的人群。
无障碍建设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建筑物的室内外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和楼梯、无障碍储物柜、无障碍门、无障碍交通信号灯等。
这些标准旨在提高建筑物的使用便利性,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推动全社会无障碍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