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统计指数
- 格式:ppt
- 大小:350.50 KB
- 文档页数:42
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1.组距式数值型数据众数的计算:确定众数组后代入公式计算:下限公式:;上限公式:,其中,L为众数所在组下限,U为众数所在组上限,为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为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d为众数所在组组距2.中位数位置的确定:未分组数据为;组距分组数据为3.未分组数据中位数计算公式:4.单变量数列的中位数:先计算各组的累积次数(或累积频率)—根据位置公式确定中位数所在的组-对照累积次数(或累积频率)确定中位数(该公式假定中位数组的频数在该组内均匀分布)5.组距式数列的中位数计算公式:下限公式:;上限公式:,其中,为中位数所在组的频数,为中位数所在组前一组的累积频数,为中位数所在组后一组的累积频数6.四分位数位置的确定:未分组数据:;组距分组数据:7.简单均值:8.加权均值:,其中,为各组组中值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9.几何均值(用于计算平均发展速度):10.四分位差(用于衡量中位数的代表性):11.异众比率(用于衡量众数的代表性):12.极差:未分组数据:;组距分组数据:13.平均差(离散程度):未分组数据:;组距分组数据:14.总体方差:未分组数据:;分组数据:15.总体标准差:未分组数据:;分组数据:16.样本方差:未分组数据:;分组数据:17.样本标准差:未分组数据:;分组数据:18.标准分数:19.离散系数:第七章参数估计1.的估计值:置信水平α90%0.1 0。
05 1.65495% 0。
05 0.025 1.9699% 0.01 0。
005 2。
58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2.不同情况下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总体分布样本量σ已知σ未知大样本(n≥30)正态分布小样本(n<30)非正态分布大样本(n≥30)其中,查p448 ,查找时需查n—1的数值3.大样本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4.总体方差在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5.估计总体均值的样本量:,其中,E为估计误差6.重复抽样或无限总体抽样条件下的样本量:,其中π为总体比例第八章假设检验1.总体均值的检验(已知或未知的大样本)[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用正态分布近似]假设双侧检验左侧检验右侧检验假设形式已知统计量未知拒绝域值决策,拒绝2.总体均值检验(未知,小样本,总体正态分布)假设双侧检验左侧检验右侧检验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假设形式已知统计量未知拒绝域值决策,拒绝注:已知的拒绝域同大样本3.一个总体比例的检验(两类结果,总体服从二项分布,可用正态分布近似)(其中为假设的总体比例)假设双侧检验左侧检验右侧检验假设形式统计量拒绝域值决策,拒绝4.总体方差的检验(检验)假设双侧检验左侧检验右侧检验假设形式统计量拒绝域值决策,拒绝5.统计量的参考数值0.1 0。
《统计学》课后题答案第一章导论一、选择题1.C2.A3.C4.C5.C6.B7.A8.D9.C 10.D 11.A 12.C 13.C 14.A 15.B 16.A 17.C 18.B 19.D 20.A 21.D 22. D23.B 24.C 25.A 26.A 27.A 28.B 29.A 30.D 31.C 32.A 33.B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一、选择题1.A2.B3.A4.D5.B6.C7.D8.D9.D 10.C 11.C 12.A 13.D 14.D 15.C 16.A 17.D 18.C 19.B 20.B 21.A 22.B 23.C 24.A 25.B 26.B 27.A 28.B 29.C 30.C (A)二、判断题1.∨2.∨3.×4. ∨5. ×6. ×7. ∨8. ×9. ×10. ×第三章数据整理与显示一、选择题CABCD CBBAB BACBD DDBC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一、选择题1.A2.C3.B4.C5.D6.D7.A8.B9.A 10.B 11.A 12.D 13.C 14.C 15.D 16.A 17.A 18.B 19.A 20.B 21.A 22.A 23.B 24.C 25.C 26.D 27.D 28.A 29.D 30.C 31.C 32.D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 10. ∨ 11. ∨ 12. ×四、计算题1. 11399073.8954ki ii kii x fx f=====∑∑甲11.96σ===甲73.89100%100% 6.18%11.96x σν=⨯=⨯=甲73.8100%100%7.43%9.93x σν=⨯=⨯=乙甲的代表性强2. 10.2510.966ki ii kii x fx f====∑∑0.250.056σ==0.250.056100%100% 5.834%0.966xσν=⨯=⨯= 1114.534ki ii kii x fx f====∑∑10.1295σ==10.1295100%100% 2.857%4.534xσν=⨯=⨯=该教练的说法不成立。
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生产统计一、单项选择题1.总产出的价值构成是()。
A.C l+V+MB.C2+V+MC.C+V+MD. V+M2.农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上采用()。
A.工厂法B.部门法C.生产法D.产品法3.社会产品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效成果。
由此定义,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产品的有()。
A.原始森林B.住宅楼C.自制服装D.废品4.在社会产品生产的计量中,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的计量单位是()。
A.标准实物量指标B.劳动量指标C.价值指标D.实物指标5.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A.都是生产概念B.都是收入概念C.前者是收入概念,后者是生产概念D.前者的数值小于后者6.用生产法计算各部门的增加值时,不应包括的项目是()。
A.固定资产折旧B.中间消耗C.劳动者报酬D.最终消费7.某地区报告期比基期总人口指数为l08%,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156.25%,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
A.144.68%B.44.68%C.69.12%D.7.03%8.下列各项中,属于物质产品具有的特点是()。
A.即时性B.与消费者紧密接近性C.缺乏耐久性D.独立性9.下列各项中,属于服务产品具有的特征是()。
A.无形性B.耐久性C.移动性D.可存储性10.国内生产总值是按()计算。
A.市场价格B.计划价格C.不变价格D.预算价格11.总产出等于()。
A.中间投入与增加值之和B.中间投入与固定资产折旧之和C.固定资产折旧与劳动者报酬之和D.劳动者报酬与利润、税金之和1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
A.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之和B.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之差C.国外的要素净收入之和D.国外的要素净收入之差二、多项选择题1.实物产品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A.移动性B.有形性C.独立性D.可存储性E.对消费者紧密地接近性2.服务产品()。
A.亦称物质产品具有一定的实物形态B.包括货物性服务产品和非物质性服务产品两种C.可以用实物单位进行计量D.生产过程从制作到使用可以分阶段独立进行E.具有对消费者紧密地接近性3.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应包括()。
《应用统计学》学习指南一、教学目标和要求统计思维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正如英国学者威尔斯(H.G.Wells)所说:统计思维,如同读写能力一样,总有一天会成为讲求效率的公民所必须的本领。
国家教育部也一直将《统计学》列为经济和管理类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
内容包括:统计学的分科及性质;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综合指标、动态指标、统计指数、回归分析等描述统计;抽样设计、样本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推断统计。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理解和掌握统计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统计调查、分析统计数据和解释统计结论。
本课程教学进程中,要求学生查找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的近期数据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随堂增设口试环节(课堂发言),训练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及说服能力。
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主动采集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并以学会的统计方法深入分析。
二、教材和参考书教材:《应用统计学》,施金龙等,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参考书:《统计学》,徐国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统计学基本概论和方法》,吴喜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统计学的世界》,戴维·S·穆尔,中信出版社,2003;《Business Statistics》,David M. Levin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注:(1)48学时课程,安排8学时Excel实验;40及以下学时课程,不安排8学时Excel 实验。
实验可集中于学院实验中心完成,也可作为课外作业由学生自行完成。
(2)教材各章章末单选题、计算题为课外作业必做题。
(3)授课教师可适当缩略(或扩充)各章计算题的范围。
以下各章计算题的缩略范围,供教师和学生参考:3.1、3.5、3.8;4.1、4.6、4.7、4.8、4.12(增加:计算算术平均数);5.1、5.4、5.6;6.1、6.2、6.5、6.6、6.7、6.8;7.1、7.2、7.3、7.5、7.6、7.7;8.1、8.4;9.1、9.3、9.4、9.5、9.6;10.1、10.2;12.2、12.6、12.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案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1.1 随机现象与样本空间1.2 事件及其运算1.3 概率的定义与性质1.4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 随机变量的概念2.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2.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2.4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3.1 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3.2 边缘分布与条件分布3.3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3.4 多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第四章: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4.1 大数定律4.2 中心极限定理4.3 样本均值的分布4.4 样本方差的估计第五章: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5.1 统计量与抽样分布5.2 参数估计与点估计5.3 置信区间与置信水平5.4 假设检验与p值第六章:参数估计6.1 总体参数与样本参数6.2 估计量的性质6.3 最大似然估计6.4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第七章:假设检验7.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7.2 检验的错误与功效7.3 常用检验方法7.4 似然比检验与正态分布检验第八章:回归分析8.1 线性回归模型8.2 回归参数的估计8.3 回归模型的检验与诊断8.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九章:方差分析9.1 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9.2 单因素方差分析9.3 多因素方差分析9.4 协方差分析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10.1 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10.2 平稳性检验与时间序列模型10.3 自回归模型与移动平均模型10.4 指数平滑模型与状态空间模型第十一章:非参数统计11.1 非参数统计的基本概念11.2 非参数检验方法11.3 非参数回归分析11.4 非参数时间序列分析第十二章:生存分析12.1 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12.2 生存函数与生存曲线12.3 生存分析的统计方法12.4 生存分析的应用实例第十三章:贝叶斯统计13.1 贝叶斯统计的基本原理13.2 贝叶斯参数估计13.3 贝叶斯假设检验13.4 贝叶斯回归分析第十四章:多变量分析14.1 多变量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14.2 多元散点图与主成分分析14.3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14.4 判别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第十五章:统计软件与应用15.1 统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15.2 R语言与Python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15.3 统计软件的实际操作案例15.4 统计分析在实际领域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案涵盖了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统计、生存分析、贝叶斯统计、多变量分析以及统计软件与应用等多个方面。
项目十一思考与练习答案第11章【思考与练习】一、判断1.转化率是指在一个统计周期内,完成转化行为的次数占推广信息总点击次数的比率。
转化率高说明进店的客户中成交交易的人数比例高。
【正确】2.从展现到成交,转化漏斗模型有五个关键步骤。
分别是展现、点击、访问、浏览、订单。
【正确】3.当客户点击商家或宝贝的推广信息时,才算访问到商家的店铺首页或宝贝页面。
这主要和网站的访问速度和网页是否打开有关,还与宝贝详情页的设计有关。
【错误】4.客户是否会产生购买欲望而去咨询,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关键词与登录页面的相关性;二是登录页面内容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是登录页面的体验。
【正确】5.是否达成订单,主要看客服的能力和话术。
一是客服的回应速度;二是客服的服务态度;三是客服专业性。
【错误】6.客户访问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流失,尤其是客户浏览的第一个页面(即登录页),流失率往往很高。
【正确】7.客户在网店首页采用店内搜索的方式搜索商品,就会进入到搜索结果页,该页面包含一个搜索结果的列表,也就是商品详情页。
【错误】8.客户到达商品详情页后,如果该页面不符合客户的浏览习惯,店铺装修不够真实、美观,定价过高,购买者评价不好等,会影响该客户的下单决策,造成客户流失。
【正确】9.客户浏览完详情页后,感觉满意,就会“发起拼单”或者选择“去拼单”,但此刻如果客户有其他想法,还会立即购买,也不会跳失。
【错误】10.客户支付货款,拼单成功,买卖双方达成交易,这意味着交易完成。
【错误】二、单项选择题1.(C.)是指统计日期内,网店展示内容被点击次数与被显示次数之比。
A.有效入店率B.跳失率C.点击率D.流量2.( B.)是指访客进入店铺后没有咨询客服,自发下单购买商品。
A.咨询转化率B.静默转化C.有效转化D.加购转化率3.( D. )是指直通车点击在15天内转化成交的比例。
A.活跃客户率B.直通车访问商品数C.参与指数D.直通车点击转化率4.客户在网店首页采用店内搜索的方式搜索商品,就会进入到搜索结果页,该页面包含一个搜索结果的列表,也就是( B. )。
目录第一章绪论 (1)Ⅰ.学习目的 (1)Ⅱ.课程内容要点 (1)第一节什么是统计 (1)第二节统计学的种类及其性质 (2)第三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4)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5)Ⅳ. 习题详解 (6)第二章数据收集、整理与显示 (7)Ⅰ.学习目的 (7)Ⅱ.课程内容要点 (7)第一节数据的收集 (7)第二节数据的整理 (10)第三节数据的显示 (11)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2)Ⅳ.习题详解 (13)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描述 (16)Ⅰ.学习目的 (16)Ⅱ.课程内容要点 (16)第一节统计变量集中趋势的测定 (16)第二节统计变量离散程度的测定 (18)第三节变量分布偏度与峰度的描述 (19)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9)Ⅳ.习题详解 (20)第四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22)Ⅰ.学习目的 (22)Ⅱ.课程内容 (22)第一节对比分析 (22)第二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23)第三节综合指数 (23)第四节平均指数 (24)第五节指数因素分析 (25)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27)Ⅳ.习题详解 (28)第五章概率基础 (32)Ⅰ.学习目的 (32)Ⅱ.课程内容要点 (32)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 (32)第二节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6)第三节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 (42)第四节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45)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47)Ⅴ.习题详解 (47)第六章参数估计 (54)Ⅰ.学习目的 (54)Ⅱ.课程内容 (54)第一节抽样分布 (54)第二节估计量的评价标准 (56)第三节简单随机抽样的参数估计 (58)第四节复杂随机抽样的参数估计 (61)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64)Ⅳ.习题详解 (66)第七章假设检验 (75)Ⅰ.学习目的 (75)Ⅱ.课程内容要点 (75)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75)第二节总体参数假设检验 (76)第三节非参数检验 (82)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86)Ⅳ.习题详解 (87)第八章方差分析 (100)Ⅰ.学习目的 (100)Ⅱ.课程内容要点 (100)第一节方差分析方法引导 (100)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 (102)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 (104)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09)Ⅳ.习题详解 (110)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116)Ⅰ. 学习目的和要求 (116)Ⅱ. 课程内容要点 (116)第一节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116)第二节简单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117)第三节多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122)第四节非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125)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26)Ⅳ. 习题详解 (127)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 (132)Ⅰ.学习目的 (132)Ⅱ.课程内容要点 (132)第一节时间序列分析概述 (132)第二节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 (133)第三节长期趋势的测定 (135)第四节季节变动和循环波动测定 (137)第五节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138)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39)Ⅳ.习题详解 (140)第十一章统计决策 (145)Ⅰ. 学习目的 (145)Ⅱ. 课程内容要点 (145)第一节统计决策的基本概念 (145)第二节完全不确定型决策 (146)第三节一般风险型决策 (148)第四节贝叶斯决策 (149)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49)Ⅳ. 习题详解 (150)第十二章统计综合评价 (154)Ⅰ.学习目的 (154)Ⅱ.课程内容要点 (154)第一节综合评价概述 (154)第二节评价指标选择与数据预处理 (155)第三节评价结果的综合 (157)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60)Ⅳ.习题详解 (161)。
题组层级快练(七十一)1.商场在2021年国庆黄金周的促销活动中,对10月2日9时至14时的销售额进行统计,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已知9时至10时的销售额为2.5万元,则11时至12时的销售额为 ( )A .6万元B .8万元C .10万元D .12万元答案 C解析 由0.40.1=x2.5,得10万元,故选C.2.如图是2021年某高校自主招生面试环节中,七位评委为某考生打出的分数的茎叶图,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和众数依次为( )7 98 4 4 6 4 7 9 3A.85,84 B .84,85 C .86,84 D .84,86答案 A解析 由图可知去掉一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为84,84,86,84,87,则平均数为85,众数为84.3.为调查同学身高的状况,随机抽测了高三两个班120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所得数据均在区间[140,190]上,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在抽测的120名同学中,身高位于区间[160,180)上的人数为( )A .70B .71C .72D .73答案 C解析 依据频率分布直方图,得同学的身高位于区间[160,180)上的频率为(0.040+0.020)×10=0.6,∴对应的人数为120×0.6=72.故选C.4.(2022·山东理)为了争辩某药品的疗效,选取若干名志愿者进行临床试验.全部志愿者的舒张压数据(单位:kPa)的分组区间为[12,13),[13,14),[14,15),[15,16),[16,17],将其按从左到右的挨次分别编号为第一组,其次组,……,第五组.如图是依据试验数据制成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知第一组与其次组共有20人,第三组中没有疗效的有6人,则第三组中有疗效的人数为 ( ) A .6 B .8 C .12 D .18答案 C解析 第一组和其次组的频率之和为0.4,故样本容量为200.4=50,第三组的频率为0.36,故第三组的人数为50×0.36=18,故第三组中有疗效的人数为18-6=12.5.(2022·荆州市质检)已知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挨次排列,得到-1,0,4,x ,7,14,中位数为5,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 A .5,2423B .5,2413C .4,2513D .4,2523答案 A6.如图所示,样本A 和B 分别取自两个不同的总体,它们的样本平均数分别为x -A 和x -B ,样本标准差分别为S A 和S B ,则( )A.x -A >x -B ,S A >S BB.x -A <x -B ,S A >S BC.x -A >x -B ,S A <S B D.x -A <x -B ,S A <S B答案 B解析 由图可知A 组的6个数为2.5,10,5,7.5,2.5,10, B 组的6个数为15,10,12.5,10,12.5,10, 所以x -A =2.5+10+5+7.5+2.5+106=37.56,x -B =15+10+12.5+10+12.5+106=706.明显x -A <x -B ,又由图形可知,B 组的数据分布比A 均匀,变化幅度不大,故B 组数据比较稳定,方差较小,从而标准差较小,所以S A >S B ,故选B.7.(2021·四川文)某学校随机抽取20个班,调查各班中有网上购物经受的人数,所得数据的茎叶图如图所示.以组距为5将数据分组成[0,5),[5,10),…,[30,35),[35,40]时,所作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是( )答案 A解析 由茎叶图知,各组频数统计如下表:分组 区间 [0,5)[5,10)[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40]频数 统计11424332上表对应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为A ,故选A.8.(2021·山东文)为比较甲、乙两地某月14时的气温状况,随机选取该月中的5天,将这5天中14时的气温数据(单位:℃)制成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考虑以下结论:①甲地该月14时的平均气温低于乙地该月14时的平均气温; ②甲地该月14时的平均气温高于乙地该月14时的平均气温; ③甲地该月14时的气温的标准差小于乙地该月14时的气温的标准差;④甲地该月14时的气温的标准差大于乙地该月14时的气温的标准差. 其中依据茎叶图能得到的统计结论的编号为(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 B解析 由茎叶图中的数据通过计算求得 x -甲=26+28+29+31+315=29,s 甲=15[(26-29)2+(28-29)2+(29-29)2+(31-29)2+(31-29)2]=3105; x -乙=28+29+30+31+325=30,s 乙=15[(28-30)2+(29-30)2+(30-30)2+(31-30)2+(32-30)2]= 2. ∴x -甲<x -乙,s 甲>s 乙,故①④正确.选B.9.(2021·江苏)已知一组数据4,6,5,8,7,6,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答案 6解析 由平均数公式可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4+6+5+8+7+66=6.10.下面茎叶图是甲、乙两人在5次综合测评中成果的茎叶图,其中一个数字被污损,则甲的平均成果超过乙的平均成果的概率为________.答案 45解析 设被污损的数字为a(0≤a ≤9且a ∈N ),则由甲的平均成果超过乙的平均成果得88+89+90+91+92>83+83+87+99+90+a ,解得8>a ,即得0≤a ≤7且a ∈N ,∴甲的平均成果超过乙的平均成果的概率为P。
第一章绪论统计学: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绘和分析的计量活动;简言之,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
总体:指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件所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总体和总体单位都是客观存在的食物,是统计学研究的客体。
无限总体:总体单位无限多的总体。
有限总体:总体单位数有限而可数的的总体。
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可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数量标志:凡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需要用数字回答的标志。
品质标志:凡反映总体单位属性(品质)特征,只能用文字来回答问题的标志。
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不变标志:所有总体单位都共同具有的特征。
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必然存在差异的标志。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第二章统计调查统计调查误差: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字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间的差异,即调查所得的数量大于或小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差。
普查: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其特点是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性强、耗费较多、组织工作复杂。
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抽样:根据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有意识地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第三章统计整理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各项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和汇总的工作过程。
统计分组:根据社会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的要求,按照某种重要标志把总体分成若干部分的科学分类。
全距:总体中的最大标志值与最小标志值之差。
重合式:相邻两组中,前一组的上限与后一组的下限数值相重。
不重合式:前一组的上限与后一组的下限,两值紧密相连而又不相重复。
统计资料汇总:在统计分组的基础萨哈那个,将统计资料归并到各组中去,并计算各组和总体的合计数的工作过程。
定量预测——时间序列预测一、时间序列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时间序列预测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法,它是在时间序列变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预测模型,使时间趋势向外延伸,从而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确定变量预测值。
惯性原理构成要素:现象所属的时间反映现象发展水平的指标数值二、时间序列预测的原理时间序列是指同一变量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一组观察值或记录值。
实际数据的时间序列能够展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趋势与规律,因而可以从时间序列中找出变量变化的特征、趋势以及发展规律,从而对变量的未来变化进行有效地预测。
环比指数定基指数三、时间序列分析的目的1、描述事物在过去的时间状态,分析其随时间推移的发展趋势。
2、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3、预测事物在未来时间的数量四、时间序列的变化动态影响时间序列变动的因素可分解为:可解释的变动:1、长期趋势(T)2、季节变动(S)3、循环变动(C)不可解释的变动:4、不规则变动(I)长期趋势: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受某种根本性因素作用而形成的总的变动趋势季节变动:现象在一年内有规律的、按一定周期重复出现的变化循环变动:现象以若干年为周期所呈现出的波浪起伏形态的有规律的变动不顾则变动:是一种无规律可循的变动,包括不规则变动严格的随机变动和不规则的突发性影响很大的变动两种类型五、时间序列预测的方法移动平均法1、概念:通过平均每一个连续数列值来修匀时间数列的方法2、做法:对时间数列的各项数值,按照一定的时距(跨越期)进行逐期移动,计算出一系列序时平均数,形成一个派生的平均数时间数列,以此削弱不规则变动的影响,显示出原数列的长期趋势。
3、步骤:(1)、确定移动时距(跨越期)n一般应选择奇数项进行移动平均若原数列呈周期变动,应选择现象的变动周期作为移动的时距长度。
(2)、计算各移动平均值,并将其编制成时间序列4、特点:(1)移动平均对数列具有平滑修匀作用,移动项数越多,平滑修匀作用越强(2)由移动平均数组成的趋势值数列,较原数列的项数少局限:不能完整地反映原数列的长期趋势,不便于直接根据修匀后的数列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