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姜文电影鬼子来了(试听语言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6
复述电影《鬼子来了》中的现实主义观作者:苑霄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9期【摘要】文艺思潮与创作方法的结合在19世纪时期是一种新式的表现主义思想,在18世纪德国剧作家席勒所提出的“现实主义思想”中的定义充分表现艺术创作源于真实生活的概念,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中,源于生活与历史事件的具体事实事件作为依据的创作作品,在一定基础上对现实生活阐述与揭露相关的现象同时,也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来源,姜文导演的电影《鬼子来了》从一定观念上颠覆现代影视剧中所表现的剧情矛盾,从现实生活的基础出发,转述另一种剧情矛盾。
【关键词】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姜文;剧情矛盾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114-01一、现实主义观中的电影剧情风格分析电影语言的现实主义美学体现在长镜头美学的依托,长镜头下的视觉语言通过镜头时间的长短把握,将某种真实性的剧情或真实生活透过电影平台来阐述,是现实主义影响下的电影作品创作中的通常手法。
通常的认知中的剧情艺术创作,取决于真实生活的同时,抄袭、扭曲和丑化历史事件是不可取的。
现实主义的题材起源于意大利,起始于维尔加的真实主义文学在意大利独立战争期间所诞生的文学创作手法,将创作焦点跟从与普通民众、创作内容贴切表现现实生活的映照,而不是文学文献中的神话传说等,例如《西西里柠檬》《另一个儿子》是意大利独立战争期间的真实写照;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等,在反映创作者价值观的同时,也在映射镜头下的一种真实状态。
贾樟柯电影《小武》中所描写的剧情:一个小偷精神世界与真实生活中的遭遇为故事梗概,在“小偷”这个角色表象与内心之间的矛盾关系来叙述真实生活下的人际关系矛盾冲突。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则是直接通过原有素材的再创作来叙述“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
电影剧情的设定依据文学创作,而文学艺术创作的依据来源于客观事实的人类生活环境,在现实主义观下所呈现的文学批判性质在一定基础上给现实主义电影奠定创作目标和题材来源。
视听角度下姜文电影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对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反抗。
柏林曾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书中提到:“我从未想过给浪漫主义的性质和目的下个定义,因为,诺斯洛普·弗莱明智地告诫过我们,如果有人试图某些特征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显著特征,那么必定会有别人从柏拉图或迦梨陀娑那里找到反证。
”①由于运用范围太过广泛,迄今为止,浪漫主义也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
现在,电影运用浪漫主义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逐渐成为了一种创作手段。
张希认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电影尽管没有前一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也没有新时期电影的多元化风格,但时代的特色也使它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②说明我国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浪漫主义并开始融入本国文化中。
最典型的就是20世纪30年代,孙瑜导演的影片《小玩意》就大胆运用了浪漫主义。
但是,浪漫主义目前在我国发展并不理想,现实主义明显占上风。
而周星认为:“在以纪实手法阐释现实主义的第六代导演中姜文是与众不同的,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影片,具有浪漫主义气息。
”③认为在现代导演中姜文的电影可以说是最具浪漫主义风格的。
而视听语言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成为了电影中体现浪漫主义的一种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视听语言角度对姜文所导演的电影的浪漫主义进行初步探讨。
一、通过有意蕴的镜头放大主人公主观内心浪漫主义者弗利德里希席勒写道:“艺术家应该描写的不仅是他眼前看到的东西,而且是他在自身看到的东西,如果他在自身什么也没看到,那么他就不可能描写他在眼前看到的东西。
”④因此,浪漫主义者在看待客观事物时,是看他们在主观内心世界形成的样子,而不是原本的样子。
也是因为浪漫主义在思想上就侧重于主观理想,注重个人感情,所以它总是把人物的主观内心表现给大众。
姜文电影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有意蕴的镜头语言,这些镜头大都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抒情视野,从而放大了对人物主观内心的描绘。
影视鉴赏——《鬼子来了》电影:《鬼子来了》导演:姜文主演:姜文、姜鸿波、香川照之电影主线: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
初看《鬼子来了》,片头以全黑白色调,两人偷情,女主全裸出镜,整个就一黑色幽默外加色情片。
往后看,鬼子被寄存在村民的家里,村民不敢杀,不敢放,只能当祖宗似的供着,怕冻着,裹了棉被,怕饿着,包了自己都不舍得吃的饺子。
然而后来花屋小三郎想感谢村民的不杀之恩,给几大车粮食。
还有日本人给小孩糖吃。
第一感觉就是有违历史价值观,中国人的传统观就是日本人杀人不眨眼,是禽兽不如的畜生,是祸害中国的罪魁祸首。
所以第一次看这部剧,没看多少就给关了,看完整剧是在课堂上。
那么在已明知会违背大多数人的历史价值观的情况下,姜文为什么还要拍这部电影呢,《鬼子来了》又是在表达什么,以下摘自姜文访谈。
⒈为什么拍《鬼子来了》?姜文说:这部电影不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
在这部影片里,日本军屠杀事实上,当年日本军也确实杀过很多中国老百姓。
我的老家唐山就发生过这样的惨案。
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
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
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避免这种事再发生。
⒉我为什么不相信日本人的“友好”?姜文说:在与日本人特别是日本年轻人的交往过程中我发现,日本右翼分子、反华势力、否认战争罪行的大有人在,并不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是一小撮,只不过在那里上蹿下跳的是一小撮。
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等于没有正视日本这个强大的对手。
网络上有很多“二战日本士兵是无罪的,他们也不想杀人,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这样的观点,姜文恰恰是在驳斥这样的观点,花屋小三郎杀中国人并没有觉得愧疚,而是觉得他们的命不值钱,酒冢猪吉则在天皇投降之后下令屠杀平民。
有人说《鬼子来了》里日本人也知道感恩,花屋小三郎想感谢村民的不杀之恩,还有日本人给小孩糖吃。
《鬼子来了》:真怀念二十二年前那个“知不道”的姜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剧《世界奇妙物语》开拍,这部立意新颖的系列日剧延续至今,几乎把日本影视圈里九成的演员都招呼进来拍了一遍,至今回顾时,还能见到不少当年熟悉的面孔。
其中有一个单元里,一个“社畜”站在天台上时,那张似曾相识的脸让我下意识地说了一句:“大哥大嫂过年好!”他叫香川照之,曾两次获得过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凭借电影《暖》“哑巴”一角获得了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表演浑然天成,在情绪爆发时很有张力。
那句“大哥大嫂过年好!”就是他在二十二年前跟中国电影人一次合作中,给中国部分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
为什么特意说“部分”呢?因为香川照之虽“香”,奈何当年这部电影没有公映,而同他合作的导演兼编剧之一叫姜文,一个要么“很有状态”,要么“很不在状态”的妙人。
那年是千禧年,镜头外的姜文拿着话筒跟一群穿着军服的“鬼子”比划,人家对他点头哈腰。
镜头里的姜文穿着一身粗布烂衫面对着“鬼子”的横眉冷对,他对人家点头哈腰。
这部电影叫《鬼子来了》,当年在国外拿了不少奖,在国内,“三观不正”是对它的唯一评价。
一杀?不杀?据说当年姜文看到香川照之的时候很满意,他觉得这个演员很符合他心目中真实的“鬼子”形象——不是渔民就是农民,披着一身军装却掩饰不了被“天闹黑卡,板载!”思想绑架的土鳖气质(香川照之:你礼貌吗?)。
于是大喜,赋予了他“花屋小三郎”的名字,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被一群不明身份的人五花大绑,跟另外一个翻译官“董汉臣”(袁丁饰)一起被塞进了姜文的屋子里。
那天晚上的姜文变身成了河北挂甲台村的农民“马大三”,脸上没有“嬴政”的霸气,只有泥地里的憨气。
来人说“你替我们养一阵子,回头我们来把人带走,不能有闪失。
”这就成了一场故事的开始。
时至今日,我都很佩服姜文的才华,他总能把一个悲剧拍成一个喜剧。
大家看着似乎都觉得这事不可乐,但他偏偏能拍得挺可乐。
视听解读视听电影《鬼子来了》的悲剧性美学策略□李向阳摘要:《鬼子来了》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杰作,影片融合了喜剧、荒诞剧、闹剧等诸多元素,实则包裹着一颗悲剧的内核。
姜文利用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情节编排,巧妙地将悲剧美学融入到看似荒诞、嬉闹的叙事中,以马大三等小人物在战争年代面临的恐惧、挣扎,以及到最后无可避免的死亡,来映射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毁灭,俨然是一出典范的悲剧样本。
本文从情节与人物这两个悲剧最重要的美学元素出发,对影片悲剧美学策略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悲剧;《鬼子来了》;人性;叙事;美学;情节姜文在中国导演当中无疑是个“异端”,他的电影总是剑走偏锋,叙事结构复杂,主题暧昧多义,大量反讽与隐喻的使用使其电影风格在华语电影中独树一帜。
《鬼子来了》作为他导演生涯的第二部作品,自2000年在戛纳电影节上映以来,引来了诸多的关注和讨论。
该片融合了喜剧、荒诞剧、闹剧等诸多元素.实则包裹着是一颗悲剧的内核,它让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从庆祝的狂欢坠入黑暗的残暴。
该片之所以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姜文巧妙地将悲剧美学融入到了整体的叙事当中,以马大三等小人物在战争年代面临的恐惧、挣扎和无可避免的死亡,来映射战争的残酷与荒诞,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毁灭,俨然是一出典范的悲剧样本。
对于悲剧,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当中是这样定义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①可以看岀.悲剧通过人对行动的摹仿来实现严肃深刻的主题,以此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使观众的情感得以宣泄。
《鬼子来了》通过一群村民与一个日本俘虏和一个汉奸翻译官之间荒诞的博弈,来引起悲剧的发生。
虽然影片基调是喜剧.一开场就给观众带来颇多笑点,然而随之而来的血腥屠杀却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②。
村民的突然被杀,以及马大三最后惨死在花屋小三郎刀下的情景,引发了观者强烈的恐惧和怜悯。
姜文导演作品微影评姜文导演作品微影评《鬼子来了》(2000):1,姜文一个猛子扎到历史的肺里,转身抽离出—-鲜活又覆满尘土的残酷岁月。
挂甲台之殇,也是国人之殇。
2,奴性、天真与良善的羊群永远无法探出狼群的底线,火海般的村庄是恶之花的一次绽放。
3,马大三最后的抗争是原始血性的勃起,从未有过什么最好的时代或是最坏的时代,只有永远追赶不上的时代。
4,黑色影像可以中和死亡与惊恐,这是本片唯一的柔软之处。
5,姜文与香川照之都奉献了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与流星之间,隔着万水千山。
6,9分,比黄土粗砺的悲歌,让希望窒息的史诗。
《让子弹飞》(2010):姜文一如既往夹带私货,表演有着戏剧式的高级浮夸,幽默总是拐上几个大弯,剧情暴走得让人赶不上趟,娱乐性终于向芸芸众生妥协了半寸。
7分。
《邪不压正》(2018):1,在娱乐电影普通“浅显”化的今天,姜文依旧不依不挠的在掘井。
高密度的剧情与仪式感浓烈的叙事手法让爱者恒爱,浅薄者退避。
2,电影改编自小说《侠隐》,原著中贴着腮帮子的尘世气息涤荡无存,只有北平城青灰匝密的屋脊在始终提醒:这里是演绎传奇的土地。
3,故事主线简单,复仇是历史舞台上最让人喜闻乐见的戏码之一。
快意恩仇是莽夫的追求,学会平衡执着与放下,才是正确的成长。
4,李天然阳光无敌,朱潜龙阴鸷圆滑,蓝青峰步步为营,都是时代造就的大人物。
表演永远是姜氏作品的加分项。
5,习惯把历史碎片镶嵌在电影每个角落的姜文,这次也没例外。
有些貌似突兀的章节在彩蛋支撑下,均可顺理成章。
你可以不爱,但他就爱这么玩。
8分。
《鬼子来了》叙事学角度分析作者:黄礼福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3期《鬼子来了》是姜文根据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成的电影,该片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却完全不同,电影对小说改动较大,将原著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虽然电影被封杀,但不得不承认,“《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1]一、叙事程序《鬼子来了》是姜文2000年的电影,整部电影是采取顺叙的方式叙事,情节的联系是逐步递进、紧密相连的,该部电影的叙事总的看来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以马大三为代表的村民想要尽快解决掉俘虏,回到平静安定生活;另一条是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的积极求救的过程。
两条线索基本是交错的,互为因果,如花屋为求救承诺给村民粮食,村民相信承诺,把俘虏交还给日本军营。
两条线索的交错博弈将剧情推向高潮。
首先,在线索一中,以马大三为首的挂甲台村民是十分单纯的,他们只希望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所以他们答应了照顾俘虏的要求,相信了日本人会知恩图报、给予粮食,这样淳朴的村民最终面临被屠戮的命运,带给人的震撼是巨大的。
马大三最终的觉醒和报复,让观众出了口气,也让观众意识到中华民族是有血性的。
其次,在线索二中,花屋小三郎一开始对中国人十分蔑视,执意不肯接受马大三和鱼儿的照顾,要为所谓的武士道精神而寻死,但是随着时间延续,他对村民的态度好转,开始哀求村民放了他们,并许诺给村民粮食,正当观众以为花屋小三郎良心发现,影片会在村民和日本兵欢庆会的热烈气氛中结束时,花屋却成了第一个将刺刀刺向挂甲台村民的人,让中国观众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这种震撼比一味地“反日”倡议要来得深刻和震撼许多。
(一)叙事程序一电影的第一幕是挂甲台的一个全景,一路日本士兵正从远方走来,这揭示了故事发生时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地点一个偏僻的中国农村。
作者: 罗丽[1]
作者机构: [1]南昌大学电视台,江西南昌33003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84-8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3期
主题词: 姜文;视觉语言;电影艺术;《鬼子来了》;内涵
摘要:姜文是我国电影导演界中的一位鬼才,他一直以独特的视觉语言与画面将深刻的思想融入电影艺术中,虽然导演的作品不多但是部部经典。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让子弹飞》,都会通过富有特点的视角与语言赋予了电影丰富的思想内涵。
而其中《鬼子来了》的拍摄为姜文在中国影坛上树立了独特的地位,取代了原有抗战题材的影片的拍摄理念,用剑走偏锋的形式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本文对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深入分析,对其中意蕴的独特性进行探讨。
人性方圆:从美学视域浅析影片《鬼子来了》作者:杜雨珊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4期【摘要】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在众多展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可谓是独树一帜,该片摆脱了传统抗日战争影片重点展现战争场面的桎梏,将视角下移转向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内心变化,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讨论《鬼子来了》中人性的方与圆。
【关键词】美学视域;人性;《鬼子来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12-012000年姜文执导的第二部影片《鬼子来了》一举夺得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并得到法国《新观察家》周刊的高度评价:“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
”[1]影片之所以获得如此荣誉和称赞的原因在于它将人性的是非善恶以及人情的冷暖进行了极致化的表达。
一、“看”与“被看”的双重视角诠释人性是非与姜文以往的片子相比,《鬼子来了》这部影片视角的运用可以称得上别具一格,“看”与“被看”双重叙述视角诠释出了什么是人性中的是与非。
影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各类角色之间“看”与“被看”的视角来回切换,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张力和空间拓展力。
影片中最主要的人物马大三在月黑风高之夜因受“我”的威胁而被迫看管和审问汉奸董汉臣及日本军官花屋小三郎。
由于语言障碍,听不懂日语的马大三在直面董汉臣和花屋小三郎时一直以“看客”的姿态存在,他不懂花屋小三郎说“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时内心的仇视,也不知这是翻译董汉卿为了活命而故意为之。
在随后半年多的时间里,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曾不止一次为了逃跑而置挂甲台的村民于死地,但负责看护此二人的马大三一直以“看”的视角、仁慈的举动照顾着他们,这种对待侵略者持仁慈态度显示出了那个时期以马大三为代表的中国民众身上集结的木讷与善良。
日本战败投降时,马大三被杀的场景意味深长,影片中两个说书人的存在构成了马大三“被看”的视角。
试析电影《鬼子来了》的叙事特征作者:魏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4期摘要:姜文在本世纪初执导的电影《鬼子来了》打破了主流思想观念,以闹剧的形式颠覆了神圣的集体记忆。
影片在叙事框架、叙事内容和叙事形式上在同类题材电影中显得别具一格。
关键词:《鬼子来了》;叙事特征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57-01“日本鬼子来了” 对于中国人来讲,属于集体的精神创伤记忆。
传统意义上认为,拍摄抗战题材的影片,必然要秉持严肃、悲壮、高雅的理念,塑造民族英雄,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而姜文执导的影片《鬼子来了》则采取了剑走偏锋的形式,传达出深刻而沉重的内涵。
一、独特的叙事框架: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化小叙事在抗战末期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姜文导演将审美观照的焦点对准了一群普通的中国农村百姓。
在电影中,以马大三为代表的挂甲村村民围绕着如何处理被陌生人强制留下的“鬼子”和“汉奸”的棘手问题,最终选择了去日本军营“以命换粮”的解决方式。
日本兵屠村后投降,幸存的马大三在日军战俘营砍伤数名战俘,最终被国民党军官以破坏波茨坦合约为罪名处死。
这里的小叙事,指创作者有意淡化历史场景,营造日常环境,展现小人物的个体命运。
影片以大量的篇幅表现处于殖民统治下的挂甲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俗事,展现他们的善良、愚昧、怯懦、自卑与苟且偷生等阿Q式精神状态。
在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下,影片处处刻画挂甲村村民个人私欲的流露。
小叙事的框架反映了小人物的悲剧,即他们无力承担起大社会的变故,而仅仅以小人物的思维方式去处理突如其来的变故。
善良而愚昧的马大三妄图用“鬼子”的性命去日军军营换粮食,其中的荒诞性不言而喻:殖民统治下的民族等级社会中,根本不可能用平等的契约方式解决。
二、颇具内涵的叙事内容:“鬼子”的象征性寓言挂甲村村民的生命终结于日军的屠杀,而小人物平淡生活的终结则源于陌生人在村里留下“鬼子”。
豆瓣电影Top250《鬼子来了》影评与观后感——历史的回响,人性的反思在豆瓣电影Top250的榜单中,一部经典之作《鬼子来了》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部由姜文执导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人性剖析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村庄的故事,影片成功地将历史与人性的反思融合在一起,让人深思。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偏远村庄,村民们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一天,日本侵略者突然闯入,打破了宁静。
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影片展现了村民们面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有人勇敢抵抗,有人妥协求和,还有人趁机捞取利益。
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构成了影片丰富多彩的人性画卷。
角色塑造方面,影片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马大三作为主人公,他的犹豫和挣扎代表了大多数村民的心态。
他既不想惹事,又不想背叛自己的良心。
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他的内心经历了巨大的挣扎和变化,最终走向了反抗的道路。
这一过程中,他的成长和觉醒成为了影片的一大看点。
除了马大三,影片中还有其他许多立体的人物形象,如贪婪的村民、懦弱的村长、勇敢的抗日战士等。
他们各自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让观众在感叹人性的复杂性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多元性。
在制作层面,《鬼子来了》展现了精湛的电影技艺。
姜文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成功地将历史事件与人性反思融合在一起。
影片中的画面构图简洁有力,黑白影像的运用更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
音效和配乐的搭配也恰到好处,为影片营造出紧张而沉重的氛围。
此外,影片的剪辑和节奏把握得当,让观众在紧凑的剧情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思考。
观后感方面,《鬼子来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每个人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光明与黑暗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影片让我意识到,面对战争和灾难,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去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底线。
其次,《鬼子来了》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语教二班雷党 208《鬼子来了》影评《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电影作品。
该片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人屠杀的故事。
我看完这部影片后脑子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个“我”是谁?“我”没有真实的面目,马大三没有见过,村长村民也没有见过,日本兵和翻译官也没有见过。
“我”是让人害怕的,他有枪。
“我”就是一个声音,从黑暗中传来的,隔着门,隔着墙传来的声音。
“我”是神秘的,是黑暗中的一个影子,看不见真实的面目,只有一个声音。
“我”也是有力量的,足以让日本鬼子屈服。
有人猜测“我”是总共力量,有人说“我”是国民党力量。
但是,无论“我”是谁,总之他是为中国的解放而战的,是抗日的力量。
虽然,他间接的给这个纯朴的小山村带来了灭顶的灾难。
片中的主角无疑使姜文饰演的马大三,一个纯朴善良的中国农民,他不是一个有文化、有信仰的人。
可他也不是个傻子,所以,在这大难临头之际,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自保。
如果跑吧,偏偏又离不开这片黄土地,舍不得和他相濡以沫的寡妇;要不跑吧,他也很清楚这件事情靠他是扛不住的,总不能为别人把自己的脑袋系在裤腰带活命……于是乎,“我”本来是给马大三一个人下了“生死符”,可再从马大三口里说出来,随即变成了“人家说了,鬼子没了,拿全村人问罪!”他或许是贪生怕死的,或许是愚昧无知的,或许不懂民族尊严,不知家国耻辱,他只知道保全自己和自己爱的人。
或许大部分人认为1他是自私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又是那么的真实!有人说:“马大三是第一个被搬上银幕的真正的中国农民形象,而且是中国人自己。
也只有看《鬼子来了》这部电影时,你才能真正体验一回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不是为马大三的愚昧,是为中国人少有的自我批判精神”到最后,原本不敢杀人的马大三,为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变得杀人如麻,不够完美的他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农民形象的再现,直到他的头颅掉下的那一刻,也应该算得上含笑九泉了吧……花屋小三郎,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