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_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_朱泰峰
- 格式:pdf
- 大小:637.76 KB
- 文档页数:6
土地集约节约评价报告模板概述本报告旨在针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背景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的利用与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土地集约利用和节约使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土地集约节约的紧迫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与利用政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与标准进行指导和考核。
本报告将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贡献。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和节约使用的重要工具,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地的利用效果,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是评价土地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够反映土地利用效果以及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情况。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指的是单位土地资源投入所能产生的产出。
通过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了解土地使用者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3.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单位土地面积所创造的产出,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进程度。
4. 土地资源节约使用程度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程度是评价土地利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土地使用者的财务成本以及生态和环境收益等因素。
评价结果经过对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估,本报告得出以下评价结果:1. 土地利用率所评估土地区域的土地利用率为XX%,与其他地区相比,此结果表明本区域对土地的利用率较高。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本区域所投入的土地资源每亩产出的产值为XX元,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高。
3.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本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XX,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土地大规模闲置和浪费现象较少。
4. 土地资源节约使用程度本区域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程度为XX,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且土地资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增强模式初探摘要:增强土地利用效率是国务院长期以来加强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探索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增强的模式,可有效的为农村土地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更加有效的增强土地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模式从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28号文),到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0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都对严格土地管理、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原则规定。
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区内村庄拆并和用地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合理、有序地利用土地资源,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笔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国内土地整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增强的模式,以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进行上地开发整理。
政府作为组织策划者,负责编制土地规划设计、筹措资金、监督工程执行情况,承担项目运行风险。
企业是政府意志的具体执行者,负责上地整理工程的实施,保障项目的最终竣工验收。
由政府出资建造安置社区或组建公寓,对村民进行安置。
政府回收原宅基地,进行储备或公开招标拍卖。
整理资金可先由政府财政出资或进行部分上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组成,然后通过整理后的土地增值、相关税费等收益,建立专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基金。
这种运作模式的特点是工程从立项到竣工验收都由政府统一安排,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权威性,调动一切人力、物力来保障工程的高效率完成,但另一方面,政府在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承担的风险极大。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这类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地矛盾突出尖锐,政府应当把农村土地整理当作一项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
在这类地区政府参与和组织化程度均很高,易形成市县级组织领导,乡镇级单位具体实施的组织模式。
298百家论坛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魏雅欣南宫市国土资源局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建筑用地增加,给农村的耕地维护带来了压力,也出现了人地矛盾。
同时农村居民点松散、凌乱,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土地的盐碱行等问题也是现在需要关注的。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优化土地分配、合理控制城镇一体化进程。
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进行分析,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居民点;对策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我国以重工业为中心,污染了大片土地。
城市化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土地供求矛盾增加。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关系国计民生的耕地因为农民已经习惯粗犷耕种、看天吃饭、乱砍滥伐,土地利用率下降。
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分布相对较为分散,房产闲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无论现状还是发展前景,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重要的方向,也是刻不容缓的一步。
一.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的必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90年代中期之后,农民不再主要以农业为主,开展了养殖业、大棚温室种殖等产业,相对降低了农业种植的比重,布局散落,甚至有的还占用耕地盖房子,建饲养棚等。
由于农民缺乏认识,对一些新鲜事物接受较落后,一些基础设施使用利用率很低,从这些方面阻碍了农村居民点的发展,为了减少城市与农村居民点的更大差异,我国对农村居民点建设空前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据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迫不及待[1]。
二.农村居民点当前的状况(一)用地分布松散、基础设施不完善从我国的地理分布上看: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区,这些地方都有居民居住,因地制宜,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经济作物好种植,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居住的人较多,居民点面积较大;其他地方,或是因为地区高寒,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或是地势不好,不方便大片种植经济作物,只能零星种植,人们为了方便管理,在田地附近居住,导致居民点分散,大片的土地处于浪费的阶段,因此出现了地区性的差异。
门头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一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1条指导思想 (2)第2条规划原则 (2)第3条规划任务 (3)第4条规划依据 (3)第5条规划期限 (4)第6条规划范围 (5)第二章规划背景 (6)第一节门头沟区概况 (6)第7条区位特征 (6)第8条自然条件概况 (6)第9条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6)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7)第10条土地利用结构 (7)第11条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7)第12条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9)第三节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10)第13条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10)第14条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11)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定位与规划目标 (13)第15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3)第16条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 (13)第17条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13)第18条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14)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7)第19条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目标 (17)第20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8)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第21条建设生态屏障实现生态涵养功能 (19)第22条优化城镇建设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20)第23条切实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提高利用效益 (21)第24条推进浅山开发建设生态小城镇 (21)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22)第25条基本农田保护区 (22)第26条一般农地区 (22)第27条城镇建设用地区 (23)第28条村镇建设用地区 (24)第29条独立工矿区 (24)第30条风景旅游用地区 (25)第31条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26)第32条林业用地区 (26)第33条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复区) (27)第六章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集约用地 (28)第一节促进产业用地结构调整 (28)第34条调整目标与保障措施 (28)第35条产业用地调整思路 (28)第二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生态旅游主导产业 (29)第36条充分保障交通水利设施建设 (29)第37条增加旅游用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29)第三节统筹安排集约利用城乡建设用地 (30)第38条统筹城乡发展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0)第39条优化新城产业发展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30)第40条优先挖潜存量建设用地保障城镇发展空间 (31)第41条稳妥推进采空棚户区整治改造 (31)第42条积极调控独立选址项目集约用地 (31)第四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2)第43条建设用地管制边界 (32)第44条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规则 (32)第七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34)第45条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34)第46条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34)第八章山区土地综合整治 (36)第一节农用地整治 (36)第47条加强农用地整理提高农田质量 (36)第二节建设用地整治 (36)第48条加大矿山关停复垦力度 (36)第49条适度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整治 (37)第九章生态涵养区建设 (38)第一节山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38)第50条因地制宜发展园地 (38)第51条保护林地资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38)第52条合理规划自然保留地提升生态服务价值 (39)第二节生态建设重大工程 (39)第53条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工程 (39)第54条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40)第55条山区水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工程 (40)第56条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41)第57条城镇绿化建设工程 (42)第十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43)第一节门头沟新城土地利用调控 (43)第58条发展思路 (43)第59条人口与用地规模 (43)第60条总体建设布局 (44)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5)第61条规划调控重点 (45)第62条规划调控目标 (46)第十一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48)第63条重点公共建设项目 (48)第64条重点城镇和产业建设项目 (48)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0)第一节健全规划管理体系及实施管理制度 (50)第65条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体系 (50)第66条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 (50)第67条完善规划实施评价监督体系 (51)第二节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机制 (52)第68条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 (52)第69条完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激励机制 (52)第70条探索建立新增与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相挂钩的制度 (53)第三节经济保障措施 (53)第71条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臵上的基础作用 (53)第72条实施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财税措施 (54)第十三章附则 (55)前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将门头沟区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又是市民休闲旅游的理想空间,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北京山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必要性及对策建议摘要:随着发展阶段变化和外部条件的改善,山区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成为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该文从山区资源约束性诉求、经济发展驱动及生态用地挤占角度,深入剖析北京山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必要性;针对山区农村土地质量较差、生态系统脆弱、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及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少等问题,提出了北京山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对策建议,以期为山区土地规划、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山区农村山区土地土地集约利用山区可持续发展北京山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
山区是国家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而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表崎岖,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
所以,保障山区有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促进山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山区农村面积广,家庭承包责任制所造成的条块分割使土地更为破碎散乱,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效率更为低下。
有学者提出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集成其他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农业优化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1]。
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形式主要有反租倒包、股田制、转包、成片招标[2]。
对于北京山区问题,有的学者从山地系统景观生态区域提出土地利用控制对策[3],探讨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4],构建沟域经济发展的土地开发利用空间组织模式[5],实现山区土地利用统筹的途径等[6]。
已有研究较多重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或者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响应等问题,较为忽略山区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的研究。
当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宜居城市,山区发展事关重要,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更应受到高度重视。
因此,该文深入剖析北京山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必要性,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的战略举措,以此引起各界对山区土地集约化问题的重视,为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土地规划、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经济逐渐强大,农民建房数量随之增多。
文章以抚州市临川区为例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对临川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进行研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临川区未来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提出建议。
目前临川区农居点用地呈现上升态势,土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突显,化解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
文章分析了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类型。
从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方面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
以县域农居点为评价单元,对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照综合分值高低将县域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成四个级别,分别对应集约利用、适度利用、低度利用和粗放利用。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临川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农居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1 研究区域概况临川区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中游,地处赣抚平原向武夷山脉过渡地带地形狭长,东西宽58 km,南北长82 km,总面积2 125.72 km2。
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四周多为丘陵,中间为冲积平原。
盆地中部,地势比较复杂,平原、岗地、丘陵呈交错分布,南部的芙蓉山是境内的最高峰,海拔1 176 m。
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兼顾原则、代表性原则。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判断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态很难有统一的、绝对的标准,需要根据各个县域农居点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选取较为合理的标准。
集约利用指标合理值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确定:采用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规范为标准;采用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向有关土地方面的专家咨询;采用同一等级或同一类型县域相关数据的最高值为标准。
综合采用以上几种方法,确定临川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合理值。
3 评价指标标准根据各项指标的内涵,采用国家、省级的有关规定确定各指标评价标准,对于没有绝对标准的指标,视具体情况参考其它地区标准、采取统计数据或专家咨询,确定相对标准。
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王秀丽1 郑新奇1* 苏高华2 李丽华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摘要:粗放利用、低效利用土地是当前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可以有效控制耕地资源锐减,可为改善我国人地矛盾的现状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按照指标初选—归纳分析与指标剔除—指标初步论证与专家筛选—指标确定的工作流程,并结合实地调查初步确定了若干指标,并将这些初选指标进行了层次划分,着重从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投入力度和管理层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框架。
最终确定了4个因素层和18个指标层,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全国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中房屋建设由于缺乏村镇规划的指导,存在任意占用优良耕地、布局零散等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
加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导致了城市“摊大饼式”地扩展,城市周边大量优良农田被圈占;而随着人口的迁出,农村居民点用地量反而有增无减。
这种局面必然激化原本就紧张的人地矛盾。
集约节约利用每一寸土地是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必然选择,研究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关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研究比较广泛,但目前多集中在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和居民点整理方面[1~17]。
例如,姜广辉等[1]在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与存在问题、用地特征、用地发展驱动力和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林坚[2]、马锐[3]、白中科[4]、丁恩俊[5]等进行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可行性研究;沈兵明[6]、张正峰[7]、叶艳妹[8]、吴次芳[9]等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高燕[10]、郑新奇[11]等研究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模式选择;刘莲咏、曲福田等[12]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分级进行了研究;另外,对于居民点整理模式[13]、整理类型[14]、整理的内容[15]、规划编制[16]、实施策略以及运作模式与效益[17]等方面的研究也很多。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Effects of Spatial-Temporal Alloc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solidation in Beijing City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曲衍波 李乐
作者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土地科学
页码: 30-3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7期
主题词: 土地评价 居民点整理 时空配置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居民点整理与城市发展的时空配置,为大都市区农村居民点的规划、整合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构建居民点用地的综合限制程度评价系统和居民点用地发展压
力评价系统,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对比分析法评价居民点用地空间稳定程度。
研究结果:北京市稳定、相对稳定和不稳定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占全区居民点面积的26.23%、33.89%、39.88%,结合各区县功能定位对居民点整理在空间上做了布局规划,针对不同
目标对居民点整理做了时序探讨,可为居民点整理的时空配置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研究发达
地区居民点整理的时空配置具有积极意义。
佛冈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李珊珊;王红梅;朱雪欣;付鑫【期刊名称】《国土资源情报》【年(卷),期】2011(000)002【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对佛冈县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分析,运用SPSS软件的分析功能,筛选出影响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及DPS软件的矩阵计算功能,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终,根据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无量纲化值,运用二次综合函数,确定目标的集约利用度.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提高佛冈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和意见.评价结果:经过探讨和评价,佛冈县各镇的集约利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水头镇、迳头镇、龙山镇、高岗镇和汤塘镇.其中,水头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但属于文中划分标准的第Ⅱ等级,归于较集约利用的范畴;汤塘镇、迳头镇、高岗镇和汤塘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度属于基本节约的范畴,属于文中划分标准的第Ⅲ等级.总体来说,佛冈县的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在评价佛冈县各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针对佛冈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现状,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总页数】5页(P52-56)【作者】李珊珊;王红梅;朱雪欣;付鑫【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150030;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510642;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山东,266520;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15003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J], 吴晶晶;张扬扬;孟庆香;张宏磊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与土地集约利用--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现状及思考 [J], 宋均梅;陈利根3.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J], 朱泰峰;张凤荣;李灿;汪露4.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究 [J], 詹晓欣5.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J], 刘健;郭璨;刘亚秋;侯雅娴;王瑷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市门头沟区村庄民宅风貌分类管控体系构建
张刚
【期刊名称】《城乡建设》
【年(卷),期】2022()10
【摘要】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门头沟区作为革命老区及生态涵养区,独特的山川地貌与深厚的历史沁染孕育出了门头沟特色的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好京西的村落风貌与建筑文化特征,对落实首都“文化中心”功能定位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张刚
【作者单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门头沟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基于全要素管控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构建——以福建省的实践与探索为例
2.安徽省城市特色风貌体系构建与管控研究
3.浅山区村镇风貌多维管控研究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为例4.全要素指引下的广州市村庄风貌管控体系与规划设计策略研究5.大城市近郊生态涵养区城镇体系构建与城镇化路径——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估算及分区研究孙秀锋;刁承泰;施开放【期刊名称】《农机化研究》【年(卷),期】2012(034)009【摘要】有效、合理地估算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是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点复垦的重要环节.因此,以永川区为例,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和当地农户意愿的角度,综合考量区域其他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并结合信息熵法、AHP法、最小信息熵原理以及综合评价法对永川区的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永川区农村居民点复垦理论潜力为7 806.055hm2,综合潜力为2 997.283hm2,基于农户意愿复垦潜力为1727.197hm2.该方法估算的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较复垦理论潜力和综合潜力而言,更符合永川区的实际,具有现实可行性.最后,在量化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结合复垦潜力系数,运用层次筛选法将永川区划分为4类复垦区,分别为优先复垦区、重点复垦区、一般复垦区和适度复垦区.该研究可为区域土地整治规划以及确定和实施农村居民点复垦项目提供决策依据.【总页数】7页(P1-7)【作者】孙秀锋;刁承泰;施开放【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园林园艺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相关文献】1.基于综合质量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分区研究 [J], 贾丽;高泽崇;郑鹏飞;吴小曼;杨享兵;张长春2.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系数测算及分区研究 [J], 段宝玲;冯强;卜玉山3.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空间分布快速评估研究 [J], 胡勇;陈姗姗;廖玉佳4.基于熵组合权重的农村居民点复垦现实潜力估算 [J], 施开放;刁承泰;孙永爱;马骥;张彪5.乡村振兴背景下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与分区研究——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例 [J], 孔敏婕; 李同昇; 杨华; 王昭; 武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思考
高翔
【期刊名称】《城市开发》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高翔
【作者单位】辽宁铁路土地管理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1
【相关文献】
1.居民点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浙江省嘉善县农村居民点调查 [J], 王永生;沈晓春;潘莉蕴
2.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以胶北镇农村居民点为例 [J], 徐红娟;姜曙千
3.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J], 刘璐筠
4.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J], 张臣;张敬波;李青松
5.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思考 [J], 高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规划导向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及模式李乐;张凤荣;关小克;曲衍波;姜广辉【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年(卷),期】2011(027)011【摘要】各种类型的规划分区不仪影响区内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模式和发展方向,而且它们的外部“溢出”效应对于周边农村居民点同样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统筹考虑城市、产业、交通、生态规划外部性特征,建立规划导向度分析指标体系,定量分析相关规划的外部性对于农村居民点整治和发展的影响,并划分规划导向区和限制发展区;在此基础上,结合顺义区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实力,将全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高度实力、中度实力和低度实力3个类型,并与规划导向度分析结果相结合划分出4类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区;最后根据各整治规划区内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实力分别提出相应的整治途径和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基于规划导向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可以充分利用规划分区的外部性和自身社会经济实力,实现农村居民点多元化和因地制宜的整治和发展模式,为编制城乡统筹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重要依据.%Land use zoning not only impacts on the mode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guides th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ce nearby for their externality. Taking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as a case, this paper divid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to four classes of consolidation zon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rban, industrial, transport and ecological plan orientation degree analyses and gradation, coupled with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ocioeconomic strength (high, medium and low levels).Furthermore, further consolidation modes were also advanced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ocioeconomic strength and plan orientation degree zones. And four consolidation modes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ere generated. Finally, detailed designing and planning were discussed to realize diversified consolidation mod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lanning externality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could realize both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the living, working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new perspective and ideologies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总页数】7页(P337-343)【作者】李乐;张凤荣;关小克;曲衍波;姜广辉【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193;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3【相关文献】1.基于熵值法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及整治分区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J], 赵素霞;张小虎;黄晓东2.基于生产生活可达性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及模式 [J], 刘耀林;范建彬;孔雪松;刘艳芳3.基于区位势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 [J], 双文元;郝晋珉;艾东;黄晓英;张玲娥;孟鹏;朱传民4.五常市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 [J], 周浩;雷国平;赵宇辉5.西南典型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与整治规划分区研究 [J], 焦欢;周启刚;李辉;国洪磊;马培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用地转换方向模拟姜广辉;张凤荣;孔祥斌【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年(卷),期】2009(025)002【摘要】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同转换方向将对区域景观格局带来不同的环境效应,如何因地制宜地科学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方向是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中需解决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问题.该文使用CA-Markov模型对北京山区未来土地利用进行了多情景模拟,进而对其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反映小同农村居民点转换方向引起的不同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去向为耕地和园地时景观效应较差,而依靠适宜性评价结果或整理成林地则取得较好景观效应.因而,在当前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应审慎看待整理为耕地或者园地的普遍做法,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山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方向,使其与其周围基质相谐调以更好地优化土地利用总体格局获取最大环境效益.【总页数】8页(P214-221)【作者】姜广辉;张凤荣;孔祥斌【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1.1【相关文献】1.基于3S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以江西省宜丰县为例 [J], 汪琴;邹自力;张小平;侯长莉;胡鑫2.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难点与对策——宝鸡市陈仓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思考 [J], 姚旻辰;李佳;李建亮3.基于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研究——以温江区为例 [J], 潘洪义;蒋贵国;何伟4.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以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为例 [J], 许芳;龙飞5.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研究 [J], 张晓平;邹自力;刘红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其调整原则与方法措施
刘正恩;袁照航
【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分析了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的四个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便利性原则;集约性与适度规模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地调整的方法措施:规划先行;综合考虑,合理布局;分类区别;分期分步实施;积极发展生态型村庄.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刘正恩;袁照航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北京,100070;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2
【相关文献】
1.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整理驱动力分析 [J], 易冰源;刘芳;谭丰华
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和权属调整探讨 [J], 王坤林;肖石江;王寿红;谢红生
3.吉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其布局方法与措施 [J], 郄瑞卿
4.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措施 [J], 刘正恩;袁照航
5.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 [J], 姜广辉;张凤荣;谭雪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