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_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_朱泰峰
- 格式:pdf
- 大小:637.76 KB
- 文档页数:6
土地集约节约评价报告模板概述本报告旨在针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背景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的利用与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土地集约利用和节约使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土地集约节约的紧迫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与利用政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与标准进行指导和考核。
本报告将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贡献。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和节约使用的重要工具,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地的利用效果,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是评价土地集约利用与节约使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够反映土地利用效果以及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情况。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指的是单位土地资源投入所能产生的产出。
通过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了解土地使用者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3.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单位土地面积所创造的产出,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进程度。
4. 土地资源节约使用程度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程度是评价土地利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土地使用者的财务成本以及生态和环境收益等因素。
评价结果经过对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估,本报告得出以下评价结果:1. 土地利用率所评估土地区域的土地利用率为XX%,与其他地区相比,此结果表明本区域对土地的利用率较高。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本区域所投入的土地资源每亩产出的产值为XX元,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高。
3.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本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XX,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土地大规模闲置和浪费现象较少。
4. 土地资源节约使用程度本区域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程度为XX,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且土地资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增强模式初探摘要:增强土地利用效率是国务院长期以来加强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探索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增强的模式,可有效的为农村土地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更加有效的增强土地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模式从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28号文),到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0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都对严格土地管理、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原则规定。
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区内村庄拆并和用地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合理、有序地利用土地资源,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笔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国内土地整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增强的模式,以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进行上地开发整理。
政府作为组织策划者,负责编制土地规划设计、筹措资金、监督工程执行情况,承担项目运行风险。
企业是政府意志的具体执行者,负责上地整理工程的实施,保障项目的最终竣工验收。
由政府出资建造安置社区或组建公寓,对村民进行安置。
政府回收原宅基地,进行储备或公开招标拍卖。
整理资金可先由政府财政出资或进行部分上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组成,然后通过整理后的土地增值、相关税费等收益,建立专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基金。
这种运作模式的特点是工程从立项到竣工验收都由政府统一安排,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权威性,调动一切人力、物力来保障工程的高效率完成,但另一方面,政府在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承担的风险极大。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这类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地矛盾突出尖锐,政府应当把农村土地整理当作一项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
在这类地区政府参与和组织化程度均很高,易形成市县级组织领导,乡镇级单位具体实施的组织模式。
298百家论坛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魏雅欣南宫市国土资源局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建筑用地增加,给农村的耕地维护带来了压力,也出现了人地矛盾。
同时农村居民点松散、凌乱,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土地的盐碱行等问题也是现在需要关注的。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优化土地分配、合理控制城镇一体化进程。
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进行分析,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居民点;对策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我国以重工业为中心,污染了大片土地。
城市化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土地供求矛盾增加。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关系国计民生的耕地因为农民已经习惯粗犷耕种、看天吃饭、乱砍滥伐,土地利用率下降。
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分布相对较为分散,房产闲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无论现状还是发展前景,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重要的方向,也是刻不容缓的一步。
一.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的必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90年代中期之后,农民不再主要以农业为主,开展了养殖业、大棚温室种殖等产业,相对降低了农业种植的比重,布局散落,甚至有的还占用耕地盖房子,建饲养棚等。
由于农民缺乏认识,对一些新鲜事物接受较落后,一些基础设施使用利用率很低,从这些方面阻碍了农村居民点的发展,为了减少城市与农村居民点的更大差异,我国对农村居民点建设空前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据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迫不及待[1]。
二.农村居民点当前的状况(一)用地分布松散、基础设施不完善从我国的地理分布上看: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区,这些地方都有居民居住,因地制宜,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经济作物好种植,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居住的人较多,居民点面积较大;其他地方,或是因为地区高寒,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或是地势不好,不方便大片种植经济作物,只能零星种植,人们为了方便管理,在田地附近居住,导致居民点分散,大片的土地处于浪费的阶段,因此出现了地区性的差异。
门头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一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1条指导思想 (2)第2条规划原则 (2)第3条规划任务 (3)第4条规划依据 (3)第5条规划期限 (4)第6条规划范围 (5)第二章规划背景 (6)第一节门头沟区概况 (6)第7条区位特征 (6)第8条自然条件概况 (6)第9条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6)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7)第10条土地利用结构 (7)第11条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7)第12条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9)第三节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10)第13条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10)第14条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11)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定位与规划目标 (13)第15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3)第16条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 (13)第17条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13)第18条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14)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7)第19条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目标 (17)第20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8)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第21条建设生态屏障实现生态涵养功能 (19)第22条优化城镇建设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20)第23条切实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提高利用效益 (21)第24条推进浅山开发建设生态小城镇 (21)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22)第25条基本农田保护区 (22)第26条一般农地区 (22)第27条城镇建设用地区 (23)第28条村镇建设用地区 (24)第29条独立工矿区 (24)第30条风景旅游用地区 (25)第31条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26)第32条林业用地区 (26)第33条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复区) (27)第六章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集约用地 (28)第一节促进产业用地结构调整 (28)第34条调整目标与保障措施 (28)第35条产业用地调整思路 (28)第二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生态旅游主导产业 (29)第36条充分保障交通水利设施建设 (29)第37条增加旅游用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29)第三节统筹安排集约利用城乡建设用地 (30)第38条统筹城乡发展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0)第39条优化新城产业发展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30)第40条优先挖潜存量建设用地保障城镇发展空间 (31)第41条稳妥推进采空棚户区整治改造 (31)第42条积极调控独立选址项目集约用地 (31)第四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2)第43条建设用地管制边界 (32)第44条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规则 (32)第七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34)第45条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34)第46条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34)第八章山区土地综合整治 (36)第一节农用地整治 (36)第47条加强农用地整理提高农田质量 (36)第二节建设用地整治 (36)第48条加大矿山关停复垦力度 (36)第49条适度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整治 (37)第九章生态涵养区建设 (38)第一节山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38)第50条因地制宜发展园地 (38)第51条保护林地资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38)第52条合理规划自然保留地提升生态服务价值 (39)第二节生态建设重大工程 (39)第53条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工程 (39)第54条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40)第55条山区水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工程 (40)第56条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41)第57条城镇绿化建设工程 (42)第十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43)第一节门头沟新城土地利用调控 (43)第58条发展思路 (43)第59条人口与用地规模 (43)第60条总体建设布局 (44)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5)第61条规划调控重点 (45)第62条规划调控目标 (46)第十一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48)第63条重点公共建设项目 (48)第64条重点城镇和产业建设项目 (48)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0)第一节健全规划管理体系及实施管理制度 (50)第65条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体系 (50)第66条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 (50)第67条完善规划实施评价监督体系 (51)第二节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机制 (52)第68条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 (52)第69条完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激励机制 (52)第70条探索建立新增与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相挂钩的制度 (53)第三节经济保障措施 (53)第71条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臵上的基础作用 (53)第72条实施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财税措施 (54)第十三章附则 (55)前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将门头沟区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又是市民休闲旅游的理想空间,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北京山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必要性及对策建议摘要:随着发展阶段变化和外部条件的改善,山区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成为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该文从山区资源约束性诉求、经济发展驱动及生态用地挤占角度,深入剖析北京山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必要性;针对山区农村土地质量较差、生态系统脆弱、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及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少等问题,提出了北京山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对策建议,以期为山区土地规划、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山区农村山区土地土地集约利用山区可持续发展北京山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
山区是国家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而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表崎岖,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
所以,保障山区有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促进山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山区农村面积广,家庭承包责任制所造成的条块分割使土地更为破碎散乱,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效率更为低下。
有学者提出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集成其他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农业优化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1]。
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形式主要有反租倒包、股田制、转包、成片招标[2]。
对于北京山区问题,有的学者从山地系统景观生态区域提出土地利用控制对策[3],探讨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4],构建沟域经济发展的土地开发利用空间组织模式[5],实现山区土地利用统筹的途径等[6]。
已有研究较多重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或者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响应等问题,较为忽略山区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的研究。
当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宜居城市,山区发展事关重要,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更应受到高度重视。
因此,该文深入剖析北京山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必要性,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的战略举措,以此引起各界对山区土地集约化问题的重视,为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土地规划、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经济逐渐强大,农民建房数量随之增多。
文章以抚州市临川区为例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对临川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进行研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临川区未来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提出建议。
目前临川区农居点用地呈现上升态势,土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突显,化解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
文章分析了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类型。
从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方面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
以县域农居点为评价单元,对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照综合分值高低将县域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成四个级别,分别对应集约利用、适度利用、低度利用和粗放利用。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临川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农居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1 研究区域概况临川区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中游,地处赣抚平原向武夷山脉过渡地带地形狭长,东西宽58 km,南北长82 km,总面积2 125.72 km2。
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四周多为丘陵,中间为冲积平原。
盆地中部,地势比较复杂,平原、岗地、丘陵呈交错分布,南部的芙蓉山是境内的最高峰,海拔1 176 m。
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兼顾原则、代表性原则。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判断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态很难有统一的、绝对的标准,需要根据各个县域农居点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选取较为合理的标准。
集约利用指标合理值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确定:采用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规范为标准;采用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向有关土地方面的专家咨询;采用同一等级或同一类型县域相关数据的最高值为标准。
综合采用以上几种方法,确定临川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合理值。
3 评价指标标准根据各项指标的内涵,采用国家、省级的有关规定确定各指标评价标准,对于没有绝对标准的指标,视具体情况参考其它地区标准、采取统计数据或专家咨询,确定相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