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
- 格式:pptx
- 大小:6.93 MB
- 文档页数:74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要点20240726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减少房屋开发的空间开销,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在开发经济特区等地的城市土地开发中,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技术非常重要。
首先,在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性时,需要考虑到土地利用的总体效果,即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效率。
土地集约利用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开发的空间开销。
从这个思路上来说,可以给出一个评价标准,即土地利用的总空间占用,包括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
其次,在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性时,需要考虑到土地利用的区域性,包括城市、乡镇和村庄等不同的地域。
这些地域的土地利用情况不相同,对土地集约利用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可以给出一个评价标准,即土地利用的区域性空间占用,包括城市、乡镇和村庄等不同的地域。
再次,在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性时,需要考虑到土地利用的全面性,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不同方面。
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可以为社会发展带来可持续的利益,而社会发展则可以有效的促进环境保护。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技术方案为了完成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本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结合了相关技术规范和实际情况。
本次评价更新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评价范围包括主区和发展方向区。
本次工作任务是在上轮评价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两年内主区和历年发展方向区的用地情况、统计数据、经济数据等的调查,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集约潜力,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推动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为开发区扩区审核、动态监控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工作内容包括准备工作、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潜力测算、图件编制、数据库建立、成果编制、成果验收、存档与备案。
技术方案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评价方法以定量评价为主,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与典型分析相结合,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技术步骤如下图1所示:图1:技术路线图1、准备工作为了准备好调查表,需要设计基本情况调查表(规程附录表F.1、F.2、F3);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表(需要根据调查计划另行设计,以及规程附录表F.7);管理绩效、土地供应状况调查表(规程附录表F.7、F.10);典型企业调查表(规程附录表 F.11);以及其他表格,例如规程附录表 F.4、F.5、F.6、F.8、F.9等汇总统计表,评价和潜力测算表格等。
2、用地调查1)编制工作底图为了编制工作底图,需要搜集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地籍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航空遥感影像图等制作工作底图,并收集准备城市规划图、供地图等相关图件。
2)调查方法采用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有各部门管理资料整理、实地踏勘、遥感影像或航片判识、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
应充分利用现有成果,收集各类资料,主要包括统计年鉴或报表、经济社会普查、土地利用调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成果资料。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摘要:一、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概述二、数据库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三、标准的应用和推广四、未来展望正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是我国为规范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的内容、数据库结构、数据交换格式,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的管理和共享而制定的一项标准。
该标准对于推动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概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包括(略),标准于(略)年(略)月(略)日正式发布实施。
该标准规定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我国各类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二、数据库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库结构:包括数据库的层级结构、数据表结构等。
2.数据分类与编码:对评价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以便于数据的检索和管理。
3.数据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方面的数据。
4.数据质量: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及时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5.数据安全与共享:对数据的保护、共享方式和途径等进行了规定。
三、标准的应用和推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发布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中,各级政府部门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和完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推动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未来展望随着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将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发展需要。
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1 评价指标确定与计算1.1 评价指标确定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作,应从⼟地利⽤状况、⽤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开展。
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标、⼦⽬标和指标三个层次。
开发区⼟地集约利⽤评价指标权重区间表⼟地⾯积、累计闲置⼟地⾯积、累计应有偿使⽤⼟地⾯积或累计应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式出让的⼟地⾯积为0时,有关指标现状值直接赋值为100。
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2.1 权重确定原则2.1.1评价指标的权重应依据评价的⽬标、⼦⽬标、指标对开发区⼟地集约利⽤的影响程度确定。
2.1.2评价⽬标、⼦⽬标、指标的权重值在0~1之间,各⽬标权重值之和、同⼀⽬标下的各⼦⽬标权重值之和、同⼀⼦⽬标下的各指标权重值之和都应为1。
2.1.3评价⽬标、⼦⽬标的权重值应符合本规程6.2.3条款的要求。
2.2 权重确定⽅法2.2.1指标权重可以采⽤特尔斐法确定。
指标权重结果应填⼊附录E相应的表中。
2.2.2特尔斐法通过对评价⽬标、⼦⽬标、指标的权重进⾏多轮专家打分,并按公式(1)计算权重值:1Ewni jji n==∑(1)式中:w i——第i个⽬标、⼦⽬标或指标的权重;Eij——专家j对于第i个⽬标、⼦⽬标或指标的打分;n——专家总数。
实施要求:a)参与打分的专家应熟悉城市、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利⽤状况,⼈数⼀般为10~40⼈;b)打分应根据评价⼯作背景材料和有关说明,在不相互协商的情况下独⽴进⾏;c)从第⼆轮打分起,应参考上⼀轮打分结果进⾏;d)打分⼀般进⾏2~3轮。
2.3 权重区间要求开发区⼟地集约利⽤评价指标权重区间要求见表2。
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3.1 理想值确定原则3.1.1理想值为开发区⼟地集约利⽤各评价指标在评价时点应达到的理想⽔平。
3.1.2理想值应依照节约集约⽤地原则,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和地⽅制定的技术标准、⼟地利⽤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开发区实际确定。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开发区土地的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成为当前开发区发展的重要议题。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研究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意义1.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是有限的资源,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利用情况,帮助决策者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土地的高效利用。
2.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区的土地利用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和城市建设,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通过评价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促进环境保护和修复。
3.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效益,从而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的综合效益。
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1.数据搜集:搜集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基础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资源分布、土地利用方式等信息。
2.指标体系建立:根据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需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率、土地承载力、土地生产率等。
3.数据分析与评价: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通过计算指标值,评估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4.问题诊断与改进措施:根据评价结果,识别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推动土地利用的更加集约化。
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评价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通过土地利用图谱等方式,分析土地利用的结构特点和变化趋势。
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评估土地的利用效益,包括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
通过指标计算和模型分析,衡量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综合效益。
3.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评价:评价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负荷程度等方面。
通过分析土地的承载力,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4.土地利用政策评价:评估土地利用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集约利用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开发区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其集约利用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统一评价标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制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评价目标1.量化化土地利用程度:通过评价,量化化开发区土地紧凑利用的实际程度,明确各类用地的利用效率。
2.规范开发区土地利用:明确各类土地利用的功能定位及合理用地结构,确保土地资源尽在有效使用中。
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评价,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4.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引导开发区合理开发土地,避免浪费和环境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指标1.土地利用率:评价土地的紧凑程度,即单位面积内的土地利用面积。
可通过计算开发区不同类型土地的总利用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得出。
2.用地结构合理性:评价土地各类用地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规划要求。
建立合理可行的用地结构指标体系,包括产业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
3.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性,包括土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4.土地环境质量:评价土地环境质量是否达标,包括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方面,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5.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土地利用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审批、用地监管等方面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三、评价方法1.数据调查与收集: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收集,包括土地利用面积、用地结构、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数据。
2.数据分析与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土地利用率、用地结构的合理性、资源利用效率等评价指标。
3.问题识别与改进: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4.评价结果公示:将评价结果及改进意见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并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公开听证,充分保障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五、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一)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方法和过程1.指标确定与计算⑴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的确定土地集约利用是相对粗放利用而言。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则是指以符合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等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改善措施,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三个层次,包括三个目标(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六个子目标(土地开发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和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十六个指标(土地开发率、土地供应率、土地建成率、工业用地率、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率、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产出强度、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闲置土地处置率、土地有偿使用率、土地招拍挂率)。
详见下表⑵指标定义本次评价指标一般按照正向相关指标设置,其数值越大,代表土地利用状况越佳,反之相反。
2.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定义及要求土地利用状况(A)包含土地开发程度(A1)、用地结构状况(A2)、土地利用强度(A3)等三个子目标。
分别反应截至评价试点(2008年12月31日)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
⑴土地开发程度(A1)涉及土地开发率(A11)、土地供应率(A12)和土地建成率(A13)等三个指标。
1)土地开发率(A11)是指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面积与不可建设土地以外的土地面积之比,单位为%。
※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是指开发区评价范围内不可建设土地以外至少达到“三通一平”的土地。
“三通一平”即通常所说的通上水、通路、通电和场地平整。
2)土地供应率(A12)是指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与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面积之比,单位为%。
反映开发区已达到供地条件土地的供应情况。
※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是指通过划拨和有偿方式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完整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土地的集约利用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评估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情况,制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是必不可少的。
二、编制目的本规程的编制旨在: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和要求;2.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为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3.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全国所有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四、评价内容1.土地空间利用效率评价:评估开发区土地的空间利用能力,包括土地的面积、容积率等因素。
2.土地资源配置评价:评估开发区土地在不同功能用途下的分配情况,包括各类用地比例、不同功能用途的土地质量等因素。
3.土地使用效益评价:评估开发区土地的使用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因素。
4.生态环境保护评价:评估开发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的绿化率、水土保持措施、生态修复等因素。
5.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评价:评估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包括规划的合理性、管理的严密程度等因素。
五、评价方法1.统计分析法:根据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数据统计,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进行评价。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开发区内企业和居民对土地利用情况的评价,并据此进行评价。
3.定性分析法:根据各项指标的满足程度,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不同等级,进行评价。
4.专家评审法: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团队,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审,给出评价意见。
六、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方法的综合结果,给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数、等级等评价指标,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七、改进措施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山东汶上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报告汶上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报告一、前言二、评价工作的背景和意义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四、评价结果分析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六、总结与建议一、前言汶上经济开发区是我县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其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土地的利用情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我们开展了一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二、评价工作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供给日益紧张,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而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土地利用情况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进行评价,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土地利用的情况,还能够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核心,本次评价工作共选取了土地利用总体情况、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环境四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情况。
四、评价结果分析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分析,我们发现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情况较好,但土地利用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土地利用效率亟待提高,土地利用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评价工作中,我们发现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存在大量的低效用地和闲置用地。
因此,我们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管理等对策,以期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六、总结与建议本次评价工作全面了解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情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我们建议开发区继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汶上经济开发区概况汶上经济开发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是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总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面积为50平方公里。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措施XXTD98 XX XX 1674-6708(20XX)84-0078-03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进展、人口快速增长,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
传统的用地粗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日益进展的需要,开发区作为城镇进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在我国经济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改善供求矛盾,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通过改善经营治理、增加经济投入等方式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
本文结合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实际,简述评价过程如下。
1评价对象基本情况与评价方法1.1评价对象基本情况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经吉林省RM政府批复成立于20XX 年5月30日,是以进展矿泉饮品为支柱性产业,同时进展长白山特产业及红色旅游业的生态环保型省级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ZG长白山靖宇矿泉城西南3km处,规划总面积11.8km2。
本次评价范围为经国土资源部公告界线范围内的开发区土地,总面积为56.50公顷,共分两大区块。
第一区块面积为24.82公顷,四至范围为东至恶河,南至西洋参集团鹿场,西至鹿鸣村,北至保安村;第二区块面积为31.68公顷,四至范围为东至靖宇陵园,南至恶河,西至娃哈哈水厂,北至新建村。
1.2评价方法1)评价方法以定量评价为主,同时结合定性分析,采纳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整体进行评价,并重点分析典型情况,调查结果以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评价;2)用地调查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地籍调查图作为工作底图,结合遥感影像图,采纳全野外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基础工作底图进行实地核对,对底图没有标注的地块进行补测与落位;3)程度评价采纳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其中,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理想值的确定采纳专家咨询法;4)潜力测算采纳趋势分析法、目标逼近法。
2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状况2.1土地利用结构情况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为56.5020公顷,其中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13.03公顷,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23.06%;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11.77公顷,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20.83%;不可建设土地31.70公顷,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56.1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是为了规范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的评估和管理。
2.该数据库标准通过设定定量指标和评价方法来评估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
3.数据库标准应该包括土地面积利用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开发强度等评价指标。
4.标准中应该明确数据来源和采集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5.数据库标准应该具备一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以便实际应用。
6.标准还应该明确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划分,便于对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7.数据库标准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8.评价结果应该以图表和报告形式展示,便于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9.数据库标准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考虑。
10.数据库也可以包括开发区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的相关信息,便于政府和决策者做出合理决策。
11.数据库标准还应该考虑土地利用管理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
12.标准应该明确数据库的存储和维护要求,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3.数据库标准应该具备数据共享和交换的能力,以便与其他相关数据库进行链接和集成。
14.数据库标准应该考虑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求。
15.标准还应该考虑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6.数据库标准应该定期更新和维护,以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17.标准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18.数据库标准应该明确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19.标准中应该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并给予相应的评价方法。
20.数据库标准还应该注重数据质量管理,包括数据的清洗、校验和纠错等。
21.数据库标准应该明确数据的共享和保护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性。
22.标准中应该明确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和使用范围,以保护数据的合法权益。
23.数据库标准应该完善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方便用户进行数据检索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