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5-1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65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五章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十八世纪的欧洲是启蒙的时代。
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宗旨是以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用无神论和自然神论反对宗教迷信,启发人们的心灵,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
启蒙文学就是启蒙思想家用来宣传其政治主张,教诲人民的武器。
主要有三个特点: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宣传性。
启蒙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目的明确,用文学艺术为武器宣传启蒙思想,启发教育人民,因此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教诲特色。
2、自觉的民主性。
主张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正面歌颂的主人公,改变了欧洲文学以上层贵族和帝王为主人公的传统。
3、文体的多样性。
创造了多种新的文体类型,如哲理小说,市民悲剧,及书信体、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等。
第一节流派、作家和作品一、法国启蒙作家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共有两代启蒙作家——他们同时也是启蒙思想家。
第一代启蒙作家孟德斯鸠(1689— 1755)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出身于贵族,曾担任波尔多省法院院长。
著有《论法的精神》(1748),和《人权宣言》(1789)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对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法律进行了大胆、全面的抨击。
是欧洲最早的哲理小说。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主义运动的领袖。
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服务,开创新型的“哲理小说”形式,宣扬启蒙思想。
曾改编中国古代戏剧《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后引起巨大反响。
哲理小说法国启蒙作家、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创立的一种小说形式,继承了拉伯雷的讽刺幽默传统,吸收了英国18世纪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手法,将辛辣的讽刺、轻松的诙谐与嬉笑怒骂结合在一起,具有犀利的批判性和战斗精神。
外国文学史书目(一)欧美部分: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1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奥德修纪》2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第二章中世纪文学但丁《神曲》第三章文艺复兴文学1薄伽丘《十日谈》拉伯雷《巨人传》2塞万提斯《唐吉诃德》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第四章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莫里哀《伪君子》第五章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1卢梭《新爱洛伊丝》2歌德《浮士德》第六章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1拜伦《唐璜》2雨果《悲惨世界》第七章19世纪中后期现实主义文学1司汤达《红与黑》2巴尔扎克《高老头》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狄更斯《双城记》3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埃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4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理《死魂灵》5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6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7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易卜生《玩偶之家》第八章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流派波德莱尔《恶之花》第九章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劳伦斯《虹》2、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3、海明威《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4、马尔克斯《百年孤独》5、高尔基《母亲》6、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1、象征主义:艾略特《荒原》2、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3、意识流小说: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4、存在主义:萨特《禁闭》5、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等待戈多》6、黑色幽默: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7、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二)亚非部分1、《圣经》2、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3、紫氏部《源氏物语》4、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千只鹤》。
第五章18世纪欧洲文学和启蒙主义(Rationalism)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启蒙文学。
它主要包括法国启蒙运动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是个过渡世纪,自古以来的各种创作方法在这儿都有长足的发展。
其中的卢梭传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前浪漫主义、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等直接成为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前奏;而狄德罗传统,菲尔丁传统,又直接预示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为长篇小说的成熟做了最后一次的努力。
莱辛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席勒和歌穗以其独特的古典主义把德国民族文学推上高峰,迎来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代。
第一节18世纪欧洲文学特征1.古典主义仍占有重要地位,但以启蒙文学成就最高。
两种主要创作方法在该时期都有质的飞跃,直接为19世纪两种主要思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继英(16世纪)、法(17世纪)后,德国在18世纪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学。
2.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它与17世纪古典主义同属市民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主义反对国王。
3.自觉地把第三等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来表现启蒙思想,如哲理小说、正剧等等。
第二节18世纪英国文学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
此外,还有感伤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前浪漫主义文学等。
古典派启蒙作家有斯梯尔、艾狄生和蒲泊。
斯梯尔(1672—729)和艾狄生(1679—1719)通过他们主办的《闲谈者》和《旁观者》,用优美的随笔写世态人情,进行道德说教,为新兴市民提供了新的道德标准。
他们的散文的叙述和描绘传统,也对现代英国文学有一定影响。
蒲柏(1688一1744)自幼残疾,他发愤写作,20岁出头便用英雄双韵体写了诗歌批评《论批评》。
其语言机智幽默,充满哲理,为后代英国人所继承下来。
他还把荷马史诗译成英文。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学习重点: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
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
启蒙作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
学习本章,应了解启蒙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各国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本章的重点作家是歌德。
关于歌德,我们应掌握歌德的思想发展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形象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靡菲斯特的“作恶造善之一体”的辩证特征、诗剧的艺术特色等。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18世纪,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牛顿(1642—1727)三大力学理论和万有引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巨大改变。
瓦特(1736—1819)高热效率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渐扩大,欧洲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的视野大开,并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地肯定了。
上个世纪英国革命的发生,使人们看到一线光亮。
但是,当时的欧洲各国仍处于王权的强力统治之下,教会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人的个性仍处于王权和教权的阴影之下。
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为铲除社会上的王权主义、教权主义和愚昧主义,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和思想家试图以文化知识为工具,开启大众愚昧的思想,使之摆脱王权与教权的控制。
他们崇尚理性,认为人类现在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理性是裁定一切的标准。
但这种理性与17世纪的古典主义理性是不同的,17世纪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崇尚王权,维护王权和国家利益,为专制制度服务的理性,而18世纪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凭借理性人能够解决一切重大难题、确立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坚信,运用理性必将迅速地驱散迷信、偏见及野蛮带来的社会黑暗,使人解脱对权威的单纯依赖和对传统观念的盲从,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
启蒙主义文学名词解释启蒙主义文学(Enlightenment Literature),又称启蒙时代文学,指的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期间产生的一种文学流派。
启蒙主义文学起源于启蒙运动的理念和哲学思想,以思辨、理性、自由的精神为核心,重视人性、科学和知识的发展。
该文学流派的成立对欧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启蒙主义文学强调理性和批判精神。
启蒙运动倡导人们用理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和追求真理,启蒙主义文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崛起的。
文学家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宗教和神话体系,而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问题,提倡用理性思考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启蒙主义文学注重对人性的思考和解放。
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人道主义,将人的自由和自主作为核心价值。
启蒙主义文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观念,提倡个体的理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追求。
作品中常出现对人性、人权、个人解放的探讨,以及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批判性反思。
此外,启蒙主义文学关注世界和知识的发展。
启蒙运动积极推动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启蒙主义文学也将这种追求融入到作品中。
作家们以科学、哲学、政治等广泛的知识为基础,用批判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来创作。
他们通过作品传递科学知识、推动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
最后,启蒙主义文学注重艺术手法的创新和表现力的发挥。
启蒙主义文学对文学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追求对真实世界的真实描写和生动表现,注重构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描写,以及情节的紧凑和逻辑的连贯。
文学作品通常寓意深沉,思想内涵丰富,形式独特。
总之,启蒙主义文学作为启蒙运动的产物,以理性、自由和批判精神为核心,对宗教、政治、思想等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它倡导个体的理性解放和价值追求,强调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创新的艺术手法。
这一文学流派的影响不仅限于18世纪的欧洲,而是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本分析库狄德罗对“美在关系〞说的举例1.知识点:“美在关系〞说2.知识点讲解:狄德罗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关系,美的本质是在主体之外的客观对象本身。
“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
3.实体内容:我现在只想从文学中引用一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荷拉士悲剧中的妙语:“他就死〞。
假使一个人对高乃依这个剧本毫无所知,对老荷拉士的答复也没有一点观念;我假设问他对“他就死〞这一警句如何想法;我所询问的人,既不知道“他就死〞是怎么回事,又猜不出这是一个整句、或是一句话的片段,也难于知晓这三个字之间的文法关系,显然他就将答复他觉得这既不美、也不丑。
假使我对他说这是一个人被询问到另一个人在战斗中应该作什么时的答复,他便开始明白这样答话的人有一种勇气,使他并不总是相信生比死好;而“他就死〞这句话渐使他感到兴趣。
假使我又说那是关乎祖国荣誉的战斗;战土是被询问者的儿子;这个儿子是他所剩下的唯一的儿子;这个青年人所周旋的有三个敌人,他们已使他的两个弟兄丧命;老者是在对他的女儿说话;他是个罗马人等等;于是原来不美不丑的答话“他就死〞,以我逐步揭露其与环境的关系而更美,终于成为绝妙好词。
假设是您改换了环境和关系,将“他就死〞,这句话从法国剧院搬到意大利的舞台,从老荷拉土的口中移到史嘉本的嘴里,“他就死〞就变成了打诨。
您假设改换环境,假定史嘉本是在伺候一个严厉、悭吝而易激怒的主人,他们在大道上遭到三四个强盗的袭击,史嘉本溜走了;他的主人起而自卫;但逼于寡不敌众,他也只好溜走;而别人告诉史嘉本他的主人已逃出了危险,史嘉本的期待落了空,他将说:怎么,他溜走了吗?吓,这个懦夫!别人答复说,一个挡三个,你要他怎么办呀?他答复说:“他就死〞,这个“他就死〞便成为可笑了。
所以美确乎如我们以上所说,是随关系而开始,增长,变化,衰落、消失的。
……不管关系是什么,我认为组成美的,就是关系。
那不是就·好看与美相对的狭隘意义而言,而是就一种我敢说是更为哲学的,更适合于—般的美的概念与语言及事物的本性的意义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