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欧洲启蒙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4.18 MB
- 文档页数:53
18世纪启蒙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18世纪启蒙文学是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强调理性、自由和人类进步。
以下是18世纪启蒙文学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征:思想特征:1.理性主义:18世纪启蒙文学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追求真理。
启蒙作家强调通过科学、哲学和批判性思考来消除迷信和追求真理。
2.自由与人权:启蒙文学强调个人自由、政治自由和人权的重要性。
作家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权威的批判,并提倡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3.教育和启蒙:启蒙作家认为教育是培养理性和道德的关键,强调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自由。
他们鼓励人们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考能力。
艺术特征:1.写实主义:启蒙文学注重逼真的描写,通过对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写实刻画来揭示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真实”和“客观”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标准。
2.分析与批判:启蒙文学作家通过对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批判,揭示社会的阶级差异、权力滥用和道德沦丧。
他们对社会进行批评,提出改革的观点。
3.通俗化和普及性:启蒙作家注重文学作品的通俗化和普及性,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情节,使作品更容易传播给广大读者,传播思想和知识。
4.编年体和散文:启蒙文学中常使用散文形式,尤其是编年体和随笔体,以展示作者的思考和观点。
这种散文形式旨在鼓励读者亲近作者的思想,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
18世纪启蒙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政治的改革。
启蒙文学旨在通过理性和思辨的方法,提升人类的认知和道德观念,使人类社会实现进步和自由。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文学表现——《哥德尔作品选》1. 引言1.1 概述欧洲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和文化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人类自由,并试图推翻传统社会体制和权威观念。
在这个时期,许多思想家和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文将聚焦于启蒙运动在18世纪欧洲文学中的表现,特别关注《哥德尔作品选》对启蒙运动的反映和探索。
通过对该作品及其作者哥德尔的简介与背景介绍,探讨它在当时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哥德尔作品选》及其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哥德尔对启蒙运动及后世文学产生影响的探讨以及结论。
通过这种结构安排,我们将逐步深入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在18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并探讨哥德尔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最后,本文将总结启蒙运动在18世纪欧洲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哥德尔作品对现代文学影响的局限性和持续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哥德尔作品选》及其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地位进行详细研究,揭示该作品对当时思想潮流的回应和推动力量,并探讨它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贯穿全文的论述和分析,加深读者对欧洲启蒙运动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
2.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2.1 十八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环境在18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时期被称为启蒙运动。
在此之前,欧洲社会主要被封建主义和宗教统治所笼罩。
然而,在18世纪初,人们开始对传统权威进行质疑,并推动理性、科学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崛起。
在社会层面上,欧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
这些变革包括中产阶级的兴起,其代表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寻求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兴产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思想上,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五章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十八世纪的欧洲是启蒙的时代。
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宗旨是以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用无神论和自然神论反对宗教迷信,启发人们的心灵,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
启蒙文学就是启蒙思想家用来宣传其政治主张,教诲人民的武器。
主要有三个特点: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宣传性。
启蒙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目的明确,用文学艺术为武器宣传启蒙思想,启发教育人民,因此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教诲特色。
2、自觉的民主性。
主张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正面歌颂的主人公,改变了欧洲文学以上层贵族和帝王为主人公的传统。
3、文体的多样性。
创造了多种新的文体类型,如哲理小说,市民悲剧,及书信体、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等。
第一节流派、作家和作品一、法国启蒙作家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共有两代启蒙作家——他们同时也是启蒙思想家。
第一代启蒙作家孟德斯鸠(1689— 1755)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出身于贵族,曾担任波尔多省法院院长。
著有《论法的精神》(1748),和《人权宣言》(1789)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对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法律进行了大胆、全面的抨击。
是欧洲最早的哲理小说。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主义运动的领袖。
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服务,开创新型的“哲理小说”形式,宣扬启蒙思想。
曾改编中国古代戏剧《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后引起巨大反响。
哲理小说法国启蒙作家、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创立的一种小说形式,继承了拉伯雷的讽刺幽默传统,吸收了英国18世纪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手法,将辛辣的讽刺、轻松的诙谐与嬉笑怒骂结合在一起,具有犀利的批判性和战斗精神。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启蒙运动: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它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强的政治革命性质,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为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的矛头主要是对准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的。
启蒙主义的体系的核心是理性。
启蒙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的“理性”(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原则)作为衡量一切的准则,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永恒完美的“理性王国”。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
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
如鲁宾孙、苏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情》)。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缺点: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
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主要成就: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文学状况:一英国文学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形象。
鲁滨孙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
在他身上有着创造者和劳动者的品格,精力充沛,百折不挠,富于实干精神和进取精神。
鲁滨逊又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
第五章18世纪欧洲文学和启蒙主义(Rationalism)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启蒙文学。
它主要包括法国启蒙运动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是个过渡世纪,自古以来的各种创作方法在这儿都有长足的发展。
其中的卢梭传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前浪漫主义、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等直接成为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前奏;而狄德罗传统,菲尔丁传统,又直接预示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为长篇小说的成熟做了最后一次的努力。
莱辛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席勒和歌穗以其独特的古典主义把德国民族文学推上高峰,迎来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代。
第一节18世纪欧洲文学特征1.古典主义仍占有重要地位,但以启蒙文学成就最高。
两种主要创作方法在该时期都有质的飞跃,直接为19世纪两种主要思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继英(16世纪)、法(17世纪)后,德国在18世纪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学。
2.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它与17世纪古典主义同属市民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主义反对国王。
3.自觉地把第三等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来表现启蒙思想,如哲理小说、正剧等等。
第二节18世纪英国文学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
此外,还有感伤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前浪漫主义文学等。
古典派启蒙作家有斯梯尔、艾狄生和蒲泊。
斯梯尔(1672—729)和艾狄生(1679—1719)通过他们主办的《闲谈者》和《旁观者》,用优美的随笔写世态人情,进行道德说教,为新兴市民提供了新的道德标准。
他们的散文的叙述和描绘传统,也对现代英国文学有一定影响。
蒲柏(1688一1744)自幼残疾,他发愤写作,20岁出头便用英雄双韵体写了诗歌批评《论批评》。
其语言机智幽默,充满哲理,为后代英国人所继承下来。
他还把荷马史诗译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