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15.84 KB
- 文档页数:2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并接受妇科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1例。
对照组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
结果:实施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后,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相关穴位进行贴敷和按压,起到调理气血、健胃和脾、缓解不适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妇科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手术是妇科疾病常用的手术方式,胃肠功能紊乱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因麻醉镇静药物的使用和手术创伤的刺激,患者术后极易发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道蠕动减慢或消失、肠鸣音恢复较慢等表现,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早期进食,严重者还可引起肠麻痹、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治疗难度和治疗时间,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针对妇科术后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进行预防,但药物治疗程序比较繁琐,容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而中医理论认为[1]:麻醉与手术创伤可损伤脏腑气血阴阳,影响脏腑气机运行传导,导致气机运化失常,气血淤滞,进而影响胃肠道功能。
穴位贴敷是祖国医学治疗方式之一,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经络学说,通过刺激人体相关穴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2]。
本文将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应用于妇科腹部手术患者中,有效改善了患者术后胃肠功能。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资料:选取本院妇产科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并接受妇科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1例。
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一、中药贴敷的作用原理中药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敷中药,以促进穴位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起到通经活络、疏风散寒、行气化痰、祛湿热等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穴位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适当的中药,可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畅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促进腹腔镜术后消化功能的恢复腹腔镜手术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弱、胃肠分泌减少,以及肠道功能受损等。
中药贴敷可以通过温经散寒、理气化湿的作用,促进腹腔镜术后消化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2. 缓解腹腔镜术后胀气和腹痛的症状腹腔镜手术可能会引起患者腹部胀气和腹痛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贴敷在特定的穴位可以起到理气行气、舒经活络的作用,缓解腹腔镜术后胀气和腹痛的症状,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4. 提高腹腔镜术后患者的免疫力腹腔镜手术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中药贴敷可以通过调理气血、增强体质的作用,提高腹腔镜术后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案例分析某医院于2021年开展了一项关于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该研究选择了30例腹腔镜手术后胃肠功能受损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措施。
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观察组患者的腹痛、胀气、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胃肠镜检查显示胃肠粘膜恢复良好。
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无显著改善。
四、结论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药贴敷可以通过通经活络、调理气血、祛湿化痰的作用,促进患者的消化功能恢复,缓解胀气、腹痛等症状,提高免疫力,有助于腹腔镜术后患者的康复。
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从本院选取74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间为2018年7月-2020年7月,并将所选患者分成研究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则在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后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对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肠蠕动恢复和腹胀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和发生腹胀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明显有所减少,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结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可以有效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情况。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腹部手术,很容易导致患者腹膜以及肠管浆膜面大面积出现受损现象,在患者腹腔中会沉积许多纤维蛋白,另外由于患者肠管长时间暴露在外面,极易使其腹腔内出现积液或者积血现象,从而导致其出现发炎情况,严重影响患者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因此患者胃肠功能常常会出现紊乱现象,例如腹胀以及呕吐和排便障碍等[1]。
本文旨在观察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8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中选取74例患者进行研究,并平均将所选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7,年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88周岁以及28周岁,平均(52.21±2.26)周岁;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19,年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87周岁以及29周岁,平均年龄(53.25±2.54)周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差异并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在家属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相关文件。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者;心肺功能障碍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者。
探讨四香散穴位贴敷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杜少雄杨东明陈锭光(惠州市中医医院惠州516001)摘要:目的:研究四香散穴位贴敷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医院收治的38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四香散穴位贴敷治疗方法。
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21.42±15.63)h、肛门排便时间(21.03±17.25)h、饮食恢复时间(28.49±13.94)h、肠鸣音恢复时间(20.08±11.64)h,分别短于对照组的(37.35±17.92)h、(49.57±19.38)h、(42.68±15.96)h、(37.41±13.34)h,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腹部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护理中,可以采用四香散穴位贴敷的方法,能够有效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于术后康复有较大价值。
关键词:四香散穴位贴敷腹部手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图分类号:R2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20)02-0139-02腹部手术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术,由于手术位置等因素,在术中可能对胃肠系统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导致胃肠功能下降,影响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1]。
在腹部手术后,应当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让患者能够正常进食和消化吸收,为机体恢复提供充足的营养,以改善预后。
四香散穴位贴敷是一种基于中医理念的方法,利用中医手段调节脏腑,进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本文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医院收治的38例腹部手术患者,研究四香散穴位贴敷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医院收治的38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一、中药穴位贴的作用1.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在腹腔镜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患者常常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情况,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中药穴位贴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调和脏腑的作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中药通过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渗透到穴位周围的经络和脏腑,调节气血运行,加速机体的代谢和修复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2. 缓解术后疼痛腹腔镜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术后疼痛的情况,中药穴位贴可以通过激活穴位周围的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
3.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术前术后都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
中药穴位贴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镇定神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对手术和康复更加积极乐观。
二、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护理满意度1. 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是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
胃肠功能的恢复与患者出院时间和术后合并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胃肠功能不能迅速恢复,就容易出现术后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2. 护理满意度术后的护理满意度关系着患者对医院和护理质量的评价。
一个良好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增加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和满意度。
而腹腔镜术后的护理涉及到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康复,对护理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
2. 提高护理满意度中药穴位贴的使用可以减少术后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更加积极面对康复,从而减少护理中的不适和不满,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通过中药穴位贴的使用,可以改善护理的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药穴位贴的使用,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护理的满意度。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概述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但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中药穴位贴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中药穴位贴的作用原理中药穴位贴是利用中药药性、温热性质和药物成分通过经络传导的方式作用于特定穴位,调节机体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畅通,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腹腔镜手术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而中药穴位贴可以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进腹部脏腑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
二、中药穴位贴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作用1. 调理脏腑功能中药穴位贴可以作用于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通过中药药性的渗透和穴位的刺激,调理胃肠道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术后恶心、呕吐等症状,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2. 缓解术后疼痛腹腔镜手术后常常伴随着腹部疼痛,而中药穴位贴在促进疼痛的还可以缓解术后的腹部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3. 提高消化吸收中药穴位贴可以刺激穴位,促进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助于患者的营养恢复,促进机体的康复。
1. 提高护理舒适度腹腔镜手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平躺在床上,容易出现疲劳和不适感。
中药穴位贴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缓解不适感,改善患者的护理体验,提高护理满意度。
2. 促进情绪平衡中药穴位贴在促进穴位活化的还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中药穴位贴能够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术后的恢复速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的效果和质量。
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一、中药贴敷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中医认为,在特定的部位敷贴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气和补益、通经止痛等功效。
在腹腔镜手术后,病人常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而中药贴敷可以通过通过感应穴位和经络,疏通气血,加速康复,实现恢复胃肠功能的目的。
有研究表明,中药贴敷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从而达到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效果。
二、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中医认为,在人体的特定部位有着多种经络和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起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作用。
而腹腔镜手术后的胃肠功能障碍,恰好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进行调理。
研究发现,腹腔镜术后穴位按摩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改善饮食消化吸收,有效的缓解术后腹胀、便秘等症状,加速康复。
中药贴敷与穴位按摩是中医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腹腔镜术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发现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疗效。
1. 中药贴敷和穴位按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从而有效缓解腹胀、腹泻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中药贴敷和穴位按摩可以调理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加速术后的康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 中药贴敷和穴位按摩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减轻术后病人的精神压力,促进身心的康复。
通过对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的疗效分析可以看出,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尤其适用于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能够帮助患者加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药贴敷和穴位按摩是需要专业的中医医师来进行操作和指导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要遵医嘱,不可自行进行操作。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中药贴敷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穴位贴敷在促进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者:危椠罡林炜煌许碧香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0年第33期[摘要] 穴位贴敷是一种传统中医外治法,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无创伤等优势在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在促进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预防术后胃瘫、胃肠黏连等并发症方面颇有成效。
为进一步了解穴位贴敷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应用情况,本文通过整理回顾分析相关文献,对穴位贴敷的理论基础、穴位选择、药物选择、联合疗法等进行综述,为促进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护理提供更全面的思路。
[关键词] 穴位贴敷;胃肠道术后;胃肠功能;综述[中图分类号] R2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33-0189-04[Abstract] Acupoint application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 Because of its easy operation, low cost, non-invasiveness and other advantages, it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especially in promoting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of patients aft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urgery,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gastroplegia,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adhesion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in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analyzes relevant literature articles to summariz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selection of acupoints, choice of drugs,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so as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clinical care for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Key words] Acupoint application;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Overview胃肠道肿瘤疾病是临床多见的肿瘤疾病,易造成患者全身生理机能、心理情况下降[1],胃癌病变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肿瘤疾病。
消胀贴穴位贴敷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消胀贴穴位贴敷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8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消胀贴穴位贴敷,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较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消胀贴穴位贴敷,有助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关键词:消胀贴;穴位贴敷;子宫肌瘤剔除术;胃肠功能前言:子宫肌瘤也称子宫纤维瘤,以女性为唯一发病群体,属于一种多见良性肿瘤。
借助腹腔镜可在微创模式下完成子宫肌瘤剔除,但麻醉以及手术扰动均会影响患者肠胃功能,常规护理对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不完全理想。
有学者认为给予消胀贴穴位贴敷有助于患者机体恢复,我院就上述内容进行研究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中,选取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
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31-54岁,平均(42.8±3.7)岁。
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32-56岁,平均(42.6±3.8)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跟踪患者病情和康复进展,预防并发症,给予心理疏导和必要的镇痛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消胀贴穴位贴敷:①安慰剂贴敷。
选取患者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和9寸位置,距离胫骨前缘2cm左右作为敷贴区域。
取玉米、红米、黑米,研磨成粉末,以1:1:1的比例混合,共5g,以热水调匀。
患者术后6h,将混合物敷贴与上述位置处,每d一次,早间7:00-9:00之间进行敷贴。
穴位贴敷结合艾灸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发表时间:2016-04-06T11:11:33.1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作者:郭达[导读] 滨海中医院吴茱萸贴敷神阙穴结合艾灸用于腹部手术者,操作简单,方便易行,可促进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
滨海中医院目的观察吴茱萸贴敷神阙穴结合艾灸促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抽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76例,按临床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术后常规抗炎、止血、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醋调吴茱萸贴敷神阙穴并结合艾灸,取吴茱萸10克,研为细末,白醋调成糊状,用自粘敷料敷于神阙穴,24小时换药1次,连续3次,并且在术后第1天开始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观察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胀等情况。
结果治疗组肠鸣音出现及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吴茱萸贴敷神阙穴结合艾灸用于腹部手术者,操作简单,方便易行,可促进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无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值得在中医药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吴茱萸;艾灸;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护理腹部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创伤、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及活动减少等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蠕动抑制,胃肠蠕动减少会导致胃肠功能得不到及时恢复,毒素易被吸收,易产生肠麻痹、肠胀气、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故腹部手术后尽快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对预防并发症十分重要(1)。
我院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加穴位艾灸治疗,理气通腑,促进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因其操作简单、损伤小、效果理想,收到患者的好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76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0-74岁,平均40.4岁;治疗组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18-77岁,平均41.7岁。
穴位贴敷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1-10T14:50:30.5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6期作者:钱雪芳
[导读] 可以明显促进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缓解胃肠麻痹从而减轻痛苦,且该措施简便易行,受限制因素较少,所以值得临床推广。
(江苏省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江苏苏州 215101)
【摘要】目的:探讨在剖腹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特定时段内接诊的40例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按治疗措施的差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为观察组;对比治疗疗效以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疗效为95.0%,对照组仅70.0%;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剖腹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170-02 剖宫产是目前在难产时抢救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愿要求进行剖宫产分娩的人数逐年上升;但是剖宫产术中开放腹腔、麻醉药物抑制、手术刺激等因素均会导致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减弱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导致其术后胃肠功能不全;极少数患者甚至出现腹胀、腹痛、肠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其术后恢复。
有学者指出,穴位贴敷治疗方式可以明显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并增强抵抗力[1]。
基于此,本文回顾性选取本院特定时段内的4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组分别给予不同质量措施,现做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内接诊的40例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按治疗措施的差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年龄23~36岁,平均(32.15±2.48)岁;观察组(n=20):年龄24~36岁,平均(32.55±1.36)岁;对比分析4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支持下文中的统计学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术后6h去枕平卧,缩宫剂、抗生素常规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6h后可进食流食,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进行适量床上活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磨汤穴位贴敷:方剂组成:槟榔1g、沉香0.5g、乌药1g、党参1g;上述药物研磨成粉细筛过筛,拌适量白醋,使用医用胶布制成10g的贴剂,贴于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脘穴,贴敷前揉搓足三里穴至微热,每日更换至肛门排气恢复[2]。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对比治疗后临床各指标(肠鸣音恢复正常、排气时间、正常排便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改善情况。
1.3.2对比治疗疗效术后24h内肠鸣音恢复正常,每分钟≥4次,无腹胀感腹痛现象、肛门首次排气为显效;术后48h内肠鸣音每分钟<3次,无腹胀感腹痛,肛门排气为有效;经治疗后未听到肠鸣音,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剧现象为无效;临床将总有效率定义为(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所产生的全部数据一律纳入SPSS23.0软件做计算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比值分别用χ2、t检验,若对比比值P<0.05,则可以判定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成立。
2.结果
2.1 对比疗效
观察组95.0%,对照组70.0%,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疗效比较[n(%)]
3.讨论
麻醉抑制、手术创伤等因素均会导致剖宫产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减弱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较长,但在此期间内肛门长时间未排气,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肠麻痹、腹胀、肠粘连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机能恢复,还会对进食方面造成影响。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属于祖国医学“腹痛、痞满、肠痹”范畴,我国传统医学这认为该症状会导致患者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造成升降功能紊乱,所以临床治疗时理气通腑、活血化瘀为治疗根本,其中穴位敷贴则属于一种中医学外治措施。
足三里是众所周知的治疗胃肠疾的主要腧穴,该穴具有和胃消滞、理脾胃调气、扶正培元、调经活血等功能。
本文中治疗方剂主要有槟榔、沉香、乌药以及党参;其中槟榔是较为重要的一味中药材,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11种是人体必需的,槟榔具有行水化湿、降气行滞之功效;沉香具有纳气平喘、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胃寒呕吐和肾虚气逆所引起的喘急。
乌药味属辛、温。
归肺、肾、脾、膀胱经,主要起温肾散寒、行气止痛功效,临床多用于气逆喘急、胸腹胀痛、寒凝气滞、经寒腹痛等疾病的治疗;党参属于中国常用传统补益药,具有健脾益肺、补中益气之功效;不仅如此,党参还可以增强免疫力、降压、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等作用。
上述诸药联用,共奏健脾和胃、调和气血之效[3]。
综上所述,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疗效显著,可以明显促进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缓解胃肠麻痹从而减轻痛苦,且该措施简便易行,受限制因素较少,所以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月花,李淑英,郝彦霞,等.穴位敷贴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807-809.
[2]周艳萍,凌惠琴,范小燕.穴位贴敷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作用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7.11(a01):537-537.
[3]陆世娟,宁良群,黄秀美.中药穴位贴敷配合TDP灯照射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