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保护性耕作工作新局面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实现我市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的新突破近年来,全市农机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农机化发展政策,大力实施农机化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农机化资金投入,有利地促进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以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瓶颈”为契机,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一、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先进耕作方式,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变革保护性耕作是利用收获机械或还田机械将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撒在地表,然后实施免耕播种,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进耕作技术。
惠民县是农业部在我省最早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试点县之一,自2003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以来,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据保护性耕作项目管理单位省农机推广站的专家介绍:“2005年,惠民、章丘、昌邑三个县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14.6万亩,与传统耕作区相比,项目区平均亩增小麦35.96公斤,玉米34.03公斤,亩均降低作业成本30元,亩均增收节支100元。
2006年据多点测产和统计,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栽培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幅度大都在5-10%。
”通过惠民县三年保护性耕作实践证明,在我市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以明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三增”、“三节”、“一保护”。
即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0.04-0.08%、持水能力增加15%以上、粮食增产5-10%,节水20%以上、节肥、节省机械作业支出每亩30-40元。
“一保护”即秸秆直接还田,杜绝秸秆焚烧,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在我市许多地方,维持农业的高产仍然主要依靠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投入。
一方面造成土地贫瘠,农产品质量降低;另一方面,农民生产性支出增加,影响农民收入。
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范文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下面带来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范文。
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1近三年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连续三年被评为省保护性耕作先进单位。
国家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都对我市的保护性耕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近三年来的主要工作及措施(一)加强领导,充实健全保护性耕作组织工作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项目任务的圆满完成。
2010年,根据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对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充实。
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挂帅,农机、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及项目镇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部门配合协调等;技术指导小组由农机、农业等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
同时,继续加强莱西市保护性耕作项目办公室建设,从优化人员、改善办公条件等方面入手,提高保护性耕作办公室的工作能力和质量,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认真制订项目实施方案,落实项目实施任务。
按照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要求,分别制定了各年度《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
将年度工作进行了计划和安排,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措施,明确了年度保护性耕作工作的重点和关键环节。
落实了项目示范区和示范区建设任务。
对示范区实施的技术模式、机具购置补贴办法程序、机械作业组织办法等进行了落实。
为规范项目实施有关方的关系和行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还与项目示范镇签订了《莱西市保护性耕作项目合同》,用合同的形式,确定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
王建国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年(卷),期】2008(000)008
【总页数】2页(P4-5)
【作者】王建国
【作者单位】国家农发办主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4
【相关文献】
1.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 [J], 卢贵敏;
2.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 [J], 卢贵敏
3.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 [J], 胡静林
4.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关于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的调查[J], 张永森;王刚;等
5.强化管理积极创新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 [J], 赵建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保护性耕作工作新局面一、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几年,各地认真组织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和推广,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指导和交流,保护性耕作技术日益完善和成熟,实施面积连年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突出表现在:1、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作业面积较快增加。
截至到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资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8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6亿元,累计建设256个部级、315个省市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项目共涉及到300多万户。
2009年,新增投入亿元,农民自筹资金超过6亿元,项目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突破5300万亩,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达到亿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达到亿亩(加上非项目区全国实施面积合计亿亩),分别比去年增加23%、%、25%。
2、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作业质量明显提高。
为提高保护性耕作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各地采取引进试验、消化吸收、革新改造、示范推广、创新提高等途径和办法,科学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提升装备水平,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同时,各地充分发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效应,积极引导农民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2009年全国保护性耕作项目区新增免耕播种机万台/套,新增万台/套。
目前,全国保护性耕作项目区累计拥有免耕播种机达万台/套,拥有其它保护性耕作机具台/套,分别比去年增加%和13%。
3、技术推广不断深入,农民需求日趋旺盛。
各地紧紧围绕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关键机具、关键环节,不断完善技术路线、技术模式,设立新技术示范项目,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因作业质量引起的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
大力开展宣传培训,通过培训班、现场演示会、机具发放会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普及保护性耕作知识,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2009年,全国共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万次,累计培训技术人员达55万人次,培训农民超过400万人次;举办机具演示会7299次,印发宣传资料5135万份,利用媒体宣传万次。
尤其是今年,在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保护性耕作在防御和提高抗旱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旱增产效果明显,农民的认知程度普遍提高。
4、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降低了作业成本,增强了地力,减轻了水土侵蚀,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实现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测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一季作物可减少作业工序,省工5~8个/亩,节省柴油约公升/亩,节水35~65立方米/亩,减少化肥投入量10%左右,增产5%~15%,综合经济效益达60-80元/亩。
按2002-2009年8年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亿亩计算,可为农民节本增效150-200亿元。
5、规模化推进取得新突破,示范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6年以来,北京市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启动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
经过三年的努力,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137万亩,粮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水平达到90%以上,新增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3803台,北京市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市,为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树立了典范。
经专家组验收,项目达到了预期效果,粮食产量略有增加,作业成本降低65元/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抗旱保墒效果显著,农田扬尘减少60%以上,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向北京市农业局以及所有项目承担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北京市农业局再接再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完善优化技术模式,巩固扩大项目成果,逐步提高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中做出更大贡献。
总体上看,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在北方旱作地区的实施,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区域技术模式,开发出了一批先进适用的专用机具,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推广经验。
但是,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正处于大面积推广的起步阶段,推广面积小,发展还不平衡,制约因素还很多。
一是保护性耕作认识方面的问题,改变传统种植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保护性耕作推广涉及的领域多,内容比较复杂,农民接受起来难度比较大;二是基层推广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创新和支撑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指导不规范,增产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免耕播种机性能与质量还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大型机具少,售后服务不到位等。
二、进一步明确保护性耕作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今年,国务院批准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
2010年是《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实施的第一年,同时也是国家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的关键之年,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对改善农机结构,加快农机化新技术应用,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为先导,以北方旱作农业区为重点,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建立和完善保护性耕作主导技术模式,加快保护性耕作发展应用步伐。
做好2010年保护性耕作工作,推进《规划》的实施,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结合我国土地经营规模小、种植制度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需求各异等特点,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有机结合,推动技术集成,创新技术模式,促进形成适合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发展水平和特征,根据试验、示范、推广不同阶段的差异,分区域规划、有步骤地实施,通过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建设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带动周边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建设水平。
以现代农机装备为载体,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集成和配套应用良种、水肥、植保等农艺技术,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制度和模式。
——引导多元投入,建立长效机制。
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广泛吸引农民和社会力量加大投入,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市场化、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起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要处理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和工程建设的关系。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是国家财政项目,主要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示范、宣传推广等方面;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是基本建设项目,是以配置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维修机耕道、平整土地以及机具棚库等附属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同时配置相应的示范培训样机和仪器设备。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是保护性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和基础。
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在更大范围的普及应用,同时也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载体。
两者要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相互推进。
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区建设要优先考虑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技术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县,整合有效资源,挖掘最大潜力,充分发挥效能,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要处理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与其它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关系。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耕种制度和农民的认识程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各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应当看到,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机械深松、机械化秸秆还田、化肥深施、免耕播种和少免耕播种等一大批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投入使用,为保护性耕作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
对此,需要按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将不同的农机化技术进行集成、调整和归并,尽可能使保护性耕作技术简单化、标准化、大众化,制订统一的技术路线,使基层技术推广人员更容易掌握,农民更容易接受。
只有因地制宜,紧跟农机化技术进步,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丰富保护性耕作的理论,完善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的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观念,才能实现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另外,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也不能否定或忽视其它的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各种农机化技术应互相包容,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不能因推广保护性耕作而忽视或影响其它方便易行、节本增效的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要重点关注四个问题。
一是产量问题。
保护性耕作技术如果不能够增产就会直接影响农民的需求。
解决农民的需求问题,关键在增产增收。
现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增产方面还有些表现不足,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技术培训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
因此,要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其它农业增产的技术推广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共同推进,实现倍增效应。
二是长效机制问题。
解决长效机制问题的核心是增强服务能力的供给问题。
破解有保护性耕作项目才能推广,没有项目就难以推广的难题,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鼓励服务组织参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形成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合作化经营、规模化推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开展保护性耕作17年,推广面积由18亩扩大到万亩,并且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不断发展,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应该很好总结宣传。
三是技术模式标准化问题。
目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仍然比较复杂,要结合农民素质和可接受水平,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技术模式要根据农民的愿望,尽可能简单化、通俗化、标准化,制订的技术路线要做到简洁明了,简单易行,相同地区要尽量使用一种标准化的技术模式,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使保护性耕作有更大影响,才能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是保护性耕作面积统计问题。
目前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小,主要原因是推广力度不够,但是统计口径方面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有专家认为,如果按目前我国在用的免耕播种机保有量推算,今年全国保护性耕作面积至少在1亿亩以上,一些地方的统计数据对辐射带动面积的统计误差比较大。
因此,今后的保护性耕作不能只按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县的实施面积或按专业要求来统计,还应当包括示范带动的非项目示范县的保护性耕作面积。
要通过合理界定保护性耕作的范畴,客观反映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