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4)
- 格式:docx
- 大小:45.47 KB
- 文档页数:48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六)使用原则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
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
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
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
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
二、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要求,以及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通论(十四)1、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在句首或句中,同样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A、“夫”(fú)a、“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从指示代词“夫”发展而来,已变成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那个”。
b、“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c、“若夫”等于“至于”。
如: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彼且恶乎待哉?B、“其”a、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大概”“恐怕”。
如:吾其还也。
其是之谓乎?其我之谓矣!2)在祈使句里,就简单地表示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句末语气词“吧”“啊”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如:君其问诸水滨。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b、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
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无疑问代词)其谁曰不然?其何以行之哉!C、“惟”(唯、维)a、“惟”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
在记叙文中,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如: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祀,年)b、“唯”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表示希望。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荆卿留意焉。
c、“唯”用在句首可以帮助判断语气。
如: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d、“惟”“维”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
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厥土惟白壤。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D、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
如“繄”。
2、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3、词头。
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A、“有”a、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如:“有夏”“有殷”“有虞”“有扈”,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
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
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传下来。
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等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书面语的情况。
所以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
一是六朝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成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资料。
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录》)、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代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都是儿”。
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
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
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相较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
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
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王力《古代汉语》目录(第一册)绪论第一单元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齐晋搴之战楚归晋知荦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常用词(一)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聋说趟太后常用词(二)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第三单元文选:论语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诚意常用词(三)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九)否定句,否定词(十)疑问句,疑问词第四单元文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许行攘鸡陈仲子弈秋舜发于畎亩之中常用词(四)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第二册)第五单元文选:墨子非攻老子庄子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疱丁解牛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荀子劝学(398)吕氏春秋察传(405)韩非子五蠹(409)常用词(五)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第六单元文选:诗经国风关雎卷耳桃夭苤苢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小雅节南山大雅公刘颂噫嘻常用词(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离骚山鬼国殇哀郢卜居渔父常用词(七)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十八)古书的注解(下)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第三册)第八单元文选:史记汉书常用词(八)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識(一)天文,曆法,樂律(二十)古代文化常識(二)地理,職举,科举第九单元文选:贾谊论積貯疏鄒阳獄中上梁王书枚乘上书谏吴王司马遷报任安书杨恽报孫会宗书李密陈情表常用词(九)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識(三)姓名,禮俗,宗法(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識(四)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追歸盤谷序柳子厚基誌铭柳宗元愚溪诗序答中立论師道书段太尉逸事状永州使君新堂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遊褒禪山记苏轼贾谊论喜雨亭记常用词(十)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二十四)古书的句讀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谢靈连傅论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顧章书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文心雕龙·镕裁萧统文选序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常用词(十一)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體文的构成(上)(二十六)骈體文的构成(下)(第四册)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吊屈原赋扬雄解嘲刘伶酒德颂陶潜自祭文孔稚珪北山移文江淹别赋庚信春赋李华吊古战场文韩愈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倾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前赤壁赋常用词(十二)古汉语通谕:(二十七)赋的构成(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有所思上邪孤儿行陇西行上山采蘼芜[汉魏六朝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390)庭中有奇树(1391)迢迢牵牛星(1392)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丕燕歌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曹植白马篇左思詠史陶潜饮酒读山海经詠荆轲谢云运登池上楼……附录一天文图附录二诗韻常用字表附录三词谱附录四曲谱附录五曲韻常用字表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重排校改后记二○○四年重印校改说明。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按音序排列。
按拼音字母次序怕列,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序,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2)按部首和壁画排列。
(3)按编码排列。
四角号码检字法(一)《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
按部首排列,分为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丑乙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笔画少的部首排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画数目排列。
“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未,六在未申七仔酉,八九戌部余亥存。
”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
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有时也有古注,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
道光七年(1827年),王引之作《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述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
《中华大字典》是由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用部首排列,收字四万八千多个,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
全书在体例方面,注音主要采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释义也比较简单,并采用了一些清人的训诂研究成果。
(二)《辞源》《辞海》《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编写者有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
这是一部与词语为主,兼顾便可常识的大辞书。
这部书用的是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单字字头下大量收列古今的复音词和词组,先释单字,再释复音字。
单字先注音,后释义。
注音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的《音韵阐微》的反切。
释义基本上是先说明词义和用法,然后再引书证或综述引文大意,有的还引古注对书证进行解释。
“社”,“(一)土地神主也”是第一个释义,“(诗)以社以方”是引得《诗经》中的话作例证,“{疏}以后的话是唐代孔颖达对《诗经》”这句话的解释。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通论(十三)1、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如:是故质的张而弓矢焉。
(“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于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况”,何况。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虽”,虽然,即使)A、“而”a、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性质)朝济而夕设版焉。
(行为)b、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c、注意:“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由“与”和“及”连接)。
连接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作谓语带有描述的性质,如“蟹六跪而二螯”。
d、顺接与逆接:这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
1)顺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
顺接的“而”有时可译为“而且”,有时可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
更多的情况是:现代口语不用与“而”字相当的连词,现代书面语仍旧沿用“而”字。
如:美而艳。
任重而道远。
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2)逆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
逆接的“而”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而”用在一句话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细玩文意,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
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4)有时候,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
这种用法仍然和逆接的用法相通。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学习古代汉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生僻的字和词,既不知道它们的读音,又不了解它们的意义;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字和词,它们同现代常见的意义差别很远;还常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典故,不大好懂。
这些都要依靠字典和辞书来解决。
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使用几部常用的字典和辞书。
下面我们介绍几部常用的字典和辞书及其使用方法作为参考。
康熙字典这部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书成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这书用的是部首排列法,分成214个部首,又根据十二地支把全书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并把214个部首按照笔书数目分属在十二集里,具体分配如下:子集一画至二画如一部,乙部,二部,人部,入部,刀部,力部等。
丑集,寅集三画如口部,土部,大部,女部,子部,寸部,尸部,山部,巾部,弋部,弓部等。
卯集,辰集,巳集四画如心部,戈部,户部,手部,文部,斗部,斤部,方部,日部,曰部,月部,木部,欠部,殳部,毛部,水部,火部,牛部,犬部等。
午集五画如玉部,瓜部,瓦部,田部,皮部,皿部,目部,矛部,石部,示部,禾部,穴部,立部等。
未集,申集六画如竹部,米部,缶部,羊部,羽部,耳部,肉部,舌部,舟部,草部,虫部,行部,衣部等。
酉集七画如见部,角部,言部,豕部,豸部,贝部,走部,足部,车部,邑部,酉部等。
戌集八画至九画如金部,门部,阜部,雨部,革部,韦部,页部,风部,食部等。
亥集十画至十七画如马部,骨部,鬲部,鬼部,鱼部,鸟部,卤部,鹿部,麦部,黾部,鼓部,鼠部,鼻部,齿部,龠部等。
部首排列法实际上是按字的偏旁分类,例如“杜杉杵杼杷”等字的偏旁都是木,它们都归在木部。
同部首的字再按笔画数目分列先后,例如“杜杉”三字都是三画,排在一起,“杵杼杷”三字都是四画,另排在一起。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
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214部编,可供检索。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致的分析。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
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
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例如,“劝”、“给”、“再”。
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
因此我们除了要依靠较好的字典和辞书,以及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自己进行比较归纳。
通论(三)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3、复音词的四大类:A、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词:a、没有固定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可以颠倒。
b、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我们读古书时,应当把它们当作复音词来理解。
但词素的本义不能不管。
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可分可合,不同于单纯的复音词。
B、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C、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认为是复合词。
如: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
D、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汉语中少见。
绝大部分是连绵字。
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两个音节,绝不可拆开来讲。
4、辨析同义词:A、《说文》、《尔雅》,主要是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
B、绝大多数同义词之间都不完全相等,要注意细微的差异:含义、使用范围、使用条件。
C、泛指,“浑言”;特指,“析言”。
连用时是泛指,对举时是特指。
通论(四)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如许慎《说文》。
有的词的本义已经消失。
2、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转注即引申义。
如,“向”,本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为“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3、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两者的区别:A、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B、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在产生了新义之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
这种情况很多,也最重要。
既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又使语言丰富化了。
4、以简驭繁,重视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两种情况:A、多个意义环绕着一个中心。
B、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5、字形与词义的关系:字形->字的本义->词的本义->引申义6、值得注意的情况:引申义距离较远,为了要求区别,另造一个字来代表。
如,“树”另造“竖”。
7、假借义:朱骏声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干。
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
通论(五)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从、武、信、休、。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造字之法又归为两类:A、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
B、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4、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象形文字以图画为基础,但图画决不是文字。
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
我们可以认为上古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注意:象形文字和象形字不同)。
5、六书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形声。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不能从意符知道本义。
但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某一个形声字的几个意思中,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
对意符有三点注意:A、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和假借义、引申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的形声字本义可能早已消失,如“试”;有的形声字的本义并不处于主要地位(不常用)。
B、后起的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不必拘泥于所谓“意符”去深求本义。
如悬、影。
C、意符对异体字的影响:a.有些意符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
b.异体字也可以是声符的替换。
如:暱昵。
c.意符通用且声符替换。
如:愬诉。
6、540部首的建立,是《说文》的重大创造。
它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依照六书体系),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体系)。
明代梅膺祚《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
研究文字学的人在讨论字的本义时,所根据的是《说文》部首,不是后代的部首。
7、意符和部首的区别:A、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
B、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形声字的意符。
8、隶书的产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大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
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通论(九)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
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
“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
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
语法意义上的区别: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如:勇者不惧。
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
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
因此: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