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相关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316.50 KB
- 文档页数:26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下肢静脉相关性疾病知识讲座血栓性浅静脉炎,又称浅静脉血栓形成,是指皮下浅表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伴有静脉内血栓形成及管腔闭塞。
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等。
对于患有静脉曲张的人群,多数都具有形成血栓的三大因素:曲张静脉内血流瘀滞,创伤、吸烟、久立等原因导致静脉内皮损伤,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锻炼、肥胖等原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所以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静脉曲张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浅静脉血管形成血栓后,可加重局部炎症,炎症反应也可加速血栓蔓延,故在未系统治疗的早期阶段,病情发展快,血栓蔓延至深静脉或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风险也最高。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患肢局部曲张静脉部位红肿、皮温高、疼痛,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硬性结节,部分情况可合并细菌感染,出现发热等症状。
由于静脉曲张的存在,血栓性静脉炎可反复出现,伴有局部营养障碍性改变,如淤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静脉性溃疡。
急性期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肢体下垂,严禁按摩揉捏患处以避免血栓脱落。
局部采用物理治疗、微波治疗等以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疼痛。
症状较重、血栓蔓延速度快,应加以药物治疗。
外敷金黄散、马黄酊、冰硝散等中药制剂或类肝素软膏、抗炎药物软膏,内服促进静脉回流、活血化淤药物。
必要时,需要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
对合并细菌感染者,需根据感染细菌类型对应使用抗生素。
佩戴弹力袜改善下肢静脉曲张。
对于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在积极纠正基础疾病的同时,应注意避免四肢、躯干等好发部位的外伤。
此外,静脉穿刺过程中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及使用强刺激性药物。
同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静脉植入物造成的感染。
静脉炎治疗相关知识点总结静脉炎治疗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引言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的炎症反应,多见于长期或经常需经静脉插管或输液治疗的患者。
静脉炎的发生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费用。
有效的静脉炎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一些与静脉炎治疗相关的知识点,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与指导。
二、静脉炎的发生机制静脉炎的发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静脉插管技术:插管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插管穿刺点周围肌肤消毒不彻底等因素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风险。
2. 插管时间:插管时间过长将导致静脉内埋置物与静脉内皮细胞长时间接触,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
3. 细菌感染:细菌通过导管入侵,侵入循环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4. 药物反应:某些输液药物可引起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静脉炎。
三、静脉炎的分类与临床表现根据症状和治疗难度,静脉炎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静脉炎表现为注射点有轻微的红肿和疼痛。
中度静脉炎表现为注射点有红肿、疼痛,有时伴有硬结。
重度静脉炎表现为注射点有明显的红肿、疼痛和硬结,甚至局部出现脓肿。
对于不同级别的静脉炎,治疗方法和措施也会有所不同。
四、静脉炎的治疗原则1. 彻底处理静脉炎的原因:如更换导管、拆除已感染的静脉内埋置物等。
2. 控制感染:根据感染程度和病情选择抗生素,以预防或治疗细菌感染。
3. 缓解疼痛和红肿:常用降温、止痛、消炎药物局部处理。
五、静脉炎的治疗方法1. 局部疗法:可使用热敷、湿敷、紧张细胞呼吸等方法,以舒缓患者的疼痛和红肿。
2. 消炎药物:可根据病情选择静脉或口服抗生素。
对于轻度和中度静脉炎,也可尝试外用抗生素软膏。
3. 静脉滴注治疗:选择适当的药物和输液速度,遵循抗生素的禁忌症和副作用。
4. 免疫调节治疗: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免疫调节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5. 中草药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静脉炎的患者,中草药治疗也可考虑。
六、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操作规范:操作者应规范插管操作,注射点周围肌肤应做好彻底的消毒。
关于静脉炎的总结报告
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静脉系统中。
它通常导致局部疼痛、肿胀和红斑,严重时可能引起皮肤溃疡和血栓形成。
静脉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静脉注射、血管损伤、感染和炎症等。
静脉炎可以分为化学性静脉炎和感染性静脉炎。
化学性静脉炎是由药物、化学药剂或刺激性溶液直接接触到血管内膜引起的炎症。
感染性静脉炎则是由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
两种类型的静脉炎症状和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包括红肿、疼痛、发热、硬结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和全身症候群。
诊断静脉炎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技术,如超声和血液培养。
治疗静脉炎的方法包括改善病因、控制疼痛、抗感染、促进循环和提高局部血管通透性等。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或局部处理。
在预防方面,人们应避免静脉注射和尽量减少刺激性溶液的使用,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预防感染。
静脉炎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干预治疗,并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支持。
同时,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也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医疗操作中。
预防和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前进行手卫生,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避免频繁更换导管。
3. 导管插入技术要娴熟: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导管插入技术,减少插管操作对静脉壁的损伤。
4. 导管固定要牢固: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确保导管稳定不移位,避免摩擦和拉扯导致静脉炎。
5. 输液速度要适中: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
6.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输液装置,避免污染和导管堵塞。
7. 定期观察导管和插管部位:每日检查导管和插管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8. 给予足够的液体:保持患者充分水分摄入,维持血液循环畅通,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9.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告知注意事项,提高患者主动配合程度。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避免血液凝固和导管堵塞,保持导管通畅。
2. 保持导管清洁: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及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 定期更换敷料: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4. 观察患者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
6.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
7. 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提供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
8. 导管拔除后的护理:导管拔除后,观察插管部位有无渗液、红肿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规范(一)定义:静脉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内膜受损继发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触痛、红斑、发热、肿胀、硬化、化脓或者可触及静脉条索。
(二)分类:静脉炎主要分为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血栓性静脉炎4种类型。
(三)诊断:表1:静脉炎量表表2:视觉输液静脉炎量表(四)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二类:可干预的因素包括溶液的PH值、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注速度及输注量;不可干预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刺激作用。
(五)预防1. 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①静脉输注抗肿瘤药物、腐蚀性药物或刺激性药物及PH值小于5或大于9,渗透压超过900mosm/L的液体或药物应使用中心静脉通路装置;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时,应每天更换穿刺部位,并于穿刺点上方2cm处沿静脉走向粘贴水胶体敷料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②在满足治疗的前提下,选择最小和最短的导管进行治疗。
③使用硅胶、聚氨酯类生物材料导管置入,以减少发生静脉炎的风险。
2.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方法:①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时,首选上肢静脉进行穿刺,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
而接受乳房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应选择健侧肢体输注液体或药物。
②PICC置入时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尔丁格技术,首选肘上贵要静脉,以降低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3. 严格无菌操作:①静脉输液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手卫生原则;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使用最大化的无菌屏障措施。
②接触穿刺部位前后应彻底清洗双手,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维护时应戴无菌手套,规范各项操作。
4. 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精密过滤器的输液器,以减少微粒对机体的损伤。
5. 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应72-96h更换一次。
6.在拔管时,监测血管通路部位48h,以检查是否出现拔管后静脉炎,并及时给以防治。
(六)处理: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及时通知医师,评估静脉炎的类型、等级,给予局部对症处理;患肢抬高、制动,避免受压,必要时,应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并记录。
普通外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辅导:静脉疾病普通外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辅导:静脉疾病静脉疾病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好发于下肢。
主要分为两类:下肢静脉逆流性疾病,如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普通外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辅导:静脉疾病。
静脉疾病静脉疾病比动脉疾病更为常见,好发于下肢。
主要分为两类:下肢静脉逆流性疾病,如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包括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的解剖与血流动力学具有不同于动脉的特性,在静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影响。
一、解剖结构与血流动力学下肢静脉解剖下肢静脉由浅静脉、深静脉、交通静脉和肌肉静脉组成。
①浅静脉,有大、小隐静脉两条主干。
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自外踝后方上行,逐渐转至小腿屈侧中线并穿人深筋膜,注人腘静脉,可有一上行支注人大隐静脉。
大隐静脉是人体最长的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穿过卵圆窝注人股总静脉。
大隐静脉在膝平面下,分别由前外侧和后内侧分支与小隐静脉交通;于注人股总静脉前,主要有五个分支:阴部外静脉、腹壁浅静脉、旋骼浅静脉、股外侧静脉和股内侧静脉。
② 深静脉,小腿深静脉由胫前、胫后和排静脉组成。
胫后静脉与胖静脉汇合成一短段的胫腓干,后者与胫前静脉组成腘静脉,经腘窝进人内收肌管裂孔上行为股浅静脉。
在小粗隆平面,股深静脉与股浅静脉汇合为股总静脉,于腹股沟韧带下缘移行为骼外静脉。
③小腿肌静脉,分为:排肠肌静脉和比目鱼肌静脉,直接汇人深静脉。
④ 交通静脉,穿过深筋膜连接深、浅静脉。
小腿内侧的交通静脉,多数位于距足底(13±1 ) cm , (18±1 )cm 和(24±1 ) cm 处;小腿外侧的交通静脉大多位于小腿中段。
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的药物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可引起局部注射部位疼痛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2.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注射给药部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比较罕见;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局部常见不良反应有注射局部刺激反应、疼痛、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和水肿等;4.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部位出现的静脉炎的案例罕见;肌内注射区疼痛的情况较少,但有出现硬结的可能;5.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本品耐受情况良好,局部常见不良反应有血栓性静脉炎;6.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局部不良反应有静脉炎,发生率为1.86%;7.注射用头孢他啶:本品的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少数病人可出现注射部位轻度静脉炎;8.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引起静脉炎;9.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局部反应:肌内注射时,本品耐受性良好,偶有一过性的疼痛;与其它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一样,用静脉插管输注时,有些患者会有输注部位静脉炎;10.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最常见的局部反应:静脉注射后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后可有局部硬结压痛;11.注射用美罗培南: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频率不明;使用时应密切观察,如有异常现象发生时,应停药并进行适当处理;12.注射用氨曲南:静脉给药偶见静脉炎,肌内注射可产生局部不适或肿胀,发生率分别约为1.9%和2.4%;13.注射用磷霉素钠:注射部位静脉炎;1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时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15.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静脉炎罕见;16.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静脉滴注可能引起静脉炎;肌内注射局部可能出现疼痛、硬结和无菌性脓肿;17.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可出现静脉炎;故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每次剂量0.4~0.8g应至少用20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缓慢滴注,滴注时间宜在1小时以上;18.注射用夫西地酸钠:静脉注射本品可能会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痉挛;本品应输入血流良好,直径较大的静脉,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以减少发生静脉痉挛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19.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偶可发生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20.注射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注射部位发红、发痒等症状或静脉炎;21.注射用氟罗沙星:可引起静脉炎,程度大多轻微;22.替硝唑注射液:偶见滴注部位轻度静脉炎;23.注射用阿昔洛韦:常见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的炎症或静脉炎;取本品0.5g加入10ml注射用水中,使浓度为50g/L,充分摇匀成溶液后,再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至少100ml,使最后药物浓度不超过7g/L,否则易引起静脉炎;静脉滴注时宜缓慢,并勿使之漏至血管外,以免引起疼痛及静脉炎;24.注射用更昔洛韦: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者静脉炎等;25.注射用两性霉素B:本品静滴时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26.注射用细辛脑:可引起用药部位损害:如注射部位皮疹、注射部位麻木、静脉炎等;27.注射用泮托拉唑:极个别病例出现血栓性静脉炎;28.甲磺酸多拉司琼注射液:可引起静脉注射部位疼痛或烧灼感;罕见外周局部缺血,血栓静脉炎/静脉炎;29.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本品在静脉推注使用时,可能出现疼痛、静脉炎等血管刺激症状,建议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30.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引起浅表静脉炎;31.盐酸氯丙嗪注射液:可引起注射局部红肿、疼痛、硬结;静脉注射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32.尼莫地平注射液:高浓度外周血管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33.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可达龙注射液于5%葡萄糖溶液中,浓度超过3mg/ml时,会增加外周静脉炎的发生,如果浓度在2.5mg/ml以下,出现上述情况较少;所以如需静脉滴注超过1小时的,可达龙注射液浓度不应超过2mg/ml,除非使用中央静脉导管;通过直接外周静脉途径给药时可出现浅表静脉炎、注射部位反应,例如疼痛、红斑、水肿、坏死、渗出、浸润、炎症、硬化、静脉炎、血栓静脉炎、感染、色素沉淀以及蜂窝组织炎等;34.前列地尔注射液:主要的相关性不良事件包括注射部位的静脉炎症状;35.注射用盐酸吡硫醇:偶可引起静脉炎;36.卡莫司汀注射液:静脉注射部位可产生血栓性静脉炎;37.注射用异环磷酰胺:静脉炎少见;38.注射用顺铂:患者接受动脉或静脉注射的肢体可能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红斑及皮肤溃疡、局部静脉炎等少见;39.注射用奈达铂:可引起静脉炎;40.注射用盐酸博来霉素:长期静脉用药,可出现注射部位周围静脉壁变硬,此时应改成肌肉注射;反复肌肉注射会引起局部硬结,应经常改变注射部位;41.依托泊苷注射液:静脉炎发生率较低;42.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在部分患者中,注射或输注部位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皮下注射部位较少发生疼痛或炎症;皮下注射部位可选择不同的脂肪组织:腹部、股部、侧腹部;在大多数情况下,药物的耐受性良好;43.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药物浓度过高可引起静脉炎;44.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本品静脉注射前应确保输液管通畅,严格避免药液外渗;一旦发生渗漏,可能产生血管痛、静脉炎、注射部位硬结坏死,建议迅速回吸药液,局部利多卡因封闭,必要时硫酸镁湿敷合用激素治疗;45.注射用盐酸阿柔比星:个别患者出现静脉炎;46.替加氟注射液:局部注射部位有静脉炎;47.紫杉醇注射液:在持续监测过程中偶见静脉炎;部分病例中,注射部位皮肤反应可能在一个长时间输注过程中,或者输注后1周或10天后发生;48.注射用硫酸长春地辛:有局部组织刺激反应:可引起静脉炎,应避免漏出血管外和溅入眼内;49.酒石酸长春瑞滨注射液:注射静脉出现不同程度的刺激反应,有时可发生静脉炎;50.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有局部组织刺激作用,药液不能外漏,否则可引起局部坏死,反复静脉注射,可致血栓性静脉炎;51.甘露醇注射液: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52.丙泊酚注射液:血栓形成及静脉炎少见;53.咪达唑仑注射液:成人单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用于镇静/抗焦虑/记忆缺失时静脉炎少见;54.地佐辛注射液:血栓性静脉炎少见;55.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本品与所有高渗性输液一样,如采用周围静脉输注有可能发生静脉炎;建议已输注本品的静脉不再用于其它输液或添加剂注射使用,并建议每日更换输液针刺入的位置;56.葡萄糖注射液50%:高渗葡萄糖注射液滴注时易发生静脉炎;如用大静脉滴注,静脉炎发生率下降;57.果糖注射液:局部不良反应包括血栓性静脉炎;58.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7AA-I:滴注速度过快,有可能导致血栓性静脉炎;59.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可能导致血栓性静脉炎;60.氯化钾注射液静脉滴注浓度较高,速度较快或静脉较细时,易刺激静脉内膜引起疼痛,甚至发生静脉炎;61.热毒宁注射液:静脉炎罕见;62.醒脑静注射液:用药部位的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的疼痛、红肿、麻木、皮疹、静脉炎等;63.丹参注射液:偶见静脉炎;64.丹香冠心注射液:偶见局部静脉炎;65.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个别情况下会出现静脉炎;66.注射用灯盏花素:可引起静脉炎;67.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长期静注时,应改变注射部位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68.舒血宁注射液:可引起静脉炎;69.血塞通注射液:可引起静脉炎、臂浅血栓性静脉炎;70.参麦注射液:可引起静脉炎;71.黄芪注射液:偶见迟发性静脉炎;72.生脉注射液:偶见静脉炎;73.康莱特注射液:偶见轻度静脉炎;74.荧光素钠注射液:有注射部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报道;荧光素溶液外渗可发生浅层静脉炎;75.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各种注射部位反应注射部位坏死、注射部位血栓性静脉炎、注射部位静脉炎、注射部位炎症、注射部位外渗少见;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罕见;。
静脉治疗护理知识点一、密闭式静脉输液 (2011版临床护理指南知识)〔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病情、年龄、意识、心肺功能、自理能力、合作程度、药物性质、过敏史等。
2.评估穿刺点皮肤、血管的状况。
〔二〕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操作目的、方法及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或家属不可随意调节滴速。
3.告知患者穿刺部位的肢体防止用力过度或剧烈活动。
4.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三〕注意事项。
1.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和静脉瓣,下肢静脉不应作为成年人穿刺血管的常规部位。
2.在满足治疗前提下选用最小型号、最短的留置针。
3.输注2种以上药液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4.不应在输液侧肢体上端使用血压袖带和止血带。
5.定期换药,如果患者出汗多,或局部有出血或渗血,可选用纱布敷料。
6.敷料、无针接头或肝素帽的更换及固定均应以不影响观察为基础。
7.发生留置针相关并发症,应拔管重新穿刺,留置针保留时间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而定。
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一〕PICC的维护:〔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1、经PICC输注药物前宜通过回抽血液来确定导管在静脉内。
2、PICC的冲管和封管应使用10 mL及以上注射器或一次性专用冲洗装置。
3、给药前后宜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
4、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5、肝素盐水的浓度: PICC可用O~10U/mL。
6、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每周维护一次。
7、应每日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完整性。
8、无菌透明敷料应至少每7 d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至少每2 d更换一次;假设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穿刺部位的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
三、相关知识点〔基础护理学第5版〕〔一〕静脉输液常用溶液1、晶体溶液(crystalloid solution):分子量小,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纠正体液及电解质平衡失调。
静脉炎护理要注意什么
文章导读
如果长时间进行站立或者劳动的话,静脉炎的出现几率会增大很多的。
治疗静脉炎的时候,除了常规的治疗之外,日常的护理和观察也是很重要的。
饮食护理和行为护理是尤为重要的。
静脉炎的观察与处理: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
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
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
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静脉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预防和处理静脉炎,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并提供相关数据和实用建议。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洗手、戴手套、消毒等步骤。
确保操作环境和器械的洁净,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
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等较为稳定和安全的通道。
3. 定期更换输液管和穿刺点:输液管和穿刺点是细菌易于滋生的地方,定期更换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普通建议每3-4天更换一次输液管,每7-10天更换一次穿刺点。
4. 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受潮和感染。
使用适当的皮肤护理产品,如无菌纱布、透明敷料等,有助于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5. 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时,应注意自我保护,避免剧烈运动、撕拉输液管等操作,以免造成穿刺点的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
二、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 及时发现和诊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如发现静脉红肿、疼痛、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
2. 住手输液并拔管:一旦发现静脉炎的症状,应即将住手输液,并拔除导管。
避免细菌进一步感染和扩散。
3. 局部抗感染治疗: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可以采用局部抗感染治疗,如局部冷敷、消炎药物外用等。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选择口服或者静脉给药。
4. 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
如控制疼痛、降低发热、补充营养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5. 预防并发症:静脉炎可能导致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感染扩散等。
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避免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