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278—2015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 格式:doc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38
挥发性有机物国家标准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在常温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它们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
由于VOCs的挥发性和易燃性,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控制和减少VOCs的排放,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以规范VOCs的排放限值和监测方法。
在中国,挥发性有机物国家标准主要由《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和《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HJ/T 400-2007)两部分构成。
其中,GB 31571-2015规定了不同行业和工艺中VOCs的排放限值和监测要求,旨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HJ/T 400-2007则规定了VOCs的监测方法,包括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内容,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VOCs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为各行业和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排放限值和监测要求,促使它们加强对VOCs排放的管理和控制。
其次,VOCs国家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环境监测和数据管理的水平,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此外,VOCs国家标准的制定还有利于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
然而,VOCs国家标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一些企业存在对VOCs排放监管不严,甚至违法排放的情况,监管部门需要加强执法力度和监测频次。
其次,VOCs的监测方法和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VOCs国家标准的修订和更新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的最新要求。
综上所述,挥发性有机物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规范VOCs的排放和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然而,VOCs国家标准的实施还需面对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技术支持,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希望未来VOCs国家标准能够不断完善和更新,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思考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背景介绍 (2)1.1 环境保护税概述 (3)1.2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现状 (4)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5)2. 文献综述 (6)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8)2.2 研究不足之处 (9)二、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理论基础 (10)1. 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界定原则 (11)1.1 环境污染防治原则 (12)1.2 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13)1.3 公平原则 (14)2. 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构成要素分析 (15)2.1 污染物种类与排放标准界定 (16)2.2 税基与税率设定依据 (17)三、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必要性分析 (18)1. 环境污染治理需要重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问题 (19)1.1 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1.2 挥发性有机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22)1.3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紧迫性体现 (23)2.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 (24)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减少VOCs排放,保护环境质量,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将VOCs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
本文旨在对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思考进行探讨,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将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种类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简要介绍,以便为后续讨论提供基础。
本文将分析将VOCs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政策效果和社会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实施该政策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如税收征管、成本分担、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和困难,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环境保护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1. 背景介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2022暂不开发利用受污染建设用地风险管控指南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暂不开发利用受污染建设用地风险管控的目标与程序、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等。
本文件适用于暂不开发利用受污染建设用地的风险管控。
疑似受污染建设用地的风险管控可参照本文件执行。
本文件不适用于放射性污染和致病性生物污染建设用地的风险管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5000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203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HJ 58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JGJ/T 188-2009 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DB11/ 50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T 1278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暂不开发利用受污染建设用地 temporally undeveloped contaminated construction land 存在土壤污染导致具有潜在的环境或人体健康风险,且暂无开发利用或治理修复计划的建设用地地块(经风险评估表明风险可接受的地块除外)。
3.2制度控制 institutional control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制度,防止或减少人群对地块污染物的暴露,从而防范或减少地块污染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以达到利用管理手段对地块潜在的土壤污染风险进行控制的目的。
[来源:HJ 682-2019,2.5.11,有修改]3.3工程控制 engineering control采用移除、覆盖、阻隔、阻控等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迁移或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降低或消除地块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风险,以达到利用技术手段对地块潜在的土壤污染风险进行控制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192-2015代替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编制说明编制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中心2015年3月目录1.必要性、目的、依据与技术路线1.1必要性场地以土地为主要载体,是人类生活、生产和建设等活动的必要基础。
由于土壤的特殊性质,污染物在其中迁移、转化和降解的速度十分缓慢,累积在土壤中的持久性污染物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作用来消除,并且可能会在土壤中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进而产生新的污染物。
因此,即使在场地上的生产建设活动终止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场地内还可能存在遗留的污染问题。
土壤污染的遗留问题对场地未来的规划、开发和利用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特别是重污染的工矿企业等搬迁后遗留的场地,未经过场地环境评价和后续的修复治理,就直接用作人类密切频繁接触的用途,如住宅、公建、公园、农业用地等,极易造成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安全的危害。
为确保搬迁企业遗留场地再开发后居民的健康,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
通知要求关闭或破产企业在结束原有生产活动,改变土地利用性质时应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进行监测调查,对于受污染区域应制定土壤整治方案。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的起草编制工作,以为我国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目前这些技术导则初稿编制工作已完成,正处于征求意见及报批阶段。
为了推进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管理政策的落实,北京市环保局于2007年颁布了《场地环境评价导则》(试行),并于2009年对该导则进行相应修订,使其更符合北京的场地特征及人文现状,并更具有实操性。
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现有导则推荐的评估方法过于保守。
在计算土壤或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健康风险时,现有导则主要基于土壤或地下水介质中的VOCs浓度,利用三相平衡及非饱和带迁移模型推算暴露点浓度,这种方法在国外已被公认过于保守,制定的修复目标过严,易导致场地过度修复,浪费不必要的修复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