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进一步会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充分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培养学生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敢于归纳,关于建构;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p?q”与“q?p”的判断,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通过学习本节课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

2.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3.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1. 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p、q与四种命题中的p、q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含有逻辑联结词或“若a则b”形式的复合命题。

2. 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应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给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3. 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具体的、简单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讲解“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4.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四种命题的形式与关系

2、试写出命题“若x>1,则21

x>”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

(二)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1、p: b是a(男性)的父亲 q:a是b的儿子

2、p : 外面下雨 q :出门带雨伞

那么,p与q在数学中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三)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问题1:前面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的真假判断,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

(1). p:x≠y;q:

22

x y.

(2). p:x>0;q:2>

x0.

(3).p: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q: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4).p:两个三角形全等;q: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推断符号“?”的含义

“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 一定成立,记作p?q,或者q?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 q.

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q(或q?p);

“若p则q”为假,记作p q(或q p).

命题(2)、(3) (4)为真,是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即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此时可记作“p?q”,命题(1)为假,是由p经过推理得不出q,即如果p成立,

推不出q成立,此时可记作“p q.”

说明:“p?q”表示“若p则q”为真,可以解释为:如果具备了条件p,就是以保证q成立,即表示“p蕴含q”,理解为“p”为“q”的子集。

1.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已知p?q,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已知p?q,且q?p,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记充要条件;如果已知p q,那么就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

回答上述命题(1)(2)(3)(4)中的条件关系.

由上述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过程,可确定命题按条件和结论的充分性、必要性可分为四类:“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1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 p是 q的什么条件(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选出一种)?

(1)p:(x-2)(x-3)=0;q:x-2=0.

(2)p:同位角相等; q:两直线平行.

x9.

(3)p:x=3; q:2=

(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板演讲街,教师点评)

例2.指出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P:|x|≠3 q:x≠3

解:(学生板演讲街,教师点评)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1)直接利用定义判断:即“若p?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条件与结论是相对的)

(2)利用等价命题关系判断:“p?q”的等价命题是“?q??p”。即“若┐q?┐p 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3.用集合的思想理解充分与必要条件

给定两个条件p ,q,要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也可考虑集合:A={x |x满足条件q},B={x |x满足条件p}

①A ?B,则p 为q 的充分条件,q 为p 的必要条件;

②B=A, 则p 为q 的充要条件,q 为p 的充要条件;

4.分析比较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非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区别和判定

命题:若p ,则q

(1)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q 也是p 的充要条件

(4)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与不必要条件

(四)课堂小结,巩固反思

1、本节主要学习了推断符号“?”的意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以及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

(1)若p ?q (或若┐q ?┐p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q ?p (或若┐p ?┐q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

(2)条件是相互的;

(3)p 是q 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① 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② 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③ p 是q 的充要条件; ④ 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注意的问题

(1)对本节的教学,不可拔高追求一次到位,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

(2)从具体的、简单的例子由浅入深,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讲练结合。

五、布置作业:

1.利用定义填空:

(1)x>-1___x>1;

(2)2=+x 3x 4 ___x=43+x ;

(3)两个角是对顶角________两个角相等;

(4)a=b____a+c=b+c.

2. 从“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与“充要条件”中选出适当的一种填空:

(1) “两三角形全等” 是“两三角形相似”的 ;

(2)“a=b ”是 “ac=bc ”的 ;

(3)“a ≠0”是 “ab ≠ 0”的 ;

(4)“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是“四边形是矩形”的 .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a>b ” 是 “22>a b ”的充分条件;

(2) “a>b ” 是 “22>a b ”的必要条件;

(3) “a>b ” 是 “22c c >a b ”的充分条件;

(4) “a>b ” 是 “a+c>b+c ”的充要条件;

(5)关于x 的方程

2++=ax bx c 0一个根为1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 六、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1. 本节课重难点是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方法,所以这节课效果的好坏,体现在对这两点实现的程度上,因此,作业应围绕这两方面设计。

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几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如分开讲则不利于学生掌握,分析教材,联系实际,将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清定义及简单的判断方法,第二节课加强这几个“条件”的应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本教案为第一课时。

3. 本节概念课理论较强,一般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激发兴趣是关键,不断启发是手段,从而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目的。

七、板书设计:

为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要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板书设计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