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2。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5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指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接受强化和惩罚,从而获得新的行为模式和技能的理论。
在各种学习理论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运用和研究。
本文将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详细探讨。
理论起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源于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综合研究。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行为,而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
班杜拉认为,个体获取新行为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强化和惩罚,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
关于观察和模仿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和模仿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其行为来获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方式。
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避免了通过试错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错误。
强化与惩罚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化和惩罚仍然是影响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根据他人获得的强化或惩罚来决定自己是否模仿该行为。
当他人获得积极的强化或避免惩罚时,个体更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
社会环境的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学习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社会交往、观察和模仿,个体可以获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因此,班杜拉提倡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成长。
理论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培训和领导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示范、鼓励和强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领导者可以通过榜样效应和奖励机制来影响团队成员的行为和绩效。
此外,在职场培训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帮助员工更好地学习和适应工作环境。
总结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模仿、强化和惩罚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教育、培训和领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是行为主义学派的第三个代表人物,班杜拉在华生和斯金纳理论的基础上再次对行为主义进行了详细的划分,班杜拉人的行为的发展与产生不仅仅与刺激有关还和我们的认知相关,认为人是在社会中发展的,而社会中的环境、个人的认知及我们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又叫社会学习理论,具体内容如下:一、三元交互论个体(认知)、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观察学习(一)班杜拉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所或得的,通过“打波波玩偶实验”可以将学习分为以下:1.直接的观察学习:它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为直接的观察模仿学习;2.抽象性观察学习:它是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如青少年看了枪战暴力片,他以后就可能在学校、社会对同学或他人表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3.创造性观察:指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二)学习的环节为:1.注意过程:即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
2.保持过程:即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3.复制过程: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4.动机过程:即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
再次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解进行记忆,注意过程可以理解为观察、看的过程,保持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识记,记住的过程,复制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行为的再次简单的呈现,动机过程则为内心倾向,通过这样的方法识记理解。
三、强化的分类班杜拉通过“打波波玩偶实验”将强化细致的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班杜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交互决定观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一)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
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观察什么。
(二)保持过程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三)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
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
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个任务,他们就不能继续做一个任务。
(四)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Albert Bandura’s Social-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Bandura’s Social-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学习原理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对自然背景中的学习寻求解释。
与实验室背景下的学习不同,个体通过榜样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在社会坏境中得到大量习得复杂技能的机会。
一、基本假设社会认知理论的假设论述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和学习结果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的性质社会认知理论对观察学习的定义,是在确认了以前的各种模仿学习观点的缺陷的基础之上建立的。
(1)关于模仿学习的其他观点学习者模仿一个榜样行为,该行为因受到模仿而巩固,过后,学习者就会重复这一行为。
各种理论已经提出多种机制来解释反社会行为,其中一种机制认为挫折刺激了一种“挫折内驱力”,因而产生了攻击行为。
(2)关于学习的假设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习得的关键机制是观察和决策过程。
班杜拉认为行为(B),环境(E)和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内部事件(P)三者之间存在着三维连锁关系,也叫相互决定论。
(二)学习的结果个体习得了行为的内部编码后,可能表现出来也可能不表现出来。
学习和操作是两个单独的事件。
学习的定义是习得能指导将来行为的符号特征,这种符号特征的形式可能是言语的,也可能是视觉的。
视觉编码包括对事件具体特征的概括,不仅仅是心理的复制。
事件的具体特征包括活动、地点和对象。
视觉和言语两种符号编码都很重要,它们以一种很容易的方式存储了大量的信息。
二、学习成分学习的主要元素包括:(1)行为的榜样;(2)榜样行为的结果;(3)学习者的内部过程;(4)自我效能感。
(一)行为榜样1、榜样的作用(1)榜样行为是提示他人作出类似行为的一种社会性提示。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概述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的。
它著眼於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
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
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象。
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
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是建立在獎勵和懲罰之結果的基礎上的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科學的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他的社會學習理論。
1.觀察學習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複雜行為主要是後天習得的。
行為的習得既受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的影響。
生理因素的影響和後天經驗的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
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範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間接經驗的學習。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
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範活動的象徵性表象,並引導適當的操作。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世纪7O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三元交互决定论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
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
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
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的效能信息,是指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和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从而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
言语的劝导是指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说服性的言语必须实事求是,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那些虚幻的、华向不实的劝导不但会适得其反,身心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的水平,个体在追求目标时,自我效能通过生理唤起来影响行为改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 简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社会交互和自己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而发生的。
2. 理论要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2.1 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个体会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得信息和经验。
观察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也可以是电视、电影等媒体中的虚构人物。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个体能够模仿和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2.2 模仿学习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模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尤其是身份地位较高或被认为是权威人物的行为,来模仿这些行为。
例如,孩子们会模仿他们的父母、老师或其他孩子的行为。
通过模仿学习,个体能够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3 奖惩机制班杜拉认为,奖惩机制在社会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
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的同时,也会观察到这些行为所引起的奖励和惩罚。
如果某个行为导致了积极的后果,个体就会更有可能模仿该行为。
相反,如果某个行为导致了负面后果,个体就会避免模仿该行为。
这种奖惩机制能够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和决策。
2.4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的评估。
个体对自我效能的评估会影响其对行为的选择、努力程度和持久性。
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就会更愿意尝试新的行为,坚持下去,并通过观察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技能。
3. 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教育、心理学、商业等。
3.1 教育在教育领域,社会学习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育者可以通过示范、模仿和奖惩机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发展。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了解班杜拉的生平以及他的贡献掌握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以及他所进行的实验和研究等掌握社会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以及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班杜拉是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该书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
班杜拉认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得过程,一种是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一种是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也就是他特别关注的观察学。
在对观察学习的研究中他进行了许多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他又对观察学习的有关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观察学习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在观察学习中进行反应综合的位置和反应信息的传递的研究,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以及示范影响的范围——观察学习的功能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他得出了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如人类的许多学习都是认知性的;反应的结果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观察是学习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展现一个榜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和自我效能原理。
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班杜拉在研究中所进行的实验有关问题的研究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对班杜拉学习理论的评价一、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艾伯特·班杜拉(A1bert 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籍此谈谈榜样教育的作用和策略一、社会学习理论(又称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1、交互决定观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2、学习与表现班杜拉将新的学习与习得行为的表现区别开,强调知识的获得与基于知识的可观察的表现是不同的过程,人所知道的要比表现出来的多,外在强化或学习者对于即将出现的后果的高度相信会影响表现而不是学习3、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
那些导致成功后果的行为被保留下来,而导致失败后果的行为则被舍弃。
参与性学习的后果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激励,是在建立预期,影响动机并塑造信念,是学习者的认知而非行为的后果影响了学习。
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人类大部分学习是替代性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速度,还避免人去经历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后果。
二、观察学习1、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①注意过程。
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数量都由注意过程筛选和确定。
什么样的榜样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从而加以模仿呢?应从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三方面考虑。
三方面中,观察者与榜样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对注意的影响更重要。
如果榜样与观察者经常在一起,或者二者相似,那么观察者就经常或容易学会榜样行为。
如:子女较多地模仿父母,学生较多地模仿教师,斗殴分子则更易于模仿电视剧中的攻击行为,其原因就在于此。
教师招聘备考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一、考情分析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对人物的考察特别多,整体来看,考察人物和观点对应,该知识点主是要是以客观题为主,即主要以单选、多选、判断题为主,所以整体考察难度不大,考生主要以理解和识记即可。
二、知识详解(一)交互决定论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
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重要来源。
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
观察学习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
直接的观察学习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如幼儿的大部分模仿行为。
抽象性观察学习是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
如青少年看了枪战暴力片,他以后就可能在学校、社会对同学或他人表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创造性观察是指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观察学习要经历四个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是指学习者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看榜样行为。
保持过程是指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
简单来说就是记榜样行为。
复制过程指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观察者把榜样的行为给做出来。
动机过程指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三)强化分类班杜拉提出了三种强化分类,分别是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世纪7O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三元交互决定论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
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
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
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是由4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组成的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时将心理资源开通的过程它决定着观察者选择什么样的示范原型;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第三个过程是产出过程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的过程;最后一个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观察着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认知和环境条件来学习新的行为和技能。
本文将介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概念,并探讨其在教育和行为改变方面的应用。
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不仅仅依赖于直接的试错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获取新的行为和技能。
他强调了环境、认知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指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内部认知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学习过程:•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新的行为。
例如,一个孩子观察到其他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个任务后,他也会尝试去模仿并学习这个行为。
•模仿学习:个体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
模仿可以是直接的行为模仿,也可以是符号性的模仿,比如通过看书或观看视频来学习。
•内部认知因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运用之前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思考、推理和评估。
这些内部认知因素会影响个体对观察到的行为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核心概念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括以下核心概念:2.1 行为观察行为观察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
个体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媒体、书籍、电影等间接观察到他人的行为。
行为观察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2.2 模仿学习模仿学习是指个体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
模仿学习可以是直接的行为模仿,也可以是符号性的模仿,比如通过观看视频、听取讲座等方式。
2.3 内部认知过程内部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之前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思考、推理和评估。
这些内部认知因素会影响个体对观察到的行为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班杜拉认为,个体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他人的行为,而是通过内部认知过程对行为进行思考和反思。
3. 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第11章学习与动机的社会认知观首先要了解社会认知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这是一位成长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并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大学期间上午上课,下午打工,仅用三年完成本科学业,28岁获得博士学位,也仅用了三年。
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教师,至今60多年。
社会认知理论包括四个主题:超越行为主义、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的作用与价值、主体性和自我效能信念。
1、班杜拉的早期“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示范及经由观察他人受到强化或惩罚而习得某些特定行为。
后来他发现基本行为主义观点的局限性,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扩展了社会学习理论,并将诸如信念、自我知觉以及期望等认知因素纳入其中的理论。
2、社会认知理论描述了一个系统,叫做“三元交互决定论”,指的是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行为因素等三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个人因素(信念、期望、态度以及知识)、物理和社会环境因素(资源、行为结果、他人、榜样和教师以及物理设置)与行为(个体的行动、选择以及口头陈述)三者之间互相影响。
外部因素诸如榜样、教学策略或教师反馈会影响到学生的个体因素,如目标、对任务的效能感、归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以及自我调节过程(如计划、监控和控制干扰)。
比如,教师的反馈会让学生要么更自信,要么更沮丧,这样学生就会相应地调整他们的目标。
当学生付出努力达到目标(行为)时,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会增强(个人)。
3、通过观察他人而进行学习,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关键要素。
三个因素发挥了作用:第一,观察者的发展水平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能更长久的集中注意力、使用记忆策略来保持信息,而且能自我激励去进行练习。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榜样的身份地位。
孩子更可能效仿有能力有名气的人。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通过观察他人,我们了解与我们相像的人的哪些行为是适宜的,因此,我们更容易模仿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的榜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