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教案(含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课《军神》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军神》故事背景,掌握故事情节;2.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友情等;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4.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军神》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友情等。
•难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件:《军神》故事图片、教学PPT;•学生桌上放有《军神》故事书、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自由阅读《军神》故事书,并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主人公是谁?2.故事背景在哪个时代和地点?3.故事情节是怎样的?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和展示PPT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军神》故事背景,并让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友情等。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感情、友情的理解。
3. 分组阅读故事(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
•每个小组读一段故事,并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学生自主讨论,组员之间要互相合作,积极与组员交流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和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感情等。
4. 课堂展示和讨论(15分钟)•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读的故事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邀请其他组员跟随。
•教师通过PPT展示学生的观点,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5. 课堂练习(15分钟)针对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教师设计以下练习:•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跟其他小组选出的代表对答案,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彼此交流;•制定小组策略,完成小组内部的合作。
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让学生开展总结活动,并回答以下问题:1.你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最喜欢的环节是什么,为什么?2.在团队合作中,你有哪些收获和心得体会?3.在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和观点中,你学到了什么?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我采用了分组阅读和小组讨论的策略,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讨论和互相交流,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1)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钢铁般的意志的军人,就叫“军神”。
)(2)课文中的“军神”指的是谁?(刘伯承)(3)简介刘伯承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戎马生涯七十多年,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成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人们不仅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质疑课题:看到《军神》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2)刘伯承为什么被称为“军神”?二、整体读文,理清脉络。
1.简介背景,引出话题: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参加了新军。
1916年袁世凯称帝,随即发生了反袁护国战争。
当时护国军在四川南部作战,刘伯承在四川东部组织了一支起义军。
为配合护国军与北洋军在棉花坡决战,刘伯承的起义部队占领了丰都城,截断了长江交通。
在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刘伯承的太阳穴打入,从眼窝飞出,致使他的右眼失明,当时他只有23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1篇】《军神》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军神》教学案例及反思教材分析:课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
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情简析:通过预习,学生对故事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
但是这个故事发生在1916年,刘伯承率军讨伐袁世凯时,他为救一位战友不幸重弹,子弹从他的头颅飞进去,右眼眶射出来,为了能继续带兵打仗,取得革命的胜利,他在手术时拒绝使用麻药,忍受了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
由于学生缺乏对这方面内容的了解,所以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品质。
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中描写刘伯承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感受他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刘伯承在不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接收眼科手术的故事,能按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一、从课题入手,对关键句质疑1、出示课题,自由读读,说说你发现今天的课题和平时有什么不同?2、课题上多了双引号,这说明“军神”这个词语摘自某人说的一段话。
读文找到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语句。
3、对这句话进行质疑说明: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已能大致说出故事内容。
抓住关键句引导质疑,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刘伯承为什么是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被称为军神?”二、整体读文,理清脉络默读课文,找到写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这三部分内容,并做上记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解读]《军神》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
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懂得在文中的意思。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读懂课文,了解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媒体运用]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声效[教学理念]1.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学生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使学生经历阅读实践。
在师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沟通课堂内外,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过程预设]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
昨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关云长刮骨疗伤)那么,关云长刮骨疗伤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军神》这篇文章的大意、与祖国有关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悟性和观察力; 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爱国的情感,树立正确荣辱观和人生观。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自豪之情(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理解文章的大意及作者讲述的故事。
(三)教学方法1、预习。
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先阅读标题和图片,猜测文章的内容,预测读后的感受。
2、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上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
3、小组合作学习。
把学生分成几组,让每组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让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
4、带着问题阅读。
在阅读时,教师可以提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例如:你了解过李宗仁将军吗?他为什么被称为“军神”?(四)教学流程1、热身:预习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和标题,引导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内容进行预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2、学习:阅读及讲解文章教师按照课文结构,一段一段地讲解。
(一)那颗奇特的心脏(二)“制胜”之心(三)军人的信仰(四)为了保家卫国。
3、呈现:多媒体演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组员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观点。
例如:李宗仁有哪些特质让人称之为军神?他在历史上有什么特殊的贡献?5、归纳:问题解答教师与学生商量出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对文章展开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明确文章的主旨要义。
6、巩固:习作通过写一篇文章或绘一幅画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教学资源1、图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辅助工具。
2、网络上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优秀同步教材和参考教材。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
包括学习兴趣、思维活跃度、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
【导语】《军神》这篇课⽂记叙了刘伯承在德国医⽣沃克的诊所⾥不打⿇醉剂成功地施⾏眼部⼿术的事。
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也表达作者对刘伯承的赞美之情。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军神》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军神》原⽂ 重庆临江门外,⼀个德国⼈开设的诊所⾥,医⽣沃克端坐在桌后。
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刘⼤川。
” “年龄?” “24岁。
” “什么病?” “⼟匪打伤了眼睛。
” 沃克医⽣站起⾝熟练地打开病⼈右眼上的绷带。
他愣住了,蓝⾊的眼睛⾥闪出惊疑的神情。
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冷冷地问:“你是⼲什么的?” “邮局职员。
” “你是军⼈!”活克医⽣⼀针见⾎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病⼈微微⼀笑,说:“沃克医⽣,你说我是军⼈,我就是军⼈吧。
” 沃克医⽣的⽬光柔和了,他吩咐护⼠:“准备⼿术。
” 沃克正在换⼿术服,护⼠跑来,低声告诉他病⼈拒绝使⽤⿇醉剂。
沃克医⽣的眉⽑扬了起来,他⾛进⼿术室,⽣⽓地说:“年轻⼈,在这⼉要听医⽣的指挥!” 病⼈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眼睛离脑⼦太近,我担⼼施⾏⿇醉会影响脑神经。
⽽我,今后需要⼀个⾮常清醒的⼤脑!” 沃克再⼀次愣住了,竟有点⼝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和新⽣的息⾁⼀⼑⼑割掉!” “试试看吧。
” ⼿术台上,⼀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这次双⼿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帮他擦了⼀次⼜⼀次。
最后他忍不住开⼝对病⼈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 病⼈⼀声不吭,他的双⼿紧紧抓住⾝下的⽩垫单,⼿背青筋暴起,汗如⾬下。
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术服的沃克医⽣擦着汗⾛过来,由衷地说:“年轻⼈,我真担⼼你会晕过去。
” 病⼈脸⾊苍⽩。
他勉强⼀笑,说:“我⼀直在数你的⼑数。
” 沃克医⽣吓了⼀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 “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强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2、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了解文章是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习和理解课文是如何运用反衬等写作方法突出人物性格的。
3、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预习,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你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47年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时遇到了困难,刘伯承司令员果断地下达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命令,我军遵照命令胜利挺进了大别山。
师:对!正是由于刘伯承司令员的出色指挥,我军胜利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在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个关于刘伯承的故事,第11课《军神》。
(板书课题:11、军神)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文章中的“军神”指谁生:课文中的“军神”是指刘伯承。
师:课文讲了有关刘伯承的什么事生:这篇课文讲了刘伯承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医生给他做手术,他怕打麻药伤害脑神经,就没有打麻药,沃克医生夸他为军神。
师:沃克医生是怎样赞刘伯承的,谁能读一读那句话生:(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师:同学们都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这句话),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自由读这句话)生:沃克医生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板书疑问:会说话的钢板)生: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板书疑问:军神)师:除了这些疑问外,预习时你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每小组选一个代表,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各小组讨论交流)师:现在就把你们小组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军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品质。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军神的认识和敬仰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向军神学习,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出课文的大意。
2. 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是否能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军神的认识和敬仰之情。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讨论和互动是否充分,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7课《军神》二、教材分析:《军神》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身上的人格精神”。
《军神》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忍痛接受七十二刀,以自己的钢铁般的意志赢得德国医生赞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三、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四、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
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训练阅读速度,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的价值。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品读探究、小组合作、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军神”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分析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描写。
2、难点——体会领悟“军神”形象的深刻含义。
3、教学突破——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学生也动脑筋思考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叙述语言,进而抱我“军神”形象的深刻含义。
七、问题预设: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为什么称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为什么说他是会说话的钢板八、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本课ppt课件;刘伯承资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反思第【1】篇〗《军神》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别有情趣的语言文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沃克医生是如何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又为何称他位军神?3. 尝试用不同的口吻去讲述这个故事(沃克医生的口吻、刘伯承的口吻)。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沃克医生是如何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又为何称他位军神?2.尝试用不同的口吻去讲述这个故事(沃克医生的口吻、刘伯承的口吻)。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1.课件出示生词“适宜”“堪称”“沃克”“绷带”等。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巩固生字词。
2.指名说说上节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互相补充师总结:刘伯承眼睛受伤,为了避免麻药伤害大脑,拒绝麻醉,要求直接手术。
在手术得过程中,他表现出了超强得毅力,让人不禁佩服。
沃克医生对他更加钦佩。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自学课文1. 出示任务: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沃克医生对患者得态度有怎样得变化?圈画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互学,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冷冷地1)沃克医生此时内心如何?(只不过是普通病人,正常流程看病)2)看到伤势后,沃克医生又怎样?(一丝惊疑)3)什么情况下,沃克医生地目光柔和下来了?(看到病人伤势严重,而患者却异常冷静,此时地沃克医生对患者升起了一丝敬佩)4)读出医生地态度变化(注意语气由冷转狐疑,直至柔和)预设二:生气1)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此时沃克医生为何生气?2)对于患者说出原因,沃克医生为何愣住了?3)手术过程中,让医生更加震撼地是什么?他地内心会想些什么?他不禁夸赞刘伯承为“军神”!4)指导朗读,读好人物语气。
5. 请大家根据所学内容,补充表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准“绷”字的读音,正确书写“衷““和”祥”两个字。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品读刘伯承、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们的内心,了解刘伯承被称作军神的原因。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刘伯承、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们的内心,了解刘伯承被称作军神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题目(一)介绍刘伯承的资料,大致了解人物生平。
(二)理解题目中的“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资料拉近学生与伟人的距离。
通过解题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做好铺垫。
二、学习生字,感知文意(一)学习生字。
1.了解多音字“绷”在本课的正确读音。
2.结合字源信息,正确书写“衷”与“祥”。
3.积累文中四字词语,读词入句,初步感知文中人物表现。
汗如雨下汗珠滚滚肃然起敬脸色苍白一声不吭青筋暴起目光柔和一针见血①结合文章内容给词语分组②通过分组了解词语所描写的人物。
③带词入句进行朗读,初步感知人物表现。
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易错字音,读通语句。
在分享中了解文章大意,明确概括的方法。
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二)整体感知文意。
1.分享交流:阅读学生自主概括的主要内容2.明确方法: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文意;按照问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顺序概括文意。
三、品读语句,体会精神(一)标划语句,感知人物精神。
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够说明刘伯承堪称军神,标划下来。
1. 自主阅读,标划语句2. 分享交流,感知人物精神问诊:坚强淡定勇敢无畏术前:冷静果敢术中:毅力惊人顽强坚定术后:乐观坚毅引导学生走进语句,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在资料的辅助下深刻感悟刘伯承的精神。
(二)品读语句,探究人物精神。
问诊:1.联系文章内容和课外资料,体会刘伯承伤势之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1】篇〗《军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探究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2. 学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3. 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为了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解读“军神”的内涵。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刘伯承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部中国革命史也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我们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伟大的革命家刘伯承,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故事。
1、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刘伯承的一件什么事?2、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让我们这节课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探究和感受“军神”本色吧。
(设计意图:针对教材重难点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心问题统领整堂课)二、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走近刘伯承,敬仰军神。
1、出示自学提示:你从刘伯承的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军神呢?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圈出描写刘伯承的关键词句,并做好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看法(特别关注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
)2、学生汇报相机指导。
同学们,你们书本上的点点批注道道波浪线让精神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了,现在让我们畅谈各自的理解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自主实践过程,同时群体的合作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交流汇报也是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
)预设:学生1汇报:从“病人平静的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老神经。
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对刘伯承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我感受到了刘伯承不用麻醉剂的态度,坚决果断,军人风范不同凡响!学生2补充:眼球摘除手术不用麻醉剂,非常人也非一般军人能做到的,而刘伯承却这样冷静地坚决地做出了决定,他真是军人中的军人!学生3补充:我还从“试试看吧”,读出了刘伯承心意已决,不容改变。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1《军神》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和坚强。
这篇课文旨在通过讲述这位军神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情节紧凑,情感丰富,非常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文时,能够理解军神的英勇行为,感受到军神的伟大精神。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军神的英勇和坚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感受军神的伟大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军神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2.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生字词。
3.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情感。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战争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军神的英勇行为和伟大精神,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1.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2.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关云长刮骨疗伤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师板书课题,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课件出示)教师点拨:“晕”为多音字,文中读yūn。
3.师重点指导易错字的书写。
(“匪”字里面的“非”不要漏写横画,最后一笔的竖折;“衷”字是上下结构。
)三、锁定重点,品读“军神”内涵1.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并画下来。
出示句子: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2.齐读这句话,体会沃克医生说这句话时的感情。
(惊讶、激动、赞美、崇敬……)3.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个句子。
4.引导质疑:此刻你最想弄明白什么(预设: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惊呆了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5.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其实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读课文,去体会,一定会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参与讨论,下节课再解答。
《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军神》。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伯承将军的事迹,体会他的勇敢和坚定。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军神》。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伯承将军的事迹,体会他的勇敢和坚定。
难点:1.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刘伯承将军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板书课题《军神》,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伯承将军的事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刘伯承将军的勇敢和坚定。
(2)教师选取优秀朗读进行展示,给予鼓励。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军神》。
2. 写一篇关于刘伯承将军的小练笔,体会他的勇敢和坚定。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军神》。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伯承将军的事迹,体会他的勇敢和坚定。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2. 教学改进:(1)在自主学习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在合作学习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分享时间,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3)在情感体验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朗读机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刘伯承将军的勇敢和坚定。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表现“军神”品质的重点语句,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3、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能读懂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的重点语句,感受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的有关刘伯承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收集展示,读文汇报--预习案(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认识屏幕上的这些人物吗(课件十大元帅)?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共同走近刘伯承元帅(课件刘伯承),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刘伯承元帅?(师补充介绍)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语文课的学习,我们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到第3课(课件课题),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3、军神(二)、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播放视频)(三)、检查预习案完成情况(四)、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读要求读课文自学引导: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1、请同学们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朗读课文。
2、轻声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
3、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受伤,坚持不用(),忍受()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
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案1、军神是谁?板书:刘伯承2、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
过渡句:为什么称他是真正的男子汉?是会说活的钢板?是军神?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深入课文字里行间读一读,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来。
(配乐)我想你们已经把自己的理解化作了一条条美丽的波浪线,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我们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求治--术前--术中--术后”这样的顺序来展读吗?板书:求治、术前、术中、术后三、探索分块,展读展讲--合作探究案各小组展示并板书:1、求治(第1-12自然段)(1)、组内分角色读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读好沃克“冷冷”和“不悦”的语气。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军神》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近代著名将领刘伯温的事迹。
课文通过描述刘伯温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勇敢果断和聪明才智,从而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充满智慧的军事家形象。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人物,感受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背景、专业术语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刘伯温的英勇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刘伯温的事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伯温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刘伯温的事迹,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感受刘伯温的英勇事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材:准备课文《军神》和相关历史资料,以便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3.课前预习: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刘伯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体会刘伯温的英勇事迹。
《军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10个:诊剂怔涔攥崭衷勉赫承;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刘伯承在不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接受眼科手术的故事,并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3.感受刘伯承作为军人那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你是一位军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军神’!”这句话的意思,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难点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媒体激趣1.(播放战争场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位年轻人在枪林弹雨中沉着指挥,带领他的那支军队,奋勇杀敌。
为了救身边的一个战士,他奋不顾身扑在那位战士身上,挡住了呼啸而来的子弹,战士得救了,而他却头部中弹了,子弹从右边“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
他昏倒在血泊之中。
后来就转到一家德国人开的私人诊所治眼伤。
诊所的沃克医生医术相当高明,外科手术更是出色。
这一天,沃克正准备给这个年轻人做眼科手术。
——(出示、引读)这时,护士跑过来,低声告诉他:这位病人拒绝用麻醉剂。
沃克的眉毛扬了起来。
他走进手术室,用教训的口吻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
”病人平静地回答:“先生,眼睛离大脑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神经。
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2.读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交流、板书:沃克病人手术前教训拒用麻醉3.是啊,沃克还从没遇到过哪个病人要求不用麻醉剂就做手术的呢,所以沃克――怔住了,(出示第4小节)a.“怔住了”就是――.你会怎么读?(指名读)(引读)b.要是你听到医生这样说,你有什么感觉?(交流)4.然而,这位病人只回答了四个字――“试试看吧。
”(出示、生接读)5.从这四个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过渡:是啊,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病人的勇气。
那么,手术到底做的怎么样呢?手术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呢?1.让我们读读课文6-13小节。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情导入1、揭题2、媒体出示(十大元帅图):同学们,你们看,这十位庄重威武,气宇轩昂的军人就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十大元帅。
他们是——(生读元帅名)。
3、指图,这位就是被德国医生尊称为“军神”的刘伯承元帅。
媒体出示:简介刘伯承二、初读,自主发现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你们觉得文中哪些句子比较难读3、组织交流,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三、细读,自主探究1、指图,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2、细读课文,提出要求: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多读读,读好它。
然后再把你的感受和学习小组中的伙伴交流交流。
3、巡视指导4、组织汇报,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5、学习整合,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总结,升华认识1、归纳:刘伯承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求治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
2、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刘伯承爷爷说什么媒体出示:刘伯承爷爷,我想对你说……五、课后延伸:组织语文专题性学习,了解伟人故事,学习伟人品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样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重点)。
3.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难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然后出示认识英雄。
2.通过以前的阅读,我们认识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具有顽强意志的人,他堪称“军神”!3.介绍刘伯承的事迹。
刘伯承,四川人。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参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
11.军神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2.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关云长刮骨疗伤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师板书课题,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课件出示)
教师点拨:“晕”为多音字,文中读yūn。
3.师重点指导易错字的书写。
(“匪”字里面的“非”不要漏写横画,最后一笔的竖折;“衷”字是上下结构。
)
三、锁定重点,品读“军神”内涵
1.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并画下来。
出示句子: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2.齐读这句话,体会沃克医生说这句话时的感情。
(惊讶、激动、赞美、崇敬……)
3.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个句子。
4.引导质疑:此刻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预设: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惊呆了?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5.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其实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读课文,去体会,一定会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参与讨论,下节课再解答。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出示上节课的问题,学生继续思考。
二、汇报交流,解读“军神”内涵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1)抓住刘伯承就诊时沃克医生的语言和神态的词句进行体会。
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
“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沃克从一开始的“冷冷”到“目光柔和”。
①师小结:沃克医生的语言和神态变化足以说明刘伯承的伤势严重;而刘伯承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从容镇定,可见他坚强、勇敢,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②出示刘伯承负伤前后的资料,让学生体会更加强烈明晰。
(2)抓住刘伯承手术前与沃克医生关于“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对话进行体会。
(课件出示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对话)
①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刘伯承为了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甘愿承受剧烈疼痛时的坚毅;体会沃克医生由生气到吃惊,再到由衷佩服的情感变化。
②出示刘伯承在不同时期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不朽功勋的资料。
③师小结:事实证明,刘伯承的确以自己清醒的大脑,超凡的才智以及他的勇敢无畏,为中国革命事业、解放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但此刻他将为此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他的确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3)抓住手术中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表现,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①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手术台上”的片断。
通过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刘伯承承受的剧烈疼痛,去体会做手术的沃克医生的心情是何等紧张。
②再反复朗读课文第20—21自然段,从文字中再现画面。
(4)抓住“七十二刀”,体会刘伯承超凡的意志。
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小心使自己受伤的经历,老师相机引出:据医生介绍,摘除眼球手术要比割口子疼几百倍、上千倍,因为视神经和颅内神经紧密相连……而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承受了整整七十二刀!这样的对比使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2.升华情感,再读重点段。
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意志征服了沃克,也征服了我们。
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
一幕更让我们每个人难忘!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20—21自然段,永远记住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表现!(生再读第20—21自然段)
三、延伸扩展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军神》这个故事,知道了“军神”是人们对刘伯承的由衷赞美。
还有人称刘伯承为“武神”“编外参谋”“教书先生”,那么这些称呼的背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查阅刘伯承的相关资料,看看他的其他称号背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板书]
11.军神
沃克医生称刘伯承军神
救治术前术中术后
镇定、平静一声不吭
惊人的毅力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人物的语言展开教学,因为这篇课文中人物的语言是一大特色,几乎贯穿整篇课文。
言为心声,抓住人物的语言,也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教学设计,肯定会使有的地方不能涉及,但我想每篇课文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抓住特点,使学生一课一得,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堂上的问题还是有点琐碎,总是有些不放心,总想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殊不知,这样引导学生,反而会打乱学生原有的思维。
如果让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地展开讨论,老师退后一步,适时点拨一下,这样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