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催乳胶囊的药效学筛选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临床前药理学研究主要药效学研究方法临床前药理学研究是新药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特征,为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全面评估临床前药理学研究的主要药效学研究方法,并分享我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 总论临床前药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药效学特征,包括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特性和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效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活性和药效,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2. 体内活性评估方法2.1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最常用的初步筛选药效学特性的方法之一。
通过体外实验,我们可以研究药物与靶标的相互作用,例如药物与酶的结合情况。
可以使用细胞模型评估药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例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
2.2 动物模型动物模型是临床前药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
通过在动物体内进行实验,可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状况、药物动力学特性以及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猴子等。
3. 药物代谢研究方法药物代谢研究是临床前药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药物代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机制、代谢产物的生成过程以及药物的代谢途径。
常用的药物代谢研究方法包括体外代谢实验、体内代谢实验以及药物代谢产物的鉴定和确定。
4. 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药物动力学是临床前药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常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包括药物的血药浓度测定、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以及药物的体内外动力学特性比较。
5.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前药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常用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包括药物的相互作用筛选实验、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评估。
总结回顾:临床前药理学研究的主要药效学研究方法涵盖了体内活性评估、药物代谢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药效学研究的内容新药的药效学研究主要指对其药理作用的观测和作用机理的探讨。
内容包括:(一)观测生理机能的改变。
如新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还是抑制;对心肌收缩力或胃肠道运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对血管或支气管是扩张还是收缩等。
(二)测定生化指标的变化,如血糖、电解质;生理活性物质,如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环磷苷浓度的改变等(三)观测组织形态学变化,如血细胞大小、甲状腺大小、肾上腺皮质萎缩等。
三、基础药效学研究方法药效学研究方法很多,概括讲可分综合和分析法。
所谓综合法是指在整体动物身上进行,是在若干其它因素综合参与下考察药物作用,根据实验动物情况不同,可分为正常动物法和实验治疗法。
所谓分析方法是采用离体脏器,例如离体肠管、离体心脏、血管、子宫及离体神经肌肉制备等,单一地考察药物对某一部分的作用。
深入研究还包括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分析研究。
(一)整体动物实验一般应用小鼠、大鼠、兔、猫、猴、1 / 13狗,根据不同情况可用正常动物、麻醉动物、病理模型动物。
1.观察药物对动物行为影响,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最常用正常动物。
如将动物的行为分级,对用药组和对照组动物进行细心观察,并按分级法打分,求出平均数,进行显著性测验,从而可判定新药是中枢抑制作用还是中枢兴奋作用。
用转棒法观察动物的协调运动,是测定新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和对骨骼肌松弛张作用的最简单而经典的方法。
观察药物对记忆力和影响,以及测定药物的依赖性实验都是用正常动物。
2.观测药物对疾病的疗效,则常用病理模型动物。
( 1)研究抗精神病药:常用去水吗啡造成大白鼠舔、嗅、咬等定向行为,从而观测新药的安定作用。
新药研发中的药效学研究在现代医药领域中,新药的研发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主题。
药物的研发涉及多个领域,其中药效学研究是其中关键且最核心的一个方面。
药效学研究是指通过对药物的作用、影响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药物是否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的科学研究。
本文将从药物研发的角度,探讨药效学研究的意义、方法和挑战。
一、药效学研究的意义药效学研究的意义在于确定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表现,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对于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前、中、后期,是药物安全性和效力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常常通过体内实验、组织培养、细胞核酸测序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进行。
药效学研究在临床前期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的研发通常需要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毒理学和药物药效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其中,药物药效学是保证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药效学研究在药物筛选、药物剂型选择、适应症确定、剂量制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药效学研究能够确定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药物消除速率等药物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同时,药效学研究还能够揭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性、药物代谢途径、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对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效学研究的方法药效学研究方法是指药物在体内、组织培养或细胞核酸水平上作用能力的研究方法。
在药效学研究中,主要用到的方法包括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药效学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1.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药效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输送、吸收、分布和代谢等参数。
药物动力学研究通常通过药物浓度、时间和剂量等因素的变化来确定药效学参数。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采用体外或体内实验方法,包括药物代谢、清除、半衰期等参数的测定。
2. 药物药效学研究药物药效学研究是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剂量反应关系、药物副作用等。
胶囊制剂的制备与分析研究胶囊制剂是一种常见的口服药物剂型,具备方便携带、剂量准确、药效稳定等优点,因而被广泛使用。
胶囊制剂的制备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过程,其中包括胶囊壳材料的筛选、药物填充和封口工艺等环节。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胶囊制剂,还需要进行不同的物化性质和药效评价研究。
本文将对胶囊制剂的制备与分析研究进行综述。
一、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1. 胶囊壳材料的筛选与性能评价在胶囊制剂的制备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胶囊壳材料是关键一步。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明胶和纤维素两种胶囊壳材料。
明胶胶囊的主要优点是制备工艺简单,易于操作。
但是明胶胶囊的水分含量较高,易变形,耐热性差。
纤维素胶囊的优点是耐高温、耐酸碱和耐水,适合于包装各种药物形态。
但是纤维素胶囊的不透明度相对较低,较难观察药物填充情况。
因此,选择合适的胶囊壳材料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性质、制备工艺以及使用环境等多个因素。
2. 药物填充和封口工艺药物填充和封口是胶囊制剂制备的核心步骤。
在药物填充过程中,需要保证药物粒度均匀,无氧化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对于水溶性药物,还要注意填充药物与胶囊壳材料的相容性。
对于封口工艺,需要保证封口牢固,防止药物泄露和氧化反应。
二、胶囊制剂的物化性质研究胶囊制剂的物化性质对于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剂量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药物释放度、药物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和微生物污染等方面。
1. 药物释放度研究药物释放度是指药物在胶囊中的溶出速率。
药物的溶出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性质、胶囊壳材料、填充量、填充状态、介质、温度、pH值等。
在药物释放度的测定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初步膨胀法、溶出度法、离子滴定法等。
2. 药物稳定性研究药物稳定性是指药物在胶囊中的物化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
对于胶囊制剂来说,药物的光敏性、氧化性、水解性等都会对药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为保证药物的稳定性,需要在制备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不活性材料保护药物。
3. 物理稳定性研究物理稳定性对于保证胶囊制剂外观和药物剂量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催乳药药效学研究方法评介
王晓乐;赵军宁
【期刊名称】《中药药理与临床》
【年(卷),期】1996(012)002
【摘要】母乳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并含lgA、巨噬细胞、乳铁蛋白、溶苗酶、补体、双歧因子等多种非特异免疫物质。
具有保护婴儿抵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产后母乳分泌不足将严重影响婴儿的身心健康发育。
因此对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此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临床观察.近五年人们开始重视催乳药物的实验研究.主要应用了以下药技学试验方法。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王晓乐;赵军宁
【作者单位】四川省中药研究所,重庆63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74
【相关文献】
1.温肾壮阳药药效学研究方法 [J], 董平原;李波;王征;张天民;林秀坤
2.温肾壮阳药药效学研究方法 [J], 董平原;李波;王征;张天民;林秀坤
3.单纯孕激素口服避孕药对大鼠催乳素水平及垂体催乳素细胞的影响 [J], 黎海莉;潘莹;申薇;杜鹃;康林;崔慧先
4.抗结核药药效学研究方法的国内外比较 [J], 段连山
5.抗疟药药效学研究方法 [J], 胡友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减通乳涌泉汤治疗产后缺乳河口钻井卫生院门诊部中医QC小组发布人:屈金玲2011年8月30日目录一选择课题二设定目标三确定最佳方案四制定对策五实施对策六效果确认七标准化总结和今后打算小组概况1、小组名称:河口钻井卫生院门诊部中医QC小组2、组长:屈金玲3、副组长:苟雪英4、小组类型:创新型5、小组成员:10人6、成立日期:2011年01月7、活动日期:2011.01—2011.098、注册编号:9、课题名称:加减通乳涌泉汤治疗产后缺乳10、发布人:屈金玲小组成员一、选择课题产后乳汁缺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哺乳的需要,称产后缺乳(俗称产后没奶)。
多发生在产后数天至半个月内,也可发生于整个哺乳期。
产后缺乳的发病率约为20%~30%,且有逐渐上升趋势(来源:中医药报)。
通过多年来中医临床工作的观察,产后缺乳的发病率高,服药时间长,见效慢,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众所周知,母乳喂养优于其他一切替代品,加之近几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和乳及乳制品的质量问题的不断发生,还有近期披露的国产乳业质量标准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完全母乳喂养更显重要。
二、设定目标2010年同期:我们对2010年1月到9月的治疗调查统计,由于传统治疗方法存在的不足,治疗85人,有效50人,治疗有效率不足60%。
显然治疗方法亟待改进。
2011年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号召将4个月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提高到80%,并列为全球保护儿童生存和发展规划的奋斗目标之一。
为此我们小组本次的活动目标是:用加减通乳涌泉汤治疗产后缺乳的有效率达到90%(超过标准的10%)。
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从而大大提高母乳喂养的普及率。
目标对比如下:三、提出方案和确定最佳方案1 提出方案:方案一:气血虚弱型,治以补气养血,佐以通乳,方用通乳丹。
方案二: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解郁,通络下乳,方用下乳涌泉散。
方案三:虚而兼郁型:治以补气养血,疏肝解郁,方用加减通乳涌泉汤。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1.丰富中药理论体系:中药药效学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药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探究中药药物的药效,可以揭示中药的疗效原理和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优化中药配伍规律:中药药效学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规律。
通过研究中药复方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配伍关系,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配方和优化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提高中药疗效。
3.引导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药效学研究可以加速中药新药的研发和创新。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可以筛选出具有特殊疗效和较高安全性的中药物质,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4.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中药药效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通过研究中药药效,可以科学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中医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
1.多成分多靶点:与西药单一成分针对特定靶点不同,中药药效多源于多组分的综合作用,作用于多个靶点。
因此,中药药效学研究需要考虑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多通路多层次:中药的药效是通过多种作用通路和层次实现的。
中药药效学研究需要考察中药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不同通路上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
3.多组合多潜能:中药具有较强的组合效应和潜能,不同中药之间可以相互增强或抵消药物的作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需要考虑中药复方的整体效应和相互作用规律。
1.活性成分筛选:首先通过生物活性测定等方法,筛选出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或生物活性的成分。
2.作用机制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探究其与靶点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方式。
3.相互作用规律分析: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中药活性成分与其他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取出中药的复方配伍规律。
4.药效评价与临床应用: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评价中药的药效及其安全性,探究中药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总结起来,中药药效学研究旨在揭示中药药物的药效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临床疗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知识发现的催乳方剂及中药配伍规律挖掘作者:康晨宋幸幸田会玲付先军来源:《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2015年第01期摘要:目的通过挖掘中医文献中收录的具有催乳功效的方剂及中药配伍的规律,为临床防治产后缺乳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具有催乳功效的方剂及中药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构建数据库,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催乳方剂中的中药组成和配伍规律。
结果共筛选治疗产后缺乳的方剂286首,涉及中药164味。
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味药为甘草、通草和漏芦: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川芎一当归(40次):3味中药组合为川芎一当归一甘草(30次)。
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产后缺乳的方剂中,木通与黄芪、桔梗与茯苓、猪蹄与人参等都是临床常用的配伍。
结论催乳中药可以疏通乳脉,补气补血,进而促进乳汁分泌。
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产后缺乳选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催乳:中药方剂:数据挖掘:中药配伍:知识发现产后缺乳目前临床非常常见,占所有产妇22.2%左右,产后缺乳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
催乳是一种中医治法,又称通乳、下乳,是治疗产后缺乳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方法,达到促进母乳乳汁分泌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宋代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引《灵苑方》有“下乳汁立效方”。
中药催乳是中医传统的催乳方法,也是对于真性缺乳的主要疗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文通过整理中医文献中具有催乳功效的方药,分析和挖掘其中的用药及配伍规律,进行数据处理,构建数据库,为防治产后缺乳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经验,对于扩展临床思路,进一步提高治疗产后缺乳的水平,解决广大产妇催乳需求,大有裨益。
1 资料来源与数据预处理1.1 方剂信息来源与筛选标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作为方剂基本信息来源,并参考《中华医典》《方剂学》。
筛选方剂满足以下要求:1)《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所列催乳方;2)在功效描述中有“催乳”“通乳”“下乳”。
涌泉催乳胶囊的药效学筛选研究
作者:苏梅,杨和金,赵春梅,周铭涛,韦迪,崔涛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5期
摘要:目的:研究涌泉催乳胶囊对产后缺乳大鼠模型和正常小鼠产后乳汁分泌量的作用,以评价涌泉催乳胶囊的催乳作用及催乳机制。
方法:采用对NaF 致大鼠缺乳模型实验、对正常小鼠乳汁分泌量的影响实验,检测给药后动物的泌乳量,测定血液中催乳素(PRL)水平、测定动物全血黏度、仔鼠增重。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涌泉催乳胶囊使大鼠和正常小鼠的泌乳量和PRL 显著增高,并降低缺乳大鼠的高切、中切的血液黏度。
结论:涌泉催乳胶囊具有促进缺乳大鼠、正常小鼠乳汁分泌,提高动物PRL分泌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加乳腺腺泡营养,增加机体的催乳素分泌,从而达到催乳的作用。
关键词:催乳;涌泉催乳胶囊;催乳素;民族药
中图分类号:R2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55-03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物,母乳含有任何加工食品所不具有的免疫物质300余种,如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G、D,促生长因子,肠道激素,活性酶等,母乳喂养是人类哺育下一代最合理、最优良的方式,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临床调查中,产妇产后因为气血虚弱或兼有肝郁气滞、乳腺管阻塞等原因造成的产后缺乳、少乳,乳腺管不通,乳房胀痛等症状的病例超过50%,这些现象的存在,容易诱发产妇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及乳腺癌,严重影响着我国婴幼儿的健康发育和妇女的乳腺健康。
涌泉催乳胶囊是云南彝族民间流传验方,由猪蹄甲、黄芪、当归、大枣、通草、王不留行等中药经现代提取工艺制成;具有益气养血、疏肝理气、通经活络、增乳等作用,临床上对气血虚弱型或兼有肝郁气滞的产后缺乳具有显著疗效。
为把云南民间经验方药挖掘出来发扬光大,特对涌泉催乳胶囊进行以下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药物与试剂涌泉催乳胶囊:棕褐色浸膏粉末,每克相当于原生药30.26 g,由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筛选中心制备;通乳颗粒,批准文号:Z20063368,上海中药二厂,批号:20080609;NaF,分析纯,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批号:0706103;柠檬酸三钠,分析纯,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批号:080104。
1.2 动物 SPF级SD大鼠,体重320~360 g;昆明种小鼠,体重27~35 g,合格证号:SCXK(滇)20050009,由昆明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
将未经孕、产的母鼠按雌、雄2:1比例同笼饲养,自然交配受孕,受孕鼠单笼饲养用作实验。
1.3 仪器美国雅培Ci16200;MVIS-201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JJ2000精密电子天平,常熟双杰测试仪器厂生产;AG285型电子分析天平,METTLER TOLEDO公司生产;DL-5-B型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制造。
1.4 实验方法
1.4.1 涌泉催乳胶囊对NaF致大鼠缺乳模型的影响[1~7]挑选分娩产仔≥8只的母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通乳颗粒组(阳性对照组)、涌泉催乳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剂量见表1,孕鼠分娩当天起将每窝仔鼠调整为8只,母鼠每天按15 mg/kg,0.1 mL/100 g ip NaF造模,连续7 d,正常组ip等体积生理盐水;同时各组动物按剂量每天分别ig相应药物,体积为1.0 mL/100 g,正常组和模型组ig相应体积蒸馏水,连续21 d。
于给药第1、3、5、7、15、21 d测量泌乳量,每天定时将仔鼠和母鼠隔离5 h,测量泌乳量时用手指轻压仔鼠腹部排出尿液,用精密电子天平称全窝仔鼠体重,然后将子鼠送回母鼠身边哺乳60 min 后再次称全窝仔鼠体重,哺乳前后仔鼠重量差作为母鼠泌乳量;于给药的第16 d各组动物母鼠眼眶取血,分离血清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 PRL;于给药第22 d各组动物用40 mg/kg戊巴比妥钠麻醉,颈动脉采血,用3.8%枸橼酸钠溶液抗凝处理,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
1.4.2 涌泉催乳胶囊对正常小鼠乳汁量和PRL的影响[2~9]
挑选分娩产仔≥8只的母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通乳颗粒、涌泉催乳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剂量见表4,孕鼠分娩当天起将每窝仔鼠调整为8只,各组按剂量每天分别ig相应药物,体积为0.2 mL/10 g,正常组和模型组ig 相应体积蒸馏水,连续21 d。
于给药第1、3、5、7、15、21 d测量泌乳量,每天定时将子鼠和母鼠隔离5 h,测量泌乳量时用手指轻压仔鼠腹部排出尿液,用精密电子天平称全窝仔鼠体重,然后将子鼠送回母鼠身边哺乳60 min,后再次称全窝仔鼠体重,哺乳前后仔鼠窝重量差作为母鼠泌乳量;于给药的第16 d各组动物母鼠眼眶取血,分离血清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PRL。
1.4.3 统计学方法用微软公司Excel 2003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组间t检验。
2 结果
2.1 涌泉催乳胶囊对NaF致大鼠缺乳模型母鼠泌乳量的影响模型组动物泌乳量在造模后第
3、5、7、15、21 d比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阳性药和涌泉催乳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动物泌乳量均显著增加;与空白组比,阳性药和涌泉催乳胶囊高剂量组动物泌乳量均显著增加。
结果见表1。
2.2 涌泉催乳胶囊对NaF致缺乳大鼠哺乳期全血黏度和血清PRL的影响模型组动物血清PRL在造模后第16 d比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阳性组和涌泉催乳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动物血清PRL均显著增加;与空白组比,阳性组和涌泉催乳胶囊中、高剂量组动物血清PRL均显著增加;模型组动物的全血黏度于高、中、低切变率下,比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与模型组比,阳性组和涌泉催乳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动物全血黏度均显著降低;与空白组比,阳性组和涌泉催乳胶囊高剂量组动物全血黏度在中低切变率均显著降低。
结果见表2。
2.3 涌泉催乳胶囊对NaF致大鼠缺乳模型的大鼠的仔鼠发育增重的影响模型组仔鼠增重在造模后第3、7、15、21 d比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阳性组和涌泉催乳胶囊低、中、高剂量组仔鼠增重均显著增加;与空白组比,阳性组和涌泉催乳胶囊高剂量组仔鼠增重均显著增加。
结果见表3。
2.4 涌泉催乳胶囊对正常昆明种小鼠血清PRL和泌乳量的影响与空白组比,阳性药和涌泉催乳胶囊高剂量组动物血清PRL均显著增加;给药后第3、5、7、15、21 d阳性药和涌泉催乳胶囊中、高剂量组动物泌乳量有不同程度增加。
结果见表4。
3 讨论
产后缺乳一直是产后常见问题,严重影响着幼儿的生长发育。
祖国医学认为“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
若产后乳迟乳少者,由气血之不足。
而犹或无乳者,其为冲任之虚弱无疑也”。
从中医辨证角度分析,产后缺乳多因“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机体虚弱或因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致”,因此产后缺乳可以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气血虚弱”型,主要是由于“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乏源,或因分娩失血过多,气随血耗,气血衰少,影响乳汁的生成,乳腺空虚则乳房柔软无胀满感;气虚血少,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气血不足,阳气不振,脾失健运,神倦食少;舌淡苔少,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所致” 。
第二种是“肝郁气滞”型,是由于产后“情志抑郁,肝失调达,经脉壅滞,遂致两乳胀满疼痛,乳汁不通;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以致经脉涩滞,阻碍乳汁运行而致乳汁少;气郁血瘀,则乳房胀硬疼痛。
因肝脉布胁肋,肝气郁滞,失于条达,则胸胁胀闷;肝气不舒,则情志抑郁;木郁克土,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为肝郁气滞,乳瘀日久化热之象[10]。
孕妇由于生产的原因,临床普遍存在气血虚弱,容易造成乳房供血不足,进一步容易造成泌乳不足或乳腺管的堵塞。
涌泉催乳胶囊中的猪蹄甲、黄芪、当归、大枣、通草、王不留行等药具有益气养血、疏肝理气、通经活络、增乳等作用,从本研究结果分析涌泉催乳胶囊具有催乳作用,一方面可能是通过降低缺乳动物的血液粘度,从而减少产仔后的乳房血液瘀阻,增加乳腺营养供给,疏通乳腺瘀阻;另一方面促进动物机体PRL的分泌,PRL进一步促进乳腺泌乳从而总体增加母鼠的泌乳量。
本实验研究为该药临床治疗产后缺乳症提供了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M].1994 .
[2]宋淑兰.实验性大鼠产后泌乳不足模型的建立及灭吐灵催乳作用[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1,7(4)∶340~342.
[3]俞振良.泥蒜海虾合剂对小鼠乳汁分泌的影响[J].中国海洋物,1992,7(4)∶4~6.
[4]程秀娟.天珠乳涌冲剂药理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4)∶32~34.
[5]蒋婉似.不同哺乳期母乳的主要成分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7,22
(1)∶32~35.
[6]王晓东,赵军宁.催乳药的药效学方法评价[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
(6)∶43~44.
[7]杨和金.七叶心康胶囊的心血管药理筛选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1(7):53~54.
[8]蒋俊和.产宝对缺乳症大鼠催乳素及其压成分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新中医,2007,39(4):47~49.
[9]何清林.乳泉颗粒剂催乳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1,32(9):815~817.
[10]杨芳娥.自制催乳饮治疗缺乳58例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5(4):56~58.
(收稿日期:20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