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67-1溶解平衡曲线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解读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液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规律的一种图形。
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了解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性质随温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步骤和解读方法。
一、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步骤1. 收集实验数据:选择一种溶质和溶剂进行实验,按照一定温度间隔进行测定并记录浓度数据,包括溶质在每种温度下的溶解度。
2. 绘制坐标系:选择适当的纸张或使用电脑绘图软件,在纵轴上标注溶质的溶解度,单位可以是摩尔/升或克/升,横轴上标注温度,单位可以是摄氏度或开尔文。
3. 画出数据点: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上标出点,每个点的纵坐标表示相应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
4. 连接数据点:使用平滑曲线连接所有数据点,以形成溶解度曲线。
二、溶解度曲线的解读方法1. 曲线的趋势:溶解度曲线通常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我们可以通过曲线的斜率和曲率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质。
斜率越小,溶解度随温度升高的程度越小;曲率越大,溶解度变化越明显。
2. 饱和点:溶解度曲线上的饱和点是指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温度。
该点通常位于曲线的最高点,表示溶质在该温度下达到饱和状态,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3.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通过观察曲线的整体图像,我们可以判断温度对溶质溶解度的影响。
如果曲线向上升高,表示随温度的升高溶质的溶解度也增加;如果曲线向下降低,表示随温度的升高溶质的溶解度减少。
4. 溶解度与溶解平衡: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了解溶质在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当溶解度曲线呈现水平趋势或者直线变化时,表示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无关,达到了溶解平衡。
三、实例解读以“X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为例,假设该曲线向上升高,表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通过观察饱和点,我们可以了解在该温度下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无法再溶解更多的物质。
同时,通过曲线的趋势,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变化程度。
如果曲线斜率较小,表示随温度升高溶解度的增加较为缓慢;如果曲线曲率较大,表示溶解度的变化非常明显。
糖的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糖在水中溶解的程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糖的溶解度曲线通常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温度升高,糖的溶解度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可以增加水分子的热运动能量,使得糖分子更容易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更容易溶解。
2. 糖的溶解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浓度较高的糖溶液中,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强,更容易形成溶解平衡,从而增加了糖的溶解度。
3. 糖的溶解度曲线通常呈现出饱和状态,即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糖的溶解度不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此时糖已经完全溶解在水中。
4. 不同种类的糖的溶解度曲线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葡萄糖和果糖的溶解度曲线在相同温度下可能不同。
总的来说,糖的溶解度曲线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对于糖的制备、储存、加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及分析
必备知识·梳理夯实
知识梳理
1.两类沉淀溶解平衡图像
(1)沉淀溶解平衡——浓度图像
①典型示例(以某温度下AgBr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为例)
②图中点的变化及分析
a →c曲线上变化,增大c(Br-)
d→c加入AgNO3(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c→a曲线上变化,增大c(A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有沉淀生成,曲线下方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点处于平衡状态
(2)沉淀溶解平衡——对数图像
图像分析
pM=-lg c(M) (M:Mg2+、Ca2+、Mn2+),p c(CO2-3)=-lg c(CO2-3)
横坐标数值越大,c(CO2-3)越小
纵坐标数值越大,c(M)越小
线上方的点为相应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线下方的点表示有相应物质的沉淀生成
线上的点为相应物质的饱和溶液
根据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可计算相应物质的K sp
沉淀滴定曲线是沉淀滴定过程中构成难溶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与沉淀剂加入量之间的关
系曲线。
T℃,分别向10.00 mL 0.1 mol·L-1的KCl和K2CrO4溶液中滴加0.1 mol·L-1AgNO3溶液,滴定过程中-lg c(M)(M为Cl-或CrO2-4)与AgNO3溶液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曲线L1代表与-lg c(Cl-) 与V(AgNO3溶液)的变化关系。
(2)T℃时,溶度积K sp(Ag2CrO4)= 4.0×10-12。
(3)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 mol·L-1的KCl和K2CrO4溶液,则曲线L2中N点向点Q上方移动。
化学溶解度曲线是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度变化的图形。
这种图形通常以溶质在溶剂中的摩尔浓度(或质量浓度)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度曲线反映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特性。
一般来说,溶解度曲线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1.不饱和区域:在曲线的起始部分,溶质的摩尔浓度较低,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尚未达到饱和状态,仍然能够溶解更多的溶质。
2.饱和区域:曲线逐渐上升,进入饱和区域。
在这个区域,溶质的摩尔浓度达到最大值,溶解度曲线呈水平或略微上升趋势。
此时,溶质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已经达到最大的溶解度。
3.过饱和区域:超过饱和区域的溶质摩尔浓度,这是一种不稳定状态。
在这个区域,溶质实际上溶解得比饱和状态更多,但是一点点扰动就可能导致溶质析出。
过饱和通常是在饱和溶液中冷却或者加入过量溶质的情况下发生。
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物质的性质,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规律。
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另一些物质则相反。
对于气体溶解度,通常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化学工程师、研究人员和实验室技术员经常使用溶解度曲线来了解和控制溶液的性质,以优化反应条件或提高产品纯度。
这对于药物制造、食品工业和化工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第 1 页 共 4 页 专题 沉淀溶解平衡的图像分析与解题思路【常见图像与解题思路】1、溶解度曲线图1、溴酸银(AgBrO 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溴酸银的溶解是放热过程B .温度升高时溴酸银溶解速度加快C .60 ℃时溴酸银的K sp 约等于6×10-4 D .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溴酸银,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2、双曲线 (1)阳离子~阴离子单曲线图: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AgCl 曲线图曲线可知信息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曲线上任一点(c 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b 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a 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②计算K sp :由c 点可以计算出K sp③a 点若蒸发达到曲线上,只能沿着a ―→d 斜向上的方向,因为蒸发去水,阴阳离子浓度均变大了【对点训练2】第 2 页 共 4 页1、在T ℃时,铬酸银(Ag 2CrO 4)在水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 ℃时,在Y 点和Z 点,Ag 2CrO 4的K sp 相等B .向饱和Ag 2CrO 4溶液中加入固体K 2CrO 4不能使溶液由Y 点变为X 点C .T ℃时,Ag 2CrO 4的K sp 为1×10-8D .图中a =2×10-4(2)阴阳离子浓度~温度双曲线图: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两条曲线为不同温度 BaSO 4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每条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T 1曲线:a 、b 点都表示饱和溶液,c 点表示过饱和溶液T 2曲线:a 、b 点都表示不饱和溶液,c 点表示不饱和溶液②计算K sp :由a 或b 点可以计算出T 1温度下的K sp③比较T 1和T 2大小:因沉淀溶解平衡大部分为吸热,可知:T 1<T 2【对点训练3】1、已知溴酸银的溶解是吸热过程,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溴酸银的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1>T 2 B .加入AgNO 3固体,可从a 点变到c 点C .a 点和b 点的K sp 相等D .c 点时,在T 1、T 2两个温度条件下均有固体析出3、对数曲线①当坐标表示浓度的对数时,要注意离子浓度的换算,如lg c (X)=a ,则c (X)=10a②当坐标表示浓度的负对数(-lgX =pX)时,pX 越大,c (X)越小,c (X)=10-pX (1)正对数[lg c (M +)~lg c (R -)]曲线: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正对数第 3 页 共 4 页 CuS 、ZnS 曲线可知信息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每条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ZnS 曲线:a 点表示饱和溶液,c 点表示不饱和溶液CuS 曲线:b 点都表示不饱和溶液,c 点表示过饱和溶液②计算K sp :由曲线上面给定数据可以计算CuS 、ZnS 的K sp③比较K sp 大小:K sp (ZnS)>K sp (CuS)【对点训练4】1、硫酸锶(SrSO 4)可用于烟火和陶瓷工业,该物质是矿物天青石的主要成分,可由Na 2SO 4溶液加入锶盐溶液沉淀而得。
例谈如何解答沉淀溶解平衡图像问题作者:汤伟杨阳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24年第02期沉淀溶解平衡问题属于中学化学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历年高考高频考点,该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常常通过图像形式展示,为使大家更好掌握该部分内容,下面我们针对该类图像问题做分析归纳,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沉淀溶解平衡“直线”图像问题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的直线问题,其直线来源于数学函数xy=K分别取对数,得出关于直线的函数关系。
解答该类问题时,主要分清纵横坐标是负对数还是正对数。
若为正对数,如CuS、ZnS沉淀溶解平衡直线图像如图1所示.解答该类问题,注意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若计算Ksp,由曲线上面给定数据可以计算CuS、ZnS的Ksp;若比较Ksp大小,根据数据大小直接比较即可,如Ksp (ZnS)>Ksp(CuS)。
若为负对数,如MgCO3、CaCO3、MnCO3沉淀溶解直线图像如图2所示。
解答该类问题,注意当坐标表示浓度的负对数(-lgX=pX)时,pX越大,c(X)越小,c(X)=10-pX。
【例1】已知相同温度下,Ksp(BaSO4)<Ksp(BaCO3)。
某温度下,饱和溶液中-lg [c(SO2-4)]、-lg[c(CO2-3)]与-lg[c(Ba2+)]的关系如图3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①代表BaCO3的沉淀溶解曲线B.该温度下BaSO4的Ksp(BaSO4)值为1.0×10-10C.加适量BaCl2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D.c(Ba2+)=10-5.1时两溶液中c(SO2-4)c(CO2-3)=10y2-y1解析:因为Ksp(BaSO4)<Ksp(BaCO3),所以图3中曲线②代表BaCO3的沉淀溶解曲线,选项A错误;曲线①,当-lg[c(Ba2+)]=4.0时,-lg[c(SO2-4)]=6.0,则c(Ba2+)=1.0×10-4 mol/L、c(SO2-4)=1.0×10-6 mol/L,所以Ksp(BaSO4)=c (Ba2+)·c(SO2-4)=1.0×10-10,选项B正确;加入适量BaCl2固体后, c(Ba2+)增大, BaCO3(s) Ba2+(aq)+CO2-3(aq)平衡逆向移动,c(CO2-3)减小,所以溶液应该由b点变到a点,选项C错误;由题图中数据可知,c(Ba2+)=10-5.1 mol/L时,c (SO2-4)c(SO2-3)=10-y210-y1=10y1-y2,选项D错误。
agcl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氯化银(AgCl)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它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来描述,这对于理解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在室温下,AgCl可以在水中形成白色的沉淀。
当溶解度平衡达到时,溶解的Ag+离子和Cl-离子与沉淀的AgCl之间的速率相等。
这种平衡状态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AgCl(s) ⇌ Ag+(aq) + Cl-(aq)。
溶解度积(Ksp)是描述溶解度平衡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特定温度下,溶解度积是溶解度的平方,即Ksp = [Ag+][Cl-]。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溶解度积大于Ksp时,会发生沉淀;当溶解度积小于Ksp时,会发生溶解。
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通常会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溶解作用通常更容易发生。
因此,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曲线来表示,这就是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显示了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积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曲线向上升高,这意味着溶解度增加。
然而,并非所有化合物的溶解度都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这取决于化合物的特性。
沉淀溶解平衡曲线的研究对于理解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曲线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为化学反应的控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agcl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是描述溶解度与温度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它对于理解化学反应过程以及控制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对这一曲线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化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实验十六溶解度曲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溶解度曲线的原理和方法。
2.测定苯酞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3.掌握恒温槽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在直角坐标系中,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将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量的点连成一条光滑的曲线,这条曲线叫做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6.1所示)。
它反映了物质溶解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通常以100g溶剂溶解溶质的量表示。
图16.1 溶解度曲线图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量,同时也表示所对应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下方的任何一点均表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越陡,表示温度对该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越大;溶解度曲线越平坦,表示温度对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影响越小;若溶解度曲线向上升,表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若溶解度曲线向下降,表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超溶解度曲线:所谓超溶解度曲线就是当饱和溶液降温时,由于新相难以形成(表面现象),它不会即刻析出溶质晶体,而需要继续降温,在一个低于饱和温度的点上析出,这样就在析出点与溶解点间形成一个“过渡期”。
把这样的点连接起来,则称为超溶解度曲线。
因此,超溶解度曲线都在溶解度曲线的左上方。
超溶解度受具体条件影响而不同。
溶解度曲线、超溶解度曲线对于溶解、结晶分离、提纯工艺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仪器和药品精密恒温水浴一台;电子分析天平一台(公用);溶解度测定仪一台;电磁搅拌仪一台;便携式聚光灯电筒一个;1/10℃分度温度计1支,10mL量液管1支,25mL移液管1支(公用),100mL容量瓶2个,100mL容量瓶2个,1mL注射器1支,50mL烧杯1个,搅拌棒1支;苯酞,无水乙醇,胶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工作曲线的测定(1)测定最大吸收波长a. 称取约0.0150g的苯酞溶于1mL无水乙醇,移至1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再从中移取5mL,稀释至50mL。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曲线知识点溶度积(K sp)1. 概念: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该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用符号Ksp表示。
2. 表达式:对于沉淀溶解平衡:M m A n(s)⇌mM n+(aq)+nA m-(aq),溶度积常数:K sp = c(M n+)m c(A m-)n3. 溶度积规则:比较K sp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 c)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Q c>K sp时,生成沉淀;Q c=K sp时,达到溶解平衡;Q c<K sp时,沉淀溶解。
4. 影响溶度积的因素:K 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沉淀的量无关,并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的变化能使平衡移动,并不改变K sp。
5. 溶度积的物理意义:K 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当化学式所表示的组成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时,K sp数值越大则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但对化学式所表示的组成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同的电解质,则不能直接由它们的溶度积来比较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通过具体计算确定。
6.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以及溶解能力的比较【拓展提升】一. 沉淀的生成1.沉淀生成的应用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沉淀溶解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2.沉淀的方法(1) 调节pH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转变为Fe(OH)3沉淀而除去。
反应如下:Fe3++3NH3·H2O===Fe(OH)3↓+3NH4+。
(2) 加沉淀剂法: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离、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
反应如下:Cu2++S2-===CuS↓Cu2++H2S===CuS↓ + 2H+Hg2++S2-===HgS↓Hg2++H2S===HgS↓+ 2H+二. 沉淀的转化1.实验探究(1) Ag+的沉淀物的转化(2) Mg(OH)2与Fe(OH)3的转化2. 沉淀转化的方法对于一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也不能溶解的沉淀,可以先将其转化为另一种用酸或其他方法能溶解沉淀。
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离子平衡图像分析【考点透析】结合图像分析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判断离子浓度的关系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常考图像类型总结如下:1.一强一弱溶液的稀释图像(1)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醋酸(1)常考有关对数举例①pC:类比pH,即为C离子浓度的负对数,规律是pC越大,C离子浓度越小。
②p K:平衡常数的负对数,规律是p K越大,平衡常数越小,对于一元弱酸(HX):p K a=pH-lg c(X-)c(HX),lgc(X-)c(HX)越大,HX的电离程度越大。
③AG=lg c(H+)c(OH-),氢离子浓度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比的对数;规律是:AG越大,酸性越强,中性时AG=0。
(2)常考有关图像举例①pOH—pH曲线:a.表示一元酸与一元碱中和过程中H+与OH-离子浓度的关系。
b.Q点代表中性。
c.M点显酸性,N点显碱性,两点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②直线型(pM—pR曲线):pM为阳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R为阴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a.直线AB上的点:c(M2+)=c(R2-);b.溶度积:CaSO4>CaCO3>MnCO3;c.X点对CaCO3要析出沉淀,对CaSO4是不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CaSO4;d.Y点:c(SO2-4)>c(Ca2+),二者的浓度积等于10-5;Z点:c(CO2-3)<c(Mn2+),二者的浓度积等于10-10.6。
③常温下将KOH溶液滴加到二元弱酸(H2X)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图:a.二元弱酸(H2X)一级电离程度远大于二级电离程度。
lg c(X2-)c(HX-)越大,表示电离程度越大,因而N代表一级电离的曲线,M代表二级电离曲线。
b.可以根据m点、n点的坐标计算p K a1和p K a2。
4.酸碱中和滴定衡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为纵坐标的关系曲线]【方法总结】解答沉淀溶解平衡图像题的注意事项(1)溶液在蒸发时,离子浓度的变化分为两种情况①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都增大;②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都不变。
1.固体溶质溶解沉淀溶液中的溶质①v 溶解>v 沉淀,固体溶解; ②v 溶解=v 沉淀,溶解平衡; ③v 溶解<v 沉淀,析出晶体。
2.溶解平衡的特点高考预测易错考点剖析五年考点分析1.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是溶度积常数的相关计算及应用,试题通常以图象形式直观呈现微粒浓度的变化。
考查数形结合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对溶解平衡的理解能力。
利用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综合知识进行图像判断和分析,以及利用溶度积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复习中应以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溶度积为基础,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和溶度积的计算,重点训练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既利用溶度积进行相关的计算。
必清09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应用3.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这是决定因素。
(2)外因①浓度:加水稀释,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②温度:绝大多数难溶盐的溶解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③同离子效应:向平衡体系中加入难溶物溶解产生的离子,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④其他: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时,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4.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1)沉淀的生成①调节pH法如:除去NH4Cl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Fe(OH)3↓+3NH+4。
②沉淀剂法如:用H2S沉淀Cu2+,离子方程式为H2S+Cu2+===CuS↓+2H+。
(2)沉淀的溶解①酸溶解法如:CaCO3溶于盐酸,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H2O+CO2↑。
②盐溶液溶解法如:Mg(OH)2溶于NH4Cl溶液,离子方程式为Mg(OH)2+2NH+4===Mg2++2NH3·H2O。
(2010山东卷)某温度下,3
F OH e ()(s )、Cu(OH)2(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pH ,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2F OH C OH sp sp K e K 3()<u ()
B.加适量4NH Cl 固体可使溶液由a 点变到b 点
C.c d 、两点代表的溶液中H c +()与OH c -
()乘积相等
D.F OH e 3()、2C OH u ()分别在b 、c 两点代表的溶液中达到饱和
(2009广东卷18).硫酸锶(SrSO 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一定时,Ksp(SrSO 4)随24()c SO -的增大而减小
B .三个不同温度中,313K 时Ksp(SrSO 4)最大
C .283K 时,图中a 点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 .283K 下的SrSO 4饱和溶液升温到363K 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2008山东)某温度时,BaSO 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加入适量BaCl 2(固体)可以使溶液由d 点变到c 点
B 通过加水稀释可以使溶液由b 点变到a 点
C d 点无BaSO 4沉淀生成
D a 点对应的Ksp 等于c 点对应的Ksp
(1)已知t ℃时AgCl 的K sp =2×10-10 (2)在t ℃时,Ag 2CrO 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
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 ℃时,Ag2CrO4的K sp为1×10-9
B.在饱和Ag2CrO4溶液中加入K2CrO4可使溶液由Y点到X点
C .在t ℃时,以0.01 mol/L AgNO3溶液滴定20 mL0.01 mol/L KCl和0.01 mol/L的K2CrO4的混和溶液,Cl-先沉淀
D.在t ℃时,AgCl的溶解度大于Ag2CrO4。